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瓦纳科文化的精神和政治中心

蒂瓦纳科文化的精神和政治中心

蒂亚瓦纳科遗址是玻利维亚印第安古文化遗址,位于南美洲玻利维亚与秘鲁交界处的的的喀喀湖以南约20公里处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上。原来古城就建在湖边,后来因湖水逐渐退去,所以现在发现的遗址已远离湖畔20公里。蒂亚瓦纳科遗址集中着大批宗教建筑、绘画雕刻以及高度发展的古印第安文化。

此遗址是由重达几十吨甚至数百吨的巨石严密砌成,遗址中的断璧颓垣、巨型的石雕像、石碑、绵延的石墙和散落在各处的巨石,都能使人想象得出当年这块宗教胜地的繁荣景象。太阳门是美洲古代最著名的古迹之一,是蒂亚瓦纳科文化的杰出范例。阿卡帕纳金字塔是遗址中最大的建筑,塔底平面呈长方形,长180米,140米。塔身是借助于一个小山丘,外层砌上石块而建成的,塔顶上有几个不同形式的建筑遗迹。还有一个类似地下蓄水池的建筑。金字塔不仅建筑雄伟壮观,在塔身的石板、石块中还有许多精美的人形石雕神像。根据毕生研究蒂亚瓦纳科文化的玻利维亚学者用天文黄赤交角推算,该古城可能建于1万7千年前。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21世纪的前景
张庆松


问题的原由
问题的出现,据说是由著名华人新加坡政府资政李光耀先生的一段话引起的。李先 生在一次国 际会议上,同美国的著名企业家戴尔电脑公司的创办人戴尔坐在一起。李先生称赞戴 尔年青有为,并谦虚地说自己老了,不适应新的信息科技时代了。他又说,儒家文化尊重老人,但是信息时代 需要年青人。老人虽有经验,却没有青年人的活力和创意,所以儒家文化的尊老观不适应现代社会了。这段文字可能并没有精确地反映李先生的原话,但是这是“儒家文化过时论”争论的起源。
李先生的这段话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论和反响是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李先生一直是儒家文化(亚洲东方文化价值)的捍卫者。他并且为此还受到西方学派的猛烈攻击。他却没有屈服,而是在亚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把新加坡建成了一个既有秩序,又有活力,既有市场经济,又有强有力政府的东方模范社会。成了传统儒家文化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典范。但是,这一位始终信仰儒学传统的人,突然会宣称儒家思想过时。这种震动当然就会超过一般人对儒学的批判了。
但是,由于大众传播业向来有三人成虎的弊端,李先生的原话和真实涵义难以确认。因此,也就不能匆忙地就下断定说,李先生认为儒家文化过时了。这很可能是媒体的误导,背离了李先生的愿意。
从事件发生的背景看,李先生只是就年青人与老年人能力比较的角度发表的意见。他举出儒学中的老人观是用来说明在新时代,年青人比老年人更有能力办事情。而不是用年龄之比来否定儒学。这就是偏和全的问题。李先生可能是说,儒学中的尊敬老人,服从长辈这一概念,在新时代已经不完全适用。但这充其量只能说是儒家思想中的某个方面需要修改。否定局部不等于否定全部。所以,网络上所传的“儒家文化过时论”是误解误传了李先生的本意。笔者断定,李先生没有提出“儒家文化过时”这一观点,而只是认为儒家文化中的某些观点需要修正,以适应当代社会的特点。
从这个角度上说,李先生没有错。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
外界如果只是因为李光耀先生提出了儒家思想中的尊老观,就断定李先生认为“儒家思想过时了”,这是不适当的。犯了 偏概全的错误。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尊老思想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能因为某个局部出了问题,就否定全部的合理性,那就失之武断。

什么是儒家思想呢?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是一种人类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学说。它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正如笔者在《人性善恶论》中指出的,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只因为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背离“善”的现象。这一点,儒家并没有错。人性中本来就有善的一面,而且是主流。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德育教育。这种思想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恶习只是后来感染的,所以治理社会就应该从道德教育入手,劝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会就会安宁了。中国古代强调“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所以,儒家轻法制,重道德。儒家认为,如果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将使得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
儒家思想中的仁德学说非常重要。儒家不倚重武力,而强调仁义道德是争天下和管理天下的不二法门。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这一思想被无数次地证明其正确性。凡是能够遵循这一法则的,就可以成功。凡是违背这一法则的,必然失败。而且这一思想不光是可以用来治国,对任何层次的领导者都会有用。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完全适用。将来也会适用。这是人类历史几千年经验智慧积累下来的一个结晶。儒家的仁德思想理论永远也不会过时。
儒家的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一个“礼”字。既然人本性都是善的,执政者就应该让民众知道自制,回到那种彬彬有礼的社会状态中去。就是所谓的“克己复礼”。这个礼包括了礼节,礼数,礼貌,和规章制度。所以,儒家的思想要人懂得自制,克制欲望,遵守礼节,消除暴力,以达到一种平和的社会环境。正是儒家的这一“礼教”思想,使得中国成了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礼的思想并没有错。只是需要改变其中过于僵化的部份而已。
儒家思想因此为社会制定了许多具体的礼节,具体表现为“三纲五常”。李先生讲的尊老观就包括在这纲常伦理中。三纲五常一直是反儒学的人批评的一个靶子。从现代社会的角度看,这些社会规范确实有很多不适应现代价值观的地方。但是,这些纲常只是儒家道德思想应用到社会规范中的一些表现形式而已。人们可以说,这些表现形式过于刻板,不够变通;或者说某些形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须要注意形式和内容的区别。一种思想可以影响到许许多多的方面,也会有无数的表现形式。某个方面不适用,或某个形式不合理,并不代表这种思想在其他场合和其他形式都不适用都不合理。
既然儒家思想有如此多的内容(本文列举尚不完全),人们就不能仅凭某个事件和某个方面妄下“儒家思想过时”的断语。

儒学继承和创新
儒家思想能够传承数千年而不衰,必然有其独到之处。儒家经典文献里的许多概念警句含有非常精辟的义理。过去的中国社会受益于儒学,今后的中国社会仍然会向这一宝库中去寻求智慧。
人类的文化知识是一种传承积累的运动。过去的知识日积月累,形成了新知识发展的基础。古人告诉我们,要“通古知今”。这句话也可理解为,“通古才能知今”。要想理解今天发生的事情 就必须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否认过去,也就等于否定了现在。不了解现在,也就不能够预测将来。
像儒家思想这种中国几千年积累的思想宝库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不要说今天,以后一代代的学子都会继续到儒学宝库中去寻求知识和智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是冷门,明天可能会变成大热门。这种可能性可以说是绝对会发生的。
当然,儒家文化是古代的东西,与今天的社会确实会有不一致,不协调的地方。这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任何学说都有其产生的背景和条件。时代变了,观念变了,学问也需要调整。这就是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文化要继承,但是,同时文化也需要创新。没有继承,就无法创新。没有创新,知识就不会发展,社会也不会进步。所以,说“儒家思想完全适用”现代社会是不对的,说“儒家思想过时了”也是不正确的。
正确的态度,是避免使用“儒家学说过时了”这种过于夸张、否定一切的说法,而采用实事求是,就事论事的态度。当我们谈儒家文化有没有过时时,一定要精确地讨论到底谈的是儒家文化的哪个方面,这样才能够把事情谈得清楚。要不然肯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儒家辩护的人谈什么“学习的重要性”,“道德的重要性”等儒家的优点,而反对的人就用“三纲五常”这样过时的伦理规范来反驳。这两派谈的是不同的方面,所以根本就没有办法沟通。只会争论不休。但是,采用就事论事的方法,问题就解决了。
就拿李先生提出的儒家的尊老观来说吧,他对戴尔的年青有为感到欣赏,并由此怀疑儒家的老人观是否适用。他并没有错,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确实有重老轻幼的特征。儒家的三纲五常中有儿子服从老子的要求。这是因为老人经验丰富,年轻人没有经验,所以应该由老人做主。婚姻大事,也由老人包办。中国成语中有“老马识途”一说。在社会生活中,也常见到老人骂儿子:“你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懂什么?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老人与年青人相比,孰优孰劣,应该是见仁见智的,无法做一个定论。年青人确实有活力和创意。但是老人的社会阅历丰富也是不争的事实。应该是各有所长。因此,年青人无条件服从老年人的要求就显得过于僵化。
但是,并不能据此就完全否定儒家的尊老观。儒家的尊老观也包含有尊敬老人,抚养老人的意思。这可是永远也不会过时。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这是告诉人们,子女对长辈有照顾的责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子女也可能因工作关系做不到,但是这份对老人的知恩图报的孝心还是应该有的。比如在美国,65岁以上的老人,在任何地方都会享有优惠和折扣。这不是同中国儒家的尊老思想相符合的吗?
前两天,笔者的女儿从小学回来后说,她的美国同学在班级上讲,将来可能所有的人都需要要学中文,讲中文。我对她说,这是很可能的。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同世界的接轨,中国的贸易在世界的份额也占的越来越大。中国的文化在全球也会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全世界的人也必然会更需要了解中国文化。所以,笔者相信,中国的儒学将会在21世纪有更辉煌的前景。

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介绍(欧洲的政治文化和旅游中心)

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位于欧洲中心,是欧洲的政治、文化和旅游中心。以下是对布鲁塞尔的简要介绍

1. 布鲁塞尔是欧洲联盟的总部所在地,也是比利时的政治中心。欧盟总部大楼和欧洲议会都位于布鲁塞尔市中心。

2. 布鲁塞尔是一个多文化的城市,有两种 *** 语言——法语和荷兰语。在市中心,你可以听到各种语言的交织。

3. 布鲁塞尔有许多历史建筑和博物馆,如大广场、宫、圣米歇尔和圣甘永教堂、比利时艺术博物馆等。

4. 布鲁塞尔以其美食而闻名,如比利时巧克力、啤酒和华夫饼等。此外,布鲁塞尔的市场和餐馆也提供各种美食。

5. 布鲁塞尔还是一个购物天堂,有各种商店和购物中心,如大广场和欧洲的购物中心威斯特兰达。

6. 布鲁塞尔的交通非常方便,有地铁、公交车和有轨电车等各种交通工具。此外,布鲁塞尔还有一个国际机场,连接着各个和地区。

总之,布鲁塞尔是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中华民居•文化 ‖ 乡村公共建筑里的文化和精神

乡村里的公共建筑是很多中国乡村曾经繁荣的见证。它们作为文化的物质形态体现着中国乡村文化。以新绛县光村、刘裕村等为代表的山西古村庄,在庙宇的神秘与黄土的质朴间塑造了一种充实的祥和之美。

光村福胜寺全景

作者:萧淑贞

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项目专家,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秘书长。著有《发现人性》《不是所有的故乡都在沦陷:走绛州》。

繁荣的乡村公共建筑

题题题

乡村里的公共建筑是很多乡村曾经繁荣的见证,它们作为文化的物质形态体现着乡村文化。在山西省新绛县很多历史悠久的村庄内都有庙宇、戏台、书院。这些公共建筑大小不一,最小的只有一间房。光村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光村自建村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光村遗址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光村得名于一个神奇的传说。北齐时,一天晚上,光村上空突然出现五彩缤纷、耀眼夺目的光芒,人们视之为祥瑞之兆。地方上报朝廷后,这个村庄被赐名为光村。

历史上,光村曾建有庙宇、戏台、书院等各类公共建筑。据有关资料,光村内曾建有魁星阁、三圣阁、会仙楼、乾元门城楼、千手佛阁楼、半截塔、通天桥、通灵碑、北雄山、子母池等22处重要建筑。

光村福胜寺大殿

光村的村郊曾建有9座庙宇,规模最大的东岳庙占地十余亩,庙中供奉着东岳大帝;历史最悠久的福胜寺建于唐贞观年间,占地近7亩,供奉着如来佛祖、阎罗君、三霄娘娘、孔子蔺相如廉颇等。另外,还有始建于辽代的玉皇庙、财神庙,占地面积最大的火神庙等。村庄内曾建有15座庙宇,包括供奉着关帝爷的关帝庙,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庙,供奉着鲁班的祖师爷庙,以及马王庙、菩萨庙、没爷庙、仙神庙、财源庙等。

在村庄内曾建有火神庙戏台、关帝庙戏台、财神庙戏台、东岳庙戏台、玉皇庙戏台等8座戏台。位置相近的戏台在节日里会同时演出,进行“斗戏”,热闹非凡。

光村福胜寺

光村还曾建有众多书院。比如,翰林书院、思绎书院、忠恕书院、慎修书院、养翼书院、履中书院、崇德书院、耕读书院、咸孚书院等。除此之外,还有绣章堂书房院、薛家新院书房院、赵家“十八座院”书房院、北楼院书房院、四串院书房院5座私塾。

经过历代乡贤的不断修葺和建造,至20世纪40年代,光村形成了以护村城池为屏障、寺庙豪宅大院为核心景观的古建筑群和浓厚的地方文化。2010年,光村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荣誉称号。

如今,光村的村北部有北雄山、玉皇庙、福胜寺、半截塔、通灵碑,村南部有子母池、火神庙、碑顶柏。其中,北雄山位于光村西北部的乾元门。它东起福胜寺西北隅,西至土崖,长约500米,高10余米,上宽五六米,广植古柏苍楸。

光村福胜寺大殿内塑像

绛县阳王镇刘裕村内也有众多文化类公共建筑。村中的五王祠中供有尧、舜、禹、后稷、伯益,洪积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除此之外,村中还有文昌阁、魁星阁、夫子庙、南庙、北庙、新庙、东三官庙、西三官庙、关帝庙、姑姑庵、观音堂、财神庙等古建筑。

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公共建筑承载着乡村的灵魂。从文化的意义上来看,让人很难不去羡慕、留恋像光村、刘裕村这样有着信仰和精神灵魂的乡村。

乡村不变的灵魂和中心

题题题

光村、刘裕村里众多的公共建筑其实是古代新绛、运城乃至全国乡村公共建筑的缩影。

文化的内核是人类精神和智慧的结晶。公共建筑作为文化的一种物质形态或符号,具有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塑造人的作用。

山西的乡村建筑围绕着两个中心修建:一个是住宅大院,它不仅与个人有关,而且更多地与家庭家族有关,比较私密,注重生活;一个是寺观庙宇或者神殿,它们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比较神圣。

在古代,乡村没有丰富的物质,没有舒适便利的生活,但却有一个富含意义的世界。环境行无言之教,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天地合一的神秘中身心都有所皈依。

光村赵家大院大门

耶鲁大学的一位哲学教授曾说,建筑有一种伦理功能,能把我们从日常的平凡中召唤出来,召唤我们追求一种更好的、更接近理想的生活。在存有寺庙、书院等公共建筑的乡村里,我们可以更容易地理解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进阶路程:借助寺庙修身,在宗祠里齐家,走出去平天下。如此,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自然地构筑起了社会管理的价值体系。

这些盛放文化和精神的公共建筑是乡村的灵魂和中心,标志着乡村曾经达到的精神高度和富足程度,是乡村精神文化繁荣的见证。

物质的富庶并不能必然地带来精神的富足。如果不以物质的丰匮为标准,那么古时的乡村堪称最富有的乡村。它们丰富、饱满、安宁、祥和,而我们今天只能遥望这些乡村辉煌的文化背影。

光村福胜寺内彩塑

强大的文化凝聚力

题题题

建筑能为精神提供安放空间,比如散布在农村中的寺庙就为农村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意义。即使小如一村,公共建筑也拥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能发挥道德教化、文化传承和陶冶灵性三个层次的功能。

光村内的《整齐村社碑记》中记载:“凡有志于人心风俗者,太上变化之,其次愧厉之,其次整齐之。变化之则有以民其迹;愧厉之,则有以感齐心;整齐之,则有以一其志。是故变化不待于愧厉;愧厉不待于整齐。而由整齐而愧厉而变化,此亦善风俗者斩磨而致之一端也。”这段话说明,道德教育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外在的提醒可能会让人有不自然、不自由的感觉,但却拥有完整的道德教育作用。“整齐之”指的就是共同信仰的道德教化作用。

刘峪村东三官庙

福胜寺的修缮碑记中记载:“古有福胜寺者以振乾纲,非徒为邀福计……得山川钟毓之灵,为一村文脉之所系焉。”在古绛州(今新绛县),文运旺的村庄都会修建魁星阁。当地的一首民谣唱道:“绛州才子牛毛多,各处都建魁星阁……”修建魁星阁就属于乡村文化建设。

《重修福胜寺序》中记载:“修理神祠为作福第一事,为世人言之也;然修理神祠不为作福计,为高人言之也。”通常认为,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其实是信奉各种各样具有超越自然、超越人世力量的掌管财、官、祸、福的神灵,具有强烈的利己性和现实的功利性。“修理神祠为作福”,或为升官,或为发财,或为求平安、祛病消灾、谋求现实利益,还达不到“修神”的精神信仰的境界。对于普通人而言,民间宗教对于他们的意义在于“祈福”;对于“高人”而言,修建神祠的目的是为祭神修心,即净化人内在的神性和灵性,建构个人的精神世界。

刘峪村观音堂

当空间消弭了思想的时间属性,时间和空间就是一致的。站在这样的地方,会不由自主地理解了这些建筑彼时彼地对于社会和人的作用,而不会再站在“进步的现代”的角度来批判这种思想、那种学说的落后。这是因为,精神和信仰是落实在个人层面上的,并时刻追随人们。如果信奉宗教仅仅止于利己,便达不到宗教精神实质上的博爱、奉献。但我们也不能因为中国人信仰的功利性、现世性而忽视宗教对于他们的影响,忽视宗教在建构乡村社会和伦理教化中的作用。

刘峪村白衣堂

光村村民蔺永茂回忆:“自从记事起,我就知道光村是新绛最好的村庄,因为这里的人们有自己的信仰。这个只有几百户人家的小村庄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在这其中儒学起了很大作用,宗族教育也起着重要作用。在光村,即便是住宅建筑,如薛家大院,其中的匾额、楹联等都对人具有启迪教育作用。履中书院中就有‘勿为一言可欺也,须知有天地鬼神之鉴察;勿为一事可忽也,须知有祸福利害相联’的楹联。文化支撑着社会,而‘礼’协调了社会中的关系。大到国家,小到家庭,文化和‘礼’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光村历史悠久,民俗丰富,在民间宗教的信仰中蕴含着对生的礼赞和对死的祝福。如何理解这些文化传统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在百姓生活中的作用?要重视文化对于新绛人的塑造。现在新绛已经成立了文化促进会。新绛没有煤,没有矿产,能依靠的只有文化。”

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题题题

公共建筑给社会提供了一个或多个中心,每个人通过他们的住所与这些中心产生联系。

如果说欧洲小镇的终点或者高峰是教堂的塔尖,那么古代中国的乡村中心则是庙宇。庙宇是人们精神聚会的场所和灵魂的道场。

庙宇中凿榫衔接、雕梁画栋的木质建筑虽不似西方教堂的尖顶高耸着直问苍穹,但在那古朴大气、肃穆端庄,有时也不失趣味的审美中,仍然能够读出其中蕴含的精神和文化。这是中国古代乡村达到的一种精神高度。

光村古民居大门

作为精神、文化和灵性载体的公共建筑能够提供好的社会教育和国民教育。从社会管理的角度看,公共空间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以最小的社会代价唤醒人们的自觉、自治,从而走向有序的社会管理。在这些建筑面前人们不能不叹服,乡村本身已成为一个强大到无所不包的社会和文化系统,每一种社会关系都被安排得天衣无缝。光村、刘裕村盛极一时的乡村宗教建筑让现代的社会管理制度相形见绌。新绛县仁美村的名字取自《论语·里仁》中的“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一句。“里仁为美”,乡村如果有仁厚的风气,就是美好的所在。

光村古建筑中雕刻繁复的柱础石

在古代中国,乡村是国家发展的根基。乡村里遍布着各类文化建筑。了解乡村里的文庙、寺庙、书院等公共建筑的社会教育作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乡村,进而了解古代中国之一隅。最重要的是,通过了解旧时乡村,让我们更好地去善待现在的乡村。

现如今,“欧美最辉煌的建筑主要是教堂,因为那里存放着他们的信仰;日本,最奢华的建筑主要是学校,因为那里存放着他们的智慧”。曾几何时,中国,尤其是山西乡村的公共建筑也是最为辉煌、壮观的寄放伦理、文化和精神的场所。

如今,我们可以轻易地复制出一座寺庙,一个古村镇,但真正难以复制的是乡村的精神。没有文化的地方,就没有灵魂和精神。

光村古建筑上的精美木雕

撰文/萧淑贞

供图/萧淑贞

责编/方千春

本文选载自《中华民居》杂志NO.174期。欢迎转发,转发请在文章开头显眼处注明中华民居公众号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