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克寺

曾克寺

AAA级旅游景区

曾克寺坐落于壤塘县吾依乡吾依村杜柯河畔,距离县城26.5公里,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曾克寺是1954年由名叫尼生的喇嘛创建,属于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克喇嘛晋美俄赛受第十六世噶玛巴的嘱托,在此地建立起一座九层的米勒塔,被称作曾克寺。后来曾克喇嘛又修了一座噶举派的“那若六法”闭关中心,很多修行人闻讯而来,曾克喇嘛为他们灌顶,传法。渐渐地曾克寺兴旺起来。曾克寺是藏区规模最大的庙碉群,是以米拉塔、彩塔林和特色民居为主要景观,曾克寺的主体建筑属石木结构,面积2500平方米。

地理位置:曾克寺坐落于壤塘县吾依乡吾依村杜柯河畔,距县城26.5公里,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

气候特点:冬季干燥寒冷,长冬无夏,春秋短促,昼夜温差大,属典型的高原型气候。

联系方式:0837-2376222

官方网站:http://www.rangtang.gov.cn/ (壤塘县政务网)

门票信息:免费

景点介绍:曾克寺是1954年由名叫尼生的喇嘛创建,属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它是藏区规模最大的庙碉群,曾克寺以米拉塔、彩塔林和特色民居为主要景观,曾克寺的主体建筑属石木结构,面积2500平方米。

曾克寺米拉塔是藏区第二座米拉塔,第一座建在西藏。寺主晋美俄沙喇嘛按照西藏洛扎米拉塔绘制塔图,于1954年创建,后来修建了4座同样的米拉塔。

在米拉塔的周围还有1108座高低大小形状各异的彩塔。寺内菩萨塑像在大量吸收了康区、前藏、后藏的佛像造型艺术手法的基础上,结合教派自身和地域特有佛像造型技法,独具风格,自成体系,成为色木卡尔流派极具影响的上乘之作,堪称佛像雕塑艺术一绝。

游克东县二克山,登楞严寺塔

内蒙古阿荣旗驱车四个小时一路狂奔,来到齐齐哈尔克东县,已经是傍晚时分了。夕阳西下,日落的景象绚丽夺目,火红的晚霞烧透了半边天空。相机在包里已经蠢蠢欲动,是大自然的力量在召唤。

夕阳余辉下的二克山楞严寺

入住飞鹤宾馆的第一件事,就是咨询服务员宾馆的楼顶能不能上去拍照。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放下行李一路小跑到奔到了楼顶。这时太阳已经落下去了,来不及支架子,使用80-400mm抓下了落日的最后一点余晖。远远望去,二克山楞严寺塔在远处隐约可见。

夕阳余辉下的二克山楞严寺,元素比较小,要放大图细看才行哟。

当天晚宴就喝多了,再加上中午在阿荣旗的那几轮的酒。我已经醉得不太清醒了。约好的两点半爬二克山,结果人糊涂了,一点半就爬起来到处找人。

一直到快三点才清醒了点儿,约好的小鲜肉放了我鸽子,只好自己爬到楼顶。大半夜的还在窗户哪儿隐约见到一白衣女子,花容月貌的,还冲我打招呼,这一身冷汗出的,酒彻底醒了。

克东县天亮的特别早,凌晨三点半日出。四点左右,天就已经大亮了。这次的日出没有前一天的日落那么夺目,可能是有点儿薄雾吧。

只好在飞鹤宾馆楼顶拍拍楼顶房间什么的,感觉凌晨的色彩还是非常漂亮的。

等一行人都吃完早餐,就开始爬二克山了。山并不高,但像我这样长期缺乏锻炼的人爬起来还是很费劲的。克东县的豆腐比较有名,特别出产豆腐乳臭豆腐等。

二克山楞严寺塔只允许男士进入,而且塔内不让拍照。因此只能拍一些外景了。不过里面有成百上千座佛像历史人物,金碧辉煌,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塔顶的墙壁上刻满了楞严经。

从二克山楞严寺塔顶上,拍摄飞鹤乳业(克东分公司),使用80-400mm的长焦端离老远拉过来,真是各种优越感爆棚呀。

转载:《楞严经》则是一部对中国佛教之禅、净、律、密、教都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大乘经典。该经虽有真、伪之争,但内容十分宏富,思想体系严密,几乎把大乘佛教所有重要理论都囊括其中,故自问世后,就广泛流行。该经以理、行、果为框架,谓一切众生都有“菩提妙明元心”,但因不明自心清净,故流转生死,如能修禅证道,即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很喜欢这一张,下面的小朵儿云好像陆地上迁徙的大型动物大象、长颈鹿或者恐龙什么的。80-400mm的400端拍摄。

二克山楞严寺的很多庙宇是不对外开放的,小女孩被爸爸抱起来偷偷瞄一眼,看看里面有没有很神秘。

我们是从内蒙古阿荣旗驱车四个小时一路狂奔来到克东县的。在阿荣旗停留的时间比较短,而且大部分时间是在午宴,所以没有拍几张照片。感谢蒙古包里的盛情,人生的各种美好不过如此。

蒙古阿荣旗,感谢蒙古包里的盛情。

(图文/旅行故事签约摄影师薛欣)

高安上湖曾有一座古寺——香林寺,你知道吗?

在今上湖乡南坪村委会境内的锦江岸边,曾有一座古寺,名香林寺。香林寺始建于南宋末年,因寺里菩萨灵验,能保一地平安,附近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的前来烧香朝拜,时常可见香烛林立的景象,故名香林寺。后由于战乱以及自然朽圮,于清朝康熙初年进行过一次重建。再后来又经历民国时期抗战烽火的摧毁,当地信众募捐维修,使其香火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但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土改时期,烧香拜佛被禁止,香林寺被分给了贫苦农民居住。

据当年在香林寺出生的邓火生老人回忆,他家爷爷邓油漏是在民国时期从锦河对岸、今属石脑镇高沙村委会的河边邓家来这里为寺院作庄田的。与之相伴的还有来自今祥符杉林胡家的一位佃农。此后邓、胡二人在此成家,两家都寄居在香林寺内。邓火生老人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邓、胡两家无田无房,长期当佃农,土改时,政府就将香林寺分给他们两家。当时的寺院是民国样式的民居建筑,有七间一个天井,寺院西南边还有一个小庵。1958年大闹钢铁时,因此地无山林,便拆掉小庵,取其木料当柴火。后来修锦河防洪堤,香林寺的后半部也被拆掉,埋入坝底。1987年,邓、胡二姓后人建了新宅后,香林寺也便日益腐朽,最终倒塌。

虽然香林寺如今已是残砖满地,杂草丛生,但在过去尤其是清朝康熙三年时,寺院可是一派兴盛景象。这种景象,曾被明末清初的高安大儒刘九凝真实的记录下来。刘九凝在其《香林期场记》里讲述:我国佛法的兴盛,到清朝康熙年间已达到至高无上的地步。清朝的顺治、康熙两朝皇帝都崇尚佛法,曾不惜降低皇帝身份,开建佛寺,甘做憨璞、玉林、木陈三个佛寺住持的佛家弟子。用温和的话语向他们询问,超过询问中央六部和都察院。朝中大臣熊开元丢开政务去做和尚,又有大学士金之俊、大宗伯王崇简、学士王熙、曹本荣,都围绕在皇帝身边共同谈论佛法,说要通过佛法把世界扶助进入幸福安乐的境界。

上行下效,吴江县县令熊檗庵也抛弃官职,剃去头发,进到灵岩寺当和尚,皇帝听凭他自便。江西青原山净居寺住持竟然也是明末清初的使臣仉嘉善,也就是知名的啸峰和尚。如此一来,长江中下流地区大钟和云板的声音大大振响,佛法像雷声一样惊醒群迷,佛祖的恩惠像甘露一样遍及各地。那些在筠州的和尚,不只是五个宗派的寺院有僧众,即使像香林寺这样的小寺院也能够为了弘扬佛法而寻求有才德的高僧,延请百丈寺禅宗怀海禅师的弟子在这里结成团体。

到康熙三年,各地高僧肩挨着肩、脚跟着脚地来到这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也有不少归附香林寺的,其中就有明朝灭亡时以死相孝的高安城南举人刘九嶷。当然他步入佛门是被迫的,虽然剃去头发,接受戒律,但气概仍然是读书人的模样。然而禅宗怀海禅师的弟子变着法子招唤劝诱,用手扶着他的胳膊进入寺内。荒谬地用昆山张立廉精研佛法而身强寿长、子孙兴旺的事来拉拢他。但刘九嶷回应说:“那就借助你的香林寺挂单,使我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吧。”

不过刘九嶷也尽量使自己的心意真诚,心思端正。也坚持在香林寺忍受过每年七七四十九天的参禅打坐达三年。三年中,他看见和尚走上法堂的五十多人,聚集施主一百多人,聚集语录五卷、诗四卷。前前后后的职事,首座大师叫若师、叫中孚;西堂大师叫全一;后堂大师叫自之;堂主大师叫岁明;维那大师叫止息、叫琢也;书礼大师叫古岩、叫夺英,都是由和尚附属担任的。又有书记叫存勖;知藏叫夷若;知宾叫野石、叶予木、叫时学、叫洞明、叫无朽;侍者叫梦麟、叫太过、叫逸生、叫朴素;都守叫静机;副守叫继周、叫静行;悦众叫万容、叫雪可;参头叫楚珩;典座叫越邻、叫自修;库头叫映虚;值岁叫总持;买办叫幻住,十九个人都是和尚、戒子,对他们的安排是开始时慎重考虑决定的。

请主是恂若。监院内外辛勤操劳,精心整治,只有周与、静机、野石三个人用尽心思和劳力,三年时间里创造出正如《礼记·礼运》所说的“上天不吝惜它的大道,大地不吝惜它的财宝,人们不吝惜他的感情。”的局面。瑞州虽然是个贫困地区,香林寺的建造工程大约花费二千金,建造完成后行经这里的人赞扬惊叹,可以说是不同的嘴说出同样的声音。

刘九嶷详细地考查了以前的书籍,发现瑞州从大愚寺的守芝禅师以后,善于知识的只有北宋一个真净文禅师,他住在高安县城北面外城墙边的寿圣山,而过去已经有六百多年。钟声沉没,云报寂静,寿圣寺支撑寄托在路道和篱笆里面,不值得使他变成原样。然而,大愚寺旧殿堂只在清代顺治十六年,得到六愚智哲禅师一段时光的显赫盛大罢了。他平时常常说临济宗的儿孙辈应当把高安滩头作为自己发脉的地方,每年去到大愚寺拜见一次,没有想到全天下都是他们的弟子,无不都有如发生在渭阳的深厚真挚的甥舅情谊。到这里来的人,都是曹洞宗门下的高僧和各流派的名僧,以及弁山龙特瑞白雪明禅师的后代孙辈。

香林寺的建造工程,起始于清代康熙二年岁次癸卯(1663年)。经过四年至乙巳年时,正是朝廷因为地震而寻求挽回天地之变的主意的时候。当时两广总督卢大人把汰和尚的主意上奏,中央各部内部决定不准予施行,朝廷也就是稽查带有单位姓名的上奏的数量罢了,各个寺院浅薄地谈论震惊恐惧的言辞到末尾也就平静下来没有事了。期间,瑞州太守是葛全忠,二府是蒋允修,三府是王廷翰,四府是张凤翥,高安县县令是韩玉衡,新昌县县令是黄运启,上高县县令是范时英,江西总督部院是张朝璘,巡抚部院是董卫国,方伯是余应桂、王大礽,皋司先前是苏铣,后来是秦钺,分守南瑞道少参是宋之绳,分巡南瑞道宪副是周体观,都曾经荷担帐幕来到这个建筑工程考查。

这让刘九嶷感叹:要不是朝廷安宁,民间平静,四时和顺,五谷丰收,什么样的无位真人,竟敢用一条木棒而聚集僧众五百个呀?当时总督部院张朝璘,使马祖寺、上蓝寺焕然一新,方伯余应桂有建造法云堂的举措,并延请律师雪眉和尚在抚州门外说法,又帮助法玺禅师使同安丕禅师的道场回复原状,都布施资金上万。香林寺的建造委屈和尚不能不说是杀鸡却用宰牛刀。

刘九嶷还发现,虽然当时香林寺的和尚自己署名是客人,其实香林寺很久以前就建造了,也如同当初出现的明教,当时就叫它是云水僧人修行道场。因而刘九嶷常常代替和尚说,香林寺有二次没有碰上机遇,第一次是世祖章(即顺治)皇帝逝世太快,第二次是督台张朝璘忽然间因为奉朝廷裁示回归都察院,要不然香林寺也就会大到像万善寺,小到像上蓝寺那样面貌焕然一新,在哪里都能够借到和尚。即使和尚自己不愿意借给别人,人们或许还是能够借到和尚。事实上刘九嶷也看见和尚来到香林寺法堂,没有因为是香林寺便停止不来。守宪宋之绳以朱颜鹤发的风采来到香林寺,亲笔给香林寺题写匾额叫“光聚飞烟”。蒋允修、张凤翥也各自表示要彰显和护持佛法。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自谢华平老师开设的公众号“高安寻古”(微信号:gaoanxungu),这是一个专为高安人寻根问祖、访古探幽、思乡怀旧而设的公众号。

投稿请邮件发至:admin@igaoan.com

洛阳大福先寺——一座被忘却的曾经辉煌的寺院 

唐代东都洛阳的大福先寺,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著名寺院。大福先寺原名“太原寺”,是天后武则天(624—705)于其生母、太原王妃扬氏(?—670)旧宅所立。中外高僧法藏(643-712,康居人)、菩提流志(觉爱 ?—727)、阿你真那(宝思维 ?—721),地婆诃多(日照,613—687)、善无畏(637—735)、义净(635—713)、志辩(755—827)、道丕(889— 955)、等人皆在此寺译经或宏扬密教,阐发律学,传播三阶教。后成为对日本影响极大的律宗传播中心。

一、创立时间及地址

1、武皇祭母建寺

大福先寺原名“太原寺”,是天后武则天(624—705)于其生母、太原王妃扬氏(?—670)旧宅所立。

拒崔致远《法藏和尚传》:“至咸亨元年(670),荣国夫人(则天生母扬氏)奄归瞑路。则天皇后广树福田,度人则择上达僧。舍宅乃成太原寺。于是,受雇托者连伏推荐,帝诺曰俞,仍立新刹。”亦有人云该寺,是上元二年(675)所立。杨氏旧宅位于东都教义坊。教义坊在皇城正南,隔洛河就是“上阳宫”。教义坊的方位,比勘隋唐阳城考古发掘图可知,在今安乐乡新村西北角,现在已是一片沙滩。

关于武则天建寺的真正原因,《新唐书·武士 传》透露了若干消息。武则天之父太原武士获(577—635)先取妻相里氏,生二子:武元庆、武元爽;继取杨氏(?—670),生三女:长女韩国夫人(出嫁于贺兰氏)。次女武则天、季女某(出嫁于郭孝慎)。但武元庆、武元爽对杨氏不孝,所以,武则天取韩国夫人之子贺兰敏之“为士获获后,赐氏武,袭封。…… 敏之韶秀,自喜于荣国(按:荣国夫人即杨氏)。狎所爱佻,横多过失。荣国卒,后出珍币,建浮图缴福”。《旧唐书·武承嗣传》亦云:“荣国夫人卒,后出大内瑞锦为之造佛像追福。”由上述资料可知,武则天为其生母造寺,是希图为杨氏减罪、超度亡灵也。

2、移位积德坊

但是,建寺不久,武则天即下令将太原寺由教义坊迁移至积德坊。据说:“武后登上阳宫,遥见之,辄凄感;乃徙于积德坊。”此寺迁移的时间不详,大约在永隆元年以后(680)。

积德坊位于洛河北岸,在都城最东边,靠近上东门横街。积德坊在隋代称游艺坊,尽一坊之地为杨素宅,宅有沉香堂,坊南为温雒坊,再南便是洛河。杨素一族,至唐代已衰落。《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载:圣历三年(700)七月制曰:杨素“生为不义之人,死为不义之鬼”,“其杨素及兄弟子孙以下并不得令任京官及侍卫”。

积德坊的太原寺有舍利塔。崔融代皇太子《贺天后芝草表》云:“伏承芝草生于东都太原寺舍利屋下”即可证明。《宋高僧传》(以下简称《宋传》)子禹传云:“如意年中,子禹于洛京大福先寺受戒。”

3、更名大福先

太原寺改名大福先寺在天授二年(691)。天授元年九月九日(690年10月16日),武则天称圣神皇帝,追封其父为“无上孝明高皇帝”,其母为“无上孝明高皇后” “太原王”升格为“皇帝”,“太原王妃”升格为“皇后”,则“太原寺”也升格为“大福先寺”了。这和唐高宗立龙门“大奉先寺”为唐太宗追福可以比美了。武则天撰《大福先寺浮图碑》云:“伏维皇考太祖无上孝明高皇帝,……皇妣无上孝明高皇后……,仰竭深哀,敬申宏愿,聿怀多福,式建浮图,恭记胜缘,敬资先佑,爰初制造,逮至毕功……十六丈屋,岂唯须达之力;千二百房,讵假祇陀之势……”这篇碑文作于天授元年九月以后,具体时间不详。碑文透露:大福先寺塔是楼阁式高塔,塔高为唐尺16丈;寺内建筑有1200间房屋。规制之宏伟,于此可见一斑,这一工程完工年代亦不详。

又据唐代《敕还少林寺神王师子记》碑云,如意元年(692),武则天令将少林寺北魏夹纻塑像一堂迎入福先寺供养。久视元年(700)敕还少林寺。(《金石萃编》卷九十一)

二、高僧云集

1、菩提流支

依现有资料可知,第一位住进大福先寺修持的高僧是南天竺国高僧菩提流支(?~727)。永淳二年(683),唐高宗遣使迎接,“天后复加郑重,令住东洛福先寺,译《佛境界》、《宝雨》、《华严》等经凡十一部。中宗神龙二年(706),又住京兆崇福寺,译《大宝积经》……”则知菩提流支住福先寺二十多年。

印度高僧地婆诃罗,洞明八藏,博晓五明,戒行高奇,学业勤悴,而咒术尤工,在天皇时来游中国。“仪凤四年五月(679)表请翻度所賫经夹,仍准玄奘例,于一大寺别院安置,并大德三五人同译。至天后垂拱末(688),于两京东西太原寺(西太原寺后改西崇福寺;东太原寺后改大福先寺,此系赞宁原注)及西京广福寺译《大乘显识经》、《大乘五蕴论》等凡一十八部……”又曾和佛陀波利(觉获)同翻《佛顶尊胜陀罗尼》。

2、义净

著名高僧义净自咸亨二年(671)发足南海,周游五印,“以天后证圣元年乙未仲夏(695)还至河洛,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金刚座真容一铺,舍得三百粒,天后亲迎于上东门外,诸寺缁伍具幡盖歌乐前道。敕于佛授记寺安置焉。初与于阗三藏实叉难陀(652-710)翻《华严经》,时福先寺寺主复礼(《宋传》卷十七)等亦参加助译。久视之后,乃自专译。起庚子岁(700)至长安癸卯(703)于福先寺及雍京西明诗译《金光明最胜王》、《能断金刚般若》、《弥勒成佛》、《一字咒王》、《庄严王陀罗尼》、《长爪梵志》等经;《根本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摄》等;《掌中取因假设》、《六门教授》等论及《龙树劝戒颂》凡二十部”。“神龙元年己已(705),于东洛内道场译《孔雀王经》,又于大福先寺出《胜光天子》、《香王菩萨咒》、《一切庄严王经》四部……”。

3、阿你真那

北印度迦显密罗国高僧阿你真那(宝思惟),志精律品,慧解超群,乾文咒术,尤攻其妙。“长寿二年(693)届于洛都,敕于天宫寺安置,即以其年创译。至中宗神龙景午(706)于佛授记、天宫、福先等寺,出《不空X索陀罗尼经》等七部……那自神龙之后,不务翻译,唯精勤礼颂,修诸福业。……”

4、善无畏

在大福先寺译经,影响最大的是中印度高僧善无畏。他于开元四年(716)抵长安,“十二年(724)随驾入洛,复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毗卢遮那经》(十三年),其经具足梵文有十万颂(一行笔受)。畏所出者撮其要耳,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一行‘疏’,智俨‘义释’(略名《大日经》)……又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揭罗经》三卷,二经具足咒毗奈耶也,即秘密禁戒焉。……所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即金刚顶梵本经成就一切义图,略译少分耳。……”一行又曾奏请于大福先寺大建论场。道氤为众推许为主论,乃登座。(《宋传》卷五)以上几位译经大师,死后皆葬于洛都之南龙门山上

5、法藏

福先寺有“三阶院”,当亦传三阶教。田休光撰《大唐净域寺故大德法藏禅师塔铭并叙》云,法藏俗姓诸葛氏,苏州吴县人。“禅师自少出家,即与众生作大善知识,道行第一,人天殊胜。开普门之幽钥,酌慈源之蜜波……”如意元年(692)“大圣天后闻禅师解行精最,奉制于东都大福先寺检校无尽藏。长安年(701),又奉制请检校化度寺无心藏……”。可知法藏(637-714)是一位三阶教禅师。禅宗北宗神秀的大弟子义福最初即投大福先寺学习。“义福(658-736)于都福先寺师事法量。……时嵩岳大师法如(即禅宗五祖弘忍的大弟子,时在少林寺,生卒为638-689)。演不思义要用,特生信重”,欲投法如,而逢大师去世。(《全唐文》卷二百八十)。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约作于大中初至咸通三年前(847-862),内中记述福先寺的“三阶院”有吴道子画《地狱变》,“有病龙最妙。寺三门两头,亦似吴画。”

6、仁俭

福先寺的仁俭禅师是禅宗五祖弘忍的法孙、嵩岳寺慧安国师的弟子。“长寿元年四月(692),诏仁俭禅师入见。师视太后,良久云:‘会么?’后云:‘不会’。师云:‘老僧持不语戒’。言讫而云。翌日进短歌十九首,后览而嘉之,厚加锡赉。今唯《了元歌》一首存《传灯玉英集》。师即腾腾和尚也,嗣嵩岳慧安国师。”

7、守忠

长安年中(701-704),高僧守忠(平阳高氏,657-714)曾被诏充福先寺大德(《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五十七)。

8、湛然

开元二十九年(714),大福先寺沙门湛然(711-782)撰写的《长河宰卢公李夫人墓志铭文》,今存偃师商城博物馆中。此处的湛然,似是天台宗“九祖”之湛然(711-782)大师也。

三、福先佛事

1、佛道争讼

佛道争讼,福先寺亦有其人。“证圣元年(695),福先寺沙门惠澄乞依前朝毁《老子化胡经》,敕秋官侍郎刘如睿八学士议之,皆言汉隋诸书所载,不当除削。”

2、东瀛佛祖

盛唐时代,大福先寺也是中日佛教界交流的场所。据真人元开撰《唐大和尚东征传》云:“日本国天平五年(日本圣武天皇年号733年),岁次癸酉,沙门荣睿、普照等隋遣唐大使丹墀真人广成(即多治比广成)至唐国留学。是岁,唐开元廿一年也。唐国诸寺三藏大德,皆以戒律为入道之正门;若有不持戒者,不齿于僧中。于是方知楝无传戒人。仍请东都大福先寺沙门道睿律师附副使中臣朝臣名代之舶,先向本国去,拟为传戒者也。”道睿是许州人,大福先寺僧增算和尚弟子,天平八年(736)与婆罗门僧菩提仙那(714-760)同船东渡,于五月十八晶到日本筑紫太宰府。七月入朝拜见,住大安寺之西唐院。道睿始讲解《律藏行事钞》,为日本律宗的兴隆奠定基础。同时又割据华严和天台学。天平胜宝四年(752)四月,奈良东大寺卢舍那佛开光供养时,他充当咒愿师。

3、律宗祖庭

中、晚唐及五代时,福先寺虽仍完好,但其佛事活动以传律宗著称。我们仅知道有沙门志辩(755-827),道丕(899-955)等住过福先寺。志辩字广宣,泽州晋城人。年廿受具戒(公元775),随律师昙睿隶福先寺,是大律师定宾的三传弟子,号称“福先律仪,首冠天下”。其弟子有真满(其传承为:定宾— ?—昙睿—志辩—真满)。道丕二十七岁时(915),“遇曜州牧娄继英,招住洛阳福先寺弥勒院,即晋道安翻经创浴之地也。”唐代“四分律”学,演化为南山宗(道宣)、相部宗(法砺)、西京东塔宗(怀素)和东都西塔宗(即大福先寺定宾)四派。

四、后唐岁月

1、裴度重修

大约在元和(806-820)年间,裴度重修福先寺,距天授元年已是120年左右的时间了。《新唐书·皇甫湜传》记载一段故事云:“裴度辟为判官,度修福先寺,将立碑,求文于白居易(722-846)。怒曰:‘近舍湜而远取居易,请从此辞’。度谢之。即请斗酒,饮酣,援笔立就。度赠以车马缯彩甚厚。湜大怒曰:‘自吾为《顾况集序》,未常许人,今碑字三千,字三缣,何遇我薄邪?’度笑曰:‘不羁之才也’,从而酬之。”据《黄顺仪尊胜幢记》(咸通七年六月),幢上所刻《佛顶尊胜陀罗尼》即是依东都福先寺西律院玉石幢本。裴度坟茔在河南县龙门乡午桥村(《八琼室全石补正》卷四十八)。

2、昭宗泣泪

《旧唐书·德王裕传》记载,唐昭宗在朱全忠胁迫下迁都洛阳后(即天复四年四月以后,904年),“一日幸福先寺,谓枢密使蒋玄晖曰:‘德王,朕之爱子,全忠何故须令废之,又欲杀之!’言讫泪下,因啮其中指血流。玄晖具报全忠,由是转恚。昭宗遇弑之日,蒋玄晖于大内西置社筵,酒酣,德王以下六王皆为玄晖所杀,投履九曲池。”

3、富韩公叹

宋、金时代,大福先寺的佛教活动未见记载。北宋著名佛教史学家赞宁(918-999)曾掌洛京教门事三年(996-998),但在其所著《宋高僧传》中未记宋代福先寺僧人。

有资料表明,宋代的福先寺仍然存在。邵伯温(1056-1134)在所著《邵氏闻见录》中云:“纪公实为余言,尝闻其父言:王冀公钦若以使相尹洛,振车骑入城,士民聚观。富韩公(即富弼,1004-1083)方为举子,与士人魏叔平、段希云、一张姓者同观于上东门里主先寺三门上。门高,富公魁伟,三人者挽之以登,见其旌节导从之盛。富公叹曰:‘王公亦举子耶!’三人者曰:‘君何叹,安知吾辈异日不尔耶?’”又同书记熙宁十年春(1077),河南尹贾昌衡饯吕公著于福先寺上东院。欧阳修《集古录》亦云唐代韩退之题名在福先寺塔下。

嵩山少林寺《少林寺住持嗣法沙门第二十七代从公无方碑铭》云无方可从禅师(1420-1483)年青时曾“礼福先寺住持慧公苑峰为师”。

4、沧桑古唐

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由于洛河泛滥,福先寺及大塔“为洛河所摧”。大水过后,附近乡民将福先寺残存文物北移数里,重建“古唐寺”。清代康熙三十五年(1696)邑人王善言曾重修该寺。嘉庆二十四年(1819)、民国十一年(1922)皆曾修茸之。古唐寺在今唐寺门村,原有山门殿、天王殿白衣殿、立佛接引殿释迦牟尼佛殿。唯释迦牟尼佛殿在“文革”中被拆毁。各殿造像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被国民党196师官兵砸毁。

五、福先寺遗址考察

唐宋大福先寺在“上东门”内南侧。上东门遗址在考古钻探中未能找到,可能早被洛水冲毁。按照唐代洛阳罗郭城东墙的走向,可以判定上东门的位置应距东北城角 1310米左右,当在今塔湾村一带。“塔湾”在明、清时叫“塔儿湾”,此一地名之得,当与福先寺大塔有关。明末以来,有一支回民陕西扶风县移居于此,今存的顺治五年三月八晶(1648)《清真寺地基文约》、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吉日(1706)的《清真寺地基得业碑记》(高170、宽64厘米)均记载这里的地名是“塔儿湾”。

实地考察可知:洛河在塔湾附近曾一度作南北向流动,今存一道月形大堤就是证明。这道月形大堤距塔湾村约200-400米。今洛河高程约为124.9米;河滩地高程为127.3米,塔湾村的高程约为131.5米。可以推断,1944年以前曾在西南部台地上出土的残的石刻佛像、1982年洛阳市文物普查队曾在塔湾村发现北朝石虎一件(高147厘米),这些文物的出土,更暗示这里是一个寺院遗址。

图 | 网络 文 | 网络

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主办:洛阳市隋唐史学会

审稿:王恺

编辑:零零

管理:刘端

邮箱:4305545@qq.com

电话:18538885370

(ID:suitangshixuehui)

交流河洛文化,传承隋唐历史

欲知隋唐事,请看隋唐号!

欢迎您关注洛阳市隋唐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