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巴里坤清代汉式民居,感受具有中原建筑风格的四合院
行使着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权。
每个历史时期,
大量的中原居民进入哈密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也带来了衣食住行的文化与习俗
……
清朝雍正年间,
军队在巴里坤屯田戍守,
商贸随之兴盛,
巴里坤城出现了许多汉式民居。
反映了居住者对中原故土的文化归属。
巴里坤县的汉式民居
多为土木结构平房,
建筑式样大体相近,
即院落三面或四面由房屋占据
形成四合院。
房屋的多少和院落的大小
则视主人家的收入水平和人口多寡而定。
一般说,
正对院落大门的叫上房,
上房多为三、五或七间。
正中的一间正墙面多设神龛,也叫佛阁,
是供奉佛、道、仙和祖先的地方,
其余为老辈人的居所。
院内两侧面和大门两侧面的房屋
是晚辈或下人的居室或作它用。
但门楼往往要根据主人的身份,
即社会地位、财富、职业等有不同的讲究,
据此,民居也可分为官宅、商宅、驼宅和平民宅等。
门楼多为砖木结构,
砖用青砖,砖上有浮雕。
官吏家多雕狮虎或怪兽,
非皇亲国戚不得雕龙刻凤;
商宅多雕大象,
象背上驮盆万年青之类花卉,
祈求财运亨通;
驼宅门楼较阔大,
便于车辆进出;
民宅以土木结构或木结构居多。
木结构中的梁栋上多有雕刻或彩绘。
尤其是门板上的彩绘很讲究。
这些都是主人身份的表现。
院落大的
大门开启后迎门的是“影壁”,
当地人称“照壁”。
据说有避邪的功能。
院外的鬼祟冲进院内自会碰壁或退走
或气焰先挫去大半。
因为传说鬼怪魑魅虽凶狠,
可只会横冲直撞而不会拐弯。
院落小的,
大门开启后迎面有一道木门,
此门平时不开,
和“影壁”异曲同工。
只在大年三十晚上迎神开,
正月初五送神开,
宗族中最长者来敬神时开,
七品以上官司员进宅时开。
如今巴里坤县城内
保存完好的民宅已为数不多,
较有代表性的当属王善桂先生的宅院。
这座宅院建于清朝乾隆初年,
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先后13代人在此居住。
建宅者为岳钟琪部将,
系山西平窟人,
先为七品,后擢升为四品。
其院落布局极具巴里坤民居风格。
门楼有官宅风韵,
院中有商家气息,
遗存的文屋四宝有书香特质。
这是多代人从事不同职业
遗留下的不同生活习惯的综合,
和谐地融于同一个庭院。
走此一家,
便能领略巴里坤清代民宅的全貌。
王家宅院由6大部分组成,
即门楼、祠堂、主室、书屋、账房和厨房。
门楼顶部刻有龙凤,
院门左右两侧竖有“书棣碑”和“耕田碑”,
上有祖先告诫后人要“读书、种田、本分”的祖训。
祠堂又称上房,
是祭祀祖宗的场所,
中央的雕花供桌上供奉着祖先的牌位,
牌位前放置有清油铜灯、
烛台、香炉等祭祀器具。
主室为长辈所居之室,
内有土炕、衣柜、炕桌、炕柜、
衣箱、四屉桌等古旧家具,
还有官帽盒、酒壶、水烟瓶、花瓶、
梳妆匣、首饰盒、棒槌等生活用品,
一应俱全,琳琅满目。
书房内书卷气十足,
大到书籍、书柜、书桌、小至墨盒、
砚台、压纸环、纸装书、沙盘、
笔墨匣、水牌等,应有尽有。
账房内有妆银架、 戥子、杆秤、钱柜、
升、斗、刮板、更鼓、皮筛子等等,
厨房里也是古董齐全、原汁原味,
面柜、碗柜、鏊子、铜壶、
点心模具、柳条酱笼等厨房用具,
一应俱全,极富特色。
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对哈密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型城市,
起着巨大的作用。
来源:哈密市委宣传部
Hash:c28caa20523f8ffee8ad7c2a2458dd8962909e15
声明:此文由 巴里坤零距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