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虎

华南虎:公园开发功臣刘开林,有一次走夜路时,只见两道蓝凶的电光闪过,然后就看见一头老虎向他大摇大摆地走来。刘开林吓得仰天就是一跤,手中的铁饭盒刚好摔在岩石上,“哗啦啦”的声音回荡山谷,老虎一听,以为是什么样式武器,掉头就跑。这叫着“吉人自有天相”。( 张家界)

宜黄华南虎自然保护区景点 宜黄县华南虎自然保护区

1. 宜黄县华南虎自然保护区

有,肯定有老虎,

江西电视台1月13日《第五社区》报道了江西宜黄村民陈明亿自称发现野生华南虎的故事。据陈先生回忆,他当时还和老虎对视了4秒钟。

江西电视台1月13日《第五社区》节目报道了江西宜黄村民称发现野生华南虎的故事。以下是节目内容。

主持人:华南虎的数量现在已经非常的少了,数量比大熊猫还少,存在的华南虎都是在动物园中,野生华南虎基本已经灭绝了。但是近日,我们江西宜黄县却有一位村民给我们打来电话,称自己在山上砍柴的途中发现了野生华南虎。

1月10日,我们第五社区栏目接到宜黄县一位名叫陈明亿的村民打来电话,称自己在上山砍柴途中遭遇了野生华南虎,与老虎对视了4秒钟,并给我们寄来了自己遭遇老虎地方的照片。

记者:现在我手中这张照片就是宜黄的村民陈先生给我们寄来的照片,这位老人就是发现老虎的陈先生,而他就是在身后这个地方看到了老虎,那么当时陈先生遇到老虎时究竟是什么样的状况呢?我们立即来连线陈明亿先生。

江西宜黄县村民陈明亿:我砍柴的时候是早上9点的时候,下午2点钟的时候见到老虎的。

记者:当时老虎距离你有多远?

陈明亿:大概是3米左右。

记者:当时看到老虎是什么样子?

陈明亿:坐在那里,100斤左右。

记者:什么颜色的啊?

陈明亿:是一溜一溜的花纹,有黑的、有黄的。

记者:当时老虎很凶吗?

陈明亿:它被我吓走了,我带了安全帽的,我也被他吓走了。

记者:当时你也怕啊?

陈明亿:当然啦。

记者:你确定这时老虎吗?

陈明亿:绝对是老虎,我今年59了,再过几天60岁了,我看过两次老虎。第一次是小时候,那个老虎很大,是300、400斤。这个老虎很小的。

究竟陈先生所说的情况是否属实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找到了江西省研究华南虎方面的权威专家刘智勇教授。刘教授告诉我们由于照片拍摄的环境是阔叶林带,所有可以肯定这个环境确实是华南虎生存的环境。

2. 宜黄县探寻野生华南虎

2019年12月23日,中国水科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称,长江又一特有物种“长江白鲟”灭绝——长江白鲟没能进入2020年。

我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第六次大灭绝”也再次的被人们开始讨论。

早在201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文章,称地球正在经历“第六次大灭绝”。

研究人员在分析数万种脊椎动物和哺乳类动物的数据后,发现约50%的物种灭绝,发生在近几十年内。过去一个世纪里,物种的灭绝速度,是人类出现前自然状态的百倍左右。

究竟什么是“第六次大灭绝”,又是怎么导致的呢?

“第六次大灭绝”全称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地球上一共经历过5次生物大灭绝,以及数不清的生物小灭绝。其中5次生物大灭绝分别是:奥陶纪生物大灭绝,泥盆纪生物大灭绝,二叠纪生物大灭绝,三叠纪生物大灭绝以及白垩纪生物大灭绝。

上一次生物大灭绝还要追溯到白垩纪恐龙时期

所谓“第六次大灭绝”,最早是上世纪90年代,由美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利基提出的新概念,当时并不为学界所接受。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概念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其中珊瑚礁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珊瑚礁这种从古生代就开始繁衍的生物,对海洋的温度变化、营养变化、海洋酸化极其敏感。一点轻微的变化就会导致珊瑚礁大量的死亡。

科学家曾在太平洋岛上发现,短短两 年内同一个岛的珊瑚礁居然全部都死完。

科学家提取了死亡的珊瑚礁后发现珊瑚所表现出的情况与6600万年前非常相似的生存反应,这意味着地球或许正在经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2015年的一项报告指出,自1900年后,至少已有447个物种灭绝,包括69种哺乳动物、80种鸟类、24种爬行动物、146种两栖类动物和158种鱼类。①无脊椎动物物种等难以统计。

已经灭绝了的袋狼

金蟾蜍

比利牛斯山羊

平塔岛象龟

如果说前五次的大灭绝是因为星体撞击地球、火山喷发、气温变化、氧气不足、海平面上升等“天灾”,那第六次大灭绝真的是完完全全的“人祸”了。因为环境污染和地表植被的破坏,还有大量人类的捕杀所导致动物只有两条路线:要么变得适应环境,要么就只能逐渐消失。

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文章中,研究者表示,“第六次大灭绝已经出现了,采取有效行动的时间已所剩不多,最多可能只有20~30年。”可见问题的严重性。我们中国也不例外。

生物学上所说的“灭绝”,包括灭绝(一个物种的最后一只个体已经死亡)、野外灭绝(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仅生活在人工养殖状态下)、区域灭绝(一个物种在某个区域内的最后一只个体已经死亡)。环保部2015年5月公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显示,中国境内的脊椎动物共有17种被列为“灭绝”,即4种灭绝、3种野外灭绝、10种区域灭绝。

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在20世纪就有6种大型兽类相继灭绝:

普氏野马(1947年野生灭绝)

高鼻羚羊(1920年灭绝)

新疆虎(1916年灭绝)

中国大独角犀/中国犀牛(1920年灭绝)

中国小独角犀/爪哇犀牛(1922年灭绝)

中国苏门犀(1916年灭绝)

此外,中国还有大量动物处于受威胁状态,其中包括178种哺乳动物、146种鸟类、137种爬行动物、176种两栖动物和295种内陆鱼。

通常生物的灭绝都有自然灾害、火灾、物种入侵等因素。

年初澳洲的山火就导致考拉数量锐减

但中国动物的主要威胁来自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的影响几乎可忽略不计。如在威胁哺乳动物的所有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是人类过度利用(32%)、生境丧失(25%)、人类干扰(20%),至于自然灾害、火灾、物种入侵等因素所占比例都在4%以下。

而且中国的野生动物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表现。

虎、豹:被全民猎杀的“害兽”

在中国古时,虎、豹、野猪等肉类被称为“天肉”,只有皇宫贵族们才能享用。农民去捕杀它们给向贵族赐赏,贵族捕猎它们用来娱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南方越来越多的人兽冲突,湖南的“百虎围村”的故事非常知名。于是各地都踊跃成立打虎队,从1952年开始,湖南各地陆续成立猎虎队一千多支。据不完全统计,10年间湖南猎杀华南虎647只。

除了湖南省,江西和安徽也是打虎县。

江西省号召民众捕杀华南虎,仅宜黄一县,50年代即打死55只。从50年代至70年代末,江西省土产、外贸、供销系统捕杀华南虎264只。

1958年安徽歙县组织打猎队,在“农副业相结合”“生产灭兽两不误”等口号下,组织打猎队152个,参加打猎的人数达1783人,猎取各种野兽8268头。霍山县还召开了猎户座谈会,一个月内打死豹子12只。福建省的德化等30个县,建立了25000多人参加的2700多个打猎队,一年内即打野猪7813只,虎豹等3400只,其他野兽1100多只。

在人们的捕杀下,中国境内虎豹,由此变得稀有,到了20世纪70 代,多地老虎绝迹。如今虽偶尔有消息爆出野生华南虎的出现。但多数都是炒作罢了。

在保护野生动物的今天,老虎能回归大自然吗?

大熊猫:给钱国宝也能杀

按照我国1992年实行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费收费办法》,出于“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猎捕、出售、收购、利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其产品”,只要通过向相关部门申请,并交纳一定“管理费”,即可合法捕捉、猎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管理费专款专用,用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3. 宜黄县华南虎自然保护区地图

华南丘陵地区,生活在中国中南部,也叫做中国虎。识别特点:头圆,耳短,四肢粗大有力,尾较长,胸腹部杂有较多的乳白色,全身橙黄色并布满黑色横纹。主要生活在森林山地。该亚种曾广泛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的广阔地区,以及陕西、陇东、豫西和晋南的个别地区(湖南、贵州、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浙江、湖北、四川、重庆、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地)。原始分布区大致为(东西超过2000公里 南北超过1500公里):东 东经1190~1200(浙闽边界)  西 东经1000左右(青川边界)  南 北纬210~350(秦岭至黄河一线)  在20世纪中期,南岭地区是华南虎的分布中心,邻省的浙江、湖北、四川分布则不太均匀。目前仅在广东、湖南、江西和福建交界的山区还可能存在不足10只。  以下是近20年来发现有野生华南虎活动踪迹的地点(6个省),估计数量为10-15只,也许实际数量更少。江西  (6处潜在分布区,数量不详)  1.雩山山脉(宜黄、乐安、南丰、崇仁、南城、广昌、宁都7个县)  2.罗霄山脉(上栗、莲花、铜鼓、宁岗、井冈山、永新6个县)  3.武夷山脉(铅山、贵溪、资溪、瑞金、石城5个县)  4.怀玉山山脉(德兴等2个县)  5.幕山脉(修水、武宁、靖安、永修4个县)广东  (3处潜在分布区,5~6只)  1.大东山-八宝山片(连州、阳山、乳源、乐昌部分地区)  2.车八岭-黄牛石片(始兴、翁源、连平等县的部分地区)  3.万石山-观音山东片(仁化、南雄、乐昌等)湖南  (4处潜在分布区,最近统计为还有4只左右)  1:壶瓶山自然保护区  2:莽山自然保护区  3:勾挂岭—姑婆山片(江华等部分地区)  4:湖南省桃源县乌云界自然保护区重庆  1:重庆市城口县大巴山自然保护区福建  (2处潜在分布区,数量不详)  1:梅花山自然保护区  2:福建三明地区浙江  (1处潜在分布区,估计有3只)  1:庆元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  (3处潜在分布区,数量不详)  1:以梵净山为核心的武陵山区  2:以赤水、习水与四川、重庆交界地区  3:金沙县的冷水河至青池与四川交界地带

4. 宜黄县华南虎自然保护区在哪里

抚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人文底蕴深厚,自然风光宜人,名胜古迹众多,革命胜迹遍布,艺术遗产独特,地方物产丰富,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 市内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南城麻姑山,麻姑山自古属天下名山,素负洞天福地盛名;有比泰山还高200多米的南丰军峰山,山上古木参天,怪石奇峰,龙潭飞瀑,并有九公里的原始石阶曲折上山;有号称“百岛洞”特大型水库—洪门水库,百里库区碧波荡漾,山重水复;有湖光山色、风景优美的南丰潭湖水库;有风景壮观的抚河源头风光;有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其中资溪马头山,自然保护区内有原始森林和奇珍动物,宜黄华 虎自然保护区内已多批外籍专家来此考察。还有临川温泉、资溪法水温泉。近几年,广昌和南丰还推出莲乡、桔乡观光项目。这些自然景观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

人文景观 抚州素有“才子之乡”美誉,自古名人辈出,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市内有王安石纪念馆、汤显祖文化艺术中心、汤显祖纪念馆、汤显祖墓、曾巩读书岩、曾巩纪念馆、谭纶墓、陆象山墓、乐史墓、吴澄墓,舒同书画博物馆,还有数条以抚州名人命名的街道。历代到抚州为官或周游的文人墨客如颜真卿、王羲之、白居易、陆游、谢灵运等,为市内留下了大量诗词、文赋、字画、雕塑、摩岩石刻及许多美好的历史传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抚州有六个县为全红区,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在抚州活动过,至今遗存的革命遗址有:第四次反“围剿”东、黄陂战役旧址、第五次反“围剿”高虎脑战场旧址、康都会议及红一方面军总部旧址、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旧居。人文景观是具有抚州特色的旅游资源。

宗教寺庙 市内宗教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等门派,宗教活动场所遍布全市各地。佛教主要有临川的金山寺、正觉寺、崇寿寺,金溪的疏山寺,宜黄的曹山寺、石巩寺,广昌的龙凤岩寺,南丰的地藏寺、寿昌寺,南城的宝方寺、碧涛庵,黎川的妙法寺、寿昌寺,资溪的大觉岩寺等;天主教有临川的圣若瑟大教堂、南城的天主堂;道教有南城的麻姑山仙都观,乐安的大华山、黎川的会仙峰、仙桂峰,金溪、临川交界处的灵谷峰等。其中临川圣若瑟大教堂规模名列全国第三,为全国重点教堂之一。宜黄曹山寺为我国佛教曹洞宗祖庭之一,在海内外佛教界享有盛名,日本至今有信徒上千万人,目前曹山寺正加紧修复工作。疏山寺为千年古刹,至今保存完好。金山寺香火较旺,游客众多。

文物古迹 市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全市属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200余处。古建筑群有乐安流坑村,黎川、南城的船形屋,广昌驿前古建筑群,宜黄棠阴古建筑群,金溪浒湾书铺街等,其中乐安流坑村被誉为“千古一村”,参观考察人员络绎不绝;古桥有临川的文昌桥,南城的万年桥、太平桥,宜黄的占公桥、永兴桥、附东桥,崇仁的黄洲桥,其中文昌桥建于南宋嘉泰年中(公元1202-1203年),万年桥建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古塔临川有万魁塔,宜黄有三元塔、迎恩塔,南城有聚星塔,南丰有宝岩塔,崇仁有相山石塔、汤溪石塔、资溪有高云塔、实心石塔,东乡有永镇塔。此外,还有磨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商代文化遗址、白浒古瓷窑遗址、白舍古瓷窑遗址、岳口益王墓葬区、洪门益王墓葬区、祝徽旧居、抚州会馆等。

全市现有市、县两级旅游局12个,旅行社13家,星级宾馆近20家。南丰蜜桔、广昌白莲、茶薪菇、黎川的日用陶瓷、崇仁麻鸡、金溪的蜜梨、东乡的绿壳神蛋、南城的麻姑茶、麻姑米等特色产品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地方小吃独具风味。抚州旅游已形成了一个能够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需要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

5. 宜黄县华南虎自然保护区地址

  野生东北虎现存数量只有400多只,大部分分布在俄罗斯,在我国的数量不足20只,朝鲜半岛已经再没有东北虎的踪迹。 东北虎已被列入中国Ⅰ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  我国政府分别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为保护东北虎建立了长白山自然综合保护区和黑龙江省七星砬子东北虎保护区,对东北虎进行栖 息地的保护。作为异地的保护,当时主要是我国的各动物园。 全国各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其中曾经有虎的保护区至少有24处,如黑龙江省的七星砬子保护区、 广东粤北华南虎保护区、江西宜黄华南虎保护区等,但其中有些保护区是名存实亡,如:七星砬子保护区内已多年不见虎的踪迹。我国东北虎的研究工作开展的非常少,异地保护的研究仅限于各动物园初级原始的研究,我国仅进行过一次较为科学的东北虎野外种群数量的调查,该项研究是由东北林业大学于1987年完成的,其它领域的研究都处于空白状态。  有关东北虎的调查、分布和种群数量:20世纪70年代之后,中国对东北虎种群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调查,1974---1976年,调查结果为151只;1984---1985年,结果为20---30只;1988---1991年为16--- 22只,其中黑龙江省有10---14只,吉林省有6---8只;最近的两次调查分别是1998年3月,吉林省开展调查,结果发现其境内仅存4---6只虎和1998年10月至1999年11月,黑龙江省境内的调查,发现仅存5---7只。  最近一次,黑龙江省调查情况如下: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东北虎在黑龙江的分布区又明显向中俄边境地带退缩,并形成了老爷岭南部、完达山东部和张广才岭南部3个孤立的分布区,完达山西部和张广才岭北部林区可能没有虎的分布,老爷岭北部有无虎的分布待查。在以上的3个孤立分 布区的林业区内发现活动在老爷岭南部的2只个体可能为雄性,活动在完达山东部的虎至少有1只雌虎的1只亚成体虎,另两只不确定,可能为雌虎;活动在张广才岭南部1只不能确定性别。  目前野生东北虎在我国境内仅存不足20只,全世界也仅有400只左右。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将东北虎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严格禁止捕猎。据世界最大的东北虎人工饲养繁育基地提供的资料显示,为了使野生东北虎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1958年,我国就在东北虎之乡的黑龙江省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丰林红松原始自然保护区。1962年,国务院将东北虎列入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并建立了自然保护区。1977年,我国相关部门将东北虎列为重点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2005年8月9日,吉林珲春东北虎生活区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东北虎人工饲养繁育基地在1986年建立后,一直致力于研究东北虎的饲养繁育技术。最近10年又引进了具有国际谱系的东北虎种源,基地内的东北虎数量已由最初的8只,发展到今天的620余只。

香山地区曾有华南虎?

华南虎被列为全球十大濒危物种之首,是中国独有虎种,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历史上的香山是南粤著名的丘陵地带,山地1200多平方公里,占全境面积的40%,主要绵亘于县境中南部。其中五桂山、大帽山、竹嵩山凤凰山高达400-500米,峰峦叠嶂,谷坡交错,丛林茂密,物种丰富。荒野之地,人烟稀少,适于虎豹豺狼栖息繁殖。

曾适于猛兽繁衍的凤凰山区(原属香山,今隶属珠海)(市档案馆藏)

香山地区曾有华南虎?

今天的中山是一座和谐乐居的现代城市,在车水马龙、楼宇比邻的街道中遇见猛虎如同天方夜谭。然而仅在百年之前,香山尚有华南虎。在充沛的雨水与充足的光热作用下,森林繁茂、物种丰富的香山丘陵,一度成为大型肉食野兽的栖身之所。自明清时起,已有香山虎患的史料记载。民国年间,虎患消息逐渐消失。直到20世纪50年代“除四害”运动,香山地区的华南虎才真正绝迹。

远处的五桂山曾为老虎栖身所(市档案馆藏)

清康熙《香山县志》卷十《祥异》中有数处关于明朝虎患的记载:”成化十六年夏五月癸巳夕地震,虎暴入城郭,食一人,多人被咬伤。成化十七年,虎暴连年未息。弘治三年,虎暴龙眼谷字二都,恭常都传沙鱼变虎。六年虎暴谷字都甚。”这些文字记述,1480年5月,香山地区发生地震,老虎侵入城内,有1人命丧虎口,多人受伤。次年,虎患爆发,数年未能平息。1490年,龙眼都(今沙溪、大涌、横栏一带),及谷字都(今三乡、神湾一带)虎患猖獗,恭常都(今香洲、前山、湾仔、坦洲、横琴一带)还流传着鲨鱼变异成虎一说。到了1493年,谷字都虎患尤为严重。

乾隆《香山县志》卷八《祥异》记载:“康熙十七年虎至;二十七年虎患尽息。”说的是,1678年有老虎出现在香山境内,经治理,至1688年虎患终于平息。

中山著名画家黄剑培的作品雪虎图(市档案馆藏)

据民国时期编修的《香山县志(续编)》卷十六《祥异》记载,光绪“二十四年正月有虎入城北文武庙侧角巷。众人将之逐至乌鸦地田沟射以弹,虎大吼而死,重二百余斤。”这段文字记述,1898年正月,老虎跑进石岐城北文武庙旁的巷子里。众人将它赶到乌鸦地的田沟里用弹射击,老虎大吼着死去,重达200多斤。

进入20世纪初,香山地区仍有华南虎的踪迹。

1908年,《香山旬报》第2期《猛虎渡河之反比例》一文报道,该年8月,一头黄斑色雄性猛虎闯入了今珠海前山吉大乡,四处拖食牲口。8月7日的早上,有乡人在山头巡猎,猎犬闻出了老虎的踪迹,这位乡人便约上多名乡亲,打死了岩石中170多斤的猛虎。几天之后,吉大乡的巡丁又发现一头白额葵扇尾的猛虎,比早前那头被击毙的老虎更为威猛。

2013年中山市漫画馆内展示的中国著名漫画家、中国美术会理事、中国美术协会河北分会名誉主席韩羽的作品“武松打虎

1909年,《香山旬报》第36期讲述了一个《虎食耕牛》的故事。谷都(今三乡镇)马边埔乡的农户养的一头重约100多斤的耕牛,在雍陌芒山后被老虎吃掉了大半。农户跟踪到坑边,才找到老虎的踪迹,老虎的脚印足足有7寸的碟子大。

今沙溪大石兜村有一道虎逊岩。传说明末期间,山上建有庙宇僧院多座,其中以观音庙香火最盛,始名为观音岩。岩上住着高僧,忽来一虎,每日伏听高僧诵经,后来竟然驯服,逊迹他去,此岩便更名为虎逊岩。今日仍可见邑令彭翥立于1790年的题诗石碑,石碑记述着虎逊岩的由来:“铁城西去只林春,虎逊高僧迹未陈。惭愧渡河侪曩哲,须知河外亦吾民。”流传至今的传说与史料记载共同印证了百年前曾有华南虎出没香山的事实。

上世纪20年代中山沙溪虎逊岩公园石刻

(市档案馆藏)

随着香山地区的不断开发,人类活动深入山区,森林面积减少,人虎为敌的情况愈发严重,导致华南虎生存空间逐渐消失,陷入生存危机。民国年间,香山虎患的消息逐渐消失。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仍有4000多头野生华南虎,后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针对野生动物的“除四害”运动中,华南虎被列为必杀的恶兽大害,经过群众性大规模猎杀,野生华南虎几近灭绝,在香山地区更是全然绝迹。

现今,中山仅有少量地名带“虎”,昭示此地曾有老虎出没,图为2001年光明路的虎口塘。(市档案馆藏)

从虎患频发到虎踪灭迹,这一变化昭示着人类社会的大发展,同时也反映出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衡。值得庆幸的是,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拯救华南虎行动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发展与保护不再处于对立,人与自然和谐并进的文明社会正在稳步构建。

文章来源:《档案里的中山(二)》 中山市档案局(馆)编,广东旅游出版社,2015.2)

编辑丨谭朝稳

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山档案方志

最后一只华南虎何去何从?请看恩平版“武松打虎”,惊心动魄!

想必网友们对《水浒传》里面的“武松打虎”非常熟悉,被武松与老虎殊死搏斗的场景所震撼,更为武松最终打死了老虎,为民除了一大害而拍手称快!

但你可知道,在上世纪70年代,广东恩平也上演了一场“武松打虎”,结果也是以老虎被打死而告终。

打虎的地点位于恩平市那吉镇黄角一带的珠环山上。珠环山位于七星坑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南面,是恩平境内的最高峰。

珠环山山高林密,现在是牛群生活的天堂,过去可是老虎的巢穴。珠环山上的河尾村一老人说,过去在珠环山一带发现野虎是常事,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后一只野生华南虎正是在这山区被打死的。

华南虎是中国特有的老虎,又称中国虎,1989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如今已是世界第一号濒危物种。但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华南虎被我国政府宣布为“四害”之一,提出“多打一只兽,多收一斗粮”的口号,除虎如同剿匪,还组织专门的打虎队,由解放军和民兵协同作战,涌现出许多打虎英雄,华南虎几乎被赶尽杀绝。

据说,打死野生华南虎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事情,共有两次,一次是枪打,打虎人叫李富;另一次是“刀砍棒打”,打虎人是刘一、李光勤等几个村民。

“枪打”华南虎

打虎人李富曾在部队服役,枪法极准,被誉为“神枪”,他退伍后在河排林场工作,河排林场其中一部分是在一个叫沙河的区域内。李富早就听说过珠环山一带有华南虎出没,可万万没想到给自己遇到了。

那次,李富正在检查山林,顺便打打猎。当时,他正在追赶一只野猪至深山密林处,忽然在老林中起了一阵凉风,等那阵凉风过了,听见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想不到有一只老虎正在同时追杀野猪。李富发现,那是一只雌性的华南虎,身形较长,眼里闪着冷光,背后还跟着两只虎崽,虎崽体重约摸30公斤。

据后来分析,那母老虎应以珠环山为巢,是为觅食而来到沙河这个地方的。李富发现老虎后,慌乱中闪在一棵大树后而,不想机灵的老虎也发现了李富,马上转移了目标,向着大树的方向虎视眈眈。可能老虎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李富趁老虎还没扑过来前,端起猎枪,瞄准母老虎,扳动枪掣,一枪打中了母老虎的后腿。母虎嗷嗷大叫,拖着伤腿向李富扑过来,李富沉着再补一枪,母虎倒地抽搐几下,一动不动了。

两只虎崽见势不妙,拼命跑进了深山老林中。李富也没有再追击,后两只虎崽经常在河尾、沙河一带出没,发出凄惨的嚎叫声,像是要找机会替母老虎报仇般,吓得村里一些妇人那段时间都不敢到山谷种庄稼。

“棒打”华南虎

村里老人说,老虎一般不轻易伤人的,只在嗅到血腥的味道、或者太饿太冷了才会袭击人的。那一对没了娘的虎崽后来被另一自然村(南蛇田村)的村民刘一发现。

刘一和村民到山里干活,随行的小狗一阵狂吠后,突然一声不吭。一般小狗遇见异常情况会吠叫,但若嗅到老虎气味就不敢狂吠的。大伙猜想是不是有野猪或者狐狸等普通野兽出现了,刘一和李光勤等几个村民便拨开草丛寻找,希望可以猎得一大野生猪等野兽。

突然,一只老虎从草丛里一跃而起,向刘一扑过来。刘一惊出一身冷汗,潜意识中一闪,闪在老虎背后,并持手中扁担往老虎后面一扫,老虎被扫中了,后脚倒地后,马上又起身扑来。刘一已无退路,唯有与老虎殊死搏斗。老虎背后看人最难,就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李富一闪,又闪在一边。老虎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野都动了。接着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砸。刘一又庆幸地闪开了。那只老虎见砸他不着,咆哮着,发起性来,翻身又扑过来。刘一又一跳,退了十步远。

老虎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距刘一不到10米的前面,并迅速跃起再朝李富扑来,刘一用扁担死死的一阵狂掀,衣服都被老虎撕得破破烂烂的,刘一手脚酥软,已再无法招架,眼看手掌就要进入老虎的血盆大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旁边的一个叫李光勤的村民,那时还是个16岁的少年,他也懂得情况已很危急了,甚至要出事了,他顾不上那么多了,操着一把割草刀,壮着胆子冲上去,在老虎的后面,使尽平生气力,闭着眼睛一阵乱砍。前面的刘一等老虎稍作分神时,用扁担朝老虎的头部、脖子等一阵猛砸,那只老虎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朵等都迸出鲜血来。

受了伤的老虎开始躲避着踉踉跄跄往后退,一转身逃过李光勤的大刀夺路要逃跑,李富看着一瘸一拐的老虎,判断杀伤力不大,决定不能“放虎归山”,便乘胜追击。这次,扁担、大刀又是双管齐下,一开始,那老虎还咆哮着,挣扎着,躲避着,不一会功夫,终于倒在血泊中,动弹不得,只剩下口里喘着粗气,刘一怕老虎还会站起来,再补了几棒……可怜的老虎,终于咽了最后一口气。

据说曾任那吉镇黄角村委会书记的李佳添说自己对打虎一事印象很深刻,他那时还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亲眼看见刘一和村民抬着被打死的老虎回到南蛇田村,那老虎身长大约一米,浑身血淋淋的,很多藤条在身上五花大绑的……

“刘一和李光勤打死老虎啦!”全村都沸腾了,当即开了个庆功大会。人们认为老虎是上好的补品,于是宰了老虎,熬肉炖汤,大伙热热闹闹吃虎肉、喝虎汤,好不惬意!

据说刘一和李光勤打死老虎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常常心有余悸,刘一说,能打死老虎,靠的纯粹是运气,稍微运气差点,我们就会反过来,成为老虎的大餐了。

老虎被打死后,剩下的另一只虎崽孤苦伶仃,不久也饿死了。那饿死的虎崽是在那吉镇云礼村后的深山被人发现的,震撼的是死时仍像松树般站立着,保持着它的虎威!

自从1989年华南虎幸运地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之后,就没有再发生捕杀华南虎的事件。事实上,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再也没有发现过野生华南虎活体了。

因此,专家分析,被打死的那只老虎和最后饿死的老虎就是最后的两只华南虎!

网友们,你们听说过华南虎的故事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想了解广东更多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欢迎关注“行走广东”,一起担当文化的传播使者!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