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奚父子墓

祁奚父子墓

晋人,中军尉祁黄羊之子。在祁黄羊告老还乡后接替其父职位。出处大公无私这个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去私》。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9课《祁黄羊》是根据《左传》改写的.晋悼公作国君的时候,中军尉祁黄羊要告老还乡,请求辞职。晋悼公问祁黄羊:“你看谁可以代替你呢?”祁黄羊说:“解狐这个人不错,他当这个官合适。”悼公很吃惊,他问祁黄羊:“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

南昌父子接力为烈士守墓61年

梅立新在英烈堂门口等待烈士家属

梅立新在整理烈士资料

在瀛上村西南角的南昌烈士陵园,有这么一个人,默默无闻地守护着一座座烈士坟茔、一个个烈士骨灰盒,环境艰苦且少为人知,他就是被称为“烈士守墓人”的梅立新,从他的父亲,再到他,两代人61年的时光全部献给了这份特别的事业。

坚守岗位把为烈属服务放在首位

3月29日,南昌下着细雨,记者来到南昌烈士陵园见到了梅立新。梅立新是南昌市青云谱区朱桥梅村人,1987年来到陵园工作时,他还只是一个20岁出头的小伙子。如今,陵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53岁的他“梅师傅”。梅立新在陵园管理处担任英烈堂管理员,除了日复一日的负责骨灰堂和烈士墓的卫生保洁工作,他还要接待前来祭奠的烈士家属。

为方便烈士的家属随时来进行凭吊,梅立新把自己的手机号贴在门口,24小时随叫随到。成为英烈堂管理员以来,梅立新从没有休过完整的假期,始终坚守在岗位上,把为烈属服务放在首位。为此,他的家人也曾表示不理解,还多次找到单位领导要求调换他的岗位,但梅立新始终坚守在这,耐心劝导家人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烈士用生命为我们的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无以为报,能做的只能是为他们服务好,为他们的家属服务好,现在换谁干这个工作都没我熟悉。”

瞻仰先烈每年为无名烈士买鲜花

陵园的工作在一般人看来单调而乏味,但梅立新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自己的岗位不仅意义重大,而且要做就要做到极致,他对每位烈士的安葬地点、每个骨灰盒的存放位置都很清楚。

梅立新告诉记者,烈士陵园内一共有219座烈士墓和475个烈士骨灰盒。“我不懂什么大道理,但让烈士有一个干净整洁、庄严肃穆的安息环境,是活着的人唯一能为他们做的事情了。”说起工作中令他记忆深刻的瞬间,梅立新告诉记者,有一名烈士牺牲时才刚满18岁,当兵才三个月,他的家属每次来都哭得很伤心,他看得心里也很难受。因为常年和烈士家属打交道,梅立新已经能做到见到有家属来,就知道是哪一位烈士的家属,

“这里许多都是无名烈士,或是祖籍不在江西的烈士。”梅立新表示,每年清明冬至,他都会掏钱给每位无名烈士买一枝菊花,以表达对他们的敬仰。

“梅师傅总是最早上班、最晚下班的那个人,任劳任怨的工作,我们一起吃工作餐时,经常饭还没吃完接个电话就走了。”南昌市烈士陵园管理处办公室主任王小红说道。

收集资料

为烈士建立档案

对烈士陵园来说,最大的困难是对烈士资料的收集。很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安葬在陵园内的烈士事迹介绍大多是寥寥几笔,有的甚至连出生日期都不齐全。为了丰富完善陵园内的烈士事迹资料,每年的清明、冬至,梅立新都会通过给前来瞻仰祭祀的人员发放自制的烈士事迹调查问卷,走访烈士生前的单位等,来收集与烈士有关的事迹及实物资料。多年来,梅立新发放了上千份调查问卷,完成了近600份烈士事迹资料,给烈士建立了档案。

“每一位烈士都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课,通过那些感人的故事,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神圣。”梅立新说,他小时候经常跟随父亲来到陵园,听父亲讲解烈士们的英勇事迹。“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在陵园里,父亲1958年参加工作,那时候的工作条件比我苦多了,都是走很久的泥巴路过来上班。”梅立新告诉记者,1990年父亲退休了,如今躺在病床上,但依然对烈士们念念不忘,一再叮嘱他要把工作做好。梅立新表示,他们父子俩共同的心愿就是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市民来陵园内瞻仰这些烈士们,让革命烈士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南昌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琛琛周西月文/图

责任编辑:刘琰(EN004)

唐胄墓旁修缮父母墓冢被罚5万元 男子不服状告海口文体局

商报讯今年3月份,有市民发现唐胄墓园保护范围内出现了一座新修缮的私家墓冢,遂向相关单位举报。经调查,该修墓男子行为涉嫌破坏省重点文物唐胄墓的环境风貌,对此,海口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下称文体局)作出行政处罚,责令陈某雄按要求恢复土墓原状,并对其罚款5万元。陈某雄不服该行政处罚,遂向秀英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

当事人称为加固父母坟墓,不知唐胄墓为文物

唐胄墓是海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明代名臣唐胄及其两位夫人的墓丘及神道组成。今年3月初,有人举报,唐胄墓园保护范围内出现一座新修缮的私人石材墓冢,修墓人为陈某雄。海口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下称执法支队)经调查后责令陈某雄停止修缮,拆除石材并恢复原状,陈某雄不同意。

7月13日,文体局对陈某雄的行为作出了行政处罚,责令陈某雄按要求恢复土墓原状,并对其罚款5万元。陈某雄不服该行政处罚,于7月27日向海口市秀英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判决撤销被告文体局的处罚决定。

8月22日下午,秀英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陈某雄诉文体局不服行政处罚纠纷一案,并当庭作出一审判决,驳回了原告陈某雄的诉讼请求。备受关注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胄墓园出现新修墓冢一事,终于有了法律的初断。

庭审中,陈某雄称,其父母坟墓于上世纪80年代便存在,他仅是对坟墓进行了修缮加固,并没有破坏和影响唐胄墓的环境风貌。且唐胄墓园所在地为其所在村集体所有,并不知唐胄墓为文物,亦不清楚其保护范围。此外,原告称其修缮父母墓冢的行为不属于《文物保护法》第17条规定的“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行为,罚款5万元的依据亦不明确等,认为文体局的行政处罚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法律错误。

唐胄墓为省重点保护文物,改变文物风貌理应受到惩罚

对此,文体局则称,唐胄墓分别于1986年和1994年被琼山市和海南省政府确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唐胄墓周边立有醒目碑文告知唐胄墓园的保护范围。陈某雄将其父母两个土堆墓冢修缮合成一座石材墓冢,且新立石材墓围,并铺设石材地砖,地砖覆盖面积直径为10.7米,修缮后的墓冢距离文物最近处仅1.6米,明显属于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违法事实清楚。

此外,市文物局针对原告新修缮的墓冢组织了专家进行评审,专家意见认定原告修缮墓冢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唐胄墓的环境风貌,属于情节严重范畴。总而言之,文体局认为行政处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法律准确。

秀英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对父母墓冢进行修缮的行为,确实对唐胄墓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原告的违法事实清楚,执法支队向原告下达改正通知后,原告没有按通知书要求进行改正。被告针对原告的违法行为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处理结果适当。原告起诉的理由与事实不符,依法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法官提示,文物保护单位并不仅仅保护文物本身,还包括周边的相关环境风貌、历史风貌,有具体的保护范围,并不是没有破坏文物本身就不触犯法律。文物是历史文化遗产,“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

(椰网编辑:bj007)

陈独秀三子陈松年:用一计保全父亲坟墓,满腹学识却在砖窑厂上班

陈独秀三子陈松年:用一计保全父亲坟墓,满腹学识却在砖窑厂上班

1976年的清明节,一位年近7旬的老人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来到父亲的墓前为其扫墓。往后的每一年,只要身体允许,他都会步行10余里来祭拜父亲,直到自己逝世。

他就是陈独秀的第三个儿子陈松年,比起父兄的影响力,陈松年的经历要显得平凡许多。可命运丝毫没有眷顾于他,写满他人生的总是那数不清的坎坷与磨难。

苦难的少年时代,变故接踵而至

1910年,陈松年出生于安徽安庆。他和哥哥陈延年、陈乔年一样,皆为陈独秀原配夫人高晓岚所生。只可惜夫妻二人的理念差距过大,在一次次的争吵中渐行渐远,最终分道扬镳。

彼时的陈松年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可父亲陈独秀早已远走他乡,投身于革命的滚滚洪流中去了。多年来,陈独秀很少回家,陪伴陈松年的只有祖父母、母亲和哥哥。

父爱的缺失还不是最不幸的,在他3岁那年,他的祖父陈昔凡就去世了。 一家人还没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走出来,一场危机又降临到了陈家。

在众人忙着处理后事时,一伙不速之客闯入了家中。原来陈独秀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堪称在刀尖上行走,流血牺牲都是家常便饭,那时的他正在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的革命,所以一直都是袁世凯所要抓捕的对象。

当时安徽都督兼袁世凯的亲信倪嗣冲奉命抓捕陈独秀,他带着手下来到陈独秀的家,却并未找到陈独秀本人。为了向袁世凯邀功,他扬言要斩草除根,把陈独秀的孩子都抓走。

他们先是抄了陈独秀的家,接着又抢走了一批陈家珍藏的字画。陈延年和陈乔年见形势不对,赶忙翻墙逃走。 而陈松年因为年纪太小,动作没有两个哥哥那么敏捷,翻墙时不慎落入邻居家的澡盆里。

好在陈家和邻居的关系非常亲密,加上平日里待人厚道,对邻里多有照顾,危难之时大家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陈家的事邻里多有耳闻,这次官兵大张旗鼓地来抓人一下子就惊动了街坊众人。 陈家邻居一妇女眼见陈松年掉到了澡盆里,灵机一动假装他是自己的孩子,当官兵搜寻至自己家时,又做出正要帮他洗澡的样子,这才蒙混过关。

虽然三兄弟侥幸逃脱,但官兵怎么肯就这么空手回去。他们也不管是真是假,将陈独秀哥哥的儿子陈永年当作是陈独秀的儿子抓走了,为此陈永年还平白无故的坐了四年牢。

在那之后,年纪较长陈延年和陈乔年被陈独秀接到了上海读书。又过了几年,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两兄弟又决定前往法国留学。多年的历练与学习,让二人逐渐摸清了方向,在一批共产主义者的带领下,他们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就这样,两兄弟走上了和父亲一样的道路,父子三人共同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而奋斗着。

与此同时,陈松年则一直由母亲高晓岚和祖母抚养着,早年在大学里也读过一些书,虽然之后因为种种原因辍学了,但有这样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然也是学了不少东西。有了两个哥哥这样的榜样,再加上陈松年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品质,他的文学素养在当时也是很高的。

然而没过多久,一个噩耗就传到了家里。 1927年,陈延年被捕入狱,因为吴稚晖的告密,陈延年是陈独秀长子的身份暴露,最终在龙华刑场被敌人乱刀杀害,年仅29岁。

收到消息的母亲和祖母大受打击,好几次都哭晕了过去。那时的陈松年也不过17岁的年纪,眼见母亲和祖母痛苦的样子却也深感无能为力。

他强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和姐姐陈玉莹一起赶往上海处理哥哥的后事。 可当姐弟二人赶到上海时,却被国民党当局告知不许给陈延年收尸。姐弟二人哀求他们希望能见上陈延年一面,可就连这么简单的要求也被无情地拒绝了。

无奈之下,陈松年姐弟只能在陈延年英勇就义的地方烧了几炷香和一些纸,以此来表达自己心中的哀痛。在大哭了一场后,姐弟二人返回了家乡,可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很快他们又要回到这伤心地了。

次年2月,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陈乔年也被捕入狱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陈乔年誓死不屈,最终在同年6月,他也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之下,年仅26岁。

接连的变故让本就煎熬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这一次又是陈松年姐弟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再一次赶往上海为陈乔年处理后事。

但和上次一样,国民党政府依旧不允许姐弟俩为陈乔年收尸。当二人看到陈乔年倒在血泊中的惨状时,一时间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顿时失声痛哭了起来。

两位亲人的接连去世,让姐姐陈玉莹的精神受到了严重刺激,常常会出现神志不清的情况,就这样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最终因病逝世,年仅28岁。

先后经历两个哥哥的惨死,如今姐姐也离自己而去,陈松年内心的悲痛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了。 而他的母亲高晓岚在短短几年内就接连失去多个子女,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悲伤,没过多久就随他们去了。

眼见此情景,陈松年再一次被击垮,好半天都振作不起来了。幸好这时祖母鼓励他让他坚持下去,撑起这个家,不要让天上的亲人们失望,陈松年这才重新振作起来。

多舛的青年时光,一招智保父亲坟墓

1932年,陈独秀被国民党逮捕,随后被关进了上海的监狱里。此时陈松年身边的亲人已经寥寥无几,他决定去看看狱中的父亲。

儿时的记忆早已模糊不堪,父子相见的那一刻彼此竟无法认出对方,终是血脉连着亲情,陈松年很快就反应过来眼前的这个人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父亲啊。

看着父亲这般模样,想起家中遭遇的种种变故,陈松年终于忍不住了,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毕竟是大风大浪都见过的人,陈独秀并没有因此而流露出软弱的一面。 他让陈松年不要哭,自己的孩子不能这么没出息,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再苦再难也要咬牙挺住。

陈松年擦干了眼泪,他记住了父亲的话,也知道从此刻起自己就是家里的顶梁柱了。

后来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国共开始联合抗日,陈独秀也被释放出狱。陈松年得知此消息既感到高兴又十分担心,因为此时此刻他的老家安庆即将被日本人占领。

为了防止财产被日本人倾吞,陈松年找来几艘船把家里的财产全都搬到了乡下,还特意藏到了陈家的祠堂里。一起准备妥当后,陈松年便打算带着全家去找父亲陈独秀了。

然而日军还是找到了他所藏的财物,并将这些财物洗劫一空,只剩下了一些带不走的或者没什么用的。

虽然连最后的一点家底都失去了,但陈松年还有家人,只要大家都能团聚在一起,那这个家就还在。

随后,陈松年带着祖母、妻子和1岁的女儿陈长玮乘船离开了安庆。到了武汉后,他如愿见到了父亲陈独秀。来不及叙旧,他们就要启程前往大后方重庆

来到重庆后,在好友的邀请下,陈独秀又举家搬迁至四川江津,这才彻底安顿了下来。 也就是在这里,陈独秀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几年。

陈独秀一家在江津的日子过的十分艰难,不仅是所住之处环境简陋,年近六旬的陈独秀由于长年奔波加上牢狱之灾的折磨,身体也早已不堪重负。因为身患有疾,陈独秀只能靠亲友接济或是写文章来维持生计。但这对于一大家子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全家的生活,陈松年夫妇还在当地的中学教书,以换取微薄薪资。 虽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陈松年却并不因此而心生抱怨,他尽心尽力的侍奉祖母,照顾父亲,让这个家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晚年的陈独秀也是一反常态,常常喜欢和儿孙们谈心说事。要知道,陈独秀可是出了名的“虎父”,向来是国事为先,家事在后的。或许是风雨飘摇了大半生,又或许是感受到了失去亲人的苦痛,让他格外珍惜这段与家人共处的时光。

然而欢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没过多久陈松年的祖母就去世了,紧接着在1942年,陈独秀也病逝了。

身边的亲人越来越少,陈松年的心也被刺穿了一次又一次,但这一次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挺了过来。因为战争还未结束,他只能先将祖母和父亲葬在江津,等到抗战胜利后,他才安排着将二人的棺木运回老家。

在运送期间,也是一波三折,有惊无险。当时正值解放战争,陈独秀又是我党重要人物,运送棺木需要格外谨慎小心。陈松年到处托人,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值得信任的福建木材商。

这个木材商将祖母和父亲的灵柩用木排装上,顺江而下运回安庆。 但心细如发的陈松年在搬运灵柩时忽然发现,上面刻着父亲的名字,他心想倘若被国民党看见指不定又会生出什么麻烦。

于是,陈松年将棺木上父亲的名字改成了当年父亲科举时用的名字“陈乾生”,因为这个名字鲜少有人知道,所以直到运回老家也没有被人发现。

回到家乡后,陈松年将父亲的灵柩和母亲的一起合葬在了安庆北门叶家冲。但即使回到了家乡,陈松年依然不敢放松警惕。

毕竟时局动荡,反动派也一直在关注着陈家的动向,为了安全起见,他没有使用陈独秀这个名字,而是在墓碑上刻了“先考陈公乾生之墓”这几个字。

这样一来,既采用了父亲的原名,又避免了坟墓被人蓄意破坏,可以说两全其美。

后半生再起波澜,幸得主席相助

解放前,陈松年是在一路不幸中跌跌撞撞地走着,可解放后,因为父亲的身份和许多复杂的因素,陈松年一家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陈松年当过会计,也教过书。因为早年读过大学,有一定的学问,所以教师这个职业对他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但是由于父亲陈独秀这层关系,陈松年在工作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再加上家境实在困难,他不得不放弃了教书,改行成为了一名窑厂工人,乃至技师。

即使是这样窘迫的生活,也依旧没有让陈松年灰心。他和妻子育有一男三女,为了不苦了孩子,陈松年每天都竭尽全力地工作着。在砖窑厂期间,他永远都冲在第一线,哪怕再苦再累也绝不放弃。就这样,简单的砖窑工作也让他做的十分出色。

懂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在读完高中后提出不上大学的想法,想去工作来补贴家用。但陈松年夫妇坚定地拒绝了他们,陈家世代有文化,可不能断在了自己孩子这里。妻子更是表示不吃不穿也要供孩子念书。

于是,从去窑场抬土,到修铁路,糊火柴盒,妻子把能干的活都干了。结果因为过度劳累,妻子也先他而去了。如此一来,所有的家庭重担都落在了陈松年身上。

1958年,他们的生活出现了转机。毛主席在视察安庆时,了解到了陈松年一家的处境, 便特批当地政府每个月给陈松年一家30元的生活补助。

这对他们来说可是雪中送炭,以至于晚年的陈松年每每提起这事都难掩心中的感激之情。

后来改革开放后,陈松年一家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了。陈松年也能安下心来每年去为父亲扫扫墓,谈谈现在的生活。

1990年,80岁的陈松年安详离世。陈松年的一生无疑是不幸的,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苦难他都坚持了下来。

虽然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善良、有责任心,不因命运多舛而怨天尤人,更不因困难重重而心生退怯,最终如愿迎来生活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