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子遗址

大城子遗址

大城县这个村子竟是西汉古城遗址!

大城县西南河间市交界处留各庄镇完城村,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汉户县城遗址。该遗址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整个完城村便坐落在古城遗址上。

图为遗址出土陶器

遗址附近出土诸多文物

历经两千多年风雨沧桑,古城早已夷为平地,只剩下被村民称为“南台”的城台。城台长宽各约600米,高于周围地面0.6米。就在这约5平方公里的的面积上,从取土剖面上计算约有1米多厚的文化层。至今留下了“将台”、“南台”、“台东”、“台口”、“台南沟”、“西城壕”、“西南城角”、“娘娘地”等历史地名。

遗址上,秦砖汉瓦和陶器碎片俯拾即是,残破的石器也不难寻觅,每值雨后还偶有不同规格的铜箭镞和古币出现。通过村民取土而被发现的古陶井有20余眼,井中大多有数量不等的、不同规格的陶罐。在土层剖面上经常发现古人用火的碳堆遗迹和大量的兽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有人在遗址上捡到一枚方寸大小的铜印,上铸有“别部司马”字样,现陈列在廊坊博物馆

在完城村北,曾出土过残破的铜战车、铜剑、刀币等文物。遗址西部古墓中曾出土过残破的铜戈两件、青铜短剑一柄、铜战车部件和战马挽具。在遗址北,越过燕南长城遗址约2公里处,为现今的西位敢村,上个世纪90年代初曾出土过一枚铜印,上铸有“部曲将印”篆字。2003年春,在该遗址东,西曹村村民在取土时发现年代久远、早已塌陷的古墓葬,墓室是由中间为太阳、周围为对称的古兵器图案的方型墓室砖砌成。

2002年11月26日,大城县文物管理所在完城村开展了一次文物征集活动,一次就征集到多年散存在村民家中的陶盘、陶鼎、陶瓮、陶罐、铜箭镞等文物27件。

参户为汉渤海郡二十六个属县之一

该遗址是怎样被发现和确认的?此事应归功任职于大城县地名办公室的杨馨远。

杨馨远多年从事对大城县历史的研究,他发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载:“平舒县西南五十里有参户亭,故县也,世谓之平虏城”。然后又从古籍资料中进一步得知:参户是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置的渤海郡二十六个属县之一,在东汉初刘秀称帝后,因“官多役繁”故“撤并郡,国十、县、邑、道、侯国四百余所。”参户县被撤,降为亭。

参户城曾为河间侯国所辖。汉武帝时,诸侯虽不像以往那样强大难以统治,但个别的侯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威胁着中央政权。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武帝推行“推恩令”,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再分给自己的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国的封号。河间王刘德是个尊贤有德的王侯,《汉书·河间献王传》中赞其“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成语源于此。他得知武帝用意,于是便把封地又分给了下代,其中把参户封给了第九子刘勉。参户侯位共传了五世,至东汉初随参户县一并裁撤。参户县虽被降为亭,但它重要的战略位置和完备的城池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军队的侵略起到了重要军事据点的作用。

从“乞活城”变更为“完城”

参户城又为何演变为完城?据《元和郡县志》《晋书》等史料记载:参户故城遗址到西晋初,“太安(公元302—304年),并州刺史。东瀛公司马腾掠羯胡万户于山东,卖为生口,值俭难售,恐其有叛,不听入州郡,筑此城以居之,任其乞活。”这也是西晋时汉族地方官僚掠夺少数民族以叛卖为奴隶的民族压迫现象,参户城从此演变为“乞活城”。城北约2公里处为战国时期的“燕南长城”,此地有“燕南赵北”之称,“完城”的“完”字不仅有“完整”、“充足”的含意,还有古代刑罚的释义。汉以前指髡刑,即剪去犯人的须发,汉以后罚作劳役,因不伤肢体故曰“完”。“完者谓不钳而筑城也”。在东汉后,城内驻兵较少,因而成为司马腾安置羯族人较为理想的地方,司马腾除卖部分羯族人外,他深恐未卖完的羯族人造反,故利用原参户城安置羯族人,任其乞活。

羯族人是古代匈奴的别部,相传为中亚人,高鼻深目多须,天性骁勇。后随着“永嘉之乱”,这些羯族人乘机离开,回归了本部落,“乞活城”便逐渐荒凉成为废墟。后来此定居的居民大概嫌其名不雅,而古人更名又多沿原意,遂更“乞活城”为“完城”。

西汉参户县城遗址有的部分为何演变为洼地?民间有传说毁于地震,亦有传说毁于战乱。据杨馨远讲,这还与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瀛州刺史卢晖开“长丰渠”有关。“长丰渠”参户城遗址南引子牙河“东入淇通漕,灌田五百余倾”,后因管理不善渠水横流,参户城遗址四周演变为古河道,遂长年积水变为洼淀。

留下“老包坐完城”和“显城”的传说

此外,现今,在完城村一带的村庄,还世代流传着“老包坐完城”和“显城”的传说。相传北宋年间,包公巡察到此城,坐衙升堂,平反冤案,为民除害。为此,笔者曾查阅了《河间县志》,在该志书的“大事记”中记载:北宋庆历年间,1052年至1053年,包拯高阳关路安抚使,治河间,统瀛、莫、雄、霸、冀、沧、永静、保定、乾宁、信安10州军,并兼任瀛州知州,在任期间上疏《论瀛州公用》。既然包拯曾任过河间的安抚使,做为一代名臣,来距河间仅40余公里的完城巡察也是有可能的。完城村一带的村民把古城与历史上的包拯联系起来,并以口头文学的形式世代传颂,也是一种崇尚清官的良好愿望。

村中一些老人说,在完城南洼,逢天气晴朗,晨曦微明,薄雾如纱,便有一座城池显现,城楼巍峨壮观,城门洞开,百姓军士进进出出,熙熙攘攘,呈现出太平盛世的景象,这就是传说中的“显城”。用现代科学观点解释,“显城”很可能是一种“海市蜃楼”现象。

(来源:廊坊都市报)

大家都在看

城子崖遗址为什么能成为中国考古“百年百大”

□本报记者 赵晓林

核心阅读

1921年,中国开始了对仰韶文化考古工作,这是中国考古的开端。到现在,中国的考古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史。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济南城子崖遗址得以入选,让记者带您来看看城子崖遗址的魅力吧。

“你们看,这一片考古工地就是著名的城子崖遗址。现在,这个地方依然是非常重要的考古项目基地。随着城子崖遗址连续入选中国和山东的‘百年百大’考古项目,最近几天来这里和城子崖遗址博物馆参观的人明显多了很多。”对记者说这番话的是城子崖遗址博物馆馆长张宗国。

城子崖是一位考古专家偶然路过时发现的

说起城子崖遗址,绝对值得济南人骄傲,因为这里有着“中国考古圣地”美誉,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史前城址,也是山东考古工作的起始地。

城子崖遗址位于济南市章丘龙山街道龙山村东侧,南邻山城村,102省道由遗址北侧东西向通过,武源河于遗址西侧穿流而过,面积约20万平方米。这处遗址的时代自龙山文化,经岳石文化、商、西周至春秋时期,前后延续约2000余年。

这处遗址是怎么被发现的?又是怎么被发掘的呢?

1928年4月,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前往平陵城进行调查的途中经过城子崖时,偶然发现这是一处很重要的遗址。于是他到这里进行实地调查,摸清了城子崖遗址的范围和文化堆积状况,初步判断这里应该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并将其命名为“龙山文化”。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后,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殷墟的考古发掘被迫暂停,继而考虑在山东地区寻找另一处合适地点继续开展工作。史语所在吴金鼎的推荐下,将目光投向了济南东郊发现的城子崖遗址。随着考古发掘的进行,城子崖遗址的考古也吸引了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关注的目光。

城子崖遗址的考古发掘是中国学者寻找和证明中国文化本土性的一次努力,也为后来“夷夏东西”历史命题的提出,从而破除了长久以来统治中国学术界的中原中心论和王朝史观提供了最初的突破口。这次发掘不仅首次发现了一种崭新的考古学文化——龙山文化,在田野工作中第一次发现了古城址,编撰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集,而且在田野考古工作方法上,也向科学和正规化迈出了重要一步。考古地层学原理开始运用到实际田野考古操作中,首次绘制了探沟地层剖面图,从而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尤其是田野考古和新石器考古的发展铺垫了重要基石。

城子崖“一门三道”被称为“三代第一门”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告诉记者,城子崖遗址的考古发掘自发现至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30年到1931年,这个阶段的考古是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分前后两次,分别由李济与梁思永主持对遗址进行发掘,发掘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此次发掘首次发现城垣遗迹,并根据下层堆积的磨光黑陶特征命名了“龙山文化”。

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为了配合国保单位“四有”工作而开展的。本次发掘首先确认了岳石文化城址,并且在岳石城下发现了龙山文化夯土城墙。20世纪90年代的发掘,对遗址各期城墙结构、形制及工艺技术有了全面了解,除了龙山文化城墙之外,在对岳石文化城墙解剖后,发现了基槽和版筑痕迹,这使人们首次对岳石文化筑城技术有了深刻认识。同时,在岳石文化城址城墙内侧又发现了春秋城墙。至此,确认了遗址多个方位都有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周代城垣互相叠压的地层现象。

第三阶段的发掘,主要完成了探沟解剖及重点区域发掘。通过老探沟复掘和新开探沟发掘,首先,从整体上确认了遗址边缘位置存在多道城垣,分属龙山、岳石、周代三个时期。其次,整体上对遗址各个时期文化堆积情况有了新的认识,这对后期的发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发掘可知,岳石晚期城址北门形制轮廓基本清晰、布局较为规整,结构略显复杂,功能建筑较为齐全,特别以中门“一门三道”结构的发现最为重要。结构上虽较历史时期城门略显原始,但应是此类城门结构的雏形,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一门三道”城门遗迹实例。

记者在城子崖遗址看到,这处“一门三道”城门遗迹有非常清晰的三条道路遗迹。张宗国告诉记者,这处遗址全称是城子崖岳石城址北门遗址,在2018年和2019年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完成后,已做回填保护。现在是在当初发掘处的地面上重建北门,能让市民直接看到城子崖岳石城的样貌。

在遗址现场,张宗国介绍,这处北门遗址分为左、中、右三个门,“从中门‘一门三道’及两侧偏门形制布局特点分析,这里在岳石文化晚期可能具有一定的政治礼仪功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城内的居民构成可能已经出现明确的等级分化。岳石文化时期大致与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相当,属于夏代,因此该门也被称为‘夏代第一门’。有考古专家认为,由于这处遗址在夏商周三代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还被称为‘三代第一门’”。

城子崖遗址的考古反驳了中国文化“西来说”

孙波表示,城子崖第一阶段发掘是由中国考古学家独自发现、独立组织,采用一套科学的记录方法,带有明确学术目的进行的考古发掘,是完全由中国人主持进行发掘的第一个史前城址。这是继仰韶文化之后,中国新石器考古最为重要的大发现。1934年出版的中国考古报告集,《城子崖》作为“中国考古报告集第一种”,揭示出一个未被世人所知的考古学文化——龙山文化。“龙山文化”一经出现,学者们便注意到它与先前所见的彩陶文化截然不同,在当时可谓有力反驳了20世纪早期盛极一时的中国文化“西来说”,对认识中国新石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有重大推动作用。

20世纪90年代的发掘通过谨慎验证,发现城子崖遗址是由龙山文化城址、岳石文化城址和周代三期城址重叠而成。

第三阶段的发掘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各期城址的范围及结构特征,为分析研究龙山、岳石城址更迭及城址防御模式的演变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材料。

在遗址的旁边,坐落着城子崖遗址博物馆。张宗国介绍,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是山东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博物馆按照“考古圣地、文明之星”的主旨布展,展览面积3000平方米,展示内容由序厅、龙山破晓、文明之星、考古圣地、济南寻根五部分组成。主要陈列展示了后李(西河)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时期的文物精品、场景以及汉代济南郡(国)都城——章丘东平陵故城遗址出土的文物精品。突出展示了城子崖遗址1930年、1931年及1990年、1991年两期发掘,以及焦家遗址发掘的重大成果,还辅助展出了城子崖遗址附近出土的商、周时期文物。

“城子崖遗址于2013年12月列入全国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7年12月通过国家文物局评估,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遗址公园规划总面积约132万平方米,总体分区包括遗址展示区、管理服务区、预留区、博物馆展示区、滨河遗址风貌区、陶艺展示区、考古体验中心、农耕区。遗址公园近日又进行了提升改造,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遗址和公园的融合改造,我们总结了专家的意见,‘让公园融入遗址,遗址融入公园’。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济南唯一一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所以,城子崖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项目,是实至名归。”

“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

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这座位于章丘的遗址,价值这么高,表明了章丘的历史厚度。那么章丘这个地区和济南城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还是从城子崖遗址说起,这里有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周代三个时期的城址堆积,城墙年代的下线在春秋末年,到战国时已被废弃。而在战国时开始兴建、繁荣于两汉的,是距城子崖只有2公里的东平陵城。东平陵城位于龙山街道阎家村北,为汉代济南郡、济南国、东平陵县治所。

“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这是在济南流传久远的一句话,也是考古界对于济南城的历史变迁的最恰当的概括,也直接点明了章丘的东平陵故城和济南的变迁关系。

东平陵城四周墙垣至今犹存,从发现的大量的瓦片堆积,以及瓦当、钱纹空心砖等分析,该建筑基址基本可认定始建于大约西汉中晚期,一直到东汉时期仍沿用。

东平陵古城城址是山东保存最好的一座古代城址,1978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重点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约在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至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之间,博阳郡治北迁至济水之南的东平陵,博阳郡改称济南郡。自此,“济南”这一城市名称被记录史册。

两汉时期,龙山曾经是9个刘姓济南王的封地。魏晋南北朝直到唐朝又有12个诸侯被封为济南王。历史上大约有20多个济南王,国都大都在东平陵。一代枭雄曹操就曾经担任过济南国相,而且治国有方。

唐太宗在位时,改平陵为全节县。公元815年,全节县因人口凋残并入历城县。随后,平陵结束了1500年的沧桑历史。

从那时起,济南西迁到历城县。从此,历城成为济南地区的中心。

所以,说起济南的发源、济南的根,就是位于章丘区龙山镇的东平陵故城。而这处故城距离城子崖遗址只有2公里,年代一前一后,虽无接续关系,但却表明这两处遗址对于济南地区的文化初始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嘉兴子城遗址公园(嘉兴子城遗址公园介绍)

嘉兴子城人文艺术景观的艺术价值

嘉兴子城人文艺术景观的艺术价值对还原中古江南子城面貌,研究唐宋衙署建筑、城市制度意义重大,如果能长期进行考古工作,肯定会有重大的发现。在考古中还发现了比较精美的文物,包括带花纹的瓦缸、带文字的铭文砖、古钱币、青铜器等。艺术价值极高,不仅能够有效保护和延续嘉兴老城历史文脉,促进老城区改造转型,提升中心城区的价值和品质,还能带动嘉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扩大子城遗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嘉兴子城作为城市的核心区,古今重叠,目前城墙、城内遗址保存较好。根据嘉兴城市设计研究,子城遗址公园与原市之一医院开发地块区域总体上被定为嘉兴“城市客厅”和“城市之眼”,统一规划成融“中心生态公园、人文传承体验、精品商业休闲”为一体的城市核心和嘉兴城市新地标。

乌镇到子城遗址公园有多少公里

乌镇到子城遗址公园有30公里。嘉兴子城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古迹,建成已有一千七百多年了,直到清代一直是 *** 衙门。一个府台衙门要修成像城门一样,很少见,估计,不远的将来,定会以修复的历史古城模样示人,游人可以在子城遗址公园中访古,追溯嘉兴前朝的辉煌。

嘉兴市子城怎么样?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子城位于嘉兴市中心府前街,原为嘉兴最早的城池,后是嘉兴历代州府衙署的所在地和太平天国听王府旧址。

子城建于吴黄龙三年(231),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子城周长二里十步,高、厚为一丈二尺,占地7.5万平方米。唐末由于子城外兴建了罗城,故原城改称子城(另说原在子城周围遍植梓树,先前叫梓城,后讹化为子城)。从三国至清代,子城均为嘉兴(秀州)衙署或军治所在地,据光绪《嘉兴府志》称,元代子墙正门有丽谯,宋时城上建天王殿、箭楼等建筑。子城谯楼重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为砖木结构三楹楼房,重檐歇山顶,花式屋脊,四铺水小脊,发戗如意头,戗角雕刻龙头,回廊飞檐,具有我国古代楼台特色。城东有箭垛,至今仍保存完好。现存的子城及谯楼是1990年重修,长约百米,桓墙为砖石结构,城上设有垛口、下置城门,门为木质,门口有石狮镇守。登城远眺,禾城风貌、南湖烟雨尽收眼底。

旧时沿子城外有锦带桥,河旁植梓树,景色优美。唐代刘禹锡、宋代张先、沈括、陆蒙老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陆蒙老《披云阁》诗云:“城角巍栏见海涯,春风帘幕暖飘花。云烟断处沧江阔,一簇楼台十万家。”

子城在太平天国时曾建听王府,1860年6月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部队发听王陈炳文、护王陈坤书等攻占嘉兴,第二年陈炳文大兴土木,在此建造七进听王府,到1864年嘉兴被潘鼎新、程学启攻陷时也尚未竣工,可见其工程浩大。80年代,在中山路的姚氏旧宅中还发现过8幅太平天国壁画。

飞猪上还可以查看更多有关于子城的介绍和玩法还有周边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