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翳墓

董翳墓

董翳墓,墓顶有柏树一棵,约千年以上。墓冢西边有石碑一通,红沙石质有座,无立碑年代,风化严重,字迹不清。另有民国二十四年(公元l935年)石碑一通。

董仲舒墓,在茂陵吗?

在茂陵东北方向,有一个名叫“策村”的村庄。村边有一座高大的墓冢,从南北看呈锥形,东西看呈馒头状,俗称“策冢”。因为它比汉武帝的墓冢小,所以又被称为“次冢”。

小时候,我第一次经过这里,父亲告诉我,它是卫子夫的墓。但是,从此以后再没有人这么说过;有时候陪朋友来茂陵,他们询问策冢的墓主,我就稀里糊涂地告诉他:“公孙策”。殊不知,前后相差一千多年呢!

2月12日,我和朋友去卫青墓录制节目。临走之前,我问了一下路过的大爷,西北侧不远处的那座“策冢”,到底埋得是谁呀?他告诉我:“大家都说是董仲舒墓,但可能性不大。前一段时间,董氏家族的后裔还在墓前立了一块碑呢!”

听到他的最后一句话,我立马按耐不住了,拉着已经疲惫不堪的朋友,奔向不远处的策冢。其实,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他给我在墓碑前拍张照片!

西汉董仲舒墓到底在哪里呢?目前,还有两种其他的观点——

1、西安南城墙和平门内以西600米处。唐代、明代修城,此墓皆得保存于城内,官吏军民至此下马以示尊敬,故称“下马陵”。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到:“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其中的“虾蟆陵”,据说就是董仲舒的墓,它所在唐代长安的常乐坊,位于今天西安交通大学的校园内。曾经,在这里发现过一座壁画墓,有人认为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蛤蟆陵”。

董仲舒是我国西汉有名的儒学大师,祖籍广川(今河北景县),著有《春秋繁露》和《董子文集》。

他从小就接触儒家经典,饱读圣贤诗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他一生仕途坎坷,因谈论灾异,被降职下狱,后任江都王和胶西王的国相。根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

如今,策村235户村民之中,除8户以外,全部姓董。他们认为自己是董仲舒的后裔,因董仲舒曾提出“天人三策”,为铭记先人的功绩,遂将村名改为“策村”。

侯马出土金代的董氏墓,墓内砖雕非常精美,破解了“开芳宴”之谜

传闻“开芳宴”肇始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金、至元代走向没落,而记载于历史文献中的“开芳宴”到底是什么,也一直是个谜团。直到侯马出土金代的董氏墓,这才破解了金代的“开芳宴”之谜。为何有了“董氏墓”,就可以破解谜团?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山西省文管会侯马工作站,在配合侯马平阳机械厂基本建设时,发现了两座仿木构结构砖室墓,一个金代的董氏墓。董氏墓的主人,分别是董明和董玘坚。而董氏墓非常特殊,是现如今已经发现的墓室中,唯一一座由前后墓室组成的墓葬。墓室的装饰为砖雕,还有部分彩绘的图案,墙壁上还有很多墓穴主人生前的记录图,比如打马球,比如出行的状况图案,当然了,还有各种各样的吉祥物图案,八仙过海的图案,都是栩栩如生又极为精美,也从侧面的记录下了那个时期的古人生活的状态。

而董氏墓内不仅有精美的砖雕装饰,令所有考古人员惊讶,还有戏曲遗物或戏曲砖雕装饰,更是震惊了考古界。因为这里面的砖雕有大量的精美戏曲雕刻,比如说一脚站立,一腿弯曲,一只手遮住头顶仿佛在唱戏的戏子;还有雕刻的栩栩如生,身上的衣服还涂满了色彩的花旦;都展示了那个时期的戏曲行业的丰富多彩。当然了,不仅仅有大量的戏曲人物雕刻,还有很多反应那个时期的聚会,出行,以及男女人物形象等等精美的砖雕。

经专家鉴定后,大家才明白这些图案和砖雕竟然记录了金代的开芳宴。开芳宴是古人“秀恩爱”的一种特定雕刻形式,而古人也常常把这种宴席模式,雕刻在壁画上或者小型墓葬内。古代通过举办这样的宴席,也能够表现出夫妻之间恩爱的情谊,也称颂了宋金时期,很多夫妻对于爱情的向往,对于家庭幸福的期待。同时,开芳宴也是宋金墓中流行的装饰题材之一。

很多古诗词也提到过开芳宴的场面,比如唐代诗人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中,提到过在正月十五举办开芳宴的场面。而宋罗烨《醉翁谈录》壬集卷中曾记载过一对夫妇在开芳宴宴饮的场面。可惜后人对于真正的开芳宴,还是没有具体的概念和印象,而侯马金代董氏墓里的图案和砖雕,却弥补了这个遗憾。

央视支持的《国家宝藏》这档节目,也邀请了众多专家学者对国家古墓文物等宝藏进行鉴定,在第二季《国家宝藏》收官后,17位馆长与众专家学者、艺术家现场的鉴定下,由观众投票和特展评选委员会共同选出的宝物入驻故宫博物馆,其中最为特殊的入选名单,就是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

侯马金代董氏墓中在《国家宝藏》中的展出,揭示了现代文明的不停进步,完全得益于前人的文化传统,这也是专家们不停探索文物背后的意义,当然了,这也要感谢文物工作者,是他们的辛苦付出,才让我们知道了历史的真相。

清明节前 董耀会在“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墓”前讲长城抗战

2017年3月下旬,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来到北京密云,继续拍摄录制《董耀会说长城——走进古北口》电视系列宣传片清明节前,董耀会在“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墓”和“古北口战役纪念碑”前,讲述1933年发生在这里的长城抗战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觊觎我华北。1933年1月“长城抗战”爆发,中国守军奋起抵抗。3月11日,日军第八师团及第三旅团进犯长城要隘古北口,东北军67军112师与之激战失利,古北口正关失守。日军乘胜进攻古北口城及龙王峪阵地。中央军17军25师在关麟征师长率领下奋勇杀敌,关师长不幸中弹负伤后,代师长杜聿明继续指挥战斗三个昼夜,共毙伤日军二千余人。

日军进攻受阻,再调第六师团主力与第33旅团,及飞机、炮兵、坦克部队增援古北口战场。4月21日,日军强攻南天门,黄杰师长率17军25师,刘戡师长率83师,鏖战八昼夜。日军伤亡三千余人,仍未攻占南天门阵地。至5月上旬,日军再调第六师团一部及第五师团第十一联队至南天门前线,5月10日发动总攻。我17军将士奋力苦战,战况非常惨烈,伤亡严重,兵员大减,又无援军增援,遂忍痛放弃南天门,撤至大小新开岭阵地。11日下午日军再次疯狂进攻,17军阵前频频告急,二师四旅旅长郑洞国赶至前沿指挥,方稳住阵地。12日,大小新开岭阵地失守。15日,17军奉命撤出密云。31日,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长城抗战”以中国失败而结束。

古北口是“长城抗战”各战场中战斗时间最长、最激烈、影响也最大的主要战场,给予日本侵略军以重大打击,毙伤日军达五千余人。扼守古北口的中国军队,以低劣武器,抗拒数倍之敌军逾两月而有余,伤亡也超过八千人。

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又称“肉丘坟”),高6米,底部直径15米,墓的四周用青砖砌着2米多高的花墙,东南方向有一门,门楼高3米。门垛两旁写着一幅挽联,上联是:“大好男儿光争日月,”下联是:“精忠魂魄气壮山河”,横批是“铁血精神”。在墓前方竖着一通高2.5米花岗岩石墓碑,碑额中间镌刻着:“癸酉年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落款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立”。

1993年,密云县政协与县政府对公墓进行了一次修复,同时新建一座“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纪念碑和碑亭。碑亭内竖立一尊长2.7米、高1.5米的黑色大理石卧碑,碑的正面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亲笔题写的“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纪念碑”,卧碑的背面详细地记述了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经过。

原文作者:郑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