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泉豆腐皮

双泉豆腐皮是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双泉镇的特产。双泉豆腐皮具有皮薄、鲜亮、韧度强、拉力大、筋道等特点,是各种素食名菜的主料,营养丰富,口味鲜美,常食能长寿,深受欢迎。

提起双泉镇,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双泉十六宝,而双泉豆腐皮就是其中之一。双泉豆腐皮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有史料依据的传承关系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清末以后,豆腐皮产地开始由双泉向外扩展,遍布马山、孝里等地,作坊总数一度达到上百户。

双泉境内水源充足,植被良好,水质清澈凉滑,含有人体所需的铁、钾等微量元素,适合制造优质豆腐皮。同时,双泉豆腐皮使用当地一级大豆为原料,具有皮薄、鲜亮、韧度强、拉力大、筋道等特点,是各种素食名菜的主料,营养丰富,口味鲜美,常食能长寿,深受欢迎。双泉豆腐皮长期以来盛产不衰,双泉镇也以“豆腐皮之乡”而闻名。

双泉豆腐皮享有“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之誉,可凉调、可生吃、可油炸、可作料,是居家作菜、宾馆宴会、外出旅行等必备食品。

为了保护当地传统生产工艺,双泉豆腐皮特申请专利,并成立了一个双泉豆制品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有30多户家庭入社。

豆腐皮可以做哪些美食?

豆腐皮有很多种吃法,凉拌,清炒,涮火锅等等,

今天介绍一下凉拌的,原创作品,菊花豆腐皮,一款很清爽的一道菜

我妈妈比较喜欢吃豆子品,豆腐,豆腐皮都很喜欢吃,每次周末回家我都会去街上买点带回去做黑妈妈吃,这道菊花豆皮,做法简单、口感清新、营养丰富,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只要切成细条卷起来就可以了,只要我们换个方法做,简单的食材也能做出特别漂亮的菜,不仅好吃还好看有食欲。

材料:豆腐皮,红辣椒,

调味料:耗油,香油,番茄酱,盐

装饰品:黄瓜皮,艾叶

烹饪时间:20分钟

口感:鲜嫩

准备材料,豆腐皮,黄瓜皮,红辣椒

先烧开水,把豆腐皮放入开水里煮一下捞出

煮好豆腐皮,拿出来一块切一半,再对折

用刀切成梳子状,如图,要切的均匀

从一头开始卷起来,一个花卷两片,要卷的紧点,不容易散开

卷好豆腐皮

摆在盘子整理一下,黄瓜皮做花杆子

碗里放入耗油,番茄酱,香油,一点点盐,拌匀

撒入切好的辣椒丁,浇入调好汁,这个辣椒不辣,喜欢吃辣的可以放特别辣的辣椒

江西分宜县双林豆腐,舌尖上的美食老味道!真香!

“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

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

相传,豆腐发明于西汉时期

淮南王刘安的母亲喜欢吃黄豆

有一次其母因病不能吃整粒黄豆

刘安就叫人把黄豆磨成粉

怕粉太干,便冲入些水熬成豆乳

又怕味淡,再放些盐卤

结果凝成了块状的东西,即豆腐花

淮南王之母吃了很高兴

病势好转

于是豆腐就流传了下来

……

“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个中滋味谁得知,多在僧家与道家。”明代诗人苏秉衡写的《豆腐诗》中对豆腐的发明、制法、特色和食俗予以简明、灵活、形象的描绘,赞叹之情跃然纸上,耐人寻味。

江西新余分宜县双林镇的豆腐

秉承了传统的制作方法

再加上有泉水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

成品在外型上“金镶白玉板”

食之鲜香、味有余美

坊间有“双林豆腐,制作得味,远胜燕窝”的说法

美味不仅成了双林人眼中之最

也吸引了分宜其他乡镇

乃至新余美食爱好者慕名而来

走过、路过双林的游人或过客

都会在点菜吃饭前问一句

“你们这还有豆腐吗?”

双林豆腐

吃豆腐虽易,做豆腐却难。而说到做豆腐,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名叫张秀英的人,她是制作豆腐的老手艺人,据她介绍,24年来她一直都是延续着传统,这样才能保留豆腐最“本真”的味道。

凌晨3点,家住双林镇宋家村丰木组的村民张秀英早早地就起了床,开始忙碌的一天。

做豆腐的第一道工序便是浸泡豆子,将颗粒饱满且整齐均匀的黄豆筛选出用水浸泡约5~7小时。可别小看泡黄豆,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少。“温度过高或者时间过长,浆会‘跑’水里;水温不够或时间太短,浆会留在豆渣里。”张秀英指着浸在盆里的豆子告诉我们。

张秀英正在磨豆浆

黄豆泡好后,便是磨豆浆,1斤豆子用10斤水,这是她多年摸索出来的经验。如今磨豆腐基本上都是半机械化生产,省时省力,将豆子倒入机器,紧接着就有雪白豆浆流出。

将磨好的豆浆进行过滤

接着就是泡浆(过滤的意思),将热水与豆浆混合,架好晃浆布,手扶木棍,上提下放,浆渣分离,浓浓的浆水从纱布下滴滴渗出。

将过滤好的豆浆倒入锅中煮

之后 是煮豆浆了,煮豆浆是个精细活儿,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同样心急也做不出好豆腐。在煮豆浆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好火候,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整个过程张秀英的眼睛始终盯着漂浮的豆沫不敢怠慢。

将煮好的豆浆倒入磨具中等待凝结

再之后便是做豆腐最关键的一步——“点豆腐”,“点豆腐”火候和卤水的量都要把握的很好,这样出豆腐多且口感鲜嫩。将一定比例的卤水点在豆浆上,过一会,桶内豆浆便凝结成豆腐花。

把做好的豆腐花切块

最后将豆腐花舀进用纱布垫底的豆腐模块里,盖上纱布,再放上木板、石头等重物,将多余的水分压出来,取掉豆腐模盖,掀开包裹豆腐纱布,用刀切开,润滑爽口、豆香怡人的豆腐便就这样新鲜出炉了。

张秀英的豆腐

这时天色已渐亮,张秀英便匆忙洗漱了一下,随意抓些吃的垫垫肚子,然后赶紧将做好的白豆腐、油豆腐装上三轮车,骑着车来到农贸市场,找到摊位,卸货、放桌子、摆货。“当闹的时候我都是在双林闹上卖,平时我儿子会拿到分宜去卖。虽说挣钱不多也蛮辛苦,但大家爱吃倒也是值得。毕竟也是门老手艺,希望之后也能传承下去。”张秀英笑呵呵地说道。

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分宜的特色美食

结合了湖南的“香”、“辣”

又掺杂着分宜独有的“鲜”、“醇”

这令人垂涎欲滴、百吃不厌的分宜美食

你想不想吃?

赶紧来尝尝吧~

来源:双林镇 姚明忆

云游福泉,打卡福地,一座历经400年的豆腐桥是你不能错过的景点

旅游的途中,有人偏爱自然风光,有人爱打卡网红地点,也有人热爱名胜古迹。而我就属于后者,偏爱名胜古迹。

今年五月,偶然去到福泉,听说福泉有一座石桥豆腐桥,能与赵州桥齐名,为西南桥梁之冠。这引起了我的兴趣,一定要去看看,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石桥能与赵州桥媲美?

于是,我查阅资料后得知原来是福泉城东南的一座古石桥,曰葛镜桥,又名“豆腐桥”,位于福泉市城东南的麻哈江上,这是一座始建于明朝的石拱桥,据资料记载,桥宽5.5米,桥长52米,桥高30米,设计巧妙,工艺精湛,雄伟壮观。

桥下开三孔,全用石头一层层垒砌,两岸砌于悬崖绝壁上,历时30年的时间才建成,可以想象当年条件,建造此桥是何等艰辛。

葛镜桥为什么又叫豆腐桥?还有一个神秘的传说。

话说明万历年间,郡人葛镜宦游归里,见麻哈江驿道经常被洪水所困,人们往来不便,决心要在麻哈江上造桥,方便人们往来。于是斥资开始在江上建桥,可是因为环境条件的限制,建了两次,塌了两次,屡建屡塌。然而葛镜建桥决心依然不减,他倾尽家产,再次建桥。这次建桥时,仙人张三丰云游至此,托梦给葛镜,要在写有"砥柱”二字的地方开始起基,让福泉城每户人家在鸡鸣时分磨一箱豆腐带至桥边,张三丰运用法术点化豆腐成石料,帮助葛镜建造了此桥,矗立至今,因此葛镜桥又叫豆腐桥。

葛镜桥又名豆腐桥

这是一个关于豆腐桥的美丽传说,如今在福泉,一座桥,一个文物保护单位,亦是一处旅游景点

福泉,作为贵州黔南的一个县级市,旅游景点众多,葛镜桥就是其中有名的古迹,被列入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葛镜桥景观

能够引起我兴趣的,是葛镜桥的历史。当我走进葛镜桥,看到那些饱经风霜的石头依然坚韧的承载着这座石拱桥,看到那些历经岁月的石柱依然守护在桥边,仿佛也能穿越到明朝万历年这个由盛转衰的年代。

这让我想起《万历十五》宰相张居正是如何青云直上,如何整顿吏治……在当时权力斗争的过程中,一些平凡的事也正在万历年上演着,这就包括葛镜桥的建造。

葛镜桥景观。

如今的麻哈江依然静静流淌,江水平静。我想在那个多事之秋的明朝,这里一定是江水滔滔,波涛汹涌,暗流涌动,才会有屡建屡塌的惨状,也造就了葛镜桥的坚固如初。

站在桥下,仰望着高大的石 ,精致的石砖和这条并不平静的江水,让我肃然起敬是古人的智慧,和葛镜的伟大,是一种何等的心怀善意,才会倾尽家产建造此桥。

葛镜桥现状

作为国家级文物的葛镜桥,这里是免费参观的景点,你可以自由徜徉在桥上、桥下,感受这座桥的历史,桥边矗立着的各个时期的石碑都见证了这座桥的不平凡。

在桥紧邻的上游,是福泉的核心景区,洒金谷。你可以从上游到下游,近距离感受福泉的母亲河——麻哈江的险要,和绝壁的陡峭。

麻哈江风景

在这里感受中国桥梁的风采,了解古人的智慧和过去的历史,这不就旅游最大的意义么?也是这些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存在的价值。

我期望的是在中国这样的古迹能得到最好最大程度的保护,让这些古人智慧结晶的作品能一直留存下去,这是全社会需要做的,旅游不仅要开发还要有最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