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村姚氏宗祠

许村姚氏宗祠

许村姚氏宗祠位于歙县许村镇,时代为清。许村姚氏宗祠被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许村姚氏宗祠,许村姚氏宗祠简介,许村姚氏宗祠-黄山市歙县许村姚氏宗祠旅游指南

他们因姓氏而迁村 记蓝珠村吴氏宗祠

蓝珠是位于赤坭镇北部的一个集中聚居的自然村,属赤坭镇竹洞村的一个经济社。蓝珠经济社东部山岭连绵,西北为盆地,南部地势低洼,土地肥沃,是一个山清水秀宜于居住的地方。蓝珠经济社约260人,吴姓有200多人。

吴氏宗祠

吴氏起源和立村故事

我国宗族文化里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在记述自己的先祖和宗族出处时,常曰出自皇亲贵族,系出正统名门之后。不论正史开国之王,还是野史小国寡民,都有此好。蓝珠吴氏族谱也是这样记述自己的祖先,该族谱中记载,吴氏起源于周朝国姓姬,先祖即是姬氏先祖姬弃。

该族谱还载,周文王的伯父姬泰伯开辟了江南,建立吴国。泰伯无嗣,传位于弟弟姬仲雍。他们的后人以地为姓,吴姓由此而来。无锡便是吴姓发祥地,县城东南有泰伯庙,东北鸿山有泰伯墓。吴氏族谱还逐一细数历代吴氏名人,从吴王阖闾始,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吴广,战国初期魏国大将吴起,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著名道教学者吴筠,元代作曲家吴昌龄,清代散文学家吴敏树,近代书画家吴昌硕,等等,以此印证吴氏人才辈出。

吴氏宗祠

蓝珠经济社立村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间,公认文显公为立村始祖。当时龙川县白马岗有一个叫吴文显的人,生于康熙丙午(1666)正月十六日。1750年,因家境艰苦,便与几个同宗兄弟一路放鸭,迁徙到现在的蓝珠经济社附近,见此处有山有水,土肥 沃,便选址定居下来。当时选址也一波三折,先是选在田心村后一个叫网顶的地方,但客家话“吴”与“鱼”同音,吴姓住在有网的地方,这不是网住鱼了吗,鱼岂有活路?因为这种地名的禁忌,吴文显决定把定居地迁至巴江河边黄沙塘附近,但那个地方土匪出没,也不是理想的地方,这才迁到蓝珠定居下来,开垦荒地,种植耕耘,吴氏自此在蓝珠开枝散叶,繁衍后代,历世260多年。蓝珠吴氏后人,便尊吴文显为立村始祖,称文显公。

文显公为人好善乐施,曾向当时的花邑捐谷一万斤,资助修葺学校,当时的地方官员赠送他一块嘉奖匾牌,上书“望重里开”,后代子孙视为殊荣,将之悬于吴氏祠堂一进正中堂上,至今犹在。

吴氏宗祠与岭南祠堂的同和异

蓝珠经济社建有吴氏宗祠,布局上与岭南一带的宗祠相同之处是,选择后高前低的走向,祠堂后面是民居,前面是一片开阔广场平地,便于开展宗族活动,广场之外是水 塘,便于生活用水和日常浆洗。南方多雨,民居屋面之水,与祠堂排水汇合后,流经祠堂前面广场之下的暗沟,汇入水塘。这种后高前低、后屋前塘的村舍布局,使得吴氏后人有场地开展祭祀活动,又可以旱涝无忧,相当科学合理。

祠堂三间三进,是人字山墙,山墙从顶端的屋脊往两边滴水檐方向,用砖瓦各砌成 一条镂空的飞龙。顶部的横梁用的是砖雕,重修后有的地方是砖混结构,有的外皮已经剥落,里面的红砖显露出来。主祠青砖墙,硬山顶,博古灰塑脊,碌灰布瓦。前进头门前檐两条花岗石柱,左右山墙柱间各有虾公形石横梁,梁上有石狮子,门两边嵌花岗 石,上有石额,刻“吴氏宗祠”。左右有花岗石镶嵌的包台。梁架斗拱、封檐板木刻花鸟鳌鱼、瑞兽、戏曲人物,石雕工艺精美。内墙顶部也有人物故事彩画,人物形象饱满,丰姿绰约。后檐有两木柱作屏风,上有“望重里开”横额。前院天井两厢有廊,花岗石四踏上中进。中进前檐两石柱,厅四坤柱,横额“留耕堂”。后院天井两廊为六架 梁,花岗石三踏道上后进。后进立有“吴门堂上历代考妣宗亲之神位”。一般来说,花都各村的宗祠之中,或在壁间,或在柱上,均有对联,寄予追宗思远、教育子孙后代之意。吴氏宗祠除有上述两块横额外,壁、柱虽然规整,但并无一副对联。近年来吴氏宗祠经过数次重修,一次是1947年,一次是1993年,一次是2006年。10年后的今天,虽因缺少专人的照看和维护,墙院略显杂芜,壁画也开始斑驳,但石阶木柱、灰墙黛瓦,依然归整肃穆,一派巍然宗室气象。

坚守的民俗与冷落的村庄

蓝珠村以种植水稻为主,花生、红薯、芋头、蔬菜等为次。因地势低洼,是赤坭地区出了名的患涝患旱村,民谣唱道:“好天三日车(水车)头响,蜘蛛屙尿浸村场。放下禾镰无米煮,一家大小泪涟涟。”吴文显当时选中蓝珠村这个地方,大概因为他是个鸭农,低洼地便于放鸭,却并不适宜于农业种植。村中族谱载,1915年、1931年,蓝珠村发生过两次最为严重的洪灾,巴江、西江两河同时泛滥,蓝珠村遭遇严重洪灾,农田 水稻被冲,泥墙屋倒塌,人民流离失所。1940年遭遇大旱,两造失收,民不聊生,往外逃荒,1946又年遭日寇掠掳烧杀。饥饿的村民采竹籽而食,有的人因不消化导致便秘而死。但倔强不屈的吴氏后人敢于同恶劣的生存环境斗争,坚持不息耕作。直到1954年,兴建了三坑水库和一系列农田水利设施,蓝珠村这才实现了增产稳产,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在两百多年漫长的农业村落生活方式中,蓝珠村人逐渐形成了一些奇特而有意思的生活禁忌。比如忌将碟内的鱼翻转,认为这是旅途中覆舟的不祥之兆;出入忌踏门槛,扫地忌从内向外,认为这都是破财之举;嫁娶、建屋上梁入伙、摆酒等喜庆之事,忌见 孕妇或头发不整妇女;女儿女婿在岳父家不得同住一处;等等。这些禁忌,有些村民已经不再作为很重大的族规民风去遵守,而在上了年纪的人心目中,依然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依然在传承和坚守。传承和坚守的,还有族中的祭祀活动。每年清明吴氏宗族大祭,全村老少聚集到吴氏宗祠,举行祭祖仪式,之后全村人,不分男女老少,皆到吴氏宗祠参加大聚餐。每当这个时候,散居各地的吴氏后人便自发聚拢来,那种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让观者无不动容。狮岭陈迳村的同宗吴氏,常常派出代表前来蓝珠村参加清明的祭祀活动。

虾公梁石狮柁墩

相传,当年与吴文显一同来蓝珠村的,还有他的同宗兄弟吴文贵、吴文梅。后来此二人迁到狮岭陈迳村,在那里开基立业。两百多年来,蓝珠村、陈迳村吴氏后人从未淡忘同宗之情,依然保持密切往来,共同祭祀吴氏先祖。每当此时,蓝珠村人都会热情招待陈迳村人。一些散居赤坭各地的吴氏后人,在清明这天,也零星赶来参加仪式。白坭村有一个叫吴秉承的人就是其中之一,祭祀那天,他会提鞭炮来村中燃放,表达一份同为吴氏后人的善意。蓝珠村人则家家户户送他年糕、糖果等年消品,同宗情谊让人由衷感动。祭祀活动结束之后,蓝珠经济社则把村里人各家各户捐献款项的数额、祭祀活动开支的数额等收支情况列出明细,请村里最有文化的人,在红纸上用楷书工工整整抄写好,张贴于吴氏宗祠门口,进行公示。

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村里的一些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农业时代吴氏先祖几百年来所经历的生活方式,开始选择外出打工经商。村里的学校也迁到镇上去了,旧址改作他用,许多孩子就是从去镇上读小学、中学开始,进而到更远的广州市,或者更加遥远的外省大城市大学,就在外面成家立业,重新开枝散叶。如今村里人摆酒,去宗祠里宴客也逐渐减少,或去酒店或承包给专门的喜宴团体,宗祠的天井里,生出一层细密的青草来。

----------------------

编辑:小狼 摄影:关振伦

中国姚氏祠堂惟一的省级文保单位:四川省宣汉毛坝镇姚氏宗祠

四川达州宣汉毛坝姚氏宗祠,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姚氏祠堂中惟一的省级文保单位。

族谱记载,这里的姚姓人是湖广填川来的。清光绪25年(1899年),由该村姚家第七代传人发起,倾一地一族之力,集一地一族之智,动工建造姚氏宗祠,修建5年才完工。祠堂坐东南向西北四合院布局,砖木结构,占地813平方米,由牌坊、戏楼、内坝、正殿、左右厢房五大部分组成。

面朝姚氏宗祠,左右两边是一对公母大石狮,威不可撼地守护着姚氏祠堂的双开红漆大门。300平方米的牌坊墙上分布有“武则天审案”、“十二寡妇征西”、“草船借箭”、“截江夺阿斗”、“太公钓鱼”、“农夫耕田”、“燕子送春”等10多组石灰浮雕组画。牌坊正中,从上向下依次是花草浮雕、姚氏宗祠竖幅四字和横幅“蒲阪流芳”、横幅石刻浮雕组画,左右耳门同样有石刻浮雕和石刻楹联。

走进祠堂大门,穿过2米多高的戏楼,就到了石板铺就的内坝。站在内坝中间,能观看戏楼、左右厢房及其厢房顶的长廊、正殿、瓦顶、飞檐的全貌,而“孔子讲学”、“岳母刺字”、“孟母训子”、“完璧归赵”、“八仙过海”等石雕木雕手绘的组画,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矗立在高山之巅的“姚氏祠堂”,坐落在毛坝镇冒尖村,离毛坝镇街道有18公里,这个村的多数人姓姚,背倚连绵起伏的青山林,前靠层层迭次的梯田,田埂交织如网,点缀着百年老屋。

冒尖村历来都有尊老的传统。在他记忆中,旧时过年,村里都会在祠堂给老人发馒头,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是可以挑着担子来装的,只要跨出祠堂门槛,等在门槛外的子孙们便可以接过担子,满载而归。

中国成立后,姚氏祠堂成了村里的办公室,并在20世纪60年代驻扎过部队,特别可惜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祠堂受到了大面积破坏。现今的姚氏祠堂,见证了当地姚氏祖先历史荣光的同时,也透出一丝无奈与凄凉。由于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不足,加上多年来文物缺乏修葺,墙上的壁画和浮雕风化严重,特别是墙壁上的浮雕被人为破坏严重,凸显破败,让人看着心痛。

2002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该祠堂基本保护完好,里面的雕塑造诣精湛,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是保存比较完好的近代建筑,文化底蕴厚重,文物价值较高。

请告诉我们您的宗族家事:

请将您的寻根线索、姚氏源流、家谱及故事、宗族活动等形成文字,连同图片一起发到66464065@QQ.COM或姚网上,将有机会通过姚网微信号推送给全球的宗亲。

本文来自:中华姚网(yaogens.cn)

中华姚网,创办于2007年,为全球姚姓宗亲寻根交流公益平台,是凝聚538万全球姚姓宗亲的网络桥梁。

广州两大姚氏宗祠78位宗亲万里探亲

广州姚氏《凤仪堂》、《潜德堂》两大宗祠(扬箕村、寺右村、潭村)三条村的78位宗亲5月9号、10号两天先后探访了凤阳蚌埠两地宗亲。凤阳姚氏宗亲会姚在乾会长、蚌埠姚氏宗亲会姚传顺会长、凤阳县西泉镇姚郢村“凤阳姚氏珂斗公裔谱会“ 姚运海会长,以及两地一村的众多宗亲与广州进行了宗亲的热情交流。

广州宗亲看望凤阳姚郢篮球小子

广州宗亲在蚌埠,与蚌埠宗亲交流联欢

广州宗亲在蚌埠龙子湖公园“南北分界标”

广州宗亲在凤阳与与凤阳宗亲会合影

广州宗亲在凤阳姚郢

广州宗亲祝酒感谢

脚部受伤的路明赶往安徽,为本次来访记录下精彩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