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刻

泰山石刻

泰山石刻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包括经石峪和唐摩崖两部分。

经石峪位于泰安市泰山中路斗母宫东北400米的山峪中。北齐时(公元550-580年)镌刻,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刻于面积2064平方米的缓坡石坪上,自南而北竖行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44行,为-的上卷。字径50厘米,以隶为主,兼有楷书、行书和篆书。书法遒劲,在书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周围还有宋、明、清、民国及现代观经、题诗石刻20多处。

唐摩崖位于泰安市泰山玉皇项南80米处。刻于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摩崖高12.3米,宽5.3米。碑文24行,每行51字,现存1008字。除“御撰御书”四字和末行年、月、日为正书外,其他均为隶书。唐摩崖书法遒劲圆润。碑文为唐玄宗李隆基东封泰山时所撰书,记述了封禅告祭的始末。周围还有宋摩崖、清摩崖及明清刻石75处。

泰山唐摩崖利用自然崖壁刻石,是全国帝王摩崖刻石中的杰作。在帝王封禅史、书法艺术、雕刻技艺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2001年泰山石刻作为北齐到唐代的石刻,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山刻石附二玄社宋拓高清完整泰山刻石图片

启明按:泰山刻石是篆书入门很好的临摹材料,经常有人会问,泰山刻石和峄山刻石是不是同一个碑,泰山石刻的作者是谁?泰山刻石是不是李斯写的?等等问题,今天启明就收集泰山刻石的相关资料,包括泰山刻石的简介、泰山刻石主要拓本等,希望大家看完后对泰山刻石多一些了解。

一、泰山刻石简介

《泰山刻石》又名《封泰山碑》,石四面刻字。小篆,由丞相李斯篆书。泰山刻石是 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品。现位于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刻石原在泰山顶玉女池旁,后来移到碧霞元君祠之东庑。清乾隆五年(1740年),祠遇火灾, 刻石焚毁不见了。直到嘉庆二十年(1815年)才从池中搜得,已断为二,后移至岱庙。刻石原文222字,历经沧桑,现仅残存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 完整,“斯昧死”三字残缺。秦泰山刻石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

泰山刻石是为始皇歌功颂德撰写石刻的文字,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 自统一天下的第三年即前219年(始皇二十九年)开始东巡,为彰显自己的统一事业功绩,在各地立了六块小篆碑刻,分别为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 之罘刻石、碣石刻石和会稽刻石。前四处皆在山东,会稽为今日浙江绍兴,会稽石刻唐时尚完好,至宋则已不见诸著录。碣石不详所指,或以为在当今之河北境 内。峄山石刻真迹亡于唐以前,杜甫有诗为证曰:“绎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之罘早已不知去向。今所存者仅《泰山石刻》《琅琊台刻石》,而《琅琊 台刻石》仅86字清晰。泰山石刻宋欧阳修、赵明诚皆曾目击。泰山石刻的拓本以明安国所藏北宋拓本最好,存165字,此外还有29字本、10字本等。

泰山刻石字体是小篆,字形工整瘦长,笔划圆健古厚,是秦代小篆书法的经典代表, 体现秦代书法艺术风格。小篆的特点是对称均衡,略为修长,它也容易板滞,但是《泰山石刻》却没有这种毛病,它在对称中蕴含着飘逸秀美,如仙子临风,仪态万 方。唐朝李嗣真《书后品》说“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绝妙。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钧强弩,万石洪钟,岂徒学之宗匠,亦是传国之遗宝。”《泰山石刻》虽遭 磨难毁损,但终究留存,而光照千古,李斯也因此成为书法史上第一个有书迹留存下来的书法家,古今第一小篆书法家。

二、日本二玄社原色法帖《秦封泰山碑》北宋拓53字本

如果要问《泰山刻石》的最佳范本是什么,那么启明首推二玄社的这本。不过价格昂贵,建议购买《泰山刻石-历代拓本精华-贰拾肆》,也就是由何海林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点击这里可以在求实图书专营店购买。

下边我们来看看二玄社的《秦封泰山碑》

日本二玄社原色法帖《秦封 泰山碑》北宋拓53字本,秦相李斯篆碑,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 疏密适宜。秦刻石中,仅此与《琅琊台刻石》为真,余皆后人摹刻。(启明注:因为图片过大,这里只选取部分缩略图用于展示,如果您需要全套高清的拓本,请加 我qq:282295839,加好友时请注明:泰山刻石)

三、泰山刻石的临摹视频

启明找到了泰山刻石的临摹视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因为文章不能上传视频,我会尽快在个人主页里边上传视频)

如果不能观看请去优酷搜索:泰山刻石。

如果您希望有更多书法方面的交流或者想获得一些高清的书法字帖,请加我QQ:282295839,我将送给您自己收集整理的一些电子版高清字帖。

秦七刻石之《泰山刻石》全文鉴赏

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原是秦代七刻石仅存的两处刻石之一,原刻石在泰山山顶,现保存于山泰安市岱庙院内。但残石仅存二世诏书10个字,又称“泰山十字”。

泰山刻石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是有记载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乃遂上泰山,立石...

全文

(张永明先生墨迹)

皇帝临立, 作制明法, 臣下修饬。

廿有六年, 初并天下, 罔不宾服。

亲巡远黎, 登兹泰山, 周览东极。

从臣思迹, 本原事业, 祗诵功德。

治道运行, 者产得宜, 皆有法式

大义箸明, 垂于后嗣, 顺承勿革。

皇帝躬听, 既平天下, 不懈于治。

夙兴夜寐, 建设长利, 专隆教诲。

训经宣达, 远近毕理, 咸承圣旨。

贵贱分明, 男女体顺, 慎遵职事。

昭隔内外, 靡不清净, 施于昆嗣。

化及无穷, 遵奉遗诏, 永承重戒。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秦代著名书法石刻:李斯篆书《泰山刻石》全文译文对照欣赏

泰山刻石》立于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该刻石书法法度严谨,端庄浑厚,字体公正匀称,疏密有度,沉稳朴拙,为秦代小篆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泰山刻石》中的小篆为秦代名相李斯所书。李斯(公元前284~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有书法作品(刻石)传世的书法家,被誉为中国书法鼻祖、小篆第一人。他对中国书法文字有三方面的突出贡献:一是统一文字,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二是推广统一文字,亲作《仓颉篇》七章,作为摹本供世人临摹学习;三是改革文字,在篆书的书写基础上创新出一种新字体“隶书”,隶书始于秦,盛于汉,后来成为官方正式书体,直到魏晋才被楷书所取代。因此,篆书和隶书成为中国书法五大书体(楷、行、草、隶、篆)主要组成部分,李斯功不可没。

李斯传世的书法作品全部为刻石,主要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等。本文展示的是《泰山刻石》北宋拓本及原拓修整本,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

《泰山刻石》(北宋拓本)

原拓修整本

本文图片来源了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编者删除。

(学习欣赏文化艺术,提升文化艺术涵养,请继续关注“寒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