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是北京市西城区一处清末民国初的仿西方风格学校,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45号,现为北京市鲁迅中学。公元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御史黄瑞麟奏请设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清学部决定在石驸马大街(今新文化街)斗公府旧址建筑校舍。直到公元1909年(清宣统元年)建成。其中教学楼面积4300平方米,礼堂建筑面积220平方米。是一组由四座楼组成的校舍。民国成立后,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改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并积极筹建女高师,1924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鲁迅曾于1923-1926年在此执教。1984年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念刘和珍君》在这里诞生,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旧址今起开放

《记念刘和珍君》在这里诞生,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旧址今起开放

“下面请参观展览的第三部分,她们从这里投身革命……”鲁迅中学礼堂内,高一年级的江法露正一遍又一遍的练习着讲解词,她将成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的小讲解员。

今天起,缪伯英、刘和珍、杨德群曾就读过的这座学堂将正式开放,接待单位团体预约参观。

鲁迅中学一进院正中,矗立着鲁迅先生的雕像。

李大钊鲁迅曾在这里执教

沿着参政胡同南口向西一拐,就可以看到鲁迅中学的南门,“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几个大字映入眼帘。青灰色的外立面、圆形的拱碹、红色窗框,这是一个清末民初仿西式风格的建筑群。坐北朝南、三进、四排楼房、带个西跨院。

学堂旧址内,“她们从这里出发”主题展览已布展完毕。观展路线从南门开始。

一进院的第一座楼房是二层小楼,90多年前,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人曾在这里执教,就在二层西侧的几间屋子里休息、备课。现在,这里仍作为教师办公室使用。

与办公楼相对而立的是教学楼,刘和珍、杨德群、缪伯英就是在这座楼中上课、学习、追寻马克思主义真理。

一进院的正中,是鲁迅先生的雕像。瘦削的面庞、坚毅的目光凝视着远方。

“这里就是参观路线的第一个重要点位。”校团委负责人,同时也是讲解员的王楠说,鲁迅雕像不仅是学校的标志,还是当年进步女学生们冲破封建思想的“地标”。“当年刘和珍烈士无法像我们现在这样自由地在学校里走动,她们一开始只能在二进院的自修室和三进院的宿舍区活动。接受了进步思想后,才打破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局限。”王楠说。

鲁迅在这里写下名篇

一路步行到跨院,绿植簇拥着的就是“三一八遇难烈士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

尖尖的碑顶像宝剑的剑锋,诉说着烈士的英勇无畏。1926年3月18日,北京群众5000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执政府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47人,死者当中就有京师女子师范学堂的学生刘和珍、杨德群。

当年鲁迅先生参加两位烈士追悼会时,曾在距离纪念碑不远处的一条小走廊里徘徊,最终决定要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中学课本中的名篇《记念刘和珍君》就此诞生。

“这里是第二个重要的参观点位,希望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在这里了解‘三一八’惨案的历史,重温《记念刘和珍君》。”王楠说。

她们从这里出发

“她们从这里出发”主题展就在学校礼堂中。

百年前的中国风雨飘摇、屈辱贫弱,一群励志挽救民族危亡的女学生从这里出发,奋起抗争。

近代中国妇女运动大事记讲述了从1897年上海创立中国最早妇女组织中国女学会以来的各个历史节点,直到1919年北京女子师范学堂改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一张1924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表中,教师、学监、教务等职业是不少学生的选择。王楠介绍,在那个年代,社会对于女性的主流思想仍是回归家庭,而在当年女高师毕业的274名学生中,有毕业服务或毕业就业意向的占比非常高。“这恰恰证明了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作用”。

《新青年》《妇女评论》、李大钊《唯物史观》讲稿等展品复制品,讲述着李大钊、鲁迅等人在此兼职任教后,对缪伯英、刘和珍、杨德群等进步女学生的思想启蒙,这些进步思想成为了她们追寻自由、真理的钥匙。

一张中共北京地委所辖党组织情况表中显示,中共北京地委成立后,加强了对组织工作的领导。党在西城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基层组织,就是由缪伯英担任书记的中共西城支部。

“缪伯英、刘和珍、杨德群、石评梅、许广平……她们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杰出女性,是我们的榜样。”王楠说。一旁的江法露,一边练习着讲解词,一边凝视着先烈的照片,在如她一样的学生心中,能在先烈身边读书,是幸运,更是责任,“如今的幸福生活可以告慰先烈,我们也要努力读书,传承红色精神。”一位学生说。

由于旧址位于学校内,为确保学校办学秩序与师生安全,学校目前只能开放有限区域并接待有限预约参观人员。

参观信息

目前只开放有限区域,接受单位团体预约,不接待旅游团队和个人来访。

接待参观时间:每周一、三、四、五(寒暑假及法定假日除外)15时30分至17时。单次接待不超过70人。暑假期间每周一至周五14时至18时接待参观。

到校预约地点:北京市鲁迅中学党政办公室。

来源:北京日报(记者 张骜 甘南

光辉的起点——西城区第九期一年制处级班走进京师大学堂旧址感受红楼精神

2018年12月5日下午,为进一步深化党性教育阶段理论单元的学习,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深刻学习领会红楼精神,进一步锤炼党性,西城区第九期一年制处级干部研修班全体学员走进位于北京景山公园附近的京师大学堂旧址进行现场教学。

历史上的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府,是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原京师大学堂旧址即北京大学二院理学院,现已整修一新,成为红楼精神暨东城区革命精神展陈馆。当全体学员迈步走入肃穆古朴的大学堂后,一种历史的凝重感油然而生,古老的建筑承载着红色的历史烟云,走入其中,仿佛走进近代中国的历史中。

在党校老师的引领下,全体学员参观了“大学堂”一层“红楼精神”展陈大厅。大厅共包括四个主题展厅,分别是:民族苦难救亡图存、新文化与新纪元—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红波涌起—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传播、先驱热血浩气长存四部分。展陈通过大量的史实图片、历史资料、珍贵影音等向人们讲述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反抗斗争、救亡图存的不懈奋斗以及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大学堂二层教室,东城区委党校焦老师向学员们详细阐述了红楼精神的深刻内涵。一是代表了探求真理的坚定信仰。北大红楼是中国先进思想、文化的策源地和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共产党的先驱者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李大钊在这里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在北大期间,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思想上发生了质的转变,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红楼成了新思想运动的中心,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组织基础。红砖砌成的红楼,顺应了中国革命红色的主基调,一批批仁人志士从这里走出去,投身于火红的革命征途。二是代表了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一方面是理论创新,新文化运动发起了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提倡民主与科学。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北京大学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另一方面是实践创新,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极为深远,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三是代表了天下己任的担当精神。李大钊与陈独秀在北京和上海遥相呼应,积极活动,扩大宣传,发展组织,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李大钊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后,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岁月易逝,精神永存!在革命先辈的照片墙前,学员们默默注视,寄托哀思!

通过现场教学,学员们置身于先驱们曾经读书、工作和求索的地方,真实体验到了他们对民主、科学的真切渴望与孜孜追求。全体学员怀着崇敬的心情重温历史,深刻感受到在面对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驱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抛头颅,洒热血,用实际行动唤起民族的觉醒,挺起民族的脊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新时代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党员领导干部,我们更要传承革命先烈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红色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担当,练就过硬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周琳丽

稿件审核:王世勇

历史上的今天 | 中国最早的女子师范学校——北洋女子公学创办

北洋女子师范学堂资料图

1904年10月23日,北洋女子公学创办。北洋女子公学是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的前身学校之一,这所学校的创立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校址在现在天纬路天津美术学院处。

吕碧城资料图

北洋女子公学是吕碧城、傅增湘、英敛之等人创办,这也离不开当时的北洋政府的支持。笔者大致介绍这些创办人的经历与成就。吕碧城在历史上非常著名,她在中国开创了多项第一,比如她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也是我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与秋瑾并称为"女子双侠"。

傅增湘资料图

而傅增湘则是中国近代著名藏书家,是清朝末期的进士,也曾在教育部门任重要职位。

英敛之 资料图

英敛之则更出名,他是著名的报纸《大公报》的创办人,也是辅仁大学创始人。

北洋女子公学最早的发起者是民国才女吕碧城,那么当时她为何要办女学呢?据史料记载,在1904年的时候,在舅父严朗轩家寄居的吕碧城和友人去天津探访女学,这一行为被吕碧城舅父得知后遭到了阻拦,这让吕碧城非常生气,她只身一人来到了天津,并得到了英敛之的接见与救助。也就是在天津的这段经历,让吕碧城萌生了办女学的想法,她也记述了这段经历:鄙人浪迹津沽,征诸同志,将有创办女学之举,恐绵力之难济也”她的这一想法也到了英敛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北洋女子公学的创建,从官方来讲如直隶幕府和天津海关道,社会各界如天津绅士、名流都十分支持,托出了北洋女子公学的诞生。

北洋女子公学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绝大大多数媒体对吕碧城的贡献报道的比较多,实际上傅增湘、英敛之贡献也很大,比如英敛之拟定的女学开创的章程,傅增湘则对招生有很大贡献,毕竟那个时代女学生上学是非常新潮的一个事情,所以前期办学会很不易。

北洋女子公学从1904年创办至1912年停办,吕碧城兢兢业业地履行着自己总教习(后来任监督)的职责, 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著名诗人陈庚白曾评价其为“北洋女学界的哥伦布”。

文/袁立聪 审/任慧

参考文献:

《吕碧城与北洋女子公学》崔金丽

《北洋女师学堂:中国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 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