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纹蛙

 深圳各个区都有虎纹蛙,大多数栖息于丘陵地带的水田、沟渠、水库、池塘、沼泽地等处,以及附近的草丛中。而名称通通常叫田鸡、水鸡。虎纹蛙夜间外出活动。其跳跃能力很强。雄性鸣声如犬吠。性情凶猛。在气温低于12℃左右时进入冬眠,但并不是必需的,气温或水温高时,即使在冬季也不会冬眠。以昆虫为食,也吃蜘蛛、蚯蚓、多足类、虾、蟹、泥鳅,以及动物尸体等。繁殖期为5到8月。怀卵数580粒至7000粒。产卵场所为水库、田间、水沟等处。

龙虎纹铜尊

饰有“龙”和“虎”,而得名。

铜尊的肩部以圆雕和浮雕相结合,塑造三条生动的蟠龙形象:龙身蜿蜒,龙首探出,额有双角,阔吻巨口,两眼大睁。三条蟠龙造型夸张,又不失生动,有着商代铜器的鲜明风格。铜尊的腹部,是以三道扉棱为界,分隔出了三组相同纹饰。这三组纹饰,都描绘了双虎食人的情景。虎头居中,是高浮雕;左右两侧是虎身,为浅浮雕。突出的虎头栩栩如生,极像下山的猛虎,目不转睛地目视前方,透露着庄重威严的气势。

尊,是中国古代一种盛酒器,盛行于商周时期。根据文献记载,远在4000年前的夏代就已经铸造铜器。商代后期,青铜器制造水平达到了高峰,龙虎纹铜尊就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之作。

说纹饰 | 龙纹

龙虎纹铜尊上的龙纹和虎纹,是商代青铜器典型的神兽纹饰。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龙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是一种幻想的动物,也是殷人卜问的对象之一。古人认为,龙是最高的祥瑞,称之成为“百神之首”。在中国古纹样装饰中,龙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大量装饰在玉石、牙骨、陶瓷、织绣和服饰等许多方面。在封建时代,又将它与佛教道教的神话结合起来,赋予新的神秘色彩。尤其在宫廷艺术中,更是充满了龙的装饰。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青铜器上的大多数龙纹,又被称为“夔纹”或“夔龙纹”。商代的龙纹,龙身多表现为曲回逶迤的形态;而到了西周时期,则演变成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的姿态。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在《考工记·画缋之事》中有记载:“水以龙,火以圜。”也就是说,龙的形象用来象征水神。因此,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更多出现在青铜水器中。龙虎纹铜尊出土于安徽阜南县常庙乡,这里靠近淮河中游的北岸,属淮河流域,龙纹被广泛运用,是数千年前当地古老部族的一种图腾崇拜。

说纹饰 | 虎噬人纹

龙虎纹铜尊肩部装饰龙纹,游龙戏水;而其腹部装饰虎纹,则更是“虎虎生威”。

其实,铜尊腹上的虎纹,又可称为“虎噬人纹”。铜尊腹部有三只相互对称,且突出器表的立雕虎头。在虎头两侧展开双身,虎尾下垂,装饰条纹。

更有特点的是,虎口下是一个人形,双臂向上曲伸,两腿向下蹲曲,虎作食人状。铜尊灰绿的锈色与骇人的纹饰浑然一体,展现出神秘、庄重的神韵。那么,这种“虎噬人纹”,代表了什么意思呢?

在中国先秦时期的著作《山海经》认为,虎口衔人的纹饰,可能是来表现恶鬼喂虎的传说。也有专家认为,商代晚期、西周早期正是中国奴隶社会发展与兴盛的时期,这种猛虎食人的图案,是奴隶主为了向奴隶们显示统治者的威严而做的,这些图案有保护奴隶制社会安定,“协上下”、“承天休”的祈福意义。

龙虎纹铜尊,用交错的龙纹和虎纹,向人们展示着这件商代国宝与众不同的狞厉之美。更值一提的是,这件铜尊的出土经历,也是十分的特别。与其它青铜重宝出土于地下不同,这件铜尊是出自水下……

渔民撒网捞出“龙虎纹铜尊”

1957年6月的一天,安徽省阜南县常庙乡的渔民徐珽兰出船捕鱼。小船划到河中央,徐珽兰一网撒下去,圆圆地罩住一大片水面。等了片刻,徐珽兰开始慢慢收网。可他没想到,这回一网撒下去,渔网比平常沉了许多,没有捞上来一条鱼,而是捞上了一堆叮当作响的古铜器。

这些铜器,翠锈斑驳,形状奇特,一共八件,基本上完好无损。这其中,最著名的一件青铜酒器,就是龙虎纹铜尊。那么,本该出自地下的青铜重宝,为何会被渔民从河底打捞上来呢?

据专家推断,在商代,一个名叫“淮夷”的古老族群,就生活在淮河流域。淮夷族和商王朝关系密切,文化交流非常频繁。龙虎纹铜尊极有可能是洪水泛滥、河道变迁后,把埋藏在附近地下“淮夷”族人墓葬的随葬品,冲入了河里。

如今,龙虎纹铜尊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尊上的龙纹、虎纹,不仅是独特的纹饰,散发着狞厉之美;更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的文化符号。

兽面纹饰龙虎尊是怎么的国宝?

龙虎纹青铜尊简称为龙虎尊,因其主题纹饰有龙虎而著名。它体形高大、口沿广阔、鼓腹、高圈足、高50厘米、口径45厘米、重约20公斤。其铸工极精,整体形成三层花纹。肩部以圆雕和浮雕相结合,塑造了三条生动的蟠龙形象,龙身蜿蜒,龙首探出,额有双角,阔吻巨口,两眼大睁。腹部以三道扉棱为界,分隔三组相同纹饰,皆为双虎食人之状。在古代青铜艺术杰作中,此件龙虎尊当属佼佼者,被文物考古界视为珍宝。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龙虎尊的花纹从肩部、腹部和足部开始被分为三个栩栩如生的画面,并且是由三个立体的龙头和竖起的扉棱为间隔成分成的三等份。位于肩部的三条蜿蜒的龙游荡其间,龙头则伸到了铜尊的肩部,每条游龙后面还尾随小龙一条。龙虎尊的腹部是用镂空扉棱隔成三个相同的画面,主体花纹四周布满了饕餮纹。

从整体上看,三个部位的纹饰衔接得紧密流畅,浑然一体,从主体花纹看,龙、虎、人造型庄严稳重、造型奇特,透出一种神秘感。特别是龙头和虎头用浇铸法让其在外壁突兀凸起,雄健粗犷,比起用高浮雕法更具有一种威武逼人的悍气。这种手法既突出了尊的特定造型,又表现出纤柔亲和之意,似乎在呵护着蛙形裸人,折射出神秘莫测的魅力。虎与人铸在一起的造型可能是“虎食人”,奴隶主把这残酷景象铸在尊上是拿来威吓奴隶、压制反抗。或认为奴隶主吃饱喝足之后,用欣赏虎食人的可怕场面来寻开心,犹如古罗马奴隶主观赏奴隶斗兽一样。

龙虎尊在造型创意上可以这样解读:圆形大口表示上天,肩部神龙游荡于空中。尊的腹部则表示大地,有神虎张牙舞爪,以其不容侵犯的雄伟姿态保护着纹身的淮河氏族。龙虎尊以其强烈的历史穿透力,传递出商代及商代以前淮河流域虎方部落的原始巫风、图腾崇拜、神祗信仰等多方面信息,展现了虎视八方的雄风。

从器物的形制看,龙虎尊应是商代的礼器,因为这礼器上铸有铭文,这符合商代的礼制。在这件器物上,宽大的口沿代表天,天的下方是祥云和神龙,再下面就是在龙的庇护下的“虎口衔人”,即虎方。这又完全符合古代青铜器的美好寓意。所以,所谓“虎口衔人”实际上就是虎方二字。

龙虎尊的铸造工艺极为复杂。据说在国宝被发现并上交给国家博物馆后,为了给安徽省阜阳地区一个复制件,当时许多专家参与了复制件的铸造工作,但是没有人能够复制出来。特别是那个宽大的口沿,一直都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难题。因为达不到原件的铸造工艺,仿制品的重量则是原件的二倍,这充分说明龙虎尊的制作工艺之先进高超。

另外,从龙虎尊的器形看,它和四川三星堆出土铜器的器形与风格极为类似。有人就推测这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个说法还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因为在《殷墟卜辞》中就有殷征虎方之说。殷征虎方后,坚强的虎方人不肯臣服于殷商,于是举族迁徙,辗转逃到川藏高原,并在三星堆那里定居和立国。所以,两地虽然远隔数千里,但其在青铜器铸造的工艺和风格上却完全相同。不过相比之下,三星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较之龙虎尊文物,就显得太过粗糙。据考证,可能是虎方人撤离此地后,原有的技艺高超的工匠或死或被俘,导致那些精湛的冶铸技术失传。因此,后来的工匠师们就只能制作出像三星堆那样粗糙的青铜器了。

兽面纹饰龙虎尊

大虎小虎伴虎门,南沙这些“虎”地,虎虎生威!

虎虎生威

南沙有这些“虎”故事

HAPPY NEW YEARS

虎虎生威、虎啸风生、虎头虎脑、如虎添翼......说到虎年,不少人会想到许多与虎有关的成语。小南日前从南沙区民政局获悉,南沙的大街小巷里也有不少“虎”名,其中不乏有水系、村居、山峰等名里带“虎”,如小虎沥、小虎村、小虎岛、大虎岛等。

新年快乐

小虎村

村内有形似老虎石山得名

位于黄阁镇东北部的小虎村,濒临珠江出海口,四面环水,在村东和村西分别被沙仔沥和小虎沥两条河涌环抱。因村内有一座外形很像老虎的石山,故取名“小虎”。小虎山还有奇特的海蚀地貌,小虎山海蚀地貌的岩石分红色砂砾岩和红色砂岩。

除了有“虎”地名,该村还有“虎”美食小虎麻虾就是其中之一,小虎麻虾是出产于黄阁镇小虎、沙仔一带的名优水产品,虾型靓,肉质爽脆,味道鲜甜,蛋白质高,熟虾色泽鲜红油润有光泽,深受人们喜爱。

目前,小虎村已经整体搬迁,村民现大多聚居于黄阁镇麒麟新城。“我们村传统节庆食品有煎堆油角等,小虎草席是我们的特色工艺品。”

此外,小虎村内还有一座小虎岛人民公社礼堂。小南从南沙区住建局获悉,按照修缮规划,南沙区住建局将对小虎岛人民公社礼堂旧址进行重点修缮。

英雄虎门

英勇不屈抵御外敌侵略

大海绵长通绝域,虎山高耸接层云。”清末爱国将领关天培说的“虎山”就是今天位于南沙区大虎岛上的大虎山。大虎岛与小虎岛隔海相望,双双横卧江心,恰似两个守门的卫士,历来是我国军事要塞,“虎门”由此得名。虎门在南沙东南部,位于珠江口东莞广州南沙区之间,明代称其为虎头门,清代中期改称虎门并沿用至今。

虎门炮台位于广州市南沙区辖内的珠江出海口的一江两岸和江中心的大虎岛、上横档岛、下横档岛之上。

大虎山

虎门要塞有半数以上的炮台分布在南沙区境内,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关天培在虎门建设的三道防线,其中最后一道防线就设立在大虎岛的大虎炮台。

虎门炮台遗址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一时间虎门烽火四起,这里打响了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第一炮,掀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如今的珠江两岸都打造了相关纪念场地,例如虎门西岸大角山建造了南沙大角山英烈墓,不断弘扬军民抵御外国侵略军的伟大民族精神。虎门炮台旧址也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细说南沙有哪些“虎”

河流:小虎沥、虎门

山:大虎山、小虎山

村:小虎村

纪念地:大虎炮台遗址

道路桥梁:虎门大桥、小虎一桥、小虎二桥、小虎东路、小虎北路

出品:南沙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嘉北

文字:谢子亮、陈楠熹

图片:刘伟、王树荣、广州市南沙区虎门炮台管理所、资料图

视频:嘉北

投稿邮箱:nanshanet@126.com

(本文由“广州南沙发布”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