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故事丛书》之《张家湾古镇那些事儿》第70期
古通州的发展,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开发和漕运的兴起,以及随漕运而来的商流、客流。金代通州(辖潞、三河两县)民户不满3.5万,人口不满10万。但在其后800年间,则以漕运中枢、水陆都会的地位和作用,一跃成为中国民城。
在漕运年代,通州城外运河沿岸,分布着东关、北关与两关之间三个商务码头和大棚村客运码头,此外还有张家湾城边的客运码头。那时候通州是漕运、仓储、京东行政中心,经济、贸易、文化繁荣,被称为“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本书介绍了《潞河督运图》、张家湾漕运码头、通州石坝剥运码头、通州的漕运会馆、通州漕运文物等,将通州的漕运故事娓娓道来。
通州故事丛书
近年来,在通州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文化工作者系统梳理了通州历史文化,先后出版了《北京城市副中心 · 通州历史文化丛书》(三卷)、《北京城市副中心 · 通州历史文化遗产精粹》、《通州历史舆图》、《漕帮秘籍》等, 让更多的人了解通州历史,了解通州运河文化。2018 年,挖掘整理通州运河文化遗产专项研究成果《大运河文化带 · 通州故事丛书》通俗读本,丛书共 10 册。
1
说说三庙一塔那些事儿
2
说说通州水系那些事儿
3
说说漕运码头那些事儿
4
说说漕运仓储那些事儿
5
说说张家湾古镇那些事儿
6
说说安清漕帮那些事儿
7
说说延芳淀皇苑那些事儿
8
说说延芳淀皇苑那些事儿
9
说说老通州洋人那些事儿
10
说说运河民俗那些事儿
本期,小文继续给您带来《张家湾古镇那些事儿》之 风土民情里的张家湾
风土民情里的张家湾
要体验张家湾的风土民情,最好是在民间节庆日来。庙会无疑是平民百姓聚会的开放场所,也是人们心情最放松、最喜庆热闹的时刻,似乎更是一个地区独特民俗风貌的集中展示。张家湾有两大庙会,分别是张家湾城里的广福寺庙会和城东八里的里二泗佑民观庙会。张家湾广福寺庙会,从四月初一到十五为十六天,时间真不算短。张家湾是回、汉民杂处地区,回民在城外西南的清真寺祭拜真主,汉民在广福寺供奉释迦牟尼。只有荣、胡几家信仰天主,却一直也没发展起来。庙会上的各种商品展示销售盛况这里暂且不说了,只说说其中的一样——地方风味小吃吧。
张家湾回民经营风味小吃历史悠久。远的不说,及至清末民初,就有马成山的老豆腐,戴振明的馅饼,何庆岚的烧饼、螺丝转……戴德山的江米面年糕,长条裹豆沙馅,用刀断截,瓷盘托盛以卖——凉、黏、甜、香。钟德福的煎饼馃子,以小米和黄米去皮磨浆,摊烙薄片,卷果子、葱白儿、黄面酱。戴成明的切糕:黄米面、上等爬豆、小红枣……李文才的面茶:细糜子面熬成,稀稠适度,盛碗里抡上芝麻酱,再撒一层芝麻盐儿,喷香。还有李刚的糕干可与杨村糕干媲美。钟记的豌豆黄系列小吃,据说是从宫里传出来的做法,其一由豌豆黄做成,里边灌上晶亮的糖稀,好看又好吃。
令人印象最深也最为欣赏的是卖刮骨肉的。说来可笑,并不是那从骨头上剔刮下来的筋头巴脑有多好吃,而是被卖刮骨肉的人的叫法与卖法吸引了。“刮——骨——肉唻……”前两字音节长短同,后一“肉”字与其后“唻”字紧咬着,然后“唻”字猛地下滑,一声唱喝,逗你馋虫。
卖刮骨肉的推小车,车上放一长圆柳条簸箕,里面是刮骨肉。不用秤,因为主要是小孩子吃,不会大量购买,只用一只小瓷碗挖盛。
托刮骨肉的包装最为原始,不是纸质的,更没有现在的白色塑料袋或盒,而是滴着露水的青青蓖麻叶或圆茸茸的高秆大麻叶,托在手上就是托着绿色、托着低碳,托着我们今天的提倡和渴望。这还不算,最为新奇的是卖刮骨肉人还要为你撒点儿盐花,那盛盐的器具不是瓶罐,而是一只乌亮亮的牛角,从那角尖处的小孔中抖出的细细盐面儿。你就吃去吧,即使不吃,欣赏这一系列销售过程,也会被熏香迷醉的。
旧时,广福寺庙会上的民间花会表演,有“马营的秧歌张湾的会,皇木厂的竹马排成队”之说。马营的秧歌还有一说:“马营的秧歌仓嘣仓,棒子饼子豆芽汤。”大概是说年节演出完毕别村人对他们还小有招待吧!
张家湾城里有“童子老会”,三会合一,含“高跷”“浪子”和“黄轿子”。高跷十二角色,渔樵耕读各色人等;皇木厂的“竹马”据说经历了元、明、清三代。用竹子或藤子做骨架,蒙上彩布装饰成八匹马、两头骆驼,马的颜色为红、黄、白、黑、粉等,骆驼为黄色,扮演者将马、骆驼的模型挎在腰上,边扭边唱。晚上表演时,在铿锵的锣鼓声和噼啪的烟花爆竹中,马、骆驼的头尾还燃起蜡烛,远远看去,似寒星明灭、万点流萤。
每年正月十五里二泗庙会最为热闹,由20个小男孩组成“浪子”队,队长手拿“童子老会”会旗,边唱边舞开路。到了佑民观,“浪子”队进观拜娘娘,见哪个娘娘唱 段娘娘歌;跟在后边的高跷开场、圆场,尽展十八般武艺;后边还有黄轿子、小车会、龙灯会、少林会、中幡、跑旱船等各种花会表演。
还有一种特殊的花会——杠箱会。据说晚清慈禧太后六十大寿,颁诏各地花会到万寿山朝顶祝寿。杠箱会最先是张家湾守备衙门文员武卫们迫于常年公务压力,不甘寂寞,于佳节吉日军民联欢所创。杠箱会约十来个人。其中一人扮作官员,另有两个衙役,一两个书办和四个抬杠箱的。这个杠箱官必须思维敏捷,口齿伶俐,遇事能当机立断。因为出会时观众都抱着歪打官司斜告状的态度,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难题、怪事,很难解决。比如有一个人种了一棵倭瓜,秧子爬过了墙,在邻居的坛子里结了一个瓜,愈长愈大,瓜熟了,由于坛口小拿不出来。瓜主要摘出整瓜,邻居不许打破坛子,求老爷公断。结果杠箱官判案把倭瓜用盐淹蔫就可以拿出整个倭瓜,坛子也坏不了。当场抓哏,趣味横生,极受观众喜爱。
张家湾的文化娱乐生活还包括镇内的日场和晚场书场,书场多设在茶馆,如王记茶馆以武侠、公案书为主——《三侠五义》《包公案》《彭公案》,有时也说《岳飞传》和《杨家将》。
另外,张家湾的民间体育活动也很有特色。张家湾人称“跤窝子”,尤其是住在这一带的满人,常聚在一起练跤,有时连京东高碑店的人、京东南广渠门外的人都到这里练跤看跤,有的还带一些当地便宜的货物回去,或者随便逛街散散心。清末民初,张家湾有好摔跤者崔永顺、王二、王恩、卢老、王振邦、尹辅臣、胡季峰、杜振魁、李老、戴洪才等。其招数有:绊子、大别子、踢跛脚、倒口袋、夺葫芦、挑钩子、闪拧子、掌破攒扛、扽子、粘粘跛腿、撕拿等。每天数十人,有习者、教习者。他们曾多次由长者带领去于家务、长营、新河、通县城等处访友比赛或请对方来张家湾以武会友,增进友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摔跤场地有三处:镇下口、清真寺,城里刘记骆驼店门前——那是门前老槐树下,旁有青色条石斜卧歇脚,眼前一蓄满河沙之圆坑,无冬历夏,月色斑驳中但见一场场赤膊大战。
张家湾人的人口头文学也很丰富,如民间传说故事《九缸十八窖》等。《银子坑》其实就是张家湾的一件真事,但 掘宝人将飞来之财慷慨捐给了庙里。《方观承与五道弯》是说京官方观承忌恨不仁商家冬天夜晚门前泼水、方中举得官后迫使城南改道事。还有李秉衡大战八国联军的《海子洼》、与曹雪芹家有关的《曹家井》及《冯奎卖妻》等。后来改编为各剧种、曲种的《冯奎卖妻》唱词极富特色:
女 大明一统美江山,
男 国泰民安万众欢。
女 南北朱门十六帝,
男 末帝临到崇祯年。
女 崇祯登基坐了殿,
男 天下荒旱不平安。
女 头一年旱得不下雨,
男 二一年涝的把庄稼淹。
女 顶数第三年庄稼好,
男 又起了蝗虫就在五月天。
女 往南吃到黄河岸,
往北吃到老黑山,
男 往东吃到顺天府,
往西吃到西长安。
女 四面八方都吃到,
张家湾吃的更可怜,
绳穿黑豆长街买,
河里苲草上了秤盘。
男 小米一斗十八吊,
高粱米一斗八吊三,
头等人家卖骡马,
二等人家卖庄田。
女 三等人家没啥卖,
卖儿卖女度荒年。
青年媳妇没人要,
十八岁姑娘才值两吊钱。
别人家受苦咱不表,
男 单把冯奎家境谈一谈……
《冯奎卖妻》在张家湾从未遭过禁演,张家湾是个移民镇落,冯氏家族并非大户,再说唱词里也只不过骂了皇帝, 碍不着老百姓的事。
张家湾的名字还多次出现在通俗小说中,明代大文学家冯梦龙、凌濛初的“三言二拍”中,《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苏知县罗衫再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两错认莫大姐私奔》都明确地提出“张家湾”仨字或“至潞河(张家湾),舍陆从舟”。
至现代,剧作家颜一烟在里二泗体验生活(电影《中华儿女》作者),其体验生活之作歌剧《农家乐》亦由里二泗剧团首演。
电影《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亦多次提到张家湾,并配有战争场面。 电视剧《甄三》因张家湾摔跤而出名,剧情又是表现摔跤的,所以选景在通运桥上。
未
完
待
续
发现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
Hash:dcbf3d5237d44ff6ca34955441e90497dbdc4a44
声明:此文由 发现北京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