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故事

历史文献记载,有三个朝代修建长城分别超过了5000公里:一是秦始皇时修筑的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河西走廊,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的长城。都在一万公里以上。

浩浩荡荡的历代长城中,每一个关口,都如同帝国的神经,只要它稍有风吹草动,帝国的身躯就会战栗起来。一般来说,这些驰名的关口是地理节点、军事要塞、经济命门,不允许有丝毫的闪失,因而,这些关口从来都是和烽火、相思、号角、羌笛联系在一起。它们的故事,基本上就是帝国的战与和、守与攻,开放与自守的真实写照,充满了无限的辛酸。

山海关

地理节点上的关口

蜿蜒在崇山峻岭间或横亘于茫茫戈壁上的长城有很多精彩的节点,它们把守着天然津要,或者是在边境要地,或者农耕和游牧的结合部,或者政权的过渡地带,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一座关口的存在,就如同一面旗帜,昭示着一种力量,发散着一种威慑力。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山海关

山海关的前身是榆关,明洪武八年(1375年),大将徐达在秦长城的基础上修筑明长城,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榆关原址附近,背山面海修筑关城,设卫驻防,因临山面海,故称山海关。

山海关北依燕山,东傍渤海,地扼东北,是通向华北的咽喉。

从山海关往南,把长城一直修到渤海中的老龙头,是长城与大海的完美结合,老龙头的名字起得也十分贴切,如果把在群山环抱中的长城比喻为一条飞龙,那么,东吸海浪波涛的那段长城岂不就是“龙头”吗?由南海口关、入海石城澄海楼组成的老龙头,初建时只为防御外敌,明代200余年间,一直在不断修缮完善。到了长城已经完全失去军事意义的清代,老龙头的壮美雄奇依然吸引了从康熙到道光共五代皇帝,他们都驾临过老龙头,澄海楼上的“元气混茫”匾和“日光月华从太始,天容海色本澄清”联,均为乾隆御书。

山海关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中国东北以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今中

北京),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关,奠定了全国解放的坚实基础。因而,自宋以来,东北之得失,关系天下得失;是否善于借用东北自身力量,则是东北得失之关键。而关键中的关键,则是山海关。李自成的失败说明了这一点,国民党的失败,也说明了这一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当然,作为京城门户的居庸关也不能小觑 。

公园1410年,明帝国永乐八年,明成祖朱棣为了彻底清除蒙元的残余势力,开始了第一次北伐。他亲率50万大军出德胜门,过居庸关,经今天的怀来宣化,向漠北进发。

从这个时间回溯43年,元末,朱元璋派大将徐达进兵大都(即北京),元顺帝仓皇出逃,开健德门,由居庸关北走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走的也是这条路线

这条居庸关大道,自古以来便是北京周围的交通要道之一,因居庸关镇守于此而得名。但这条要道却有个天生的弊端:北京西北两面分别被太行山北麓和燕山所簇拥,两条山脉交汇处,便是这条大道,名为关沟,是北京西北最为薄弱的地方。于是居庸关当之无愧地成为京城西北的门户。

在古诗词中,雁门关是一个被战火烧得红彤彤的关口。像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崔颢的《雁门胡人歌》:“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雁门关于山西代县,在恒山山脉中的天然陉道之上,因“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蜚雁出入其间”而得名,关上有联语云:“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恒山山脉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分界线,战国时赵国在此修建长城,秦、汉、唐、宋直至明代,这里烽烟不断,发生的战事数以千计。

专家称“在整个长城地区,像雁门关这样打过很多仗的并不多。”战国后期李牧镇守雁门,曾一战歼灭匈奴十万骑,使之十多年不敢来犯。后秦国施反间计,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诬告李牧谋反,李牧被逼自裁。秦初蒙恬率军30万出雁门关,北逐匈奴,开疆拓土,修建长城。秦始皇去世后,因与权臣赵高不睦,赵高撺掇秦二世迫蒙恬自尽。雁门关附近代县门王村有蒙恬墓

居庸关

汉将李广曾任雁门太守。一次战斗中,3名匈奴神射手射杀汉军数十人,李广出马杀二人,擒—人,被敌数千骑包围,李广命部属下马解鞍,敌疑有诈不敢进。这时一名敌将冲来,李广上马将其射杀,敌终退走。但直到年近花甲,李广仍未封侯。在漠北战役中他主动请战,带东路军策应卫青主力,结果因迷路误了会师约期,卫青追究,李广愤愧自戕。

镇边祠里,几位威震雁门的名将,都选择了自杀,卫国功勋换不来生存机会,使这古老的要塞增添了几多悲壮凄凉的杀气。

作为军事要塞的关口

作为关口,一般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军事上来说,一座关口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或居高临下,或万夫莫开,或退可守进可攻,这样的关口,都重点突出了其军事价值。它扼守津要,拓土守边,像一尊巨人或一个威武的将军,矗立在大地上,让人望而生畏。

黄崖关

黄崖关算是一个。

黄崖关又称“小雁门关”,为津门十景之一的蓟北雄关,位于蓟县北端3 0公里处的东山上,北齐时建,明代名将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曾重新设计、包砖大修。黄崖关城东侧山崖的岩石多为黄褐色,每当夕阳映照,金碧辉煌,素有“晚照黄崖”之称,有“黄崖夕照”“二龙戏珠”和“云海烟波”三大奇观,具有雄、险、秀、古四大特色。它拥有长城沿线独一无二、玄妙异常的八卦关城,并设有三道军事防线,分别是八卦关城、主体长城和凤凰楼,组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黄崖关因八卦城而著称,因三道防线而成为为数不多的没有被攻破过的关口之一。

黄崖关流传广泛的寡妇楼为一座方形楼,在太平寨长城西段。相传明隆庆年间戚继光曾征调河南军士缮修长城楼台,时有十二名妇女结伴寻夫捐资修建了这座敌楼,后人传称为“寡妇楼”。楼高13米,分两层,下层楼外墙与城墙相连,4个大砖柱将楼隔成4个拱项大厅。上层为长方形小屋,屋脊两端装饰着龙头,4个檐角蹲伏着陶制麟、凤、狮。室内可容纳10余人。

紫荆关更是易守难攻。

紫荆关

紫荆关位于河北保定易县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城东为万仞山,城西有犀牛山城北为拒马河,城南是黄土岭,一向被称为“畿南第一雄关”,它南面以十八盘道为险阻,北面以浮图隘口为门户,一关雄踞中间,群险翼庇于外,山谷崎岖,易于戍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

紫荆关因其军事地位的重要性,从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紫荆关曾发生的战争达140多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西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明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后,蒙古军破紫荆关逼近北京。

另一次是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乌桓大兵一路杀来,直抵紫荆关下。在重兵压境的危急时刻,守将马援见死守孤城有被困城中之危险,便大胆地放弃了紫荆关,做出弃城逃跑的假象,诱敌深入。马援把军队埋伏在关南,乘敌方将士自鸣得意准备挥师南下之际突然袭击,打了敌方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并乘势收复了紫荆关,乌桓兵不知虚实只好退兵,这才解救了危局。

马关的惊险,让训练有素的战马都难以通过。

倒马关

倒马关位于河北省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村,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自古以来,倒马关就为兵家必争之地,与阜平龙泉关、易县的紫荆关并称为“内三关”。此关分上下两城,关墙十里,也是北宋名将杨延昭(杨六郎)当年据守抗击辽兵的要地,是保涞公路必经的地方。

传说宋代抗拒辽兵、镇守三关的杨六郎与辽兵作战的故事就发生在倒马关。那日,宋辽交战,败将韩昌猖狂至极,很不情愿撤兵,扬言说:“要我撤兵容易,但只撤一箭之远。”杨六郎不慌不忙对着西北方向掷弓一射,此箭飞越涞源,穿过蔚县直落到了内蒙大草原,这就是著名的“一箭射三川”。又一日傍晚,杨六郎仿佛看见一片黑影出现在远方,他怀疑是韩昌来捣乱,忙射一箭。待到天明寻找那箭射之处,原来此箭射入一块大黑石中,箭头深深钻进石身牢不可拔。修筑长城时,人们将这块插着箭头的石头垒在插箭岭长城楼台的城门洞上,这就是插箭岭的由来,也是插箭岭与倒马关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缘由。

平型关因为平型关大捷而闻名天下。

平型关

平型关位于山西大同灵丘县白崖台乡,明正德年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周围900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1937年9月25日,日本最精锐的板垣师团主力在平型关遭到了林彪元帅率领的八路军的全力攻击,在此一役歼灭日军近千人,毁敌汽车100辆,大车200辆,缴获步枪100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战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战利品。

偏关老牛湾

黄河和长城的交汇,形成了偏头关独特的防守价值。

偏关,古称偏头关,因为“地形东仰西伏,似人首之偏隆”而得名,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黄河落天走山西首先流入偏头关境内,滔滔黄河和巍巍长城在这里交汇,内长城和外长城在这里聚首,是晋蒙交界之处,既是晋北门户,也是晋北与内蒙古互市的通商口。偏头关与雁门关、宁武关并称为长城“外三关”,史称“九寨屏藩,三关首镇”。由于偏头关三面环山,地形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来就有“宣大以蔽京师,偏头以蔽冀晋”的说法。

偏头关的险峻在老牛湾得以充分展现:崖边那座高大的墩台,人称“望河楼”,楼底单边长12米,高20余米,分两层,下部为长条石砌筑,上部为砖砌。楼顶平台处原建有“楼橹”,既可供守城将士遮风避雨,又能储存武器燃料等。墩台没有楼梯可上,当年的值更士兵都是顺着上层垂下来的一根绳子攀登上去。“望河楼”成为最佳观景点,极目远眺,高瞻远瞩,历代战争中为军事防御而构筑的古长城遗迹隐约可见,烽火台古城堡更是星罗棋布,呈现出边塞古关的独特风貌。

娘子关虽然名字柔弱,但关口之中却自觉不自觉地充溢着其强悍之气。

娘子关位于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太行山脉西侧河北省井陉县西口。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故得今名。现存关城建于明代,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据史料记载,唐高祖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嫁给了关中侠士柴绍。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策划起兵反隋,派人密召柴绍。柴绍当时在长安(今西安),急于前往,但又犯愁,如果带着公主一起去,就暴露目标:抛下公主,又怕她孤身一人,有什么不测。不知怎么办才好。公主说:“你快走吧!国家大事要紧,我一个妇人,不会有什么事的。”丈夫走后,公主立即变卖了家中资产来到乡下,号召农民联合起来反抗隋朝的统治。附近的村民纷纷响应,很快就聚集了数百人。不久她又派人说降附近几支起义军联合起来,声威大振。同年9月,公主派精兵万余人,与李世民会师,此时柴绍也带兵来会合。公主自立幕府,旗号为“娘子军”。 11月,娘子军在公主的指挥下,与诸路兵马一举攻克长安,奠定了唐朝290年的开国之基。

娘子关

平阳公主虽出身贵族之家,但为了推翻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她毅然抛弃了安逸的生活,拿起了刀枪,叱咤风云,驰骋疆场,成为名垂青史的巾帼英雄。为了纪念平阳公主,当地人们就把这个平阳公主曾率兵起义的地方称为娘子关。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娘子关的原东口村有妒女祠,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之妹而立,又称娘子庙,娘子关因此而得名。明《永乐大典》载:“承天镇,在平定州东北九十里,古妒女祠在焉,故俗谓娘子关。”

杀虎口关从字眼上就透露出难以抑制的杀气,这样的杀气,一直弥漫在时间和记忆深处。

杀虎口关是雁北外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地处晋北山地与内蒙古高原的边缘地区,也是从内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或转下太行山的必经地段,明时称“杀胡口”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杀虎口”。明朝时蒙古贵族南侵长城,多次以此口为突破点。我国晋西北历史长廊中各民族在杀虎口这个险塞与中原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频繁的交往,形成了彼此相互依存吸收的深厚关系。

杀虎口关

雍正年编《朔平府志》上说:杀虎口“直雁门之北,乱嶂重叠,崎路险恶,数水交汇,绾毂南北,自古倚为要塞”。明代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重镇,杀胡口由大同镇所辖。为了加强边防,明廷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在杀胡口内东侧约200余米处建筑城堡,名为“杀胡堡”。从清代顺治七年(1650)开始!杀虎口设立税务监督机构户部抽分署,负责征收山西天镇新平堡至陕西神木一线的边口出入税,税收项目大致有烟酒盐茶税、米面油糖税、荤腥腌腊海菜香料税、干鲜果品税、冠履靴袜棉毛丝麻税、皮毛骨角税、器物税、铜铁锡税、牲畜木植税等十余个项目。除了口外的贡品和回口里的灵柩不打税外,口外回口里的姑娘孝敬爹娘一双新鞋如果被巡役发现,也要纳税,只有驾辕的骡马出入不纳税,据说是皇上怜惜驾辕牲口劳苦,特予免税。

作为经济命门的关口

在军事防卫的基础上,有些关口更加彰显了沟通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像嘉峪关阳关玉门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中部,有一座横亘于祁连山黑山之间的威武雄壮的古城池,它扼守边陲,天险津要。这,就是号称“天下雄关”的嘉峪关。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重要关口,也是古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素有“边陲锁钥”“河西重镇”之称。出征将士的威武雄壮与天下雄关的磅礴气势交相辉映,胡商贩客的亟亟归心同庶俗眷属的依依别情感人至深。无数个世纪,嘉峪关送往通商、验照通关、金戈铁马、烽火传报、征战沙场的雄壮场面,已经镶嵌于宏大的历史画卷之中,成为这座关口永恒的魅力。

嘉峪关 摄影/王金

嘉峪关的修建,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古时简陋的建筑条件下,能建起如此雄伟的关城,是很不简单的,但正因为如此,才演绎出一段段动人的传说。

定城砖

嘉峪关定城砖

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官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官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官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地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官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事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正在大家长吁短叹之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地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劳力。

山羊驮砖

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一能上下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的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还是供不应求,工程进度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被运上了城墙。

击石燕呜

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时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雄燕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的悲鸣声,一直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的燕鸣声,似是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阳关一直在商旅往来、使者穿梭上展示着它的繁华和忙碌。

敦煌西南70公里,绿洲散尽,一片亘古的荒漠横亘眼前,对于历史的回顾,更真切了。开通于纪年前,喧嚣忙碌了一千多年的中国古代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就是从这里步入了最困难最艰险的旅程。因此,一个小小的东方哨所,在无名的寂寞中送出了无数的商旅驼队,迎来了九死一生的将军戍卒。它几乎是悲凉、愁苦、思乡、送别、欢乐、喜悦、回归等种种复杂情感的象征,被蒙上了一层神秘、梦幻的色彩。它的被流传、被赞颂,实际上是人类所有美好希望的被流传和被赞颂。

追溯阳关的往昔,必须从这里继续向西,出阳关,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经鄯善(今若羌)、且末(今且末西南)、精绝(今民丰北)、于阗(今和田南)、莎车等地,翻越世界屋脊,经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中部)再向西,到达安息。安息,历史上曾称波斯、波力斯,即今伊朗。这条线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南道,在这条线路中,绿洲如同一个个遥远的驿站沙海分割,沿途戈壁沙石、雪域冰川、高寒缺氧、干燥无水,到处充满着死亡的气息。丝绸之路并不像飘逸虚幻的丝绸,让人浮想联翩。早在汉武帝时代,张骞两次奔波于这条道路,历时数十年凿空丝路,创造了中西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新纪元;公元前105年、公元前100年,汉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和她们的随从、仪仗、陪嫁、香奁从这里浩然西去,一股烟尘充斥着历史的悲哀,“和亲”的字样,犹如几滴晶莹剔透的泪珠,掩藏于典籍的深处;公元一世纪,行进在这条道路上的还有班超及其伙伴,班超在西域生活了三十多年,以后他的儿子班勇又继承了父亲通西域的志向和事业;公元二世纪,安息王子安世高从这里东往洛阳;公元399年,65岁的东晋高僧法显沿这条路线越过风雪帕米尔,那时,塔里木盆地东南部所有的绿洲水源都干枯了,变得无法通行,是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游历印度游记;八百多年之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也是翻越帕米尔高原后,顺着这条线路进入中原的,他的著作《马可·波罗行纪》成为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献。历史远去,阳关的辉煌不再,但它作为时间长河中的标记,却为众多的后人凭吊。

嘉峪关 摄影/王金

对于阳关的了解,大多数人是通过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那就是王维的《阳关三叠》:“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的哀愁弥漫于中国文化的教育空间,以至于阳关的真实面目越来越不清晰。

玉门关在玉石的光泽中显得亲近,但似乎还是一种遥远的离情别绪。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又称小方盘城,关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为黄胶土夯筑,开西北两门。城墙高达10米,上宽3米,下宽5米,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马可直达顶部。

玉门关是汉帝国最重要的边防要塞之一,玉石东来,丝绸西去,仅仅是它温柔和平的一面。“春风不度”的荒凉与“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才是其真实的写照。

在古老的汉帝国的边防线上,一座关口的名望历久不衰,充满诗意而又凄凉幽怨,积聚梦想而又磨砺重重,这样的关口,可能就只有玉门关了。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把万千征守者、行旅者的无限辛酸,凝聚于方寸锦帛,浓稠如玉,无法化开。

黄土、红柳、苇草夯筑的堡垒,以及形单影只的边墙,并不是玉门关全部的风景疏勒河从遥远的雪山排空而下,在这里有着它迷人的风姿:清波荡漾,绿色漶漫,群鸟翔集,甚至有不安分的野兽探头探脑,向人们翘首弄姿。春风,它应该是得意尽了。

阳关 摄影/王金

然而,历史对于这样一块地域却设下了“天降大任于斯”的磨难。一队队兵马、商客,一脚踏出。等待他们的就只有漫漫的黄沙、戈壁,死亡的预兆布满遥远漫长的旅途。盼望、回归、期待,使一座狭小的边防站,成为希望与绝望、生命与死亡的分界线。

玉门关真实的意义,在每一个出关和入关者的眼神里,清晰、确凿,而游览者、倾听者则不会有丝毫的触动。

历史的巨大背景中,玉门关的设置与这样一些重大事件息息相关。公元前156年至公元前87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使西域的草原和骏马、习俗与物产纳入了汉王朝的视野。之后民族矛盾激化,汉王朝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廓清了西部边境的军事威胁,“列四郡,据两关”,一条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大道——丝绸之路宣告畅通。中国特有的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西方的音乐、宗教以及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也相继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的开通,深刻影响着此后的中国和世界历史,这一伟大历史成就,是在河西修建了完备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的基础上才得以完成的。在长城的护卫下,敦煌以至于河西全境免于匈奴和羌人骑兵的侵扰,社会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以敦煌为大后方,以长城的延长线——从玉门关到罗布泊烽燧防御警戒系统为依托,西汉王朝进而完全控制了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全境及其以西的部分地区。

玉门关 摄影/王金

长城十三关,或者沼泽遍布,或者沟壑纵横,或者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或者泉水青碧,柳绿花红,芦苇摇曳,这些古老的关隘,与现代旅游业交相辉映,往往使人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它们背后的故事,也就成为我们追思感怀的唯一线索了。

在中国的北方

有一道绵延

21196180米

的高墙[1]

它从大海

▽山海关老龙头,图中大海为渤海| 摄影师@任世明山海关老龙头

沙漠

▽甘肃张掖兔儿墩烽燧,图中沙漠为巴丹吉林沙漠| 摄影师@吴玮张掖正义峡兔儿墩

它翻过高山

司马台长城| 摄影师@周青阳北京司马台长城

跨过平原

▽大同长城保平堡段,此处为山间平原,从大的地理视角来看这里是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的相交处| 摄影师@张伟大同长城保平堡段

它穿越良田美池

▽甘肃省永昌县长城| 摄影师@刘忠文甘肃永昌长城

环绕村庄城镇

▽山西大同阳高县守口堡长城| 摄影师@吴祥鸿山西守口堡长城

由于它的体量太过庞大

被人们称为

万里长城

而在西方人的眼里

它的大和长都不足以说明

它无穷的魅力

索性称它为

伟大的墙

(The Great Wall)

▽北京八达岭长城| 图片源自@VCG北京八达岭长城

它被冠上如此无以复加的美名

难道只因为

它是一堵又大又长的墙吗

长城究竟因何伟大

要解答这个问题

我们不妨从它的建造说起

❶ 伟大的诞生

遥望东亚

你会发现这块土地

被两种颜色区分开来

其中绿色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

而黄色区域植被覆盖率较低

▽亚洲植被分布图|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这一黄一绿

在现实中有着巨大的差别

绿色区域的土地肥沃且适合耕种

这里率先发展出了农业

而黄色区域的土地则相对贫瘠

只能继续从事不断迁徙的牧业

两块区域的相交之处

便形成了一条天然的界线

农牧交错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春秋战国时期

农牧交错带以南的农耕区

已经出现了土地私有制

各诸侯国间因争夺土地而发生连年的战争

他们急需完备的进攻与防御体系

来保护已经获得的土地

长城便在这时诞生了

▽战国长城|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这时候的农牧交错带两侧

已经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

农耕区生产力开始突飞猛进

而游牧区却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

每当遭遇自然灾害的时候

牧民便南下与农民争夺资源

这种冲突引发的矛盾不断升级

一场万里大封锁

即将开始

❷ 伟大的崛起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

统一的社会使得财富快速的积累

他们急需一个有力的防御措施

来保卫帝国的每一份财产

▽秦帝国疆域|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秦王命蒙恬[tián]大将率兵30万

在原来燕、赵、秦等战国长城的基础上

增建与修补了一条完整的长城

这便是中国历史

第一次大规模修长城

秦长城修建场景复原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十多年后

一条西起今甘肃岷县(临洮)

东至今朝鲜半岛(辽东)的秦长城

横亘在了帝国北部的边境

由于秦长城的总长度超过万里

被后世称为“万里长城”

▽秦长城分布图|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到了汉代

汉武帝将目光投向了西域

骠骑大将军霍去病降服河西匈奴后

相继在河西设置两关四郡

为防止匈奴南下侵扰

汉武帝在河西大规模修长城

汉长城沿用秦长城的建造技艺

夯土之中加入草木进行夯实

这种方法既简单又高效

▽汉河西长城修建场景复原|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随后多年

一条西起渠犁(今库尔勒)东至辽东

的汉长城

贯穿在汉朝的北部边境

为抵御强悍的匈奴

汉代在阴山以北修筑了

两重平行的长城

▽汉长城分布图,汉代在今新疆境内修建的多为烽燧而非绵延的城墙|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由于汉长城的东西跨度太大

而河西地区又人烟稀少

很多地方只修了天田和烽燧

烽燧又叫

烽火台

▽方台体烽燧图解|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烽燧作为信号传递的工具

为了合理控制视线距离

修建时遵循

“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

的原则

战争一旦发生

一排排烽燧配合在长城内外

可以将敌情以快于马跑的速度

传递给各个军事据点

▽烽火台与长城关系|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事实证明

汉代河西长城的修建

为后来丝绸之路的繁荣

提供了安全保障

▽汉长城与丝绸之路|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到了唐代

为了保护丝绸之路沿线的安全

唐王朝在天山南北修建了大量烽燧

在其他地区唐朝并没有大规模修长城

而是利用藩镇控制边疆地区

其所辖的版图再一次扩大

这种边防政策在前期看似卓有成效

却导致唐朝末年因藩镇割据

进入混乱的五代十国

▽唐帝国疆域图|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此后的各个中原王朝

都把修长城

作为国家防御的重要措施

甚至一些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

将原来汉人用来防他们的长城

用来对付更北边的游牧民族

由女真人建立的金朝

更是将长城修到了

草原腹地

金长城示意,金长城多为界壕与土墙,与中原地区的长城有差别|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不同于前朝的长城

金朝在长城的墙体上修建马面

并在长城内侧大量修建边堡等单体建筑

将长城的防御上升到一个立体模式

提升了长城的纵深防御能力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金长城,图中在墙体一侧突出的台体为马面| 摄影师@方忠诚克什克腾旗金长城

这些修建规模

都远不及秦汉之大

但少数民族在防御技术上的探索

则为后来明长城的修建

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明长城

将再次刷新纪录

这将是一场空前的

超级大营建

❸ 伟大的升级

公元1368年

统治了中国近百年的元朝

被明王朝击退至长城以北

为防止蒙古人卷土重来

明王朝开始了贯穿整个王朝的

长城大升级

▽明长城修建场景复原|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明朝借鉴前朝的长城建造技艺

先后三次大规模修长城

其中最后一次的修建规模最为浩大

由谭纶和戚继光组成的长城修建队伍

相继提升了长城的整体防御能力

戚继光时期所建的空心敌台

更是成为明长城的

经典之笔

▽明长城空心敌台|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明朝开始

大规模使用砖石砌筑城墙

包砖的城墙使墙体更加坚固耐久

在城墙之上修建有

枪眼、垛口、垛台、礌石孔

等作战装置

▽明长城作战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为了增加城墙的防守强度

明王朝甚至在城墙上

装配一种起源于葡萄牙

威力巨大的火炮

佛郎机

▽佛郎机炮|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在长城要经过的交通要道上

明朝还增设了大量的

关隘

▽关与边墙组合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战争时期

关成为边防前沿的军事据点

可起到封锁限流的作用

而在和平的年代里

关则促进了边境地区

贸易交流的繁荣

▽甘肃嘉峪关关城| 摄影师@杨东甘肃嘉峪关

除此之外

明朝陆续在长城沿线

设置了一系列军事辖区

史称

九边重镇

▽明代九边重镇分布图|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这些军事重镇

多为历代戍边人口

在长城沿线定居所形成的聚居区

这些聚居区形成了长城防御体系中

又一大元素

城堡

▽城堡与长城关系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城堡的设置

相当于在边境地区

驻扎了一批常备军

这样一来

极大地减少了战争时期

从中原腹地调兵的成本

因此

城堡需要具备更强的防御能力

以应对兵临城下的危机

▽城堡图解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较为重要的城堡

会在城墙外围设置

护城河

并在护城河上架设吊桥

▽吊桥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平时用作跨越护城河的通道

战时当吊桥缓缓升起

护城河便成了草原骑兵

难以逾越的天险

▽吊桥升降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城墙之内

则设置登城马道和步道

便于战时往城墙快速输送兵力

较大的城墙

可以将马车通过登城马道

直接开到城墙上

▽城墙马道、步道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城墙的四面

往往会设置高大的城门

城门之上建造城楼或箭楼

用于向下射击

▽城门和箭楼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较为重要的城门

还会在城门之外再设一重门

两门之间的围合空间

称作瓮城

当敌人攻入第一道城门

瓮城便如同“瓮中捉鳖”一样

将敌人围困起来

杀伤力不可小觑

▽瓮城示意,在更为重要的城堡,城门会设置两道甚至三道瓮城,以增加城门的攻防能力|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在明朝270多年中

修长城活动几乎没有停止过

有记载的大规模修建达到20多次

加上沿途天险

明长城的总长度

超过8800多千米

▽明长城分布图|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至此

一个集合了

边墙、烽燧、敌台、关隘、城堡的

大型综合性防御系统

将帝国边境的防御

连成一个整体

▽明长城防御体系层次结构示意图,请横屏观看|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它像一条巨龙

横亘在中国北方的崇山峻岭间

箭扣长城,请横屏观看| 摄影师@杨东箭扣长城

明代修建的长城

是历代长城中

修建时间最长、工程规模最大

功能最为完善、外形最为美观

结构最为坚固、类别最为丰富

的军事防御体系

堪称长城中的经典

❹ 伟大的故事

自战国时期长城诞生

到明王朝结束的两千多年间

修建的长城总长度超过了20000千米

贯穿今天中国15个省份

▽中国历代长城分布图,请横屏观看|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它们在中国北方留下了

一个面积极为广阔的

长城地带[2]

给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

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长城地带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长城的修建

一方面保护了农民的耕地

另一方面

则促进了草原部落的结盟与壮大

而草原部落的结盟

对欧亚大陆政治格局产生了

极为深远的影响

正如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

在《全球通史》中所说

“攻不破中国长城,以及蒙古族富有侵略性的部落联盟的形成,往往使牧民不断向西入侵、挺近,在经过一系列的冲击波式的向西入侵之后,最终形成了渡过奥克苏斯河、多瑙河莱茵河的大规模蛮族入侵”

▽草原部落西迁示意| 制图@张靖/可视化星球

而庞大的修建工程

带给普通民众残酷的压迫

使修长城成为“恐怖”的代名词

为缓和修长城留给人们的伤痛记忆

明代将长城的称呼

改做“边墙”

但这座伟大的墙

也起到了很多正面的作用

在和平的年代里

长城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交流

控制沿线人口的流动与发展

对边疆地区社会的繁荣

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今

它们有的已长满杂草

▽箭扣长城| 摄影师@周青阳箭扣长城

有的成了残垣断壁

▽甘肃省永昌县明长城| 摄影师@刘忠文明长城-永昌段

有的成了农家大院

▽山西河曲罗圈堡| 摄影师@王牧山西河曲罗圈堡

有的被人们渐渐遗忘

云冈石窟顶部的明代城堡云冈堡| 摄影师@王牧山西大同云冈堡

▽北京箭扣长城西油娄| 摄影师@陈爱红北京箭扣长城

今天

仍有上亿人[3]

生活在长城地带

他们的生产生活

势必会给长城的保护带来影响

让这个巨大的露天博物馆

承受着人与自然的

双重压力

▽山西朔州怀仁县晏头堡长城| 摄影师@王牧朔州晏头堡长城

作为军事防御系统

长城的作用已经一去不返

甚至大多已从边墙变为内墙

但它所携带的长城文化

却持续不断地影响着周边的人们

千百年来

有多少悲壮的故事在这里随风而逝

长城就是这悲壮故事汇聚的河流

时而波涛汹涌

时而沉静如海

-End-

创作团队

撰稿/制图| 张靖

图片| 谢禹涵、蒋哲睿

审校| 风子、撸书猫、陈思琦

专家顾问

天津大学| 张玉坤 教授 李哲 副教授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张依萌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尚珩

备 注:

1:[1].中国历代修建的长城实际分布在一个相对广阔的区域,而非完整的一道墙,本数据为现存历代长城总长度的测量数据,而非历代修建过的总长度。[2].美国汉学家欧文·拉铁摩尔所著《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中提出“长城边疆地带”的概念。他认为长城不是一个绝对的边界的“线”,而是一种“被历史的起伏推广而成的一个广阔的边缘地带,”文中简称“长城地带”,这一概念被国内学界广泛采用,由中国长城学会所著的《中国长城志》中亦采用了这一说法。[3].根据国家文物局出台的《长城保护总体规划》中最新数据,历代长城分布在今天中国15个省(区、市)的404个县(市、区),其所辖区域的人口总数超过一亿。

2.文中引用的关于长城的数据大多采用中国长城学会编纂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长城志》中的数据,如有更新的研究成果发布,欢迎读者留言反馈。2.文中引用的关于长城的数据大多采用中国长城学会编纂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长城志》中的数据,如有更新的研究成果发布,欢迎读者留言反馈。

3.本文中模型的制作与场景模拟,多以《中国长城志》建筑卷中的文献资料为创作原型,因部分场景复原旨在还原建造过程中的场景感、氛围感,在科学性及严谨度上有模糊处理之处,望读者理解。

Hash:43a1f42da634fafcb420ad8d76320c00625940ed

声明:此文由 沙枣树研学旅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