古朗村位于顺德杏坛镇,离镇中心西北5.5公里,面临甘竹滩,面积5.4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800余人。古朗村素有“西江水先到古朗”的说法,村内水道纵横,古桥座座。和顺德很多古村一样,古朗也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古朗开村于宋末元初,鼎盛时期有万余人口。数百年过去,古朗八景——青云起凤、西河洗浴、沙溪分流、飞舟引龙、二角孖,古朗古村,古朗古村简介,古朗古村-佛山市顺德区古朗古村旅游指南
走进顺德| 南朗村,一个古风朴素待你发掘的宁静恬淡村居!
南朗,位于杏坛镇西北,宋末元初开村,原与古朗同属一村,到明代人口不断增加,遂自成一村,称“南朗村”。面积3.49平方公里,百安公路横跨该村。做工精美、寓意吉祥的牌坊矗立在村口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南朗村牌坊
南朗村牌坊(后)
南朗村有一特色的更楼,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面宽4米,进深4米,高12米,总共四层高。用红砂岩砌成,顶层用青砖砌成。
据热心村民介绍,更楼的石并不是民国年间的石,大约是明朝早中期的石,已经是有几百年的历史,经过重拆迁再搬运到更楼进行建筑,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物料是比较稀缺的。
更楼的作用主要是村民用于防范贼匪。虽然更楼已停用,还略带岁月留下的沧桑,英姿依然,似乎在向路人证实它在当年保护村民的决心!一眼望去,依稀还可以看到“更楼”和“民国十六年”这几个大字。
大夫里石门
紫气东来
陈大夫祠--在古代“大夫”尊称的官员当属朝廷一品大员,这个明代遗留的祠堂也纪念着明代云南腾越州知州陈克侯。
白窻陈公祠
陈氏家庙上的壁画
在明清两代陈氏家侯还有记录两位官员是:福建古田县主事陈庄、山西平陆知县陈蕴玉。
红砖砌成的大夫里蚕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养蚕亭仍然保留下来,变成了历史建筑物。
这几间保存较好,建筑精美的古屋,是民国初期的建筑物,是现存杏坛镇及南朗村为数不多的历史建筑物,值得加以保护。
完整的石板路相隔古屋之间,巷子虽窄,古韵犹存。
左:八骏图 右:双龙戏珠
康真君庙
在康真君庙前的香亭上配着精美的壁画图案,鲜艳夺目,精神奕奕。
这座保存完好的清代古石桥屹立在镇二环路的出口不远处,跨在四乡通行的古河道上,桥面上的百年桥板仍可在上自由行走,在周边水松及水草的映衬下古味索然,真有古语: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村内有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站、中、小学及幼儿园、市场、文化广场、灯光球场、小公园、百年古树等公共活动设施。
公共服务中心
文化广场
南朗小学
社会综合服务站
南朗幼儿园
关帝庙。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村里会举行关帝诞活动。
关帝庙
小孩子在百年树下玩耍。
北镇坊石碑
这对小孩子天真无邪也似在告诉我们北镇坊的历史由来!
河涌中还有大量的鱼儿
南朗村保留着许多的古朴气息,等待着世人去发现......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柱状无时夜叩门。
山东一古村落,古井、古石台、古庙尽显古村古韵,已有500年历史
山东有一古村,以井塘命名,村内清泉四季常流水,还是知名取景地
在繁华都市生活久了,难免会出现审美疲劳,现今一些古镇跟古村落得到很多游客的喜欢与青睐,每逢节假日,或者小长假来临时,各个景区就会人头攒动。在山东就有一座超五百年时间的古村落,村内清澈泉水四季常流,还能看见难得一遇的书法遗迹。这座古村落就是位于山东潍坊市青州王府街道的井塘古村,在古村东南方向的纱帽山下有一眼清泉,常年流水从未干涸过,时间久了就形成一塘。
看到此情此景的村民,就地取材,把塘砌成了石筑高,之后就成了井,井塘古村的命名就是由此而来。实际上井塘古村依照山势走向而建,凭借衡王府院,使其形成了既有西部山区建筑特色,又有明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落,同时在山东省也是一处保存较好的古村落。古村落被高大的古城墙环绕其中,城墙由青石砌成,每间隔30米远就建有一处城堡,以此来向人们展示明代古村落自我保护意识之强大。
在古村落不远处的山上,还能看见飞来石跟通天洞等等特殊景观,它们以千姿百态的形势呈现令人啧啧称奇。那块硕大的天降石重达5吨左右,石头就在一根孤立耸起的石柱上面,其背后白云高挂,看上去犹如柱摇石动一般。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则是在北峰所呈现的三处题刻,看上去格外显眼。
这些石刻被誉为中国魏碑三奇之一,被誉为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跟中国文字变迁的珍贵资料,通过这些题刻,每年都会吸引无数中外名气很高的书法爱好者,前往此地诚心膜拜。井塘村的最大看点以明朝衡王女婿吴仪宾的72古屋为中心,以此呈现出明清时期为主的吴家大院、张家大院、孙家大院独特风格的古民居建筑。
古井、古石台、石桥、古庙等等都能看得出它们所具有的古朴韵味。井塘古村被誉为历史文化名村,跟中国最美古村落。虽然这里是一处以石头垒墙建成的村落,孰不知,这里还是许多电视剧跟电影拍摄取景地,村子建在了两座大山中间,虽然村中的道路坑洼不平,但是路面也是由石头砌成的。如果前往井塘古村寻古的话,则会让你感觉这里古韵十足。
古老建筑仿佛在向游客讲述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情节,村中遗留至今的城堡,看上去意义非凡。村中的建筑是那样原始古朴,村民待人亲切,总之是在大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平时难以触及的。
看一看这里的场景,或许会让你因为这里的原始气息,令你感动不已。最重要的是,这里拥有清新的空气,出门就能看见秀丽景色,在这里可以远离城市的嘈杂,回归乡下的浓浓烟火气息,一切感觉都是那样新颖有趣。
山东一古村落,古井、古石台、古庙尽显古村古韵,已有500年历史
云南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大户赛村:云上古村 百年茶树发新芽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初秋,位于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镇的大雪山云雾缭绕。沿着山间公路蜿蜒而上,前往大户赛村委会的途中,一路茶香弥漫,一座座干净整洁的茶叶初制所点缀在山间。历经百年沧桑,这个位于云端的“古茶村”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昔日村民曾借粮度日
勐库镇素有茶乡之称,这里拥有1.2万亩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广、密度最大、原始植被保存最完整、抗逆性最强的野生古茶树群落,赫赫有名的冰岛茶就产自这里。
位于西半山的大户赛村,是全镇古茶树最集中的村落,这里所产的茶叶虽名气不及冰岛村,但凭借其浓郁的口感,备受各地茶商青睐。近年来,每年春茶上市前,就有外地客商从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之外驱车前来,早早地与茶农签约。
而在20年前,勐库大叶种茶叶还藏在深山人未识。世代守着茶山的村民,一直饱受贫困之苦。在大户赛村党总支书记李忠文记忆中,家中从小种茶制茶,但因茶园管理粗放、交通闭塞,茶叶一直卖不上价,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鲜叶才几毛钱一市斤,村民借粮度日的情况时有发生。李忠文至今还记得父辈人背马驮卖茶叶的场景。
古茶村掀起办厂热潮
大户赛村家家户户都有古茶园,传统的制茶工艺在这里代代相传,早年间,一家一口大锅炒制的粗加工模式十分常见。
2003年以来,随着全国普洱茶市场升温,作为原材料的勐库大叶种茶“身价”也水涨船高,原本单一的粗加工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的需求,一批批茶叶加工厂应运而生。
如今,全村初制所已有126家。“现在主要看客户订单,毛茶可以在初制所加工,需要精加工就送去附近的丰华茶厂。”李忠文说。
李忠文所说的“丰华茶厂”,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龙头企业,创始人张华也是大户赛村村民。64岁的张华年轻时就开始走南闯北做茶叶生意,2004年,原双江勐库茶叶试验站改制,张华接手厂房后创办了勐库镇丰华茶厂。
创办茶厂后,在进行毛料粗加工的基础上,张华开始研究精深加工。他利用外出考察学习的经验,率先在全镇引进普洱茶压制工艺。如今,丰华茶厂建起了普洱茶发酵车间、压制车间、滇红茶生产线,年产量约20吨,销售额达到700万~800万元,已成长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龙头企业。
通过施行“企业+基地+农户”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模式和订单收购带动型模式,丰华茶厂与勐库镇8个行政村193户签订基地茶叶原料购销合同,带动776名茶农增收,其中脱贫户13户(59人)。
目前,勐库镇累计建成精制厂46家,一条完整的茶产业生产链逐步形成,勐库大叶种茶逐渐向品牌化、规范化发展。
已生产好的茶饼 图/期俊军
随着勐库大叶种茶声名鹊起,大户赛村也曾一度面临古树茶过度采摘的现象,无序采摘、缺乏科学的管理,不仅破坏了古茶树资源,也难以满足消费者挑剔的味蕾。为此,大户赛村也响应政府号召,逐步推行生态茶园改造以及规范化管理。
为了规范古树茶的种植、管理和销售,2014年,村里建起了合作社,几乎在同一时期,全镇其他“古茶村”也纷纷建起了合作社,不仅为茶农搭建了销售的平台,也对茶叶种植、管理起到一定约束作用。
2015年以来,结合全县发起的“洁净茶园”建设行动,全村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率先实施改造,严格按照“无农药、无化肥、无垃圾、无污水,有覆荫树”的要求管好自家茶园,在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的引导下,茶农们也逐步开始改造自家茶园。
“茶农间互相监督,一旦发现使用化肥、农药的,合作社和企业一律不收。”李忠文说,相反,严格规范化种植的茶园,茶叶收购价格也更高。久而久之,茶农间形成了共识:唯有坚持生态化管理,才能发展得更长远。勐库大叶种茶也逐渐成为绿色、生态的代名词。
脱贫攻坚以来,随着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镇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大户赛村依托茶产业人均年收入超过15000元,已于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如今,村里种植加工大户年收入可以达到上百万元。
从借粮度日到产业富民,大户赛村的崛起只是勐库镇众多古茶村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勐库茶产业迎来了飞速发展,2020年全镇茶叶面积发展到13万亩,全镇实现茶叶产量8355吨,茶叶收入7.4亿元。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乡创业、振兴家乡。在勐库镇16个行政村就有77名大学生回乡创业发展茶产业。
“小山头”变成“大地标”
勐库大叶种茶享有“云南大叶种茶正宗”“云南大叶种茶英豪”之美誉。随着其产品走向全国,“名山头”效应逐渐成为影响茶叶价格的重要因素。在勐库镇,大大小小的山头就有41个,如何提升区域品牌竞争力?成为当地政府一直思考的问题。
“基地建设方面,我们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方式,把现有的13万亩茶园通过5年时间全部建成绿色、有机茶园。” 勐库镇镇长俸明祥介绍。
与此同时,全镇正在开展地理标志认证,加强古茶树资源保护,逐步完成名茶山茶叶原产地认证工作。在品牌塑造上,政府注册“勐库大叶种茶”公共品牌,合格达标产品给予使用,提高勐库大叶种茶品牌的影响力。通过打造公共品牌+名山头+企业标识等一系列措施,把双江冰岛、小户赛、正气塘等区域的“小山头”打造成中国“大地标”。
依托勐库大雪山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资源,勐库镇计划结合茶园标准化建设,以公弄村委会为试点,发展“波尔多”经营模式的茶庄园,把茶园建设成为旅游观光地、网红打卡点,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 《民生 周刊》记者 罗芳菲 □ 云南网 记者 期俊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