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我是哪里的崽,神话人物“故里”迷局

随着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热映,一些城市开始趁势宣传自己的“哪吒基因”,甚至还都拿出了自己是“哪吒故里”的证据。

近年来,各地名人故里之争此起彼伏,其中就包括虚构的神话人物,如女娲孙悟空、哪吒等。那么,这些神话人物的历史纪念遗迹都有哪些故事?这些敲锣打鼓的“故里”之争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文化现象?

“女娲故里”,这5个地方都有铁证

在我国,女娲补天神话传说家喻户晓。那么,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华夏母亲——女娲的“故里”到底在哪里?在文化资源迅速转化为经济资源的今天,我国许多地方对“女娲故里”这同一文化资源的争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

神话故事

女娲补天

水神共工造反,与火神祝融交战,共工被祝融打败了。共工被气得用头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导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间。女娲不忍人类受灾,于是炼出五色石补好天空,折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杀猛兽,人类始得以安居

河北涉县皇宫的娲皇阁侧景(图据新华网)

河北涉县

娲皇宫始建于北齐

河北涉县娲皇宫是我国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影响地域最广的奉祀女娲的朝拜圣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涉县“女娲祭典”已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娲皇宫位于河北省涉县城西北10多公里处的凤凰山上,因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女娲炼石补天于此而得名。娲皇宫始建于北齐天宝(550-559)年间,为文宣皇帝(高洋)所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该建筑始建占地面积550亩,有古建筑135间,北齐石窟3个,北齐摩崖刻经6部,集古建、石窟、石刻、石造像于一体,是我国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影响地域最广的奉祀女娲的朝拜圣地。其主体建筑依崖而建,巧夺天工,被古建专家誉为“河北省古建筑十大奇观之一”,素有“活楼”“吊庙”之美称。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十五为民间传说中女娲神诞日,民间祭祀场面盛大,宏伟壮观,堪称一绝,涉县也因其深厚的女娲文化而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并在涉县成立了“中国女娲文化研究中心”。

甘肃秦安县

女娲祠建于秦朝

女娲生于“成纪”,甘肃天水秦安县陇城镇是传统说法上的女娲“故里”,相传女娲就诞生在这里。

陇城镇位于甘肃省秦安县城东45公里的清水河(古名略阳川水)畔,地域开阔,气候宜人,有源自陇山的略阳川水经略阳城(古名龙城)、略阳道古城北,东向西流。相传,女娲就诞生在这里,此地素有“娲皇故里”之称。陇城是古成纪的中心地带,相传女娲生于风谷,长于风台,葬于风茔。在风谷至今仍有一深不见底的土洞,人称“女娲洞”。风谷还有女娲潭、八卦坡、舍身崖等古地名。在陇城镇有一“龙泉”,传说是女娲捏土造人、讨伐共工时的用水之泉。据明《秦安志》记载:“凉州故古今以陇为关焉,其山当陇城之北,有女娲庙,建于汉以前。娲皇成纪人也,故陇得而祀焉,今庙存而祀废矣。”秦安县女娲庙原名女娲祠,建造年代可追溯到秦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首次指出了女娲祠的具体位置。到了明嘉靖年间胡缵宗修《秦安志》时,“陇城北山有女娲庙故址,庙宇存而祭祀废。”可见,最迟在明代,女娲祠已移建于陇城龙泉山,并更名为女娲庙。1989年和2000年,陇城民众先后于原址重建女娲庙,建成一座占地160平方米的“娲皇宫”。

山西泽州县

存有“女娲补天”遗址

山西晋城泽州浮山有女娲“故里”遗址,相传女娲曾在此“补天”。

盘古开天,女娲抟土。根据史籍记载及史学各界人士的考察论证,女娲的发祥地位于太行南端泽州县金村镇东南的浮山。晋城泽州“女娲补天”遗址,位于城东10公里的金村镇的浮山的山腰。这是一个天然形成的石崖洞,洞高约5米,宽约3米,深约4米。一进洞门,可见洞顶左侧有一条宽约20厘米的巨大裂缝,深不可测,似乎要通往“天外”。细看正前方的洞顶,也有一条宽约10厘米的水平裂缝,横亘东西,举世无双的“女娲氏炼石处”的巨型古石刻,可见一巨石壁上。《大清一统志》《泽州府志》《凤台县志》 等地理、方志典籍,一致记载了这里曾是“女娲补天处”,都有“娲皇窟”,又称“翁婆头”的记载。浮山有海上浮石、云浮山移之意,浮山脚下的桐村,每年3月18日都会举行女娲的祭祀活动。

河南西华县

发掘出春秋时期女娲城遗址

西华位于河南省中部东平原,西华县城居于贾鲁河畔,距河南省会郑州市中心164公里,距周口市中心30公里,是女娲建都的地方,被誉为“娲皇故都”。1981年,位于县城北10公里的聂堆镇思都岗村发掘有春秋时期女娲城遗址。经考证,为“女娲氏之故墟”。《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均有记载。城址分内外城两部分,外城廓城墙南北、东西各1公里,内城各为360米。护城壕轮廓清晰,城墙残存最高3米,宽约8米,城壕基部宽6米,上部宽15米。城墙是分层夯筑而成。城内发现有宫殿式夯土台基,挖出地下管道一个,残长1米,宽29厘米。西城墙上还有一座烽火台残基。从西城墙下掘出的陶片看出器形的釜、罐、鼎、鬲、瓮、豆、等。其器形、陶质、颜色、纹饰,都具有春秋战国时代的特征。

陕西平利县

三块石碑记载女娲炼石补天

在陕西东南,有一块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秀色可餐的宝地,这就是被称为女娲“故里”的平利,相传女娲炼石补天的所在地在如今的女娲山。女娲山位于平利县城西15公里处,海拔988米,古称中皇山,因后有女娲宫而得名女娲山。山上建有女娲庙,气势宏伟,殿宇纷繁。

五代蜀杜光庭《录异记》是最早记载女娲庙在平利的史料。《录异记》记载:“房州上庸界,有伏羲女娲庙,云是抟土为人民之所,古迹在焉;华、陕界黄河中有小洲岛,云是女娲墓。”房州即今毗邻平利的湖北房县,西晋时平利属房州管辖,“上庸界”即现平利,故女娲庙在平利的历史由来久远。

此外,史籍还对清代帝王多次下诏修复女娲庙并为其立碑之事有所记载。2004年,平利县文旅局在对女娲庙遗址进行文物调查时,在遗址区连续发现了三块石碑。据专家初步考证,一块是咸丰三年(1853年)圣旨钦命刊立的“中皇山女皇氏圣皇之墓”墓碑;一块为清道光三十年(1850)立“中皇山碑文”石碣;另一块为光绪十二年(1886)立“女娲山道路工程纪事碑”。从《中皇山碑文》可知,平利女娲信仰起于汉代盛于唐宋。

孙悟空的“户籍”在哪里

孙悟空是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位具有神话意义的人物形象。那么,孙悟空的“户籍”在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文化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先后出现山东、河南、福建、甘肃、江苏连云港等等说法。

神话故事

最早的孙悟空传说

南宋时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以取经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其中的猴行者形象,就是《西游记》中孙行者的前身。猴行者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他化身为白衣秀士,主动前来帮助三藏法师取经,神通广大,有胆有识,在取经故事中,一直充当主人公,在取经路上灭白虎精、伏九馗龙。由于他的参加,唐僧取经才得以圆满完成。

在第十一节中,猴行者自述来历:他在二万七千年前曾偷吃蟠桃,“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铁棒,配在花果山紫云洞”。南宋时民间艺人们刻画的猴行者,明显地表现出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有一定的反叛性,敢于偷王母的蟠桃;二是很有神通,能够降妖灭怪。

作品中关于猴行者的经历(偷蟠桃—发配在花果山—参加取经—上天成佛)的叙述,已经为后来孙悟空的故事奠下了基础。

▲山西娄烦县的“孙悟空兄弟”合葬神墓

山西娄烦

多管齐下助推“故里”形成

景区建设

关于孙悟空的原型“故里”所在地,大致有六说,分别是山西省、福建省、山东省、甘肃省、河南省、江苏省,但这其中争得最厉害的当属山西省娄烦县。他们从历史研究、民间传说、景区建设、旅游推销等方面多管齐下,助推孙悟空的原型“故里”在娄烦之说的最终形成。

首先是以景区建设进行助推。几年前,“山西娄烦将开发建设花果山孙悟空故里风景区”的一则网上新闻,曾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娄烦县“孙大圣‘故里’花果山景区”建设项目位于娄烦县的花果山山顶和山北侧的道人沟中,此间山峦叠嶂,树木葱茏,流水潺潺,自然景观非常优美,占地面积7000多亩。景区将修复原有的水帘洞、悟空出世石、猴王庙、老君庙和清凉寺等建筑。新建的有南天门、御马监、玉皇庙和龙和晚照观景台等人文景观。

寻找史籍、遗迹

其次以史籍、遗迹为证。孙悟空的文学形象虽然是虚构的,但绝非凭空想象。

人们在翻阅中国传统文化的故纸堆之时,一定会在现实中找到其原型或者相关联的“蛛丝马迹”。

据说,明代万历年间官方文献《静乐县志》中人物部分有记载“孙行者娄烦人”。山西娄烦明代前称楼烦,唐高祖李渊曾任楼烦郡太守。唐宋时期,楼烦为皇家的“御马监”,即皇帝的养马场,史称“楼烦骏马甲天下”,与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当过的“弼马温”的情节相吻合。

花果山附近曾发现有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铸造的一口铁钟,其上有师徒四人取经的浮雕,只不过孙悟空拿的并不是金箍棒,而是一根佛杖。上面还有太原府、静乐县、大圣堂、道人沟等地名。据考证,此钟的铸造时间比吴承恩出生早2年。不过早在2003年铁钟被盗,至今下落不明。

花果山上还有始建于唐代的猴王庙等实体建筑及历史悠久的大圣堂村、道人沟、潘家庄蟠桃园等。山西多处碑刻又把古代山西称为“南瞻部州”,这也与《西游记》里的描述吻合。

传说故事

最后再以传说故事为证。“娄烦说”已论证二三十年。娄烦为孙悟空原型“故里”,这一提法的始作俑者为山西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一名研究员,他是在一次研讨会后开始认真和全面地研究《西游记》的。他当时发现明末清初大学傅山有一个笔记,称《静乐县志》里提到孙悟空的一些故事,而且在《西游记》成书之前就已经流传。傅山曾阐述孙行者的“老家”在山西娄烦。清康熙县志更有“孙悟空娄烦人”的直接记载。娄烦县潘家庄村的村民大多姓孙,而多为居住在这里的老户。当地村民称,从大禹治水开始,他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安家了。关于孙行者的传说,在当地流传颇为广泛。娄烦县的花果山下有一个潘家庄村,一天,天色已经很晚了,一户姓孙的人家还没有休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正在炕上玩耍,母亲正在油灯底下纳鞋底。突然,孩子对他母亲说:“他要长大。”话音刚落,就见他开始不停地往大长,眼看儿子在无止境地长高。母亲急忙用鞋底在他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孩子不长了。随后,神奇的故事也越来越多。这个说长就长的男孩就是孙大廷。孙大廷十几岁时,总喜欢在房顶、树杈、山腰寺庙等处睡觉。一天,他在村南的三关庙睡着了。等他醒来时,发现衣襟竟被庙里的柱子压住。他一急,一条胳膊抱住柱子向上一提,竟把柱子拔了起来,把衣服抽了出来。从此,孙大廷力大无穷,开始帮村里人做好事。村口有一块巨大的碾盘和一块碾磙,相传就是他一人挑进村的。当年,村民用的煤,很大部分也都是他与煤场窑主打赌赢的。那一年,朝廷举行比武大赛,孙大廷被举荐去考武状元。当时正值奸臣当道,身怀绝技的他,因没有打通关节落榜了。落榜后的孙大廷,在花果山占山为王,除了训练了一批士兵外,还将山里的猴子训练成有素质的猴兵。因此,人们称孙大廷为“猴王”。官府得知后,派兵包围了花果山进行招安。孙大廷将手下的士兵送给朝廷,自己便去花果山清凉寺出家当了和尚,师傅赐他法名“悟空”,因其俗家姓孙,所以大家称他“孙悟空”。这就是娄烦当地有关“孙悟空”的传说。

江苏连云

史书中的记载

从“孙悟空故里”之争一开始,江苏连云港就没有远离这场风暴。几年前的“大圣故里”之争,让娄烦吃尽了被炮轰的苦头,反而让连云港花果山增加了知名度。连云港的民间学者反驳山西专家的论证亦屡屡见诸报端和网络。

《西游记》书中的花果山原型就是江苏连云港市的云台山,这是1982年全国第一次《西游记》文化研讨会上全国学者的共识。而花果山到底在哪里,孙悟空的“故里”在何处,研究的出发点还是要从“一本书”和“一座山”出发。

一本书就是《西游记》原著,一座山就是云台山。花果山的名称,在连云港民间早已有之。现在的花果山以前正是海中之山,符合《西游记》的描述。明朝时,云台山尚在大海之中,面积很大,有200多平方公里。清朝以后,云台山才与大陆逐渐相连,这在许多地方志中均有记载。

近代,连云港最早将“花果山”这一名称载入志书是在1934年的《连云一瞥》。该志书称,花果山在青峰顶之西南。正是该志书把云台山地区的149座山记录下来,花果山排列在144位。而地名、山名大都在沿用很久才被约定俗成,才被载入史籍的。《西游记》中很多地名,与花果山附近方圆数十里的地名或相符,或符合当地的语言风俗称谓。更为明显的是,这些地名与花果山的方位关系与书中的方位关系也是完全相符的。《西游记》的主要背景地——花果山被作者反复提及,上下交待,左右相证,客观存在的很多事实与《西游记》书中的内容十分吻合。1572年成书的《明·隆庆海州志》也有明确记载,这里的地形和《西游记》书中说的两座山位置分毫不差。(来源|读者报 作者|凌光 屈畅 赵诣涵 罗敏 武兵 曾洁 赵予 李万佳)

Hash:0c337de6e4551fb5cc87ee0c8242e86d2d42d085

声明:此文由 第一读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