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茂林——一座人杰地灵的皖南古村(下)

作者:翟光逵

制作:童达清

村内入户大门凡沿街巷和正对照壁的都位于凹进的八字形墙内,让门前空出一块敞地,便于人们进出,也便于人们立视。大理石门框的上方都有一块大理石“嵌方”,有的书上《河帅第》《墨庄》《随安居》……之类字样,有的则是一幅含有山水图画花纹的大理石板。大门所在的墙面全用泾县特有的那种青白相间的水磨花砖饰面。它纹理清晰,百年不粘灰尘,且质朴不反光,在任何角度都能看到清晰的花纹。由于它的衬托使白色大理石的门框和嵌方显得十分突出。人们见了都不自觉地常常驻足来欣赏那淡雅中透出的阵阵诗意的空间图画。日本东京艺术大学茂木计一郎教授一行参观时,摄得茂林尚友堂大门入口照片,回国后在1986年日本《住宅建筑》第三期上作封面登出,引起了日本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赞扬。

东京艺术大学摄得的茂林尚友堂民居入口照片

进到每户,几乎家家都是由前院、后园以及正房、厨房、厕所、柴房和杂屋组成。其中正房布局又几乎都是一个样:中间是厅堂,两边是卧室。厅堂和卧室前面都有各自的天井,厅堂天井和卧室天井之间必有一道开有横门的砖墙隔开,以便妯娌分居。这与徽州民居不同,徽州民居在厅堂和卧室之间没有那道开有横门的砖墙,虽然便于团聚,但不利于分居。茂林这种既有分隔,又有联系的平面布局是泾县民居的一大特色。另外这种厅堂居中,卧室左右绝对对称的基本单元,使所有的住房都完全标准化,定型化,十分便于施工建造,对保证质量,节省工期极有好处 。

民居中分隔厅堂与卧室之间的墙和横门

厅堂开间较大,多数都是三开间的厅堂,全是单层。由于其屋脊与两层的卧室屋脊同高,所以显得很高敞,适宜于会客和家庭公共活动之用。卧室开间较小,都为两层;底层稍高住人,二层较低为顺水望板或望砖天花,贮物。这与有些徽州民居上面高住人,下面低贮物,正好相反。

茂林民居的卧室天井(注意:底层住人避免登高,二层贮物干燥又隔热)

究其原因:住在上面是为了防潮。但我国南方的民居有两个问题值得同时重视:一是防潮;二是隔热。传统住宅中防潮的办法都是做地垄,让房间木地板架空。并在与厅堂地坪的高差部分设通风孔。这种防潮办法经过千百年的实践使用,被各处普遍采用,实践证明是最合理的。隔热的办法,茂林乃至整个泾县的传统民居中都是利用贮物用的整个阁楼层,来隔挡夏天的太阳直射屋面所产生的炕气。另外,蝴蝶瓦与望板、望砖之间的空隙也起到了部分通风隔热的效果。我认为底层高住人,上层低贮物,对获得夏天阴凉和免去人们日常上下攀登之劳更为有利。另外,楼上比楼下干燥,对贮藏平时不太使用的物品的防霉也更加合适。以上对厅堂、卧室和贮物场所位置的这些安排,都是因各自不同的用途而决定的,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厨房杂屋根据地形,有前有后,有左有右,有的是方整的一间,也有的是狭长的一条,甚或还有宽窄不等的曲尺形,其原则是要用厨房杂屋和院墙来占满整个自己的宅基地。在那寸土寸金的私有制年代,这个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对我们今天要珍惜每一寸土地来说也很有参考价值。

由于用地和位置的限制,让堂屋偏靠西侧,让出所有的东边来安排房间和内院。不去因循堂心居中,房间左右绝对对称的通常做法,以利方便生活。在大门不能朝南的情况下,就随隅而安将大门朝北,并利用不规则的门厅和北边的过厅、再转而过渡到南向的客厅。这就是茂林随安居民居的创造性做法。这种顺运地形,珍惜土地的精神以及其创造性手法都值得我们现在很好学习。请看茂林随安居民居的平面图。

茂林随安居民居平面图

(注:大门朝北,门厅不规则,卧室仅位于厅堂的一侧,厨、厕、柴房位于边拐位置,活水流经它的内院)

根据家庭组成的千差万别,按照各不相同的地理位置,由多少长短不等的基本单元,前后左右,纵横交错与门楼、院墙、厨房杂屋等辅助用房有机结合组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宅院,再冠以《x x轩》、《x x园》、《x x第》……,使茂林家家户户的宅院都呈现出在统一中又各不相同的面貌,仿佛每座宅院都在述说着一个个各不相同的理想生活的故事。

随安居

王达故居

报春园

细看每家每户,更加耐人寻味。

首先,天井是每家每户生活空间的灵魂。它使封闭的外墙内具有了光明,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同时创造了私秘恬静的生活环境。天井里都置有花台盆景,每家都不一样,有的还十分珍稀,这一丝绿色又给人们带来了盎然生机。天井进深和天井前墙高度之比一般约为5∶7,这种高窄的天井在泾县地区,正好冬季能使阳光照到房间的床上和堂心的八仙桌上;而夏季阳光又在天井檐柱前截止。白天大人在家时都在天井前的檐廊里做事、休息,小孩也在此玩耍。因为天井里不仅敞亮,而且夏季串风阴凉,冬季朝阳暖和。一日三餐,尤其是晚上正餐全家都坐在天井前的餐桌上乐融融地吃饭,有说有笑,这里成了一个真正的家的生活空间。天井在这里起到了不可缺少的关键性作用。因此说它是生活空间的灵魂一点也不过份。

民居卧室前的天井(注意:这是家庭日常做事和用餐的空间,明亮又雅静)

厅堂是平时会客、过年祭祖以及办红白喜事的地方,因此要高敞明亮,堂皇而雅致。它不仅开间比房间大,一般官户人家厅堂都是三开间。在屋脊同高的情况下,不仅一层的厅堂比两层的房间明显高敞许多,而且堂心地面比房间又低一级,与天井地面平,使人们入堂没有踏步的阻挡,更显得通敞。厅堂前面朝天井部分没有墙和隔扇是完全敞开的,因此又十分敞亮。大而高亮无阻,使厅堂空间非常适宜于公共活动。

茂林尚友堂民居的厅堂(注意:其厅堂是三开间,高大敞亮无阻)

厅堂在每户中是一个对外性质的公共活动空间,所以也成了重点装饰的对象,以便尽量向外人展示主人的地位和修养。天井地面全用石板铺地。厅廊地坪全用方形地面砖铺装。它跟许多地方的皖南民居不同,皖南民居中也有用泥、砂、石灰、糯米汁拌匀后拍打成的三合稀地面,并用白灰膏嵌划成菱形方格纹样,最后用桐油收光;这种地面相当平整、光滑和耐磨,历经百年以上至今油光可鉴,不亚于如今的水磨石地坪。但地面砖地坪从来不泛潮,而糯米稀三合土地面有时会泛潮。这就是茂林传统民居非常讲究的一个见证。

茂林七房后进堂心(注意:墙面和地坪的用材与装饰)

天井墙裙多用带有雕刻的大理石板做成。厅堂与卧室之间隔墙的下面高差处,用的也是带装饰性石雕通风孔的踢脚石。柱础全是带石雕的鼓形、间或方形石柱础。这些与地面接触部分全用带雕刻石材,不仅能防潮,同时经久耐用,而且更加美观;还能从雕刻内容中体现出主人的意向和美好的愿望。这是一举几得的好办法。用材得当,处理得法,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天井两侧以及厅堂对面,这三方墙都位于在堂心就座的宾主的主要视线范围之内,都用泾县特有的水磨花砖饰面。这种面砖的花纹恰似抽象派的泼墨山水图画,它根据各人的经历和修养,任你想象:象云山,象流水,象草原奔马,象林间飞禽,亦或象樵夫负薪晚归,亦或象文人闲庭信步……;有的还刻有暗八仙、万字纹。在正对面的门头上方还镶上“清风入座”、“食德饮和”、“菜根滋味”等字样的大理石嵌方,表达着屋主人的情操。这样,设计者予先就给厅堂注入了永久性的高情雅致和诗情画意。真是一种绝妙的装饰手段!

东庄大夫第厅堂(注意:墙面和地坪的用材与装饰)

天花位于天井四周的部分多为卷棚顶,而堂心部分全为人字形沏上露明造形式,是在明架上再用草架承重。值得注意的是:人字形明架都在堂心屏风前和前檐金柱之间,而屋脊又向南推移了半步架,使堂心部分以天花明架正中为界:以南有明架和草架两部分,并在两部分之间形成了一个空气隔热层。以北明架和草架合而为一,省去了空气隔热层。这不仅使堂屋屏风前后主次分明,堂心突出,而且恰到好处地避免了南向直射的阳光炕气,而又减少了北向热辐射较少也做明架的投资,并同时收到了冬暖夏凉的效果。

厅堂剖面图(注意:草架空间的位置)

石雕通风孔

茂林传统建筑中砖雕很少,但石雕、木雕随处可见,并十分精致。与徽州民居中大量使用砖雕的门罩相比,它是用简洁的又是泾县特有的水磨花砖作装饰来突出入口,如前所述它同样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且更具地方特色。石雕主要用在大门两侧和堂心天井石板墙裙上,以及柱础和嵌方的石雕上,其中还每每有历代名人的笔迹,如岳飞书的“墨庄”、施闰章书的“聚顺堂”,王达宅内与苏州园林相同的“佳晴喜雨快雪之亭”……等等,这无形中使茂林民居宅院身价倍增,令人刮目相看。木雕则多数用于厅堂的明架和藻井,天井四周的撑拱,门窗隔扇和明清家具上。

茂林民居厅堂的柱础与铺地(注意:柱础有圆有方,铺地材质各异)

茂林民居门楼木雕

茂林民居厅堂入口藻井

最令我难忘的是一位同乡人介绍的茂林潘氏宗词,其最后一进的所有隔扇,原来雕的是一整套《朱子家训》。一扇门犹如一页书,整排隔扇又如连幅吊屏,那真是一件杰作!可惜文化大革命被砸得稀巴烂,如今见不到了。若还存在,那当是件国宝了。

门前和院内的小卵石铺地也都精致漂亮得很,大都以青卵石铺底,白卵石构图。有蝠、鹿、寿、喜和铜钱等图案,表示吉庆和招财进宝的意思。由于小卵石凹凸不平,又位于人们每日的必经之处,所以同时起到了按摩脚底的健身作用,如现代人穿着健身鞋走路一般。这种既有思想内容,又有适用价值,并且就地取材,不花大价钱就能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的做法是最值得现在建筑中大力提倡的。

茂林民居前院铺地(注意:用黑白2种小卵石铺成吉祥如意图案)

茂林每户的庭院绿化也别具一格。它有芭蕉园,枇杷园,方竹园、紫荆园,……等等,还有3米多高的双色茶花树,碗口粗细的罗汉松以及多头的白皮松,台湾运来的方形柿和娑罗国运来的娑罗树(红豆树)……等珍贵树种,使每家庭院品味不同,风情各异,看了这家还想再去看另一家 。

司马第的罗汉松

随安居台湾运来的柿子树(注:该树柿子呈异型)

红豆树

茂林是看不厌的,也是看不尽的。茂林村过去有七墩、八坦、九井、十三巷;还有三十二轩、七十二园、一百另八座大夫第。据说“七墩”是指村中七个最大的垃圾堆放场;“八坦”是指八处露天公共活动场地;“九井”是九口公共的生活和消防用井;“十三巷”是原有十三条街巷;“三十二轩、七十二园、一百另八座大夫第”则是指当时有那么多文人和官宦人家,他们家的门头上都刻着《行素轩》、《报春园》、《中宪第》,还有《随安居》、《中田庐》、《墨庄》、《环溪斋》等等不同的大理石嵌方。泾县有句民谣称:“小小的泾县城,大大的茂林村”。——这对茂林村的赞词歌谣,实在是有其道理的!

墨庄

中宪第

行素轩

随安居

报春园

(注意:以上嵌方的装饰方法和而不同)

由上可知:茂林村确是一处规划有序,公共设施齐全,规模可观,档次很高,具有浓郁的文人品味和官气排场的大村落。整个茂林村的生活环境处处都是艺术的人文空间。它是由山、水、路、屋、树组成的连续的艺术空间所构成,又用砖、木、石不同材质的平面艺术来点缀,还溶书法艺术和庭院盆景艺术于一体,再由晨午昏夜和春夏秋冬不同的时光艺术来渲染,因此让历代文人吟出了“茂林八景”和“乡情”之类的无穷尽的诗篇和文章。

人杰地灵;反过来,地灵又出人杰。根据县志办公室的同志介绍:泾县是一个只有35万人口的山区小县,但在明清两代全县中举的人数在全省仅次于桐城歙县,居第三位。其中茂林又是全县的佼佼者,明清两代出现了诸如“五凤齐飞”、“六鳌驾海”、“父子同科”等盛况;近现代又出了章太炎的国学弟子吴则虞,他是中国科学院文哲史研究员,著书200余卷。还有“民革”中央副主席吴茂荪,大书法家吴玉如,大画家吴作人,文学家、《红楼梦》研究会会长吴组缃,原国家财政部部长吴波,……等等。有人才,就能创造好的人居环境;有了好的人居环境,又能促进人才的成长。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客观真理。这种能蕴育栋梁人才的美好环境,那是乡乡镇镇所有地方的人都十分期盼的。

茂林村比较集中完整地把封建社会士大夫文化,用其村落规划和单体建筑的形式充分表现了出来。仅从创造人文环境和适宜人居场所的角度分析,其中就有许多成就值得现在很好地研究和总结。还有一些成就要靠我们进一步发掘才能理解,有些技术更是亟待恢复和发扬,就能直接为今天的四化建设服务。如今昔日的茂林有的变成了残垣断壁,但细心寻找,仍能发现其旧迹规模,其中也不乏寻得许多珍贵的完好无损者。如吴波宅、尚友堂、随安居、赞治第、东庄大夫第、墨庄、砚庄、吴氏宗祠……等等。这些各不相同的宅祠以及其它幸存的建筑是别处所没有的,十分可喜。中央在着力振兴我国传统村落的今天,我们更要十分注意抢救和保护这些有优秀历史文化的传统村落,宜尽早把村中的所有历史建筑加以普查登记,分类立档,逐年加以修复和利用。我们再也不能做那些有愧于子孙后代的事情了。

Hash:0a0a85949ebcc439d727f7b60b138aad97b6bd98

声明:此文由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