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最壮丽的城:曾为三朝古都,如今是中国煤都

恒山金龙西岸的峭壁上,悬空寺凌空欲飞,寺前一块巨石,书写着“壮观”二字。仔细一看,“壮”字右边还多画了一点,这可不是错别字。

相传,唐代诗仙李白醉酒游览悬空寺,在石崖上书写“壮观”二字,又认为此二字不足以描绘悬空寺的奇景,就重重地顿下一个圆点。意思是,这场面壮观程度不止一点点。

悬空寺。山崖前有“壮观”二字的石刻。来源:摄图网

这两个字,同样可以形容悬空寺所在的古老城市——山西大同

在大同,冷峻的土石宛如有了生命一般,造就多处鬼斧神工的地质奇观。大同云州区郊外,千姿百态的土柱、土崖绵延五公里,成一片“黄土森林”。

大同土林。来源:摄图网

在大同,中华文明的雕刻艺术达到极致,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的宝库历经1500年,5万余尊佛像,252个窟龛,诉说着佛国与人间的沧海桑田。

云冈石窟。来源:摄图网

在大同,血与火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荣光。得胜堡助马堡保平堡、守口堡等分列四周,长城边上的古堡群落至今仍在无声地瞭望。大同城墙耸立,犹可见当年金戈铁马。

1.生于山海之间

最早在大同一带开辟防御战线的人,是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距今2300多年前,赵武灵王年少继位,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开疆拓土,在赵国北边设置雁门、云中、代三郡,抵御游牧民族林胡、楼烦诸部。其中,云中管辖的平城就是后来的大同。

雄踞于北方的城邑,昭示了赵武灵王的雄心。此后,赵国将士凭借从北方胡骑学来的技术,搭上弓箭,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扣,穿皮靴,戴羽毛装饰的帽子,在李牧等名将的率领下,成为一支强大骑兵,可与匈奴骑兵,乃至秦军一决高下。

人类历史大自然面前不过一瞬。赵武灵王当然也无从得知,眼前这一片广阔天地是如何炼成的。

赵武灵王雕刻。图源:图虫创意

数百万年前,大同位于浩瀚无际的“古大同湖”中。这片湖泊形成于燕山运动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由于河流汇集,海水倒灌,盆地内蓄满水流,面积达9000平方千米,约等于两个青海湖

距今20万—12.5万年前的许家窑人,属于早期智人,栖息在大同湖畔,过着渔猎与采集的生活。一些学者认为,他们可能是北京人长途迁徙后,定居于此发展而来的旧石器文化

随着地壳起伏,经历多次剧烈变化后,古大同湖在几万年前消失,留下人类祖先的遗址与浮出水面的大同盆地。大同境内最大的河流桑干河,沿着与恒山山脉相同的走向缓缓流过,带来充足的水源,孕育了初生的文明。古人记载,桑干河两岸分布大片桑林,每年桑椹成熟时径流量减少,甚至出现干涸,故得此名。

桑干河。图源:图虫创意

从大同湖中新生的大同,犹如北方之锁钥,其所在的大同盆地,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南有恒山,北有阴山,自古为军事重镇,内外长城在此交汇,绵延不绝。如今的大同市,以“煤都”、“雕塑之都”之名著称,东距首都北京380公里,南距省会太原352公里,扼三省区之咽喉要道,也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新置三郡后,赵武灵王对这片壮观的山河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建,修筑长城,派兵戍守。诞生于山海之间的大同,也在多年后成为这位雄主的安息之地。

赵武灵王死得太憋屈,他晚年时将王位让给钟爱的幼子,自称“主父”,却在退休后遭遇赵国宗室发起的政变,自己被困在沙丘宫,活活饿死。沙丘宫变后,掌权的公子成等人为了削弱赵武灵王的影响力,不敢将他安葬于赵国国都附近,而是葬在代地,葬于他生前念念不忘的边城,也是他曾经策马扬鞭的地方。赵武灵王墓所在的地方因此被称为“灵丘”,即今大同灵丘县

后来,勇于创新的赵军在长平之战中败给如狼似虎的秦军,彻底错失了与大秦抗衡的机会。赵人的慷慨悲歌,却长留世间。

大同市灵丘县灵丘古道。图源:图虫创意

大同这片壮观的天地,逐渐展露其险峻峥嵘。在赵武灵王去世90多年后,另一位英主也被困在大同。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与匈奴单于冒顿率领的大军在平城一带交战。刘邦一时轻敌,中了匈奴人的埋伏,被匈奴十万大军包围在白登山(位于今大同东北)。

刘邦这支军队被围困了七天七夜,多亏谋士陈平想了一招妙计。他携带金银珠宝与一幅当地美女的画像送给匈奴阏氏(即单于的妻子),说我们这里美女很多,您不帮我们说几句话,我们就选几位美女献给单于,到时您的地位可就不稳固了。阏氏害怕自己失宠,吹起枕头风,说服单于收兵。

当时,冒顿得知汉军主力部队正在赶来救援,也不愿撕破脸,他下令解开包围一角,让刘邦脱身。之后,双方撤军而去,汉匈关系有所缓和,为汉初的休养生息换回宝贵的时机。

地图上看,大同位于黄土高原边缘、山西最北部的大同盆地中心,四周山脉在此合围,还有桑干河自西向东流过,形成宽广的河谷,再往东,则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因此,大同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夹缝地带。

自赵国将大同纳入行政建制后,历史上,不止刘邦与冒顿在此交锋,乌桓、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部族都曾驰骋于此,南北王朝在边疆的前哨站对峙,席卷战争风云。最早在大同建都的也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北魏

2.佛国与古都

有人说,大同是“三代京华,两朝重镇,屏全晋而拱神京”。壮观的大同山河,自有一股王者之气。北魏皇族在平城居住了近一个世纪,徙六州二十二郡贵族、吏民三千家与能工巧匠十万人迁居于此。辽金两朝,都将大同设置为陪都,明清两代,皆以大同为北边重镇。

大同古城。图源:图虫创意

兴起于东北的鲜卑拓跋氏,在五胡十六国的乱世中入主中原。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率领大军击溃同属鲜卑族的慕容氏后,尽收山西、河北之地,将都城迁至平城。此后,北魏政权基本统一北方,并推行汉化政策。

从大同出土的北魏墓群中可知,北魏前期衣食住行,仍带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但随着时间推移,鲜卑人也为汉文化着迷,器物中的草原文化色彩逐渐淡化,开始改易汉俗。由冯太后、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使北魏在中原站稳了脚跟。

公元493年,平城完成了它在北魏王朝的历史使命。北魏孝文帝以带兵南下为由,带着宗室、大臣从平城来到洛阳,适逢秋雨连绵,孝文帝说出他的真实意图,将王公贵族强留下来,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大同法华寺舍利塔。图源:图虫创意

在平城的一个世纪,北魏为大同凿刻了隽永的史迹。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昙曜五窟”,即现在的第16至20窟,由北魏高僧昙曜主持开凿。

昙曜本是北凉的国师,在北魏灭北凉后,与三万凉州人一同被迁往平城。北魏太子拓跋晃爱好佛教,将昙曜奉为座上宾,但此时佛教正遭受到北魏太武帝灭佛的冲击。昙曜信仰坚定,在僧徒遭受迫害的日子仍身着袈裟,片刻不离,冒着被杀头的风险四处避难,坚持到北魏文成帝(拓跋晃之子)复兴佛教的那天。

历经生死劫难的昙曜,带着复佛的心愿,来到大同城西,向皇帝建议,于此开凿窟龛五所,造佛像为北魏皇室祈福。于是,高大奇伟的佛像,在山崖中雕造而成,这一刻,昙曜也将成为文化史上的巨人。

云冈石窟第20窟佛像。图源:图虫创意

昙曜五窟中的第20窟佛像,为依照北魏道武帝形象凿刻的释迦牟尼像,至今已历经1500多年的风霜雨雪,前壁因某次地震崩塌,致使整个洞窟显露在外,露天大佛更加气势辉煌,成为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昙曜五窟为云冈石窟的早期工程,此后百余年,石窟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开凿活动,并在石窟周围兴建了巨大的木结构建筑,史称“云冈十寺”。其中,十寺毁于战火,唯有石窟中万千雕塑流传下来,成为举世瞩目的瑰宝。

云冈石窟中,还有菩萨金刚力士、宝塔、山水、花鸟野兽和自然景物等各式造像。这些亦真亦幻的佛窟,“穷诸巧丽,骇动人神”。

云冈石窟。图源:图虫创意

大同市浑源县的悬空寺,同样始建于北魏。悬空寺建于恒山金龙峡的峭壁上,面对着恒山主峰天峰岭,依托岩壁,半插飞梁,充分利用力学原理,屹立千年不倒。

比“壮观”多一点的悬空寺,还是国内罕见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寺庙,在离地百余尺的断崖上,有内塑佛像的大雄宝殿,也有供奉吕洞宾的吕祖庙,而建在最高处的三教殿中,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三教始祖塑像,共居一殿。悬空寺的奇、险,是古人的科技巧思,三教的交融,则书写大同壮阔历史的源远流长。

悬空寺,现存建筑为明清重修后的遗构,有大小殿阁40余间。图源:图虫创意

拥抱悬空寺的恒山巍峨耸峙,作为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自西南向东北,重重叠叠,化为如诗如画的十八胜景。

五岳之一的恒山自古为用武之地,慕容与拓跋两家,都曾依靠其地利布置险关,称霸一方。

但是,随着北魏迁都洛阳,盛极一时的平城在6世纪初走向衰落,这座昔日北方最繁华的都会,在流民起义军的攻伐下瞬间倾塌,尽为丘墟,“城阙摧残犹可惜,荒郊处处生荆棘。”

恒山姑嫂崖。图源:图虫创意

直到契丹人到来,大同才再次繁荣。从唐朝到五代,大同被称为云中县,为云州州治。936年,后晋的“儿皇帝”石敬瑭为保住帝位,向契丹求援,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其中就包括云州。

契丹人建立的辽,升云州为西京大同府,取自“天下大同”的祝愿,将其作为辽五京之一。辽朝占据大同后,不仅扩建城垣,还与五百年前的鲜卑人一样大修佛寺。辽朝是历史上佛教最兴盛的王朝之一,一度取代中原,成为当时东亚佛教文化的中心。大同华严寺观音堂、应县释迦塔等寺院浮屠,都是建造于这一时期,辽西京还保留了云岗十寺与北魏平城的城市布局。

应县木塔。图源:图虫创意

契丹人对大同的推崇一直延续到辽亡之时。1122年,辽朝最后一位皇帝耶律延禧被女真追捕时,一路逃至西京大同躲起来,最后在逃跑途中被擒获。此后,辽朝灭亡。耶律延禧最后的下场众说纷纭,但据宋人笔记记载,他与北宋的徽钦二帝都在被俘后受尽屈辱,甚至与宋钦宗在同一场赛马中被谋害而死。

大同华严寺。图源:图虫创意

都说北魏辽金看大同,辽金佛塔看山西。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在攻破辽五京后,继续以大同为西京,并接过契丹人的工程,修城建寺,俨然一个佛国世界。

作为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流的中转站,再次兴盛的大同商业发达,尤其以武器与军需品闻名天下。元初,马可波罗途径大同时,称这是“一座宏伟而美丽的城市”,而大同古城壮丽的烽火,并未就此平息。

3.长城上的大同

自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过去整整400多年,汉人的兵马才再次收归大同这一北方重镇。

明初,大将常遇春从北元手中拿下大同。不久后,明太祖朱元璋派徐达与常遇春北伐蒙元残党,徐达在北伐途中受命增筑大同,建起以军事防卫为目的的大同镇城。史载,“终明之世,边防甚重。”大同,被明朝划为“九镇”之一,与辽东、宣府、太原、宁夏等并列,每镇设总兵统辖。

明清两代,大同古城奠定了“凤凰城”的雄伟格局。因大同城有南关北关、东关三个关城,唯独没有西关,世人赋予了其浪漫的传说,认为主城为凤身,南关为凤头,北关为凤尾,东关为金凤展翅,城西为金凤合翅,整座城池犹如金色凤凰舒展单翅,昂首而立。

大同古城沙盘。图源:图虫创意

大同城外的防御体系,亦是天下奇观。万里长城,自渤海之滨绵延至甘肃嘉峪关,历朝历代修建长城,都将大同作为重镇。

长城从东往西,如一条巨龙蜿蜒盘踞,到居庸关这一段后,分两支进入山西,南部为内长城,大致从河北涞源县经大同灵丘、浑源二县,到忻州繁峙县,继续向西,北部为外长城,经过大同阳高县新荣区左云县等地。

因此,大同夹在内外长城之间,分布着两千年多年来各个朝代的长城,从赵长城秦长城,一直到明清长城。

得胜堡。图源:图虫创意

古城周围,城墙、堡垒烽燧等经过两千年岁月激荡,内五堡、外五堡、塞外四堡、云冈六堡等共72座城堡,至今依旧星罗棋布于大同各个区县。路过残破凋零的古堡,抚摸着崎岖的砖石土墙,这也许是土木之变中,勇将郭登抵御瓦剌用过的箭楼,也许是清初,反抗清兵的姜瓖用过的炮台。

大同左云摩天岭长城箭楼。图源:图虫创意

朱元璋、朱棣父子俩也将对大同的偏爱写在脸上。明初,大同被封给了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朱桂就藩于大同后,在王府门前打造了一座琉璃九龙壁,长45.5米,高8米,辉煌壮丽,用大同自产的琉璃构件拼砌而成,远看如倒映于水中的九条巨龙,翻腾于碧海长天、旭日明月之间。

朱桂是个糊里糊涂的贵公子,也有人说,他是个装疯卖傻的聪明人。在得到朱元璋的信任镇守大同后,为人粗暴的朱桂贪图享乐,建文帝削藩时,找了个罪名将他废为庶人。后来,朱桂的四哥朱棣在北平发起靖难之役造反,带兵南下,抢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在这场叛乱中,朱桂机智地站在了朱棣这边,朱棣建都北京后,朱桂恢复王爵,大同亦成为京畿屏障。有明一代,朱桂这一支在大同安然无恙。

大同九龙壁。图源:图虫创意

直到明末清初,存世200多年的代王府毁于战火,清军屠城斩城,为打击抗清的士气,连城墙都削掉五尺,却唯独留下了王府门前的九龙壁。大同九龙壁,为国内九龙壁中修建年代最早、面积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至今坐落于大同市区大东街。

经过多次战乱,大同元气大伤,即便从周边各州县移民,也难以恢复往日荣光。到了近代,海洋铁路贸易兴起,曾经的北边重镇,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的中心。北魏帝都的王霸之气、辽金陪都的浮屠佛光、与明清重镇的雄伟城墙,发出繁华过后的最后一声长叹。

大同八台子圣母堂遗址。图源:图虫创意

4.古城复苏

古大同湖逝去,广袤的原始森林在大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下,多年后变成取之不尽的煤炭资源,成为一片“煤海”。近几十年来,大同更多是以“中国煤都”的响亮称号为人熟知。同煤集团及其前身大同矿务局,曾是中国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过去60余年,大同至少向全国输送了煤炭24亿吨。

大同。图源:图虫创意

然而,急剧膨胀的煤炭产业没能复兴大同,富了一批煤老板,就没有然后了。世纪之初,自近代以来毁于战乱动荡的历史遗迹依旧无人问津,煤炭生产反而使大同经济结构单一,面临资源枯竭的危机。

由于大同的地形是一个槽型盆地,群山屏蔽,东南有恒山、太行山阻挡,西北吕梁山、阴山阻挡,重工业的大量污染物也难以扩散出去,进而形成大气污染,甚至云冈石窟的佛像都渗入了一层煤灰。

大同。图源:图虫创意

在困境中,大同走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重建之路。2008年后,大同全面实施历史文化复兴与古城保护工程。那几年,关于大同最多的新闻报道,是充满争议的“拆迁”。为了复兴城市,大同干的全是大工程。大同古城墙得以修复,华严寺善化寺、云冈石窟等大同古老的精神象征重焕新生,城市停滞的血液再次流动。

同时,告别单一的产业结构后,大同的空气质量也日渐改善。市区东部险些干涸的文瀛湖,面积比此前扩大了5倍。

文瀛湖。图源:图虫创意

新的大同,是“一轴双城”。“一轴”即以御河为新旧城区的中轴线,河西岸的大同古城千年未迁,得到重修保护,东岸的新城蒸蒸日上,与古城遥相呼应,一些老城的医院、学校也在新区落户,全面升级。这一规划,参照的是著名的“梁陈方案”(梁思成与陈占祥于上世纪50年代为北京城提出的城市发展规划)。

这座凤凰城,终于重回世人的视野。逛过古寺,看过佛窟,登上修复后的古城墙,走进天下大同,似乎能感受到文明的脉搏,在这雄迈壮观的古都中,已经跳动了2300年。

夕阳下的大同城墙。图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大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大同市志》,中华书局,2000

李凭:《北魏平城时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马斌《三晋史话:大同卷》,三晋出版社,2016

王保忠:《走进大同》,山西经济出版社,2016

崔理仁:《“文化立市”能拯救大同的未来吗?》,中华遗产2008年第11期

Hash:6fa7a826b584c2430ec61d9e43741654b642c002

声明:此文由 最爱历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