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场营营城遗址

狗场营营城遗址

在联强乡政府西南约1公里处,距城约75公里。

光绪《普安直隶厅志》载:“狗场营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旧遗营垒一座,宽广二里,中有两小山,壁垒高二丈有奇,今虽倒塌过半,遗址宛然。无碑碣,不知建于何代”。

遗址分外城内营。外城城垣周长约3000米,宽2.2米,已倒塌过半,残存部分高3~6米不等;北部城垣两角较完好,高6米余,从下至上2米处各有了望孔两个。外城四门今只存西门,料石垒筑。城台通高6米,阔10米。门洞为石拱,外窄内宽,外部拱券高2米,宽1.8米,内空高3米,宽2.3米。

内营垣周长约500米,垣宽2.2米,残高2~3米。营偏于城北部,现尚存院落残基数十处,每处单体地面面积不尽一致,最大者约100平方米,现多已成为耕地,面上有大量青瓦残片出露,并可寻到一些石磨残块。残瓦厚1.8厘米,外呈灰色,内墨青色,质地坚硬。

营城东下百余米处,有一块面积约万余平方米的稻田,四周有石墙,高2米、厚2米。据传此田坝原为练兵场,田土底层全系石块铺墁,下掘0.5米左右即可见到墁石。

信息来源:市电子政务办

昌乐营丘古城遗址

内城:旧雉堞成正方形,广袤为一千五百米,即古营丘城址。城垣周长十一点二华里,今称营丘古城遗址。《周礼�6�1坊记》云:“都城不过百雉”。今内城实际为一百五十雉。现今仍存有四千五百米、宽十五米之城垣残迹。位于今河头村东里许,白浪河西岸,今营丘村西二里处,金钗河北岸,距昌乐县城东南二十四公里,北纬36°34’,东径119°02’。嘉庆版《昌乐县志》古迹考云:“古营丘城,岂太公之所筑。仰汉时,因太公之旧,而筑之欤。”今古城村即古皇城。原有太公祠,唐朝长寿年(公元692年)建。另有八角琉璃井乃皇井遗迹。皇城南门外,原有汉朝隐士逢萌墓道碑,今徙置古城村东南角处。皇城北门外,原有唐朝嗣圣十八年(公元702年)北海县令窦炎凿渠遗址和窦公渠碑。 营丘故城,在齐鲁境内,属古老地区之一,据考已有四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唐杜佑《通典》载:“黄帝方制天正是,立为万国。颛顼之所建,帝喾之所授,创建九州。少昊时(公元前2590年)爽鸠氏已居营丘。”《太平寰宇记》载:“昌乐东南五十里营丘,本夏邑,商以前故国。当少昊时,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萴;汤时,有逢伯陵;周以封太公为营丘。”《山东通志》载:“青州,古爽鸠之虚。《禹贡》为青州,周为齐国。”据明嘉靖《青州府志》载:“少昊爽鸠氏,帝少昊之司寇也,帝以鸟名命官,司寇主击盗贼帮名。今昌乐营丘是也。”《续山东考古录》云:“古风质朴,以官名、人名为国名耳。”时营丘地,故曰:爽鸠国。 夏朝:《竹书纪年》载:“唐尧八十七年,初建十有二州……虞舜三十三年(公元前2223年,)命禹摄位,遂复九州。”时营丘地由夏诸侯,季萴代爽鸠居之。《青州府志》载:“季萴,虞夏诸侯,代爽鸠者,亦昌乐也。”禹贡海岱惟青州,潍淄其道。青州之域。古爽鸠地:“有季萴(今昌乐县古城村);斟 (今安丘市杞城村);斟灌(今寿光市斟灌村);薄姑(今博兴县柳桥镇);莒,古介根邑,莒故都(今莒县城阳镇);纪,(今江苏省赣榆县,鲁隐公元年迁寿光市纪台镇处),诸国地。”以上所见,即古青州地域之轮廓。《史记》司马迁曰:“禹后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夏朝时营丘地称季萴国。 商殷时代:昌乐营丘地,有逢伯陵氏封国。《路史》载:“逢伯陵,姜姓。炎帝后裔,太姜所出,始封于逢泽,后改封于齐。”明嘉靖《府志》载:“逢伯陵,姜氏,伯爵。汉书谓,汤时有逢公伯陵;齐乘曰,逢伯陵,商之诸侯封于齐;即晏婴对齐景公曰:逢伯陵因之是也。亦昌乐也。”可见营丘古城,自少昊时有:爽鸠氏始封国;夏朝有季萴氏代封国;商朝继封逢国;至周,太公吕望封称齐国,谓古青州治所,周朝前计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记载。 周朝:《竹书纪年》载:“帝辛(纣王)三十一年(公元前1123年)西伯(文王)治兵于毕,得吕尚为师。翌年,武王兴师伐纣克之。继命姜太公吕望东征。伐奄国五十,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逐莱人地入于齐。非鹰扬元勋,不足以弹压东方,故特封之营丘。”又载“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巢伯来宾,逐大封诸侯。”《昌乐县志》载:“周武王十有三年夏四月,封尚父于齐,都营丘。按:营丘故城,即太公始封之地,历六世,始迁都临淄。”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成王封外祖父太公吕望做齐侯,吕尚都营丘,山东省昌乐县。”司马迁《史记》曰:“太公封齐,兼五侯地。”即斟、斟灌、莒、薄姑、纪地。《青州府志》载:“周齐太公吕望,侯爵 炎帝苗裔……佐禹平水土有功,赐姓曰姜,谓之吕侯,商末太公起鱼钓,为周文武师,号师尚父,佐武王以平殷乱,封于齐都营丘。……齐始封昌乐、再徙博兴、又迁临淄。传卅一世,为田氏所篡。太公传子丁公吕 ;及传子已公吕德;德传子癸公吕慈母,慈母传子哀公吕不辰;纪侯及之于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吕静,是为故公;胡公徙都薄姑(今博兴县柳桥镇处)。齐哀公少弟吕山怨胡公,与其党袭杀胡公,而为献公;献公尽逐胡公子,徙都监淄。”嘉庆版《昌乐县志》载:“周历王十有九年(公元前856年)齐哀公弟山,率营丘人袭杀胡公,而自立为献公,徙治临淄。”《竹书纪年》卷九周记载:“康王六年(公元前1072年),齐太公薨;康王十六年赐齐侯命。”(及,姜太公之子,丁公吕及)。又见清朝乾隆年间,礼部侍郎阎循观《西涧草堂诗集》“登木梁台”诗云:“层台冠西岭,云际独攀登;沧海遥如带,沂山近可凭;地崩庚戌水,铭记太公陵;欲辨临淄误,返周亦缺徵。”并诗后加注云:“雍正八年,大水台崩,得古碣云,齐太公之墓,碣旋裂。”史料可见,仅姜太公一人,在昌乐县营丘,治国修政达五十年,相沿姜姓五世六侯,都治营丘称齐国,历时一百八十八年。并非始封临淄。

昌乐位于山东潍坊市郊。古称营丘,是姜尚(子牙)的故里,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宋建隆三年始称昌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闻名遐迩的“蓝宝石之乡”,其蓝宝石位居国内第一、世界第四。有全国唯一的和最大的国家级宝石市场-----“中国宝石城”。另外昌乐还是“木鱼石”的重要产地。昌乐更是不可不游的石文化旅游胜地。昌乐境内有古文物遗址145处。其中大汶口文化遗址20处,龙山文化遗址57处,岳石文化遗址7处,商周文化遗址61处。其中营丘古城遗址是周文王十三年姜太公吕望始封于齐的首都。昌乐政府正在与中国文化信息协会石文化专业委员会共同筹办首届中国昌乐国际石文化节活动。拥数四十余座罕见的古火山口、沂蒙山,与著名的山旺化石共着一山。同时毗邻北方重要的奇石集散地临朐。

昌乐营丘镇古城村:齐国古都城墙遗址探寻之旅

潍坊昌乐境内,以古城为名的村子,只有营丘镇的古城村。现在来看,这个村庄和别的村庄相比,似乎没什么不同。如果把时间往前推,推到西汉时期,甚至更早,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可是姜太公始封地呢!

山东昌乐县营丘镇古城村

有史料记载:《史记.齐太公世家》:"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齐太公吕望,侯爵,炎帝苗裔……佐禹平水土有功,赐姓曰姜,谓之吕侯。商末,太公起渔钓,为周文武师,号师尚父,佐武王以平殷乱,封于齐,都营丘。……齐,始封昌乐,再徙博兴,又迁临淄,传三十一世,为田氏所篡。

古城村原来归河头乡管辖,现在归营丘镇

到了西汉,刘邦夺权天下,他的从兄刘泽因为平乱有功,被封营陵侯。营陵就是今天昌乐营丘所在地。营丘故城,原分“外城”、“内城”、“皇城”三廊。原外城建有东、西、南、北四城关。《昌乐县志》载:“营丘故城,类今燕都制度,原有外城广袤二十余里。”

此图来自网络,今天奔赴古城村,就为找它而来

第一天跟着千里漫行活动采风团来到古城村。村北有一座近些年重建的太公祠,以及几块清代近代石碑,却没有看到齐国古都城墙遗址,心里觉得比较遗憾。在返潍的路上,有个念头在心里闪现:为何不如第二天再来探访一下呢。回家提前做好功课,百度地图,得知古城村距离潍坊城区并不很远,不过20公里的样子,而且距离浮烟山甚至不到10公里。骑车子去!

从望留镇柴家村到营丘镇古城村的路上

于是第二天,骑着单车来了。沿着潍蒋路南行,至望留镇往西南一点,在望留屯和韩家村之间,潍蒋路南有个柴家村,拐进去发现,在修路!太难走了,硬着头皮骑过去。过了张家庄,陈家官庄,一路南行,到达古城村。昨天看过太公祠,就直接去找城墙遗址!

某个路段正在修桥,所幸我骑的是单车

正值收获季节。很多农家在家门口空闲地晒剥好的玉米粒。问了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说不上具体在哪。旁边一个六七岁小女孩举着小手说,我知道我知道,我一喜,问在哪,小女孩往西一指说,在大马路北边有个面包砖厂,厂西边有条小路,旁边就是。

第一天来太公祠,门前是空闲的,第二天来晒满了玉米

图中那位小女孩,给我指了一条错误的路

谢过。赶紧骑过去看看。找到后,发现确实有几座隆起的“山丘”。走上前,却心生疑意,这就是古城墙?看起来没这么大没这么新吧。找到网上的古城墙照片,经过几番对比,觉得这里并不是古城墙遗址

面包砖厂西侧小路旁的“山丘”,实为废土堆

问了砖厂门卫,答复说这是这些年拉的废土堆积而已。心里哑然。问古城墙位置,答不清楚,不是本地人。好吧。心有不甘,往北往西又搜索一番,一无所获。在大马路的南边,有一些残缺的土块砖体,引起我的注意,几番细看,觉得还是不像。很是懊恼。

图中这条小路往南通往城前村

重新回到古城村南边大马路,继续问问吧。一个农妇在晒玉米。她说,古城村应该没有这样的城墙了,前些年或许还有,近几年都填平改作农田了。我心里一紧,前些年还有?最近填平了?这是价值连城的城墙啊!农妇看我有些失落,说为何不到古城村南边的城前村和城角头村还有古城店村看看呢,或许那里还有残缺的城墙也说不准,暗觉不太可能。

路边的残余石块土堆根本就是现代产物

其实所要找的城墙,也是夯土而成,图中不是

罢罢罢。继续返回古城村。途中就城墙一事,咨询昌乐非遗中心主任。并没有得到满意答复,不过给了原营丘文化站联系方式,让我打电话问一下。打过去对方说工作忙在学习不便通话事后再打给我,时至现在并没有接到答复。求人不如求己,还是自己找找吧。

又返回太公祠,西侧围墙有一条小路往北,大门紧闭

在太公祠旁边,几位大叔的话提醒了我,他说残余的城墙应该已经保护起来了,有围墙围着,加以保护,防止进一步破坏。太公祠西边一条小路走过去往北,发现有段突起的地方,走上去,可以鸟瞰整个太公祠,继续往北,发现下不去,出了围墙,绕到太公祠后面,发现有一个大铁门,却是大门紧闭,挂着一把大锁。我这心里,真是又喜又忧。

上面树木一片葱郁,走上去,往北却下不去

不过站在上面可以鸟瞰整个太公祠,心情大好

喜的是,结合网上城墙遗址照片,和几位大叔的提醒,城墙应该是在这个位置,功夫不负有心人,可算是找到了!忧的是,由于围墙围着,大门锁着,还是没有亲眼看到城墙的样子,这第二次的古城探访,应该还是无功而返。心有不甘,却是没有任何办法。

可能来的季节不对,这是网上找的照片

好好好。留个悬念也好,期待着第三次造访古城村,或许再来之时,就可以亲眼看到城墙的真实面目了,而不是从手机电脑上看别人拍的照片。我也没想到,为了找这一段城墙,在小小的古城村,竟然折腾耗尽了近三个小时,时近中午,去古城村东边的黎家村看看吧,黎家村也叫大北庄,那可是清代“山左二巨儒”之一的阎循观老家。

老潍坊人们,欢迎转发~

创文章,未经许可,谢绝抄袭

一切不打招呼的转载,视为侵权

二探究竟之夏官营的两个古城遗址

人世间,再包罗万象的规则,也难免有一些例外。周末我经常到附近村子溜达。夏官营作为一个镇,管辖了十几个村子。这些村名绝大部分是各种营,而上堡子和东古城则成了例外。

先说说东古城。东古城村虽然距离夏官营镇很近,也就隔了条苑川河,但是确切来说这个村子属于清水驿乡管辖,不归夏官营镇。我去这个村子转的时候,发现村子建在苑川河北岸一处突出来的平台上,面积还不小,村子东边和北边七零八落的散布着几条古老的土夯城墙遗迹,最长的一条也不过一百米左右,高五六米的样子,中间被村民开了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

在墙边观看的时候,正好过来了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戴着一顶蓝色的鸭舌帽,穿着八十年代的那种特有蓝色的中山装,赶着几只绵羊从城墙外回村。我主动和老人打了个招呼,这几只绵羊善解我意,死活不肯继续回家了,在城墙边吃起了野草。

刚刚走过苑川河,就是陇海铁路的涵洞,穿过涵洞上个大坡就到了夏官营镇上。看着时间还早,索性决定到上堡子探个究竟。

走近一看,上面赫然刻着“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夏官营古城”。村民在背后垒的一堆柴火,让我没法详细了解全部介绍内容,只能看到最上面几行,这是一坐宋代的古城,曾经有学者认为这里也可能是勇士城遗址,还是一样的原因,没有考古证据。

顺着路的方向,迈过一条养着几十头奶牛的壕沟,就到了城墙脚下。欣喜地发现这个城墙还有小路可以登上去,我拖着略显臃肿的身材“爬”上七八米高的城墙。放眼望去,一座近乎于正方形的城阙展开在眼前。东南西三面城墙连通,墙有10米左右宽。墙上长满了各种野草。城墙里边是平整的菜地,整齐的排列数以万计的卷心菜、芹菜和菜花。一条穿城而过的水泥路是这个古城里边唯一的现代设施,从上堡子村通往兰大后门的小市场。

站在城墙上,在脑海中大致构想了一下,如果没有深挖下去的铁路,这十几个土堆正好就是古城的北城墙。后来到榆中县博物馆参观的时候,我向一名工作人员询问起了这件事,听了他的介绍,我的推测没错。当年挖铁路的时候,恰好顺着北城墙,整整齐齐的横向切了一刀,北城墙本体被挖了,只剩下十几个城墙上的城垛,这就是坐在火车上看到的十几个土堆。对于这点,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很遗憾,当年修铁路的时候,大家的文物保护意识都不强,等有这个意识后,当年开挖的土方都不知道已经运到了何处,是否有文物在里边也已经没法追溯了。

顺着连通的城墙走了一圈。整个城墙孤零零的矗立在白虎山下、苑川河边。东城墙顶端已经是人工开挖的U型水泥渠了,南城墙有一个大的豁口,西城墙人为改造的痕迹较轻,而且瓮城还保存的完好,略显遗憾的是西城墙已经风化了,和不远处的白虎山一样,像一位饱经沧桑老人脸上的皱纹。东城墙和西城墙外侧还有宽深各有三米左右的壕沟,南城墙外是平整的田地。最可惜就是不复存在的北城墙,试想站在北城墙上,看着脚下几十米深处的苑川河,眺望远处绵延的北山,何其壮观!

两座古城一东一西分布在夏官营的两边,像两个浑身铠甲的勇士,虽然饱经沧桑,但仍神采奕奕地庇佑着这一片古老的黄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了几千年的人们。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