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庆寺砖石塔

资庆寺砖石塔

郑州画像砖墓•嵩岳寺塔•巩县石窟寺

作者∣阎铁成

重读郑州∣第五篇:古代建筑之源流

⑧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墓葬建筑---郑州画像砖墓

画像砖墓也称空心砖墓,因筑墓材料为烧制的空心大砖,且砖面印有画像而得名。始见于战国(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晚期,流行于两汉(公元前202年—220年),由烧制的印有纹饰的大型陶砖做建筑材料扣合而成。

结构从简单的板盒式逐渐过渡到柱梁式和多边拱券式,构造从一般的搭叠发展到各种榫卯的接合,材料从单一的板材空心砖演变到多类型的空心砖,后来还结合使用了石材及小砖。在平面布置上,也从最初的单室扩展到较复杂的多室形式。

尤其是在砖表面模印各种几何纹样与内容丰富的画像图形,以及后来逐渐使用了涂以彩色并镂空雕刻的装饰形式,反映了它在建筑艺术上的成就与特色。

画像砖墓一般为中下层社会所使用,分布也仅在中原四川等几个经济社会富庶的地区所使用。郑州地区在战国两汉时期城池林立,因此,市域内到处都能发现画像砖墓,郑州的画像砖墓形制多样,画像多姿,在全国同类墓葬中独具风采。

郑州画像砖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画像砖制作及其内容。郑州画像砖由于在墓室结构中的不同用处而制作成各类形状,除了墓门为各类异形砖外,一般为长方形空心大砖,规格为长1.3米,宽0.5米,厚0.15米。

在这些陶制大砖上有丰富多彩的画像。砖上的画像和纹饰,多是在砖坯未干前用小印模压印出来的,技法上有:平面浅浮雕,使画像凸出在砖的平面上,轮廓清晰,立体感较强;阴线刻,线条纤细而洗练;阴刻施阳线,用线简单,图案性强。

这些画像均为一模一题的压印方法,根据砖的部位需要,或连续,或交替,组合成大幅的装饰图案。构图方法有混合式构图法、装饰式构图法、主题式构图法等。

画像砖上的画像题材内容涉及很广,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如官吏、车骑出行、狩猎、乐舞、斗鸡、格斗等;有再现时代建筑的,如庭院、门阙、楼阁等;有记录神话故事的,如羲和主日、西王母、东王公、九尾狐与三足乌、玉兔捣药、后羿射日等;

有镌刻历史故事的,如狗咬赵盾、孙子六博、孔子问童子等;有表现辟邪祥瑞方面的,如铺首衔环、熊、白虎、龟、龙、凤、鹤等;有属于装饰图案的,如钱形百乳四方连续纹、四乳五铢钱纹、柿蒂纹与变形柿蒂云勾旋涡纹、柿蒂旋涡纹、变形虫纹与乳钉纹、方形云朵纹、变形柿蒂云朵乳钉纹、山禽树纹、菱形四字纹、变形山树纹、双禽套索纹等。

郑州画像砖具有独特风格,一是小印模画像,一画一主题,内容简单,画像清晰,形态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二是画像题材广泛,历史、仙界、人间浑然一体,磅礴大气。

三是画面装饰感强,在一面墙壁上,画像的排列天然。有时内容上少有联系,但是一幅幅自成主题的印模画像却鲜明突出,它们往往连续排列,形成庞大阵势,给人印象强烈。

郑州画像砖汉画雕做艺术,用线冼炼,刚健飘逸,不追求自然主义的真实美,而追求整体粗放的神似美;不捕捉笑容可掬的瞬间神似,而表现其力量、运动和气势;不拘泥于写实或夸张,而主张夸张与写实相结合。

在这些巧匠手下,奇妙构思,大胆想象,无拘无束,写意夸张,使武士的臂、舞女的腰、奔马的腿、铺首的目,或粗或细,但表现力却极其强烈,体现了汉代艺术雄浑大气的风格。

郑州画像砖墓图版

空心砖墓平面布局图

空心砖墓墓门(右)、墓室(左)

空心砖墓发掘现场

郑州出土画像砖画像拓片

门阙

阙门、凤鸟、持戟门吏

軺车出行

双骑出行

双骑过阙

回马射虎

骑射跑鹿

单骑回射

格斗

击剑

建鼓舞

翘袖折腰舞

阙门、凤鸟

凤阙、楼阁、祥瑞凤鸟

宫阙、门吏、常青树

乐舞、铺首衔环砖

軺车出行、常青树砖

凤鸟与常青树砖

楼阁、骑射、軺车出行画像砖

门阙、軺车出行、骑射、乐舞画像砖

斗虎、軺车出行砖

軺车出行、单骑回射、猎虎砖

门阙、车骑、格斗、狩猎、舞乐、人物画像砖

軺车出行、辅首、宫阙画像砖

郑州画像砖墓砖图

墓砖

空心砖

画像空心砖

特制砖

异形砖

⑨1500年前的砖塔---北魏嵩岳寺塔

塔,是古印度佛教用来保存和埋葬佛祖释迦牟尼“舍利”和高僧大德遗骨的建筑,东汉以后,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塔的建筑形式也传入中国,然而,其名称当时并不称塔,塔的建筑形式也并非今天我们见到的模样。

塔的梵文为Stupa,原意是坟冢的意思。当它传到中国来的时候,印度的塔已经过了较长的发展时期,除了埋葬舍利的坟墓之外,还有在灵庙石窟建造或雕刻的塔。

由于塔是中国早期没有的建筑物,所以甲骨文、钟鼎文、篆隶楷书等古文献中都没有这个字,译成中文的时候,各家所译均不相同,有音译的,有意译的,也有按形状译的,各式各样,达二十多种,如窣堵波、私偷婆、浮图、圆冢、方坟、灵庙等等。

直到后来,翻译佛经的人根据这种建筑的造型,结合音译和中国的文字,创造出了“塔”字来,这已是这种建筑传入数百年之后的事情了。塔字采用了梵文“佛”字“布达”(Budha)的音韵,较旧译浮图更为接近,加上土作偏旁,以表示土冢之意,这就十分切合窣堵波的实际用途了。

塔在传入中国时,造型仍然是印度式建在台子上的半圆形冢,但是这种建筑的神圣和独特迅速被中国的能工巧匠结合本土的各种建筑类型创新再造,大放异彩,用途也跳出佛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的一朵奇葩。

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历代匠师在原来的舍、丘、刹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式的楼阁塔,而后又创造出密檐式塔、亭阁式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式塔、花塔、造像塔、宝箧印经塔、经塔、碑式塔、九顶塔、高台列塔、球形塔、钟形塔、阙式塔、筒形塔等数十种类型,按建筑材料分为砖石塔、琉璃塔、木塔、铜塔、铁塔、香泥塔等。

塔也从单纯的墓塔、佛塔扩展为社会其它领域的建筑,用来装点河山,美化风景;镇守边关,瞭望敌情;望高眺览,壮志舒怀,等等。

塔的建造大约在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开始了,而且发展很快,到了南北朝时期,城城有寺,寺寺有塔,比较著名的如当时北魏国都洛阳城的永宁寺塔,高达四十余丈。然而,这些早期建造的塔都没有能够保存下来,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时代最早的砖石之塔就是嵩岳寺塔了。

嵩岳寺塔位于郑州市登封太室山南麓,建于北魏永平年间(公元508年—511年),十五层密檐式筒体结构砖塔,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建。

嵩阳寺塔平面呈十二边形,内设空筒状八角形塔心室。塔高37.045米,底层直径10.6米,内径5米余。全塔用青砖和黄泥浆垒砌而成,外部敷以白灰皮装饰。由基台、塔身、十五层叠涩密檐和宝刹组成。密檐自下而上逐层内收,构成一条柔和的抛物线,端庄优美。

塔基为十二边形,高0.85米,宽1.6米。台基之南砌月台,条砖铺地,月台之南砌踏道。台基北面,有一条甬道通向塔后大殿。塔身下部有叠涩腰檐将其分为上下两部分,下为素壁,各边长2.81米,四正向辟券门,腰檐上部门额双券,其面作尖拱形,券角饰外旋纹,拱尖左右各嵌石铭一方。

十二转角处各砌倚柱1根,柱头饰火焰宝珠与覆莲,柱础覆盆状,辟门四面之外,其余八面,各造佛龛一个。龛下基座壸门内各雕狮子1尊,共16尊,正、侧、蹲、立,形象各异。塔身十五层叠涩密檐间砌矮壁,上砌拱形门与破子棂窗492个,除11个为真门外,其余全为雕饰的假门盲窗。

塔刹自上而下由念珠、相轮、仰莲、须弥座、覆莲、基座等组成。皆为青砖平顺垒砌后砍磨而成,外由白灰层涂饰。

嵩岳寺塔作为中国佛教鼎盛时期的北魏遗物,在佛塔的类型上有极大的开创性,塔身上段的抛物线形轮廓,下段塔门采用的火焰券形门洞和壸门狮子的装饰等,是中国建筑艺术与西域建筑交流结合的产物。

塔的整体刚劲挺秀,细部制作精致质朴,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同时也表现出高超的造塔技术,成为高层筒体结构的先驱。

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在《河南古建筑调查笔记》中说:“后来的唐代方塔,如小雁塔香积寺塔等,均脱胎于此……塔之内部,无塔心柱,足证唐砖塔平面,早已肇源北魏矣……自第二层以上,内室平面为八角形,足证八角形之建筑物,不始于唐,此于建筑史上,极为重要。”

嵩岳寺塔为佛塔中密檐式塔的重要例证,从整体造型到细部雕饰均有明确的宗教文化含义,是佛教文化传播与演变在建筑上的重要体现。

嵩岳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嵩岳寺塔图版

嵩岳寺塔立面、剖面图

嵩岳寺塔与太室山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金秋

砖雕塔刹

叠涩密檐

塔腰倚柱

寺塔壁龛

塔体局部

壸门石狮

火焰劵形洞门

塔内八角井

寺内遗留的建筑柱础雕饰精美,可以想见当年建筑的雄伟与宏丽

塔内壁画

塔外洞天

魏塔与唐槐

嵩岳寺

中国石窟建筑珍品---北魏巩县石窟寺

石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类型,它是以建筑的手法在山崖陡壁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形的建筑。石窟营造在汉代已经开始,多以封闭的墓室为基本用途。以石窟作寺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的,在印度,不少佛教寺院以石窟为聚居修行之所。中国石窟寺的营造最早在河西走廊一带,年代大约在3世纪末。

石窟寺的建筑构成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寺内大多数用房,如佛殿、讲堂、僧房、库房等,均为依崖凿就的窟室;二是以石窟作为寺院的主要标志,窟前还建有殿堂、僧房等地面建筑物。由于具有相同的使用功能和共同的发展背景,使得石窟寺在窟室的内部空间与外观形式上趋同于当时佛寺内的各种建筑。

在我国现有石窟寺实例中,大多数窟室的形式表现出建筑物的内外空间特征,如平面方整、纵深不止一重,不同功能的窟室采用不同体量,窟室的内顶表现出建筑物室内特点如拱顶、叠涩顶、帐顶等;在窟室内外的相应部位,则以雕刻、绘画方式表现出柱额、斗栱、椽枋、平棊等构件形象与装修做法。

有一些石窟已明确体现出以窟室的内部表现建筑物内部空间,同时将窟室外观处理成建筑物主要立面样式的设计原则。北魏时期的建筑留存极少,石窟寺建筑非常珍贵地保留了那个时期人们的杰出创造,反映了建筑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

巩县石窟寺位于郑州市巩义伊洛河北岸大力山南麓,由石窟和地面建筑两部分组成,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年—499年),历经唐、宋,现存五个窟室,1个千佛龛。摩崖造像3尊,摩崖造像龛328个,佛像7743尊,题记256品。

在中国现存石窟寺建筑中,巩县石窟寺规模不算大,但内部空间和壁画雕刻布局上极有特点,一是窟室为中心方柱式塔庙窟建筑形式,窟室高、宽、深度相近。中心方柱基座的宽度,大致为窟宽的1/2,尺度规整,四壁、方柱四面与窟顶、地面均平直相交。二是窟顶雕作平棊,格内雕飞天、莲花及忍冬纹饰,环绕中心方柱布列,图案有明显的向心性及韵律感。三是中心方柱各面均作佛帐龛,是以往未见的作法。方柱基座与四壁下部雕刻神王、异兽等,四壁上部满雕千佛,壁面正中设单龛,或置四座列龛,窟门两侧有水平分层构图的帝后礼佛图。

巩县石窟寺洞窟形式和壁面构图规整平稳,对称有序,雕刻手法洗练有力,在融汇云冈龙门石窟建造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又形成了新的特点,反映出石窟建造雕刻艺术的发展已步入成熟阶段并带有一定的程式化倾向,对以后的石窟形式有较大的影响。

巩县石窟寺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北魏石窟建筑之一,其中的大型浮雕帝后礼佛图为国内石窟现存雕像中所仅有。

巩县石窟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巩县石窟寺图版

北魏巩县石窟寺

巩县石窟寺内北魏石窟中心柱

巩县石窟寺石雕大佛

巩县石窟寺内北魏石窟内的精美佛龛

巩县石窟寺石雕造像局部

巩县石窟寺石雕帝后礼佛图

巩县石窟寺佛龛上部的垂缦与飞天

巩县石窟寺石雕供养比丘

巩县石窟寺石窟顶部的藻井浮雕

巩县石窟寺石雕神王像

巩县石窟寺石雕异兽

重 读 郑 州

《重读郑州》

目 录

绪论 郑州需要重读

第一篇 中华文明之基石

第二篇 泱泱中国之源起

第三篇 开国立都之肇造

第四篇 城市发展之滥觞

第五篇 古代建筑之源流

第六篇 文化涅槃之天国

第七篇 创新先河之引领

第八篇 英才寄情之山水

第九篇 郑州历史大事记

《重读郑州》是作者梳理了六十多年的考古资料和成果,还原郑州的历史和文化: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原始部落到文明古国,人类的历史在此从未断过。本书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形式,阐释了郑州地区在全国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读郑州》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观点在《光明日报》光明讲坛栏目刊发。本书照片大部分为作者本人拍摄,也采用了郑州市文物局文物图片库中一些未能查到作者的作品,在此一并致谢!

郑州需要重读

一起读起

郑州,需要重读

评论区见

爱上一碗面,恋上一座城:

∣∣

❶郑东新区凯利中心店:郑州市中兴南路寿丰街凯利国际中心A座一楼 订座服务电话:17737777997

金水区蓝堡湾店:郑州市东风路与文博东路交汇处南150米路东 订座服务电话:13676976298

面润!肉足!汤好!还说“美哩很”方城炝锅烩面

关注是一种鼓励|分享是传递友谊

国宝!国内独存的砖木结构石塔—正定天宁寺凌霄塔

依照高度来说,坐落于天宁寺的凌霄塔高40.98米,为正定四塔之最高大者,又因其巍峨入云之态,故名曰“凌霄”。更难得的是,天宁寺塔心柱是现存古塔中最长最大的一个,构造特殊,是我国古塔中一个重要实例,又是北方砖木混合结构中的一个样板。

据清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记载,天宁寺和凌霄塔同时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公元860-874年)建成,当时寺院规模宏大,主体建筑分为牌坊、重门、天王殿、前殿、凌霄塔、后殿等,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暮鼓晨钟,香火鼎盛。至民国初年,寺院所遗殿堂一一被毁,唯凌霄塔独存。塔身虽历经劫难保存下来,1981年进行了落架重修,并于198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近观看凌霄塔,塔身共分九层,矗立于八角形台基之上,其建制为典型的密檐楼阁式,八角形的平面,尽显端庄大气。塔身一至四层为宋代重修,依唐塔遗存的残址而建,其上各层则系金代重建,为木质结构。在形式上,塔身下面的三层除塔檐的椽飞为木制外,其他诸如斗拱、角柱均为砖仿木的结构。二至四层各层由外出冰盘檐构成的狭窄平座亦是如此。冰盘檐结构形式美观大方,自然得体,在现存塔中极为罕见。此外,每层塔身的正面均辟有拱形门或直棂窗。四至九层的塔身,每面分为三间,斗拱、檐飞皆为木制。从第五层开始,各层高度逐层递减,外部轮廓亦逐层收杀,从而形成抛物线外廓,给人以端庄稳重之感。正是因为凌霄塔的砖仿木以及木质结构更吸引人的目光,故而当地人一般称凌霄塔为“木塔”。

凌霄塔的内部十分宽大,内部有楼梯可以攀爬,在第四层的中心部位,竖立着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檐相连,上托龙骨楼板。中心柱的柱脚坐在第三层顶部十字交错的大梁上,柱顶承托塔刹。这是古代修建木塔常用的方法,这样的建造结构对塔身的稳定性非常有利,然而,我国保存下来的实例并不多,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在《中国古塔》一书中指出:“我国现存实物中,仅正定天宁寺木塔存在这样一种结构方式。”江南一些大砖塔基本上都带有刹柱,一般甚短,仅从顶层向下伸入二三层,也是由塔心柱发展而来的。有业界人士称:“正定天宁寺塔塔心柱是现存古塔中最长最大的一个,构造特殊,是我国古塔中一个重要实例,又是北方砖木混合结构的一个样板。”

诸多影迷可能不知道,在徐克执导、刘德华主演的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那座巍峨的通天浮屠,所采用的建筑结构,同凌霄塔如出一辙。正定凌霄塔中间的通天柱,便是电影中那座通心柱的原型。

因凌霄塔是古代整座正定城的制高点,并可以登临远眺,自然少不得文人吟咏,清代文人谢庭芝就曾有诗曰:“萧寺峻峭百丈楼,佩萸载酒到高头。云擎旭照三关晓,天接沱光一色秋。”美哉斯文,壮哉斯塔!

石家庄发布”由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权威信息发布中心、历史文化传承基地、百万网友互动平台,欢迎订阅!

平山万寿寺千年塔林:每块砖石都讲述着古老的传说

东林山脚下的万寿寺塔林(图片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摄影:张晓峰)

塔身上精美的砖雕(图片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摄影:张晓峰)

塔身上精美的砖雕(图片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摄影:张晓峰)

这座编号为一号的塔,是一座很漂亮、很独特的塔。(图片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摄影:张晓峰)

留下一段传奇的“唐太子塔”(图片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摄影:张晓峰)

一片珍贵塔林

东林山脚下,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三汲乡寺沟村东一条小柏油路旁,透过绿树掩映的空隙,便可看到一座座古朴精致的砖塔,这便是万寿寺塔林了。

平山县志记载及万寿寺碑文和墓塔群铭刻考证,万寿寺塔林是万寿禅寺埋葬历代高僧的墓塔群,始建于后唐,历经宋、元、金、明、清,后因大火万寿禅寺被焚毁。

万寿寺塔林原有砖、石塔26座,由于自然损毁,现存砖塔12座、残存石塔构件4件、砖塔地宫两座、古井一眼、坍塌砖塔构件1座。塔林分成相对集中的两片,路边的这一片有四座塔,另外一片则集中在坡上。每座塔均坐北面南,塔林总体呈扇面状排列在山坡上。现存砖塔皆为单层、单檐仿木结构,檐上为攒尖顶、莲瓣塔刹,平面呈六角形,有些塔上还保存有完好的铭文。

相传后唐时天寿太子剃度于林山万寿禅寺,法号圆泽。圆泽法师圆寂后,被安葬在东林山脚下、万寿禅寺旁一座墓塔里。这座“唐太子塔”,如今成为这片塔林中最负盛名的墓塔。在北边的缓坡上,我们找到了这座“太子塔”。塔身通高约6米,单层,单檐,平面呈六角形。塔身的南北两面各设有拱门,南面塔身门券上题刻有“有唐皇子泽公和尚灵塔”字样,字体隽劲饱满。其余四面浮雕盲窗,窗棂饰以钱字形和龟背形,塔檐属典型仿木结构造型,屋檐瓦当为半圆莲花纹,六个檐角分别陈设圆雕狮首。塔刹由六角佛龛及三层仰莲构成,顶部有金珠、宝瓶。据说,太子塔内原有脸上淌血的太子泥塑一尊,但由于年久而坍塌。

太子墓塔旁边还有一座墓塔,是太子师父的灵塔。后来,万寿禅寺历代高僧圆寂后,人们便在太子墓塔旁建起规格稍小的墓塔安葬他们。因为这座塔林里安葬着唐天寿太子,所以,这座塔林曾被命名为“唐太子墓(塔群)”,现称为“万寿寺塔林”。

文物专家经考证后认为,由于万寿寺塔林始建年代久远,所以保持着不同时代的建筑风貌,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砖雕艺术史和佛教兴衰史提供了相当珍贵的资料。

一座千年古刹

既然叫万寿寺塔林,就不能不提这座万寿禅寺。

万寿禅寺的门前有一只巨大的石龟驮着几只小龟,当地村民视它为“神石”,认为它是“镇山之宝”。这“山”指的便是林山。林山分东西两座,据康熙十二年的《平山县志》记载:“两峰直入云霄,每至暮烟西吐,明月东升时,翠色遥连,若隐若现,令人流连踟蹰而不忍去……”并将之归入“平山十景”中,可见当时人们对这两座山尤为推崇。

上到几十级台阶之上,匾额上书有“万寿寺”三个大字的山门便赫然在目。

万寿寺全称林山万寿禅寺,始建于晚唐,唐代末年因兵火之乱颓毁,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重修,后历朝多有修葺。鼎盛时期总占地120亩,全寺分三进院落,殿阁巍峨,庄严宏敞。中轴建筑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山门两侧建有钟鼓楼。此外,寺内尚有藏经阁、经堂、玉皇堂、伽蓝殿、火神庙、山神庙及僧人住斋等。现存的林山胜迹和万寿寺碑刻证明,这里曾是一处风光秀丽的名山圣刹。

据寺内碑文记述,林山寺是唐时天寿太子“潜稽兰若也,法名圆泽……昔本寺圆泽太子所建,后罹兵革,半为灰烬,太子真像及塔存焉。”

万寿禅寺的大雄宝殿前有两棵远近闻名的柏树,并排而立,拔地参天,凹凸相向,俗称“雌雄柏”,相传是天寿太子亲手所种,至今已有1000多岁。两棵树高约20米,雌柏在西,直径约3米,翠色秀嫩,至今枝繁叶茂;雄柏在东,直径约4米,可惜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死。虽已只剩下光秃秃的躯干,但苍劲傲首、势如虬龙的雄柏,依然充满了阳刚之气。

万寿禅寺的寺后还有一眼清泉,泉边立有一块石碑,是清光绪年间所立,上面用篆书刻写着“万寿泉”。泉水从罅隙间一滴滴掉下,流到下边凹陷的石槽内。据说,这眼泉早年就有,但水质一般。天寿太子来了以后,水就变得甘甜清冽,还有了祛病消灾、延年益寿的神奇功效……

一段美丽传说

因为万寿寺,因为这片塔林,使得这里成为一个有着美丽传说的地方,而所有的故事都与一个人——天寿太子有关。

相传,唐时武则天的四儿子天寿太子李昶因不满朝政,就在顺德(现邢台)潜龙院出家,后外出云游到了东林山。见到这里林木葱郁,鸟儿啁啾,群峰叠翠,清泉潺湲,天寿太子不禁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从此就留在了万寿禅寺,法号圆泽。万寿禅寺原来的住持圆寂后,圆泽法师就成了新任住持。他开始四处化缘,扩修寺院。当时的万寿禅寺碧瓦朱甍,重楼叠阁,巍峨壮观,钟磬之声不绝,香客游人不断。

天寿太子出家后,思念远在京城的亲人,于是他经常登上东林山山顶的一座亭子向京城眺望,后来,这座亭子就被人们叫作“望京亭”。后来,皇帝下诏让天寿太子回去继承皇位,但天寿太子不肯,就跳进了一个湖泊,后被水中的神龟救起,这个湖泊此后就被叫作“太子湖”,也就是现在东林山脚下的林山峡水库。至今,万寿禅寺山门的两边,仍留有大大小小十多个“石驮龟”,这些石龟互相叠压着,但都是头朝“太子湖”,好像正在争先恐后地爬向湖边。天寿太子被救上岸后,回头一望,仍有大批官兵追来,于是,他一咬牙,就爬上东林山的山顶,站在他经常眺望京城的望京亭里,遥遥地向远方京城拜别了家人,然后就从亭子所在的虎石崖上跳下……村里一些上岁数的村民说都曾见过太子塔中的塑像,脸的一边有血迹,这跟民间流传的传说很吻合。虽然从寺中的碑文上看,这个太子确实是存在的,但这个后唐的太子究竟是哪位皇帝的儿子,到现在依然无从考证。

万寿禅寺内的碑文记述:圆泽法师修成正果,安灵时,“僧众十万,灵棚连云,七汲供水,斋米如云……”也就是说,当时来的僧人太多了,村里的水位都下降了,打水时要用三条扁担或绳索接起来“三层汲水”,甚至“七层汲水”。后来,三层汲水的地方就叫“三汲”,七层汲水的地方就叫“七汲”。

转瞬间,千年已逝。青山依旧,绿水绵绵。当年的天寿太子,已在这青山绿水间化成了一段传说,而他曾经栖居过的万寿禅寺,也早已成为了一个香火鼎盛、游人如织的礼佛圣地……

在平山县城东北的三汲乡寺沟村东的东林山下,有一座万寿禅寺,相传,唐天寿太子曾在这里出家礼佛。离禅寺不远处,就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寺塔林。万寿寺塔林为万寿禅寺埋葬历代高僧的墓塔群,始建于后唐,历经宋、元、金、明、清,每座塔都浸染着岁月的痕迹,每块砖石都讲述着古老的传说。

内容来源丨石家庄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