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成都永陵墓主王建:从无赖之徒打拼成励精图治的前蜀皇帝
成都永陵,当地人都知道过去叫王建墓,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里面也没什么富丽堂皇,很难相信这里是一个古代皇帝的墓葬,唐末五代时期不太长久的前蜀,他的事迹也不像刘备、诸葛亮那样轰轰烈烈,街知巷闻。但事实上王建能从一个普通人到当上皇帝,一生并非庸庸碌碌,平淡无奇。他从底层无知无识的街头无赖混混,到私盐贩坐牢,到中年投身从军,最后当上皇帝,今天看来足够传奇励志了。这样的一个王建究竟有什么独特本领,在唐末五代的复杂环境下,能够打拼开创一番事业呢?
成都市王建墓永陵
一、王建在唐末进入四川的背景
王建来自中原,出生于许州舞阳县(许州在隋朝以前属于大名鼎鼎的颍川郡,人才辈出,舞阳县今属于河南省漯河市,之前有一个同名同姓的中唐诗人王建也是许州人)一户贫民家庭,唐朝中期以来,中原连年纷乱,王建家贫,没有机会读书,很早便步入社会讨生活。
唐朝社会风气历来文武并重,王建没法读书,少年时经常跟一帮乡里无业游民厮混,以偷驴杀牛、倒买倒卖为业,成了当地名声不好的无赖混混。乡亲不堪其扰,经常咒骂王建等人。如欧阳修的《新五代史》称王建“少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这一记载经常被后人拿来调侃说事,认为王建在家乡混的很糟糕,乡亲都羞辱咒骂王建。这是一个过度解读的误会,欧阳修记载的“王八”不是今天人们印象里侮辱人的乌龟王八,而是据说王建在家族中排行第八的王八。稍微了解一些唐诗宋词作者称呼的人都该知道,当时文人墨客官场交际关系比较亲近都常常以排行相称。那么,乡里乡亲是出于气愤王建年纪轻轻不上进爱偷抢,这才骂他为贼。
王建长期穷困潦倒,又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背景,为讨生活,他只能贩卖私盐铤而走险。但这种业务饱一顿饥一顿,而且有很大风险。整个唐朝后期虽然不排除南方一些城市开始超过北方,但经济总体十分萧条萎靡。以至于带野史趣味的史书《十国春秋》就记载,王建父亲病死后竟然无力下葬,只能把他埋在无主的荒地。王建挖好墓坑,准备安置棺材时,却无法把它摆正。这时,出现一位道士怒斥王建“常葬父,发地数尺而瘗,棺辄跃出,有神人语之曰:‘此天子地,汝小民何容卜葬!’建不听,竟葬之,棺复跃出,如是者三,乃克葬。”(见《十国春秋·卷三十五》)虽然带着事后渲染王建有当皇帝的命,但也连带指出当年出身的窘迫,说来和朱元璋差不了多少。
众所周知,唐朝从宪宗到武宗连连平定藩镇,北方不少州县甚至到了以物换物阶段。但要平定藩镇就需要充足的经济支撑,所以南方出产的茶盐是财政重头,一直为官府垄断,其实是不允许私人做的生意。但毕竟铤而走险的人历来不乏,王建也是不想长期骚扰乡里,于是就豁出去伙同一些胆大的贩卖私盐,他为人豪爽,至少一些臭味相投的人觉得他不错,但经常贩私盐迟早会犯事,所以王建后来就被抓进牢狱。
记录十国历史的传记体史书十国春秋
《十国春秋》里说,地方牢狱的人见他可怜居然私放逃走,他不敢回家,就去武当山躲藏,又遇见一个神秘隐士给他看相,建议他从军可以改变命运。王建就下山投奔了忠武军(今属于河南周口市淮阳县),在讨伐王仙芝义军的行动中逐渐立功。不过,更符合实际的说法应该是,当时朝廷平定各方需要年轻壮汉,把王建关在牢狱是“浪费资源”,为了代替服刑而被迫从军,这才意外使他走上另一条人生道路。
黄巢起事后,唐僖宗从长安到成都躲避,忠武军的监军杨复光(来自宦官世家,杨复光是杨玄价的养子,后来他自己也收很多养子)奉命救主,起初不是黄巢义军对手。杨复光到许州说服忠武军节度使周岌倒戈(周岌一度投降了黄巢),杨复光重新整军,手下有很多牙将,以鹿晏弘为主力,打败朱温等人,收复邓州(今河南邓县),顺带还说动蔡州的秦宗权也倒戈。
忠武军渐渐壮大,推出几个独当一面的都头,号称八将,王建就是其中之一,然后浩浩荡荡向长安进发。当时忠武军在官军一方比较显赫,但究竟有多少实力不好说,像王建这样的又有多少实力也不好说,也不排除位列八将有充门面的意思。好比进入同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时,忠武军就被义军打败了。收复京师的大计受挫,杨复光为此很恼火,就派人混入义军收买朱温,刚好朱温和黄巢对行动发生分歧。朱温居然投降了,杨复光建议给朱温同州节度使待遇,唐僖宗还赐名为朱全忠。杨复光为了立功还主动联合河东方面的沙陀军李克用协助。杨复光虽然是一个宦官,也不排除有立功揽权的野心,客观上确实有勇有谋,在平定黄巢一事上也立下功劳最大,但他在中和三年(883)病故。
忠武军到巴蜀奉迎唐僖宗返回长安,鹿晏弘走到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市)就不肯再南下了,自称留后,这是要做节度使的代理头衔。这时黄巢起事还在尾声,忠武军肩负护驾和稳定重任,自然急需用人,王建跟着杨复光经过一番历练,学到不少,可以看出王建后来一生行事的确颇有头脑。当鹿晏弘过早暴露割据之心,王建并没有跟随鹿晏弘,而是与晋晖、韩建、张造、李师泰等四位都头进入蜀地继续迎接唐僖宗。
黄巢起义
王建等人到利州(今四川广元市)迎接唐僖宗返程,大宦官田令孜之前就和杨复光关系不错,就收王建等人为养子,号称“随驾五都”,转入田令孜麾下。鹿晏弘毕竟实力最强,需要有军队在外围充当保障,所以唐僖宗只有封鹿晏弘为山南节度使(治所在兴元府),包括也给王建等刺史头衔。王建因此上了一个台阶,加封卫将军,成为皇帝身边神策军的主要将领。
回到长安不久,河东节度使王重荣与田令孜争夺盐池,发兵进犯关中,唐僖宗再次到兴元避难,王建作为神策军将领一路护驾,在山路上亲自为皇帝牵马,累了还让皇帝枕着王建的腿休息,非常尽心竭力。光启二年(886)三月,唐僖宗到兴元,命王建遥领壁州(今四川巴中市通江县)刺史,开创了大将遥领州镇的先河。
这次避难是田令孜引起的,田令孜也受不了众口指责,打算以监军名义去成都投奔弟弟陈敬瑄(田令孜本姓陈,也是别人家的养子)。然后杨复恭(为杨复光的族兄)接替田令孜开始排挤他的手下,王建被调任利州刺史。但并没有真正到任,王建在路上也拒绝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的邀请,反而自己沿途招募兵马,到阆州驱逐了原来的刺史,自称防御史,开始谋划自己的事业。当时东川节度使(东川治所在今绵阳市三台县)顾彦朗也来自神策军,与王建关系不错,他们就联手起来拓展势力。
二、王建占据全川的经过
对于王建进驻蜀地联合顾彦朗的图谋,位于成都的陈敬瑄感觉非常紧张,害怕他们会对西川不利。
唐僖宗画像
大宦官田令孜却很自信,认为王建为人豪杰,很重义气,不会背叛,派人送信招王建来成都面谈和解。王建原本的确信任田令孜,也希望结交陈敬瑄,还去梓州(即今三台县)知会顾彦朗可以共图大事。哪知道带兵走到鹿头关(今德阳市东北鹿头山下),遇陈敬瑄反悔。王建十分恼火,下令攻破鹿头关,在绵竹打败汉州刺史(今德阳市所辖广汉市)张顼,夺了汉州。
陈敬瑄遣使责问,王建回答:“义父召我前来,半路又命我回去,顾公定会怀疑我,我已经没办法了。”这时,顾彦朗命弟弟顾彦晖为汉州刺史,出兵帮助王建围攻成都。但城防坚固,一时没有攻克。
文德元年(888),王建袭扰攻打西川十二州。新继位的唐昭宗命宰相韦昭度为西川节度使替换陈敬瑄,希望平息蜀地纷争,诏令将西川的邛州(今邛崃)、蜀州(今崇州)、黎州(今汉源北)、雅州(今雅安)划为永平军,治邛州,任王建为永平军节度使。陈敬瑄非常不满,坚决抵抗,变成他不服从朝廷。唐昭宗便派韦昭度与顾彦朗出兵讨伐,又任王建为招讨牙内都指挥使。大顺二年(891),王建攻占成都,成为西川的新主人。
王建花了数年时间彻底打败陈敬渲和田令孜,受唐昭宗册封检校司徒,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大使,云南八国招抚使等职务,终于成为一方藩镇。这期间,他一直和顾彦朗关系很好,井水不犯河水。可就在王建占据成都的大顺二年,顾彦朗病故。唐昭宗在长安又差点被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攻入京师,李克用在太原起兵勤王,王建也从成都派兵救援。但走到途中他责怪顾彦朗的弟弟顾彦辉不救驾,转而攻打东川了。
双方又互相攻伐不息,唐昭宗为此十分苦恼,派人前来调解罢兵。王建对皇帝表示敬重,还建议唐昭宗迁到成都,表示会积极攻打李茂贞。但王建这时早已做好谋划,一方面命王宗谨攻打凤翔,一方面更看重攻取东川,命王宗侃取渝州(今重庆市城区)、王宗阮取泸州。唐昭宗再次派人劝说王建停止攻打东川,甚至打算让李茂贞改任西川节度使。王建出于礼数,面上没有反对,暗中继续出击,终于乾宁四年(897)冬攻入梓州,顾彦辉自尽,王建任命王宗涤为东川留后。
天复元年(901),神策军都尉、宦官韩全诲将唐昭宗带到凤翔软禁,韩全诲和李茂贞是旧交。宰相崔胤却通知朱温前来救驾,将凤翔城包围。李茂贞坚守不住,打算向王建求和。王建与朱温势不两立,就派人劝说李茂贞坚守,称自己会出兵救援。为了顺利出川,派王宗涤攻兴元府。
朱温画像
天复二年(902),武定节度使拓跋思敬归降,王建兼并山南,势力拓展到兴元府地界。不久,荆南节度使成汭兵败身死,王建又趁机夺夔州(今重庆奉节)、施州(今湖北恩施)、忠州(今重庆忠县)和万州(今重庆万州区)。这时,王建被封为守司徒,进爵蜀王,天复六年(906)进一步占据归州(今湖北秭归),全部占据巴东地区,势力和地盘仅次于朱温。
天复七年(907),朱温在洛阳彻底改朝换代,王建不承认这个过去被他所在忠武军所讨伐过的反复无常之徒。他发布檄文号召李克用、李茂贞等藩镇联合起来为唐昭宗、唐哀帝等复仇。但李克用、李茂贞都很精明,他们觉察到王建主要希望以此号召力来抬高地位,没有真的响应。
不久,巴蜀之地号称有祥瑞出现。王建手下众将都劝进:“大王虽然忠于唐朝,但是唐朝已经灭亡,正所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于是,王建率领官员、百姓痛哭三日,于九月二十五日在成都即皇帝位,国号大蜀,大封百官、诸子。次年正月,王建在成都南郊祭天,改元武成,立次子王宗懿为皇太子,颁行《永昌历》。
三、王建治理巴蜀成为南方十国富庶之地
王建从一个不学无术的文盲无赖,到从军步步高升,最后成为称霸一方的皇帝,虽然是唐朝后期趁着从军以来的机遇,但不排除王建的确获得很全面的历练,与当年判若两人,既开拓眼界,也具备才干,因此成就一番大业。
王建铸造的稀有钱币天统国宝(蜀府宫钱为背面)
从大局上看,唐朝末期,王建对唐僖宗、唐昭宗算是礼数周到,即便后来谈不上完全忠心,但也不像李茂贞、朱温之流对皇帝有过逼迫和不臣举动。王建的权势地位渐长,一方面是某种历史机缘与他个人能力所相辅相成;但另一方面,他每前进一部都获得朝廷任命与肯定。就当时形势说,王建是认为自己在极力挽救唐朝衰亡,要说他的所作所为很早就有私心不够客观,毕竟他的出身不同于朱温那种从义军投诚而来的,随时被人戴着有色眼镜。
如王建坚决站在唐僖宗一方,能够对付义父田令孜,最后被骂忘恩负义,王建坚持自己记得田令孜的恩情,但他选择忠心朝廷,所以“大义灭亲”是对的。之后,唐昭宗逃出长安避难,王建和李克用千里迢迢出兵,这种忠心也不是故作姿态,只不过王建同时把这一行动视为打击顾彦辉吞并东川的机会,所谓一石二鸟,这表现他高明的手段。
促使王建最后决心称帝也主要是同朱温翻脸一较高下。对王建来说,朱温当年既是手下败将,又是反复无常的投机之人,还是唐昭宗、唐哀帝的仇人。王建希望顺利接过唐朝的权势地位,可以说“假公济私”,但也看出他的精明。实际上,他的蜀王名号也唐朝册封,由此登位也是一种名义上的延续。
最重要的是,王建当皇帝以后并没有一味享乐,他为安定巴蜀百姓的确做了一些事情。
王建来自穷苦人家,没什么文化,思想反而没有陈旧的套路,能够不拘一格选用人才,选拔书生王先成、布衣李景、道士杜光庭、僧人贯休等,还任用诗人韦庄为宰相,王建并不忌讳他们的身份和能力,基本都推崇每个人的长处。像韦庄已经年届五六十岁,过去曾代表僖宗来西蜀当过“调解员”。在江南、中原到处颠沛流离,最后来成都生活了十年安稳日子,非常受王建倚重。韦庄是唐代最后一个著名诗人,是唐诗最后的一抹霞光,也由他开启巴蜀文坛花间词的大幕,是唐宋文学传承交替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王建在巴蜀为了恢复民生,十分注意整顿官吏,对跟随入蜀的功臣武将管束严厉,如有过失能够做到铁面无私。收养义子是唐末五代风气,这些人其实都是藩镇武将赖以生存的亲兵心腹。如义子王宗佶屡立战功,官至晋公、中书令,自恃功高,被罢相之后图谋作乱被杀。另一义子王宗训任武泰军节度使,镇守黔州(今重庆彭水),骄纵不法,也被处置。不过,在一段时间休养生息,前蜀社会稳定繁荣起来后,文臣武将生活上都慢慢奢靡腐化,连王建本人后期也不能幸免,大修宫殿园林,好比在宫内湖面上行船享乐,夜夜笙歌。原本永陵歌舞艺人的石刻也是王建生活习性的一个侧面。
王建占据西川(昭宗天复年间),原本看重当地富庶,想向百姓征收重税,御史大夫冯涓(原本他是田令孜、陈敬瑄任用的眉州刺史,但没到任)建言减轻赋税,招募流亡,可以壮大实力,还献上一篇《生日颂》。王建但采纳建议,还愧谢道:“如君忠谏,功业何忧”,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例如王建曾亲自前往成都锦里观看繁荣的蚕市,对左右讲开征桑税之利,意图效法蜀汉诸葛亮奖励纺织蜀锦生产,促进经济,增加财政。
王建本人可以说没什么文化,但在巴蜀也信佛崇道,尊重有文化的人,通过他的宽容并蓄,巴蜀地区成为当时最稳定繁荣的富庶之地,在五代十国一直与南唐齐名。
Hash:6a9978fdfe6b03f86d662793379f39e4d43e5bbe
声明:此文由 历史百家汇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