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新闽清!细数闽清人的“幸福时刻”

福州日报社旗下新闻客户端官方帐号

“我们刚搬进新校区时,课间都不敢出去玩,怕迷路了!”

“学校太大啦,来这里这么久了,还有好多地方没逛过!”

张怡泞小朋友原来在闽清渡口小学上学,现在就读于闽清县第三实验小学,作为首批入驻的学生,每当跟其他小朋友说起新学校,她的言语之间满是自豪与幸福。

在孩子们眼里,最大的改变就是校园环境,但在大人们眼中,闽清近年来的改变远不止这些。

闽清美如画。刘建新/摄

近年来,闽清铆着“梅花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大城关”建设,聚焦民生改善,谋划和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出了自己的幸福之路,实现“梅溪时代”向“闽江时代”“海洋时代”迈进。全面融入福州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幸福新闽清建设步伐越来越快,越来越坚定。

闽江(闽清段)两岸风光秀丽。李乾浩/摄

今天就一起来看看闽清人都有哪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时刻”。

幸福之一

学校变新了还有儿童图书馆

张怡泞眼中的大美学校有多大多美?

闽清县第三实验小学2019年8月正式招生,该校用地面积27561㎡,总建筑面积为20836.81㎡,覆盖二万多人口,满足1650名学生入学。

这里有教学综合楼(二栋)、小学教学楼(二栋)、艺体馆、综合楼、体育活动室、科技活动室、能容纳800多人的大礼堂、心理咨询室、电教器械室等公共教学用房,还建设有200米环形跑道田径场和人防地下室等配套设施……

搬进新校区时,张怡泞和同学们惊呼“跟旧学校比,天壤之别啊”。

作为闽清目前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的学校,学校还配有专门的儿童图书馆,里面的图书相当丰富。

“十三五”期间,闽清新增公办幼儿园9所、中小学2所、特殊学校1所,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教育教学环境不断改善,学前教育向公益普惠不断迈进。

幸福之二

医疗服务大升级看病不再难

在福州市区生活了十几年的阮先生,最近把医保账户迁回老家闽清,他老家家门口就是闽清县医院。他说家乡的医疗条件一点不比福州大医院差,就诊开药还不用排队。“我有糖尿病,在闽清申请特殊病种,流 程简化、服务贴心,跑一次就搞定,把医保迁回来一劳永逸。”

急诊楼、门诊楼、救护车……所有设备设施一应俱全,极大方便了当地居民的就医就诊。

“十三五”期间,闽清新建成县医院、六都医院病房大楼、县中医院新区及东桥120急救中心,改造提升6所乡镇卫生院,新改建131家村卫生所。

今年4月,闽清县还在全市率先全面完成250个卫生所医保开通……这些遍布城乡的医疗机构为当地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幸福之三

新城展宏图老城换新颜

深入推进“大城关”战略,坚持一手抓新城建设,一手抓老城改造,闽清城区框架拉大了。

闽清梅溪新城展英姿。戴翔华/摄

经过“十三五”发展建设,梅溪新城已投入30多亿元,建成了“两校一场一中心”(闽清县第三实验小学、闽清实验中学、梅溪新城体育场、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县中医院、梅溪卫生院、科技馆、体育馆、游泳馆、公交总站等“十大配套工程”,梅溪新城宜居之城雏形基本形成。

梅溪新城江滨生态园。刘玲艳/摄

闽清县旧城改造投入重金,按照“依山就势、显山露水、回归自然”和“拆改留建管”原则。

梅城新貌。王世民/摄

完成解放大街、进城路等主要地段、重要节点建筑立面改造,改造面积约30万平方米。实施洋桃片区、猴山片区、南山片区等旧改项目。

实施了解放大街、天行大街、南北大街、溪滨路等路面改造工程,新建了理想湾红线外人行步道、城关小学人行天桥、实验小学人行天桥等工程项目,实现城市主次干道全面完成白改黑改造。

闽清下龙洲路

全力实施城区夜景灯光、灯饰工程建设,完成“一江、一溪、两城、五街、七公园”的城市夜景灯光提升改造,完成路灯智能控制改造,打造更加靓丽的城市夜色景观。

梅城夜景。刘建新/

建成了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一期,生态公园、休闲步道“遍地开花”,城市颜值与宜居指数节节攀升。

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叶诚/摄

现在生活在闽清,可以在每天下了班之后,约上好友逛逛街角公园,或找家餐馆吃吃饭,或家中小聚,觥筹交错中满满都是幸福!

梅城印记美食街夜色如昼。刘艳玲/摄

幸福之四

交通路网不断完善百姓出行更便捷

“十三五”期间,闽清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交通路网体系,城市道路更加畅通,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梅溪新城路网四通八达。

推进43个交通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40.39亿元,建成国省干线梅溪渡口至云龙段公路工程等21个项目113公里。

其中,2019年9月梅溪新城至省璜的横五联一线“大通道”建成通车,极大缩短了梅溪新城至云龙、白樟、坂东、三溪、塔庄、省璜及周边乡镇的空间距离,让沿线群众融入新城半小时生活圈。

联一线与202省道、1505线平交口。刘玲艳/摄

完成国道316线闽清段“白改黑”主体工程沥青路面摊铺部分。

316国道闽清段。刘建新/摄

建成梅溪新城公交总站、闽清高铁北站枢纽中心及30个公交候车亭。

高铁闽清北站。朱榕/摄

推进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发展,通过整合县域交通运输资源,促进县域运输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群众出行不畅的问题,实现公共交通的便民普惠。目前已顺利完成一阶段工作。

闽清公交总站

此外,建立农村公路养护技术规范体系获评福建第四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荣誉称号。

幸福之五

农业持续增效农民腰包更鼓了

围绕省定农产品主产区定位,闽清以加快构建“633N”特色农业体系为抓手,多措并举做好“农 +”文章,重点打造“6个万亩”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大产业园”和“三大中心”,全面推进“五小”特色农业项目遍地开花。

粮食生产持续向好

五年来,累计完成粮食播种任务66.4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52.19万吨,划定水稻生产功能区总面积150060亩,于2020年10月通过国家级验收,粮食优质化和单产得到持续提升。

畜禽、水产养殖业平稳发展,6个畜禽主导品种得到推广应用,蔬菜水果茶叶等优质农特产品,种类丰富、供应充裕,较好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提起闽清,大家都会想到有名的闽清橄榄,作为“中国橄榄第一镇”的梅溪镇,橄榄种植历史由来已久,梅溪镇白河江自然村被誉为“中国橄榄第一村”。

2019年,梅溪镇农业经济总收入达8.1亿元,橄榄产业链产值达6.5亿元,占比80%。全镇种植橄榄面积达2.52万亩,产量近1万吨,产值达2.82亿元。

闽清还有著名的茶口粉干,其制作技艺是从南宋嘉定年间传承下来的,在茶口村不断演变、成熟,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茶口粉干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7年,“闽清茶口粉干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郑帅/摄

目前,闽清县有福建茶粉粉干有限公司等3家机械化生产企业、250多家加工专业户生产“茶口粉干”,年产量达2万吨左右,产值达2亿元。产品远销美国、东南亚等地区,目前已经让周边几百户人因此获得稳定收入。

幸福之六

农村环境越来越美白鹭也回来了

闽清是山区县“八山一水一分田”,闽清最大的发展优势是绿色生态,所以最大的发展空间也是广袤农村。“十三五”期间,闽清“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幸福新农村建设步伐越来越快、越来越笃定。

闽清乡村美如画。刘建新/摄

闽清塔庄坪街村支委俞桂钰早年一直在外地打工,“自然而然就想留在家乡,以前是在外面打工蛮辛苦的,现在家乡变化日新月异,在家乡工作,还能顾家,节奏慢,压力小,空气好。”这个让他眷恋的农村是什么样的?他说:带你看完你别太羡慕哦!你看我们乡下人比你还文艺

山区要画 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塔庄镇坪街村深谙其道,只见这里村道干净整洁,道路旁、农房边的菜园、田地也都用竹篱笆围了起来,颇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感。

紧邻梅溪的溪岸田园也已被打造成景观公园,并建设了田园木栈道、八角亭、鼠船码头主题景观池等设施。

生态好了,白鹭也经常回家。

水清岸绿的河道吸引成群的白鹭栖息、觅食。刘建新/摄

还有位于省璜镇前峰村的新晋网红3D桥,经常有很多城里人在这里打卡!

……

如今走在闽清各个乡村街头,到处都能感受到这种蜕变,而这些都是闽清“六清六美”成果的缩影。

接下来,闽清将聚焦“强旅游”打造知名的“全福游有全福”特色旅游“目的地”。聚焦“强乡村”争当福州特色现代农业的“排头兵”,打造福州乡村振兴的“新典范”。

幸福之七

城乡居民持续增收贫困户全面脱贫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闽清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18455元,相较2016年8100元实现翻番。

得益于闽清县首推首创的“家”字工作法,脱贫户信心更足,脱贫质量更有保障,该项工作法已入选全国精准脱贫示范案例。

“常话家常、力办家事、变成家人”实行一周一家访、一月住一天、一月一汇总、一月一推进等制度,让帮扶责任人身份向家人、亲人身份转变。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十三五”期间,闽清县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

2016年至2019年,闽清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2168元增加至16101元,比增32% 。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面提升

2018年全县75个“空壳村”如期摘帽。

2019年全县271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高于5万元。

2020年,27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已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65个村达到20万元以上……

到“十四五”末,闽清将努力实现GDP突破600亿元大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3万元,让县域经济更加壮大,让老百姓的钱包变得更鼓,让人民生活品质更上一个台阶。

幸福之八

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十三五”以来,闽清产 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2019年闽清连续两年被评为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

工业质量实现新提升,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2020年规上工业产值预计达245亿元。

长期以来,闽清县的工业产业主要以陶瓷产业为主。目前,闽清县建陶超亿元产值企业有25家,其中超2亿元产值的企业有13家,目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商标2件、省名牌产品4个、市产品质量奖1个。

闽清县白樟镇,工人正在检查瓷板画质量。欧阳进权/摄

建陶产品也从单一走向系列化,由低档迈向中高档,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闽清陶瓷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陶瓷制作的抽屉拉手令人爱不释手。张旭阳/摄

全县电瓷企业达218家,池园镇成为全省电瓷第一镇,形成集生产、加工、装配为一体的产业链。

2020年电瓷超亿元10家,已有100多种产品通过3C、QC和国际电工委、美国UL、意大利IEC、荷兰K码等质量认证。

闽清江滨生态公园长380米的陶瓷壁画,是目前世界最长釉下彩陶瓷壁画。郑帅/摄

此外,建筑业 持续做大做强。2020年全县建筑企业总数达310家,其中总承包一级以上资质企业30家,特级企业1家。

2020年预计完成建筑业产值850亿元以上,进一步打响“建筑之乡”品牌,努力实现“建筑大县”向“建筑强县”跨越。

中建科技(福州)有限公司的厂房外,堆满了制造好的建筑零部件。林双伟/摄

“扶引大龙头,培育大集群,发展大产业”是闽清“十四五”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园区建设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

加快闽清经济开发区、白金工业园、中建绿色建筑产业园、闽清智慧总部创新园,“一区三园”标准化建设力争到2022年“三园”产值分别突破200亿、50亿元、1000亿元,打造福州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上面的“幸福时刻”,只是千千万万闽清人生产生活中的一个缩影。

展望“十四五”,闽清县将按照党中央指明的方向和省市委的正确领导,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在发展中促转变,以转变促发展,落实好“三大三强”战略目标,实施好十一大工程,全面融入福州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

“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新篇待启。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共福州市委网信办和福州日报社联合主办“有福之州 幸福花开”——福州市“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融媒体宣传活动,多角度展示福州市及各县区“十三五”建设成就;全面展示全市各地各部门科学谋划“十四五”,只争朝夕、 干事创业的新作为新担当。

Hash:de0882061dc6a5bbd5fc29b59a4f63fff4b28f7b

声明:此文由 掌上福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