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以下简称淡化所)系国家海洋局所属的专门从事海水淡化、苦咸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技术、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饮用纯净水及工业超纯水等技术、防腐技术研究的国家级专业研究所。是国家甲级设计单位及 ISO-9001-1994质量体系认证单位。

淡化所作为国家唯一专门从事海水淡化与海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的国家级研究所,经国家在”七五”至“九五”期间的重点扶植,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已建成试验基地2个;中试线13条,示范点5个;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成套设40余项种,获专利数十项;发表研究报告、论文数百篇。是我国海水资源利用技术领域专业配置最全、技术条件最完备、科研水平最高的科研机构,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为充分展示我国海水资源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水平,提高国家、地方政府及全民对海水资源利用技术的关注,增强人们的海洋意识,普及海洋科学知识,该所投入十余万元,建立了海水资源利用技术成果展室。

淡化所海水资源利用技术成果展室面积约为100平米,其中陈列了大量的技术成果图片、资料、实物、模型、证书,配备了声像、投影设备,内容丰富、全面,通俗易懂。

该展室有专门的部门管理,配备了专门的讲解人员。

淡化所领导十分重视展室的建设及其科普教育意义,在展室内容和形式上充分考虑非专业人员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该展室除了接待国家、政府及相关业务单位人员参观的同时,还积极联系周边的中小学,开展有关的科普活动,诸如参观和科普讲座、讲解等。目前,已接待包括-

副委员长、宋健同志、李盛霖市长、梁肃副市长以及国家及天津市有关部门领导参观十余次,接待南开区民湖里小学师生参观一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随着淡化所海水资源利用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科研成果的不断涌现,该展室的内容还要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明年底主体竣工

北极星节能环保网讯:记者近日从天津新区获悉,位于临港经济区的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已进入建设期,预计2017年底主体竣工,未来基地将建成国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装备评测中心。

由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牵头建设的该基地,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总投资19亿元。规划建设科研开发、检测评价、孵化转化、勘察设计、交流培训、信息集成6大功能区域,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提供重要支撑。

该基地将提升10万吨级以上海水淡化工程自主装备设计、百万吨级工程系统集成能力,发展浓海水综合利用产业链开发利用技术,开发多种高值化产品,向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利用等三大海水利用技术领域延伸,力争建成国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基地还将依托国家海水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搭建国内外海水利用成果转化的平台和孵化器,打造“杀手锏”产品。

根据规划,该基地还将建国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装备评测中心,建立健全检验检测标准体系,扩大检测资质范围,强化膜产品、装备、水质等方面的检测能力,与国际接轨。基地投用后,将推动临港成为国际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高地。

原标题:海水淡化与

海神动态|中船海神公司与第704研究所在京进行合作洽谈

12月7日下午,第704研究所高晓敏所长一行赴中船海神公司进行合作洽谈,双方就卫勤装备、方舱医院和帐篷医院等项目达成了合作意向。

海神公司领导陪同高晓敏所长一行观看了产品宣传片、参观了军品和民品展厅、员工办公环境和企业文化,介绍了公司的创建历程、“十四五”规划和“一车三挂”的产业布局。重点介绍了公司在集团产业发展部的领导下,牵头系统院、昆船公司等成员单位研制生产的“智能化可移动式多功能方舱医院”已被送高原试用,且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等央企达成援建非洲的合作情况。

第704研究所是集团旗下舰船装备研制生产的主体力量,也是引领船舶机电设备创新发展的骨干研究机构。双方领导在深入分析各自优势的基础上,一致表示要认真贯彻集团党组的决策部署,在集团高质量发展战略纲要的指引下,将在卫勤装备、方舱医院和帐篷医院等项目迭代升级、科研攻关、行业标准制定、设备配套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共同担当起“服务国家战略、保障人民健康、引领行业发展”的光荣使命。

天水推进古民居综合保护利用 让古民居“活”起来

我省的东大门天水市,其建城史可追溯至自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所置的邽县城。

2000多年来,在城垣面积并不大的这座古城秦州古城的祖宗先辈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许多令人怀古幽思的文化遗存,最典型的莫过于那些幽深的古巷及散布于街巷间的传统古民居了。

▲ 古民居是散落天水古城的“明珠”,综合保护利用迫在眉睫

登临天水市秦州区南北二山,从远处眺望,在俗称“西关里”的一片地方,可清晰地看到一条条古巷、一幢幢传统民居,宛如一颗颗“明珠”撒落于此。信步走进其中,古巷幽深,庭院宽敞,房舍精美,花木扶疏,构成了天水传统民居的特有风貌。

历经20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近些年来,在汹涌澎湃的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天水市现存的传统民居到底还有多少,其价值及保护利用又如何?带着这一串疑问,一个飘着雪花的冬日,记者来到天水市——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探寻究竟。

在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至今天水市对古民居先后进行过3次普查,结果显示,目前天水历史建筑、古民居主要分布在秦州区枣园巷、大小巷道、三星巷、自由路、自治巷等7条历史文化街区,总占地面积1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1.2万平方米。目前保存较好的有143处古民居院落,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天水市名城委第一批挂牌保护院落4处。最具代表性的有胡氏民居、石作瑞、冯国瑞等名人故居。

为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天水市为143处古民居建立了档案,并根据古民居的风貌、价值等,实施了文物保护、保护修缮、改善整治、有机更新等保护措施。

但一个严酷的事实也不容回避。在近些年旧城改造中,由于对古民居保护利用的一些模糊认识,存在着违背城市保护规划,大拆大建,随意改变规划确定的建设密度、容积、高度及特色风格,破坏了古民居存在的氛围和环境,结果是“拆了一些不该拆的,建了一些不该建的”。其次是古民居产权绝大多数属于个人或单位,使用居住者对其有着“生杀大权”,古民居虽具有较高的建筑研究及历史人文价值,但居住价值并不高,由于天水老城区居住人口密度高,院内增建、拆建、违章搭建建筑多,院落空间被挤占,周边被高层建筑包围着,供水、供电设施老化严重,排水、供热等设施不配套。由于年久失修,木朽墙危,存在着安全隐患。

近年来,历届天水市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曾多方尝试。

总部设在美国纽约,成立于1965年的世界历史遗迹保护基金会,2006年6月21日公布了2006年世界100处濒危历史遗迹名单,其中包括中国的6处历史遗迹,天水市秦州区的古民居赫然名列其中。文中称“天水以保存有许多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名人故居和古典院落而闻名于世,但现在许多古民居成了多户家庭共住的大杂院,其他古民居则由于年久失修而倒塌损毁。现在,城市现代化已成为(古民居)最大的威胁,许多古民居因为道路拓宽和修建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建筑物而被轻率地拆毁……”。

“不能忘了回家的路!综合保护利用好天水古民居这一独特而珍贵的资源,让其在新时代‘活起来’,这是一份光荣,但更多的是责任,我们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难,做好这件事。”天水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回答掷地有声。

▲厚生巷13号院竣工

“腾笼换鸟”,产权置换

棚户区改造和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古民居迎来“春天”

12月6日下午,天水市上空飘着细碎的雪花,户外滴水成冰,走进秦州区西关古城三星巷里,一片火热的施工场景,工人们正在忙碌地修复同治十年进士张和的故居。这只是已全面推开的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中的一项。

为从根本上综合保护利用好秦州古城西关片区古民居群,改善街区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天水市政府于2012年开始组织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的规划编制报审和项目的相关前期工作,2015年组建了天水名城保护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筹资融资组织实施这一项目。

项目总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建设范围:东至大众路、西至双桥路、南至南明路、北至成纪大道。改造安置居民4700户。配套建设服务用房及居住区停车场、水、电、暖、气、通讯、垃圾收集等公用设施以及道路广场,绿化景观等室外工程。项目总投资为41亿元。项目计划分为二期实施,其中一期澄源巷、自由路和三新巷片区建设范围东至大同路、西至双桥路、南至解放路、北至成纪大道,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96万平方米,改造安置居民1000多户,项目总投资18.03亿元,建有地下停车场56000平方米,约1500个地下停车位。二期育生巷、忠义巷、自治巷片区建设范围东至大众路、西至双桥路、南至南明路、北至解放路,占地面积29.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41万平方米,改造安置居民2500多户,项目总投资22.74亿元。建设地下停车场4处,面积65000平方米,约1630个停车位。

▲三星巷67号院即将结束

项目进展如何?“西关片区一期项目各项工作全面开展,各项工程进展顺利。目前共完成投资14.69亿元。”在施工现场,天水名城保护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雒亚峰如数家珍般地介绍。

《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设计方案》分别通过了市规划局和市规划委员会的审批;办理了一期项目澄源巷、自由路和三新巷片区选址意见书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办理了规划红线、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土地批复、土地使用证等相关前期手续。

目前,三新巷片区征收安置已接近尾声,片区内原有居民638户,目前已签订征收安置搬迁协议560户,已收回房屋493户。已拆除新建房屋278户,拆迁总面积20135平方米。自由路、澄源巷片区也开始进行征收安置,片区内约有住户520户,目前已签订征收安置搬迁协议68户,已收回房屋26户。

先后完成了4个省保院落和10个县保院落、46个保护点的修缮方案设计和施工图的评审。一批单体工程陆续开工建设。总投资531万元的解放路牌楼已于6月份竣工。三新巷67号县保院落张家大院,保护点院落三新巷10号、25号、16号,杨家大院2号,厚生巷13号宅院等一批院落修缮工程也陆续开工建设,其中三新巷67号、10号,厚生巷13号院落目前已完工,共完成投资约358万元。城墙博物馆、崔家巷片区、三新巷广场等单体工程目前已完成方案设计并上报有关部门审批,近期将开工建设。

西关片区二期项目建设已启动。完成了4.5亿元的资金融资。截至目前,西关片区项目共落实项目资金31.82亿元,到位资金18.57亿元。

今年70岁的赵昌荣,从事古建筑修复工作已30多年,项目实施时,本安享天伦之乐的他被请来负责工程技术方面的“把关”。“本次修复为保护性修复,根据国家文物法,修复要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基础上,用上一切原来的东西。”“这个项目的实施是跨时代的,怎么赞誉都不为过。”赵昌荣先生激动地表达着自己的心声。

▲三星巷现状

随着项目的全面实施,结合棚户区的改造,西关片区的4700多户居民将陆续得到安置,这一“民心”工程受到市民的高度赞扬。

原来住在西关赵家巷的庞全喜就是项目实施的受益者。庞全喜一家以前的房子只有40多平方米,产权置换后,他搬到了位于秦州区黄金地段的名城瑞苑,分到一套93.49平方米两室一厅的房子。名城瑞苑是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安置点之一,共360套房,现在整个西关片区已经入住202户。

“原先的房子比较破旧,一下雨又潮又湿,环境极差,一下搬进这么好的楼房,而且享受许多优惠政策,真要好好感谢党和政府。”住上新房子,庞全喜高兴地说。

“在保护中利用,以利用促保护。”活化利用、引人入宅,让古民居真正“活”起来,这是天水市在做好综合保护这篇文章之时,谋划的又一“大手笔”。

记者欣喜地看到,在已修缮的天水市的一些古民居已变成了向公众敞开大门的文化场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胡氏民居,经修缮改造成为天水民俗博物馆,每年近30万游客免费前来参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贾家公馆成为文化创意园,60余家创客及企业入驻,创新创业蔚然成风。

“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的全面实施,将会使处于濒危之态的、珍贵的天水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工程完成后,天水西关区域将成为西北地区较大的展示明清建筑文化遗产和天水独特的民风民俗的重要平台,也成为天水市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元素,我们将不遗余力做好该项目,全面推进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天水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

自由路茶苑效果图

▲澄源巷清真餐饮区效果图

项目概况

天水市秦州区西关片区

实施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

天水市秦州区西关片区是我市目前唯一遗存的古民居群,片区内有着众多古街、古巷、古树、古民居。民居多为明清民国时期建造,采用院落式布局,兼备了北方院落的雄厚和江南园林的秀丽,其建筑中的木雕砖雕艺术别具一格,历史文化特色浓郁,天水民居特色突出,具有很高的历史人文价值。但该建筑群因历史久远,许多古民居、古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现存的历史建筑已是木朽墙危,建筑破旧,雕饰损坏,匾额散落,沦为城市危房,直接影响片区内居民的居住安全和生活质量,同时,也影响了我市的城市形象和经济发展。

为了对这一历史街区及时进行抢救性保护,同时,改善西关片区居民的居住质量,按照市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实施了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项目由天水名城保护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建设,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规划设计。设计方案目前已通过市规划部门的评审。

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位于天水市秦州区,项目建设范围东至大众路、西至双桥路、南至南明路、北至成纪大道。总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2亿元。改造安置居民4700户。项目计划分为两期实施,Ⅰ期澄源巷、自由路和三新巷片区,建设范围东至大众路、西至双桥路、南至解放路、北至成纪大道,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96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8.03亿元,改造安置居民1049户。片区内共有大小街巷15个(有的巷道已消失),院落229个,其中重点文物保护院落有62个,包括1个国保院落后街清真寺,4个省保院落张庆麟宅院哈锐宅院汪家大院、张氏民居,以及李广故居、赵氏天水堂等11个县保院落和46个保护点。

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遵循整体保护,综合利用;改善环境,提升品质;振兴旅游,促进发展的规划原则,将在Ⅰ期澄源巷、自由路和三新巷片区构建“一街十巷”,达到恢复天水古城“大街小巷、阡陌交通”的人文环境与历史风貌的目的。同时,以此为依据,设计完整的路网体系,设置九个大小不同的开敞空间,并配套建设服务用房及居住区地下停车场、水、电、暖、气、通讯、垃圾收集等公用设施以及绿化景观等室外工程。在古城风貌的规划上,以隐新显旧、修新如初为规划原则,考虑到节点的继承性,设置双桥北路入口、城墙遗址、天水堂、飞将故里、秦州剧院、澄源巷广场等节点;考虑古街空间的完整性,将自由路作为贯通古城的主轴线,打造一条传统文化街区,通过增加牌坊、古亭古廊等,以及高低错落的古风韵围墙,达到完善古街空间完整性的目的。

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发展才能更好的保护。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将严格按照国家城乡规划法、文物保护法以及相关保护条例、法规以及《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西关古城保护与复兴规划》,解决好保护与发展的平衡问题。并在保护的同时,综合整治,改善古城区民生活环境、市政设施、居住条件等重大民生问题。项目建设将遵循充分弘扬天水古建筑文化,挖掘天水古民居建筑优势,恢复古城原貌,延续历史文脉,提升古城品味的原则,同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巧妙进行动态的修旧如旧,既保存古城风貌,又满足现代社会生活和旅游商业活动需求,力求把西关片区打造成一个承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焕发时代活力的精品工程。

本期编辑:小羲

图文来源:甘肃日报/天水发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