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公桥遗址

后公桥遗址

后公桥遗址位于滕州市官桥镇。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汉。2013年,后公桥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公桥遗址,后公桥遗址简介,后公桥遗址-枣庄市滕州市后公桥遗址旅游指南

马桥遗址景点 马桥遗址公园

1. 马桥遗址公园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的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当细致。

良渚文化遗址中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西北部瓶窑镇,核心部位于古城“反山、莫角山、汇观山,11条水坝”均在瓶窑境内。

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为良渚文化。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

良渚遗址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实证中华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史,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文化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被批准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良渚文化

相关墓葬

反山王陵

所属地区

太湖流域、钱塘江流域

建造时期

距今5300-4000年

别名

良渚文明

相关古城

良渚古城、两城镇遗址、琅琊古城

文化继承

巢湖-凌家滩文化、上海马桥文化

社会文化形态

城邦文化

相关民族

古越族

外文名

LiangzhuCulture

相关古国

良渚古国

君主世系

天皇氏------有巢氏(前期)

地理位置

浙江太湖流域(钱塘江水系)

2. 马桥遗址景点图片

三大古文化共同形成上海文化的源头

“如果说崧泽文化是上海之源、广富林文化是上海之根,马桥文化就是上海之本。这三大古文化,好像是构成‘沪’字的三点水,缺一不可,共同创造了上海古文化的辉煌。”高蒙河说,这三大古文化的存在,表明上海参与了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共建进程。

考古发现,在距今约4000年以后,相当于中原的夏和商时期,浙西南山地的原始文化、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不断进入到上海西部的“冈身”地带。它们和上海本地留存的良渚文化遗民一起,共同发展了“马桥文化”。马桥遗址坐落于闵行区马桥镇,大体位于上海古海岸线“冈身”文化遗址走廊的中部。

“马桥文化既是远古上海走出历史低谷的起点,也是远古上海开始向近现代国际大城市攀援上升的原点。马桥文化开放、多元文化的融合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现代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的源头。”高蒙河说。

3. 马桥 景点

浙江省海宁市下辖四个街道。

分别为:

一、硖石街道

地处杭嘉湖平原,境内因有东、西两山。街道东邻袁花镇及海盐县百步镇、南接马桥街道、西连海洲街道、北依海昌街道。境内交通便捷,沪杭铁路穿境而过,东北距上海125公里,西南至杭州61.5公里,由南北大道至观潮胜地盐官22公里,距沪杭高速公路屠甸出口8公里。水路畅通,境内有市河、洛塘河、麻泾港等,北侧长山河与京杭大运河相通。

行政区划:

硖石街道辖15个社区、8个行政村,分别为:

东山社区、由拳社区、沙泗浜社区、南关厢社区、新华社区、西山社区、海青桥社区、南苑社区、东苑社区、竦秀社区、农丰社区、赞山社区、群园社区、长园社区、风和丽苑社区、荷叶村、双合村、联和村、军民村、永丰村、南漾村、杨汇桥村、西环村。

二、海洲街道

海宁市政府的所在地。

行政区划:

海洲街道辖5个行政村、14个社区,分别为 :

民和、伊桥村、金龙、张店、双凤村。塘桥、海洲、文苑、成园、梨园、梅园、白漾、联塘、南郊、新庄、新桥、联合、东长、西郊社区居委会。

三、海昌街道

地处海宁市北郊,东连海盐县、南接硖石街道、海洲街道、西毗桐乡市、北邻嘉兴市秀洲区。

行政区划:

辖8个行政村、10个社区,分别为:

迎丰、利民、双喜、双山、双冯、泾长、长山、星光村。碧云、硖西、金利、火炬、隆兴、硖东、东郊、丁公堰、横山、狮岭社区居委会。

四、马桥街道

东连硖石街道,西接斜桥镇,北毗海洲街道,南邻丁桥镇,区域内01省道、新08省道、海宁大道和江南大道围绕整个行政区域。

行政区划:

辖8个行政村、1个社区,分别为:

先锋、正阳、新场、马桥、柏士,新塘、民胜、利众村。桐溪社区居委会。

4. 马桥遗址景点介绍

呼图壁风景名胜:  呼图壁县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写下了光辉的历史。例如:古城遗址马桥子城、呼图壁境内还有7个庙宇遗址,一尊突厥民族石人像,以及众多的古墓葬。康家石门子岩画距呼图壁县城83公里南山岩壁上。  呼图壁县位于新疆昌吉州,北疆中部准噶尔盆地南缘,东距昌吉回族自治州首府41公里,距乌鲁木齐市76公里。呼图壁县旅游资源丰富,可分为自然资源和文物古迹两大类型。呼图壁县域内有一个区级文物点,四个州级文物保护单位,五个县级文牧保护单位。

5. 马桥文化遗址在哪里

1958年,当地农民开掘河道时,发现了大批古代遗物。1961年9月对其进行考古发掘,探明遗址为2层。上层面积10000平方米,出土大量陶片、陶纺轮、陶饼、带纹饰、硬陶和带釉陶等,系春秋战国时期文化遗存。下层面积7000平方米,有灰坑1个,墓葬2座。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良渚文化类型,是衔接崧泽文化和马桥文化的重要时代环节,从而将上海的历史有机的串了起来,使人们可以完整的了解上海的历史发展的全貌,具有很大的考古价值。

6. 马桥遗址是什么文化

1、豫园位于上海市老城厢的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上海老城隍庙毗邻,是江南古典园林,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占地三十余亩。

园内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称的玉玲珑、1853年小刀会起义的指挥所点春堂,园侧有城隍庙及商店街等游客景点。 豫园在1961年开始对公众开放,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崧泽古文化遗址

位于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被命名为崧泽文化,是新石器时代遗址,按地层可分为上、中、下三层。20世纪60年代以来,崧泽遗址被发现。

1961年至1976年,3次发掘共揭露面积 703 平方米,发现几何印纹陶遗存和新石器时代的居址遗迹,清理墓葬 100 座,出土有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牙器等621件文物。1959年崧泽村古文化遗址列为青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龙华塔

又称“报恩塔”,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十年(247年),位于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路2853号。龙华塔系砖木楼阁式塔,八面七层,总高41.03米(自底层围廊地坪面算至塔尖)。龙华塔底层塔心室地面与底层围廊地坪面高差0.44米。

每层伸出平座围以木栏,以斗拱向外挑出飞檐,出檐甚宽,檐角悬铁马(俗称铜铃)。龙华塔在自身纤细、轻灵、飘逸的基础上,融入了吴越文化,是中外建筑文化合璧的产物。2006年5月25日,龙华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玉佛寺

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170号,因寺内主要供奉玉佛而得名,因其属于禅宗临济法系,修习禅法,故又名玉佛禅寺。玉佛寺作为上海旅游的十大景点之一,它虽地处繁华的市区,却又闹中取静,被喻为闹市中的一片净土。

玉佛寺创建人和首任住持是慧根法师。玉佛寺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94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5、静安寺

又称静安古寺,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其历史相传最早可追溯至三国孙吴赤乌十年(247年),初名沪渎重玄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名静安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寺从吴淞江畔迁入境内芦浦沸井浜边(今南京西路),早于上海建城。

静安寺总建筑面积达2.2万平方米,整个庙宇形成前寺后塔的格局,由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三座主要建筑构成,是上海最古老的佛寺。

7. 马桥遗址景点简介

1.苏州塘北遗址

  塘北遗址位于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达路以东、廷琛路以北、墅浦路以西地块内,面积约200000平方米,这是一处从良渚文化早期一直延续至今的长时段大型遗址。遗址文化堆积丰富,最厚处可达2米,地层可分10层,分明清、汉、春秋、马桥、良渚、崧泽6个时期,形成连续的文化遗存序列。

  出土文物的年代主要是崧泽至春秋时期,少量系战国及以后,包括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等石器;玉璜、玉锥形器、玉片等玉器;以及良渚文化时期的罐、鼎、壶,马桥文化时期的鸭形壶、凹圜底釜、罐等陶器;铜矛、铜凿、铜削等青铜器。

  2.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

  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位于苏州市太仓市城厢镇樊泾村小区西、上海西路北、致和塘南岸,原为太仓市一中及现代居民区所地块。

  遗址于2016年1月中旬因太仓市樊泾河北延沟通工程施工而发现,据文献记载,此处原有古河道樊村泾南北向贯穿遗址,且文化内涵时代为元代,故命名为樊村泾元代遗址。它是江南地区元代考古的重大发现。

  3.张家港黄泗浦遗址

  黄泗浦遗址位于张家港市杨舍镇庆安村与塘桥镇滩里村交界处,紧邻古长江南岸,北距长江约14公里,西离张家港市区约3公里,于2008年11月发现。

  在黄泗浦遗址发掘出唐宋时期的河道,以及唐代大型建筑基址,为实证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提供了重要线索。

  4.苏州草鞋山遗址

  苏州草鞋山遗址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于1956年被发现,2013年升级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草鞋山先后经过十多次考古发掘。其中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发展序列,就是通过草鞋山遗址1972至1973年间的两次考古发掘确立的,这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太湖地区、长江下游的古代文化提供了典型地层与文化遗物。

  5.陆慕元和塘古窑遗址

  陆慕元和塘古窑遗址位于苏州市相城区陆慕老街。2021年4月至10月,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共发现了遗迹48个,其中窑址12座,以及明清金砖等文物约50余件。

  陆慕古窑址的发掘是一处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古窑址规模庞大,布局基本完好,对于研究明清窑业技术、手工业考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江南文化的历史纵深。

  6.常熟何村文化遗址

  2020年发现的何村文化遗址是迄今为止常熟发现最早的文化遗存,位于苏州市常熟市梅李镇周师线龙腾特钢22号门内,迄今约6000多年。

  目前,在发掘区内发现了分属于马家浜文化 东周、唐、宋、明、清等各时期的文化遗存,以马家浜文化时期文化遗存为主。

  7.朱祥巷遗址(一期)

  朱祥巷遗址(一期)是一处以东周和唐宋时期为核心文化遗存的古遗址。本次发掘成果不但进一步补充了苏州地区东周时期文化分布情况,也为综合研究苏州虎丘地区唐代墓葬形制结构和丧葬习俗演变等提供了新材料。

  8.常熟老罗庄遗址

  该遗址主要发现了宋代井6口,明清墓葬23座,井1口,沟1条,灰坑1个。遗址位于虞山西北约5公里处,西北距离走马塘约1.2公里,发现的宋-明清等时期的遗迹、遗物,为常熟地区的墓葬研究提供了一批新的材料,为虞山西北区域的内涵研究和变迁提供了新的参考。

  9.钱家浜遗址

  一期发掘4500平方米,二期发掘3800平方米,发掘遗迹现象312余处,其中墓葬82座,灰坑168个,灰沟23条,水井12口,累计出土可复原器物700余件(组)。根据地层包含物特征,初步推测该遗址的核心文化堆积应起始于马桥文化时期,兴盛于东周时期,衰落于唐宋时期,为进一步研究马桥文化至东周时期的时空变迁提供了新的材料。

  10.黄泥山北遗址

  D1发掘面积约800平方米,D2发掘面积约1230平方米。共计发掘墓葬36座、坑57个、井34个、沟3个,出土各类器物共计700余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遗迹单位和文化层,为深化研究苏州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提供了重要新资料。

 

8. 马桥古文化遗址

良渚文化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布于杭州市北郊的余杭县良渚和安溪、瓶窑镇等一带。

民国25年(1936年),西湖博物馆施昕更在良渚镇首先发现,并编写出版《良渚》一书。1955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良渚镇附近的朱村发掘出一大批黑衣陶;1956年对吴兴钱山漾遗址进行发掘,在地层学上取得了突破。

1959年考古学家夏鼐在长江文物考古队长会议上,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经碳14测定,距今约4000-5000年左右。这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重要的古文化。

60年代在吴兴邱城,杭州水田畈,上海青浦县崧泽、马桥,松江富林,江苏越城,吴江梅堰等处发掘,证明良渚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向东延伸到东海之滨,西北至江苏镇江、常州一带。

良渚文化是马家浜文化经过崧泽文化发展而来。

良渚文化的特征是一种以稻作为主的原始文化,当时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钺、石锛、石凿、石镰、石犁、破土器等,农业已相当发达,以种植水稻为主,水稻的栽培已从耜耕发展到犁耕,渔猎为辅,且兼植桑麻,养蚕,髹漆,制玉,水上交通也较为发达。生活用器早期以泥质灰陶为主,晚期盛行黑皮陶,采用轮制工艺,器表或打磨光亮,或刻装饰花纹,主要器物有鼎、壶、罐、豆等,尤以鱼鳍形、圆锥形、丁字形足的夹砂陶鼎、贯耳壶和竹节形镂孔黑皮陶豆最具特征。玉器制作技术达到极高水平,器形种类繁多,创中国古代玉文化之先河。

良渚文化晚期正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对研究中华文明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80年代中期,在瓶窑反山发掘出良渚文化大墓11座,出土随葬晶1226件(组),是当时显贵者的专用墓地。随葬品丰富精美,众多的精雕细刻玉器珍品,更属空前,为世人瞩目。玉器分礼仪用玉,主要有琮、璧、钺等,佩挂装饰用玉,如环、管、坠、珠、带钩及三叉形、冠形器、牌饰等,器表均经打磨抛光,有的采用浅浮雕、半园雕或透雕而成繁简各异的纹饰 构图严谨,和谐对称,寓意深奥。12号墓0土6.5公斤的“琮王”,四面正中直槽上下各微雕有一个神-面复合像,其头戴羽冠,双手叉腰,下肢屈曲作蹲踞状,图像威武庄严,线条纤细如毫发,是良渚先民崇拜的“神徽”。

后又在安溪镇瑶山,发现良渚文化大墓12座和祭坛一座,出土珍贵文物1052件(组)。祭坛遗迹处于瑶山顶上,平面略呈方形,边长约20米,系由红土台、灰土围沟和石坎等组成。在祭坛南北部发现二列呈南北向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12座,分别打破红土台、灰土围沟和砾石面,证明它是祭坛废弃后,被用作民族公共墓地。

随葬品基本可分陶器、漆器、石器和玉器4类,其中玉器占90%以上,尤以各种礼仪和佩挂装饰用玉称著,器类和繁简不一的神人兽面像,基本与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出土物相同。其中玉龙首形镯和璜、朱漆嵌玉高柄杯等,为世所罕见。瑶山祭坛是良渚先民祈福禳灾的圣地,而墓地则是显贵或巫觋的葬处。

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该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良渚街道:良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被誊为“中华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发祥地。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

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国家文物局正式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单。

良渚座落于风景秀丽的国际旅游城市--西子湖畔,距杭州市中心约10公里,系杭州余杭区中部中心城镇。

境内有安溪瑶山遗址,良渚博物馆、杜甫桥、沈括墓、东明山森林公园等风景名胜。区域面积101.69平方公里,辖20个中心行政村及3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达8.8万余人,流动人口4.2万余人。杭州绕城公路北线,东西大道横贯全境;

104国道和通往杭州中心的衢州路纵越全境;

潘塘互通立交从南庄兜为起点,同衢州路相连,与杭州绕城公路北线十字相交,形成华东地区最大的多元公路立交,三纵三横的交通格局,使良渚成为杭州北部的交通枢纽。宣杭铁路,东苕溪航道东西横贯全境;

京杭大运河沿镇东部边界南北穿行。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综合运输体系。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产业结构大力调整,良渚镇经济突飞猛进,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经济总量突破70亿大关,其中工业总产值为63.4亿元。

工业经济围绕良渚、安溪、勾庄三大工业园区建设,扶优扶强重点骨干企业,有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38家,亿元企业9家。农业以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确保粮食生产,促进人民增收为重点,科技兴农为宗旨,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特色水产养殖,花卉种植”等优势产业,完成国家级土地整理和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

坚持“以适度开发实现真正保护”的基本思路,处理好良渚文化遗址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大力发展以仓储、物流、商贸、房产、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现有中国良渚文化村,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金恒德汽车广场,浙江物产集团,杭州港大松树集装箱码头作业区,浙江亿丰建材装饰广场,商贸区块等省、市、区等二十余个重点项目落户良渚,将把良渚这块古老的土地真正热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夜杭州”。

杭州市第九次-会提出的“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总体规划,良渚系良渚组团的核心之一,更赋予了“北秀”的内涵。.

2020年12月,良渚街道入围第一批浙江省现代商贸特色镇名单。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 淘宝镇,良渚街道榜上有名。

2019年1月,良渚街道被认定为2018年度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

2013年4月,环境保护部授予良渚街道2011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9. 马桥古文化遗址公园 概况

上海有崧泽文化、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遗址以地名命名。

崧泽文化遗址位于青浦区城东约四公里左右,是我国长江下游地区以新石器时代为主的遗址。马桥古文化遗址位于闵行区马桥镇东俞塘村,这里出土的有良渚文化遗物,而广富林遗址则是在松江镇附近。

10. 马桥遗址游玩攻略

马桥古遗址文化公园门票20元1张,地点闵行区马桥镇东俞塘村。北松公路858号,开放时间周一闭馆,周二至周日上9.30分至17点。

赵王城遗址公园观后感

赵王城遗址公园是一处充满了燕赵风情的特色古代遗址,拥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文化魅力,在这里可以感受千年赵文化的璀璨痕迹,还有八千多亩的庞大的公园衬托,绝对是不错的旅行观光点。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5000年的文明史使得很多城市曾经相当辉煌,最著名的莫过于“八大古都”西安洛阳北京开封南京杭州安阳郑州这八座城市了。

在华北,具有3100年建城史的古城邯郸西汉时期与洛阳、临淄成都、宛(南阳)齐享全国五大都会盛名,战国时期更是成为赵国都城,并且是赵国最鼎盛时期的都城,从战国到东汉,邯郸兴盛长达500年之久。

这里是六朝古都、五朝陪都,是秦始皇的出生地和成长地,灿烂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历史景观遍布各地,今天小编为您介绍一个很气派的公园——赵王城遗址公园。

赵王城遗址公园观后感

赵王城遗址公园

赵王城遗址公园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区西南部,因依托赵王城遗址所建而得名,公园规划面积8200亩,作为市区公园面积之大十分罕见。

赵王城亦称赵都宫城,是战国时期赵国王宫所在地,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大的战国时期的王城遗址,是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初期都城建设的珍贵文物,是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园坐北朝南,共分为三期建设,目前已全面完成了一期工程。以大门南北为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公园大门、赵都赋浮雕、历史长卷浮雕、博展馆、观景台和主峰,主要是文化展示。

赵王城遗址公园观后感

赵都赋浮雕

穿过大门后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座大型浮雕,雕刻的是栩栩如生硝烟弥漫的石刻战场,令人眼前一亮,赞叹不已;低头则可以看到凹凸有致的石刻文字,这是著名的《赵都赋》,它由东汉末年邯郸大才子刘卲所著,当时此文章名满天下,与他另外两篇文章《许都赋》和《洛都赋》并称三都赋,遗憾的是三篇文章只有《赵都赋》遗留下来。

赵王城遗址公园观后感

历史长卷浮雕

如果说你没有感觉到《赵都赋》浮雕的雄伟的话,其北面的“历史长卷”浮雕则必定给你视觉上带来的震撼,一条长158米的"历史长卷"整齐的排列着, 向远方。"历史长卷"由众多用花岗岩做成的竹简组成,每个竹简上面都记录与雕刻着赵国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语典故,一幅幅年轮石册,多少史事淹没在历史长河中。长卷长度定为158米,寓意着邯郸作为赵国都城158年。据记载,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迁国都于邯郸,历经八王共158年,赵王迁八年(前228年)为秦国所占,19年后城池为秦将章邯所毁。值得一说的是,几年后秦国的咸阳宫也被霸王项羽一把火所毁,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

赵王城遗址公园观后感

博展馆

“历史长卷”的尽头便是公园精华部分——博展馆,这自然也是公园标志性建筑,该建筑形状像一个梯状的土台显得古朴、刚毅,并透露着一种历史的沧桑。博展馆建筑面积5400平米,分为地下一层和地上一层,是一座全面、集中展示赵王城和赵国历史文化的主题性展馆,2017年6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

赵王城遗址公园观后感

观景台

博展馆的北面有一高台名叫观景台,高约20米左右,拾阶而上,登顶则豁然开朗,可以看到北方远处连绵起伏的丘陵,那便是主峰,也是整个公园的最北端

赵王城遗址公园观后感

烽火台

博展馆的西南方向新建了两座烽火台。烽火台是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因此不会单独存在,白天敌人侵犯时放烟叫"燧",夜间敌人侵犯时举火叫"烽",因此烽火也称烽燧

赵王城遗址公园观后感

西门阙

博展馆东面沿着主干道一直走到尽头,可以看到两座夯土结构,这是四号门阙。若继续东行穿过四号门阙就到了气势恢宏的赵国王宫所在地,该门阙位于王宫西面,因此也叫西门阙。因这里以及东边遗址区正在施工,游览只好就此结束。

总的来说,虽然赵王城遗址公园花木繁茂绿意盎然,环境非常优美,已经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再加上这里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休闲、娱乐的理想目的地。

让文物不再曲高和寡!东莞首个沙丘遗址背后,公共考古让遗址焕新生

几千年前的先民们慢慢走出洞穴,走向海河岸边。他们如何生活?使用什么劳动器具?留下了怎样的文化遗迹

近期,东莞发现首个沙丘类型古文化遗址,根据出土遗物特征及堆积状态判断,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商时期,推测可能是聚落的生产生活垃圾倾倒场所。

东莞首次发现的沙丘遗址,对丰富东莞古文化遗址类型,延伸东莞历史轴线,增强东莞历史信度,丰富东莞历史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是东莞作为岭南文明重要发源地的又一例证。

此次沙角遗址考古发掘项目,也是东莞在公共考古领域的初步尝试,邀请公众参与,进一步增强了公众对考古和文物的认知。

从出土遗物探微岭南文明

此次沙角遗址考古发掘项目中,出土的玉环玉质精美、陶片纹饰繁多,还不乏锛、镞、砺石等石器。

作为精美的装饰物,玉环具有象征身份地位的作用,可见当时的人类社会有一定分层。

玉环

陶片则以夹砂陶为主,也不乏少量泥质陶。夹砂陶因在陶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砂粒和其它碎末而得名,在受热时不易裂开,多作炊器,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它对改进人们生存环境、由茹毛饮血的生食习惯改为熟食起到巨大作用。

陶片囊括了绳纹、曲折纹等十多种纹饰,可辨识器形有罐、釜、豆等,推测当时的人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水平,且当地的制陶工艺更为成熟。

出土陶片

现场清洗晾晒陶片

磨制石器与农耕生活相适应,利于提高劳动效率。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在珠三角的使用年代延续至商周时期。

石钺,前身是作为生产工具的石斧,后来演变为武器,最后成为权力和威严象征的礼器,多为酋长、部落首领所占有。

石镞为石质箭头,弓箭是原始人的狩猎工具,也是作战的武器。

石锛,为长方形,单面刃,有的石锛上端有“段”(即磨去一块),称“有段石锛”,装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是新石器至商周时期主要的生产工具。

砺石,为当时的磨刀石。

6000年前,先民以精美玉环作饰,用磨制石器辅助农耕,陶片则大大改善了生存环境,出土遗物再现了这片土地的人类史和文明史。

据了解,珠江三角洲沙丘遗址的形成与地貌发育息息相关,距今6000年前后,珠三角的海平面达到现在的高度,形成现代海岸线格局,沙丘堆积逐步形成。

公共考古,让文物不再曲高和寡

此次沙角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在尚未完结的情况下,精心选择了适合的考古现场向媒体开放,让关注考古的媒体近距离参观考古遗址、亲身感受考古现场、拍摄记录考古发掘和清洗整理出土遗物的过程。

这是东莞在公共考古领域的初步尝试。通过媒体的视角,考古的魅力展现在公众面前;通过精准系统的考古学传播,专业考古成果为民众所知晓。

工作人员正在提取出土物

工作人员正在提取出土物

记者在认识出土陶片

认识城市历史,离不开考古学。

东莞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近1700年建县史、1260多年建城史,是岭南文明重要起源地。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曙光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初现。

1972年6月,东莞市篁村镇(现南城街道)胜和元岭村农民在白泥坑山坡上平整土地时,发现一座宋代砖室墓。东莞市文博单位会同博物馆考古人员进行清理,共出土陶坛4件,银手镯2件,瓷碗、银钗、铜镜、陶炉各1件,铜钱若干枚。

这一考古发掘,揭开了东莞考古的序幕。自此,随着城市发展,东莞文物工作部门有意识地配合大型基建开展有规模的考古调查挖掘工作,并在2004年,东莞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出台《东莞市考古工作管理办法》。

如今,东莞摸清地下文物遗存底数,发现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的地下文物遗存,建立了东莞市域内的东江史前文化序列,理清了东莞考古文化脉络。

其中,蚝岗贝丘遗址是珠三角为数不多的出土彩陶的贝丘遗址,并在原址上建成了全省首座在城市中心区的史前遗址博物馆,而东莞村头遗址是珠三角保存面积最大的贝丘遗址。

“我们将深入挖掘遗址的丰富内涵,展现东莞区域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他们将进一步依托基建考古项目,构建东莞城市完整发展序列。

此外,公共考古形式也将得到进一步拓展,通过选取合适的考古现场,邀请公众参与,让文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撰文】龚菊 龚名扬

受访者供图

【作者】 龚菊 龚名扬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