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襄关王庙

定襄关王庙

定襄关王庙位于山西省定襄县北关。创建于金泰和八年(1208),元、明、清复经修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王庙神韵

白泉乡林里村南面玉泉山的山腰上,有一座北宋熙宁5年(1072年)修建的关王庙,这是纪念三国时代名将关羽的庙堂,当地人称之为“老爷庙”。老爷庙的主殿是我市现存最为古老的木结构大型建筑,距今940余年,是阳泉古建筑中的极品。

关王庙有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和不解之迷,让人们津津乐道。最为知名的就是大殿的墙身尺寸,无论从外面测量还是在室内测量,得到的结果是“里外一般大”。笔者在1974年冬曾游历此地,当时正值文革后期,乡人尚无保护文物的意识。孤伶伶的大殿破旧不堪,残垣断壁,周边的山坡被雨水冲刷下的泥土将大殿的多半个身子掩埋,殿内堆满了稻草之类的农作物杆节,屋架上不时看到飞进飞出的野鸽子。在大殿的后墙上,还可清晰地看到有人物壁画,内容似为关羽手下的周仓,双眼圆睁,表情生动,潦潦数笔,便勾画出人物的性格。

关王庙的木结构屋架,是宋代最为典型的“抬梁式”结构,通俗地讲就是内柱、外柱一般高,屋脊的陡起是靠一层一层的木梁码垛起来的。中国古代人很早就懂得三角型的稳定原理,但在木屋架中偏偏使用方方正正的矩型结构,一层一层码跺起来,形成高耸的屋脊,(除了屋面椽子作成斜坡以利流水)这里有着很复杂的文化心理在起作用。宋代与明清两代的建筑结构完全不同。因为明清的木结构是内柱高于外柱,用材节简,受力合理。虽然从外观上看,都有斗栱结构,但在内核的结构上是完全不同的。关王庙的斗栱是“五铺座重栱出双抄计心造”(古建术语),在当时来看,属等级较高的庙堂。

1990年,关王庙落架大修,笔者曾请教工程主持人杜工程师,为什么有“里外尺寸一般大”的传说,杜老师的解答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原来,宋元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都有一个特性就是所有外围的柱子都向中心倾倒,古建筑术语叫“侧脚”,类似人站在地上“稍息”的样子。上世纪70年代以前,庙外山坡上雨水冲刷下的泥土围埋住庙墙之外,堆积的很高,游人围绕外墙参观时,因为怕屋檐碰头,只好弯腰行走。所以测外围尺寸是测的柱子的顶端,测内墙时,又测的是柱子的底端,因为柱子都向内倾斜,所以测得尺寸非常接近,于是渲染夸张,成了“一样大”。此外还有刨花柱、乱勘椽等建筑施工上的神奇传说,其实这都是民间百姓对关老爷神奇灵性的一种善意的夸张。

关王庙或关帝庙是我国数量最多的庙宇,几乎遍布每一个村镇,仅清代的北京城就有百余座。宋徽宗曾封关羽为“昭烈武安王”,所以“关王庙”是宋金时期的叫法。在明万历时期关羽被加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帝”。清顺治皇帝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所以明清又改称“关帝庙”了。

我国最早的关王庙,出现在关老爷的家乡山西解州,是隋开皇9年(公元589年)创建的,宋代和明代均进行了扩建和重修。今天的解州关帝庙是康熙51年因失火而重修的,总面积达到18000平方米,是全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关帝庙。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是关老爷淋水磨刀的日子,一般情况下在北方地区那一天一定会下雨,这就为久盼雨水的农耕乡民带来希望,谚语有“久旱不过五月十三”,这既是农时节气的总结,又附会了关老爷的神奇显圣,难怪每年我们去林里村赶庙会,总会被阵阵凉爽的雨水带入一种田园般的意境。

作者:康琨琳 罗巍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权删除

忠义关王庙

忠义关王庙

林里关王庙位于阳泉郊区荫营镇林里村南玉泉山腰。关王庙分为内外两个院落,以关王正殿为主,由献殿、马殿、南北配殿以及外院的戏台、落箭亭、饮马亭等,组成一座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代木构建筑群体。

关王庙正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武庙建筑,为宋代原构原貌。现存庙内经幢《醮盆记》记载有“奉为皇帝万岁郡主千秋文武百官常居禄们赵国弟内熙宁五年四月十八日建立闰七月”,由此推断,关王庙建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重修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元、明、清代屡经修葺。

正殿坐西北向东南,由台基、殿柱、梁架、屋顶四个部分组成。 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琉璃鸱尾。

平面呈方形,坐落在不太高的台基之上,前出廊一间,廊内明间双扇板门结实厚重,两次间三棱型破子棂窗尽显古意。檐下斗拱用材肥硕而古朴,前檐四根粗壮灰色立柱上呈梭型,卷刹圆缓,柱间施阑额和普拍枋,普拍枋四角出头。正中匾额上书忠义泽后。

平梁上蜀柱密布,脊部负荷由叉手传递。24组五铺斗拱,承托着梁架和240根卷刹丈椽出檐。四檐角高挑,琉璃兽形体玲珑,下悬铸铁铃铛,风动而鸣。

齿纹式滴水瓦与荷花枝叶勾头瓦四檐沿用,九脊十兽四套头创意独特,正殿外观典雅古朴,气势磅礴,虽历经沧桑,仍保持着宋代《营造法式》的建造规范,是古建筑之瑰宝。

-----

-----

来源:山西文物局官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王坛舜王庙,举行庙会之后热闹的不得了,绍兴人一定都要去看看

王坛舜王庙,举行庙会之后热闹的不得了,绍兴人一定都要去看看

今天和朋友一起去了趟舜王庙,绍兴南部山区还是蛮不错的,在市区的时候天色灰霜,一过了平水水库,天色湛蓝。

绍兴舜王庙地处绍兴王坛,坐落于小舜江下游禹王庙在绍兴市东南4公里的会稽山龍,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修建。

我和朋友早晨5点,驱车1小时到达王坛镇舜王庙,先生和一群抖音的小伙伴,相约在景区门口摆摊,推广绍兴特产:酱鸭、酱鹑鹑、腊肠臭豆腐年糕,大糕和茶叶,为他们这个全新的体验鼓掌

舜王庙主体建筑由山门、戏楼、大殿、后殿组成,两旁为东西看楼,后为配殿。前为山门,梁架上满布木雕,正中上悬“大舜庙”三字竖匾,为清代原物,虽经历数百年的风霜和岁月变迁,却完好如初,神韵依旧,弥足珍贵。

倚着山门建有戏台,面朝大殿,意为演戏娱神。戏台最具特色的,则是戏台鸡笼顶的藻井设计,这里包含着声学原理,台上演员唱出的声音经螺旋形藻井的旋转,转出和声,产生共鸣,既有扩音的效果,又能将声音传播得很远很远,显示出古代建筑设计及匠工独具的智慧和科学思想。

据说此类戏台雕刻的如此考究的,全国一共有三处,一是在北京颐和园,二是在圆明园,三就是舜王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