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右侍郎张鼎延墓

兵部右侍郎张鼎延墓

兵部右侍郎张鼎延墓类别:古墓葬时代:清地址:洛宁县城关镇凤翔村西,兵部右侍郎张鼎延墓,兵部右侍郎张鼎延墓简介,兵部右侍郎张鼎延墓-洛阳市洛宁县兵部右侍郎张鼎延墓

洛阳洛宁:兵部右侍郎张鼎延妻廉夫人的传说

兵部右侍郎张鼎延妻廉夫人的传说

张金生 张结实 张守林 张满周 张文林讲述

德里张氏四门二十一世孙张泽武 整理

洛宁县金门德里张氏是豫西地区的名门望族,德里张氏家族十世祖张鼎延,是明朝万历年间举人,天启壬戌科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世称张兵部。张兵部娶妻廉氏,是永宁县底张里奎阳川上高村(今洛宁县底张乡上高村)人,后世称为廉夫人,是上高村廉氏始祖廉养心的女儿。廉养心是明朝万历年间岁贡生,历官河南陈州太康县儒学训导。廉夫人生于万历己未(1595年)六月十五日子时,殁于顺治丁酉(1657年)七月二十九日午时,享年六十有三。关于廉夫人,在民间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

话说明朝万历年间,德里村四门九世祖张论,也就是张兵部的父亲。张论中了秀才后,屡次参加乡试,皆落榜而归。张论因家境贫寒,为谋生计,到裤子峪(今底张峪)奎阳川上高村廉氏家塾当教书先生。有一年夏天,他经常到河滩洗澡。一天午后,当他上岸后,经过村庄附近,在路旁一块庄稼地里见到一个大脚姑娘,脸又黑又丑,这姑娘无论走到哪里,天空中总有一块云彩能遮住太阳光,使太阳照不到她身上。一连数天,张论多次观察,都是如此。

有一天,张论准备回老家德里,出了上高村,当他走到离村不远的地方,发现天空中有一朵云彩,又望望远处的庄稼地,那一朵云彩下,正好有一姑娘在锄谷子,那朵云彩正好为她遮阳。当张论走进一看,还是上次见到的那位廉家女,张论心中暗暗拿定了主意。

后来张论到上高村打听这位姑娘的家世,人们都说:这是廉家女,是本村廉养心老先生幺女,家教极严,十分贤惠,知书达理,不过相貌很丑。

张论回学校后,一日张论设宴邀请当地乡绅和村中德高望重者,在宴席上张论说:“愚弟有一事相求,还需在座的各位,玉成其事。”众人皆应诺。张论说:“鄙人不才,家有犬子,名叫鼎延,正在进学,虽天资平庸,却也勤奋好学,希望在座各位为我儿说门亲事。”老乡绅问:“张先生,你可有中意人家?”张论回答说“久闻上高村廉养心老先生有一幺女,聪慧异常,知书达理。我有意订下这门亲事,想让诸位做个证见,为我儿提媒,促成百年之好!”众人大惊说:“廉家女脸黑,这个姑娘人才不俊,此地好姑娘多的是,你干吗看中她,非要向廉家提亲?”张论说:“我儿长相也不英俊,这样他俩才比较般配。”众人说:“你们张家是大户人家,只要张家不嫌弃廉家女人丑就行!”于是张论派当地有名望的乡绅前去提亲,这门亲事一说就成,一切进行得十分顺利。廉养心老先生饱读诗书,自然是见过世面之人,客套一番,便应允了这门亲事。德里张家挑选了良辰吉日,交换生辰八字,下了聘礼,就这样张廉两家订下了婚约。

转眼之间,已过数年,张廉两家婚期已到。到了迎亲那天,正值仲春时节,天气晴朗,张家用八抬大轿前往上高村廉家迎亲。到了廉家,那里是高朋满座,盛情款待,廉家一切准备得妥妥当当,顺顺利利,廉家人打发廉家女上了花轿。

却说廉家女乘上八抬大轿离了上高村,一路上正值春暖花开,风光无限好。当张家迎亲队伍走到大阳村北小河边,轿夫们用八抬大轿抬着廉家女,忽然觉得轿子十分沉重,八个人被压得东倒西歪,前走走, 后退退,无法前进,徘徊不前,无奈之际,他们只好在河边停轿歇脚。这时迎面刮来一阵旋风, 风吹花轿,轿帘被吹起,连新娘的红盖头也吹落在轿内。廉家女脸上落了厚厚一层灰尘,眼也睁不开。这时廉家女虽是新娘,也顾不得害羞,慌忙下轿去河边洗脸。廉家女不知脸上灰尘有多少,这一洗可不大要紧,竟然连奎阳河水都变得浑浊不堪,廉家女洗脸后,容颜大变,却变成了一个十分漂亮的姑娘。从此,这条河一直浑浊不清,人们便称它叫“浑水河”,至今当地百姓仍称这条河为“浑水河”。

当张家迎亲队伍八抬大轿抬着廉家女过了 “浑水河”,一路上非常顺利,正午时分,回到了金门寨。当花轿来到张府大门前,刚一落轿,犬吠鸡鸣,张家院中鸡飞狗跳,公鸡飞到房顶上鸣叫,狗跳到墙头上狂吠,这时正好有一只山羊受到惊吓撞到开道的传锣上,正所谓:“鸡上房,狗上墙,羊敲锣!”气象异常。那真是人欢马叫,满院喜庆,凤凰和鸣,吉祥如意!

婚后,张鼎延与廉氏少年夫妻,琴瑟和好,夫唱妇随,相敬如宾。张家人称廉氏为廉孺人。从此以后,张家家运亨通,人丁兴旺。张鼎延,先后考中举人、进士,官至兵、刑、工三部侍郎。廉孺人也因为丈夫张鼎延官居兵部,夫贵妻荣,被诰封为二品诰命夫人,因此人们便称廉孺人为廉夫人。

张鼎延与廉夫人生有二子:长子张琯,时有“永宁才子”之誉,顺治二年拔贡,官至山东兖州府知府、江苏淮安府知府;次子张璿,顺治时先后考中举人、进士,官至兵科都给事中、礼科都给事中、分巡江南庐风道、广东岭南道、湖广长沙道。张家官宦辈出,仕途亨通,政绩卓著,子贤孙孝,家业兴旺,乡亲们都说这是廉夫人带来的好福气。廉夫人聪明贤惠,勤劳能干,孝事翁姑,慈爱有加,治家严谨,教子有方。张鼎延三弟张世延夫妇死于战乱,遗留有二子一女,侄子张瑊、张珲及侄女,都是廉夫人收养,视如亲生,抚养成人,为之嫁娶,成家立业,有口皆碑,受到世人赞颂。张瑊为邑增广生,例授纳监。张珲为顺治十七年(1660年)庚子科武举。张世延的女儿嫁给了怀庆府河阳县(今孟县)礼部左侍郎薛所蕴的次子恩荫官生薛葳生,从六品,因其子琳声官至长沙府知府,薛葳生诰赠为中宪大夫长沙府知府,张世延的女儿张氏也被诰赠为恭人。

世传廉家祖茔是一穴凤地,站在上高村南西岭山口远望廉家坟,其山形犹如一头大象,廉家祖茔就在象头之下,世人都说“上高村廉家出女黛(美女)”,竟然应验在廉夫人身上。

有关历史文献关于廉夫人的记载:

清朝户部左给事中严沆《诰封夫人张太母廉太夫人行状》记载:

1. “廉夫人出自廉父太康训导介石公①,母李孺人,伯姊诸娣凡十人,而夫人最少。始司马公之父大中丞葆一公②与介石公同砚席,交甚欢,为子择婚,介石公以少女应之,若颜息之嫔于孔也。夫人年十七来归,中丞公已官大行,门第稍贵。”

2. “性至孝,事舅姑敬谨有加,奉段太夫人先意承志。及病焚香告天,愿以身代,日夜侍汤药,衣不解带,服丧哀毁骨立,古孝妇莫或踰此。”

3. “叔玉绳公③暨姒氏同时殉难,遗孤子瑊、珲,孤女一,夫人鞠育过所生,为谋嫁娶,皆尽礼,既毕,乃喜,乃吾可以慰九泉矣!”

4.“廉夫人生于万历己未④(1595年)六月十五日子时,殁于顺治丁酉(1657年)七月二十九日午时,享年六十有三。适玉调公讳鼎延,原任兵部右侍郎,以大理寺正卿加工部左侍郎,仍加一级。用夫贵,覃恩诰封夫人。”

注释:

①【廉父太康训导介石公】:指廉夫人的父亲廉养心,号介石,以岁贡生任河南陈州府太康县训导。

②【司马公之父大中丞葆一公】:司马公:指张鼎延,字慎之,号玉调,官至兵部右侍郎,兵部侍郎通常称少司马,故称司马公。大中丞葆一公:指张论,字建白,号葆一,官至四川巡抚。明清时期称通常巡抚为大中丞。

③【叔玉绳公】:指张鼎延的三弟张世延,号玉绳,邑廪生。

④【万历己未】:万历己未,此处错误,应为万历乙未年,即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万历己未是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据廉夫人“殁于顺治丁酉(1657年)七月二十九日午时,享年六十有三。”推算,廉夫人生于万历乙未年,公元1595年。

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中《兵部右侍郎张公神道碑》中关于廉夫人的记载

《张兵部原配廉夫人的传说》

流传地区:洛宁县陈吴乡、底张乡以及豫西地区。

口述者:张金生,金门寨村人,男,80岁,农民。德里张氏四门十九世孙,四门九世张讲后裔,德里张氏文化传承人。

张结实:陈吴老寨人,男,70岁,农民。德里张氏四门二十世孙,四门九世张诵后裔。

张守林:东磨头村人,男,64岁,农民。德里张氏四门二十世孙,四门九世张讲后裔,德里张氏文化传承人。

张满周:东磨头村人,男,65岁,农民。大门楼张氏二十一世孙。磨头村大门楼支派张氏文化传承人。

张文林:东磨头村人,男,40岁,教师。大门楼张氏二十二世孙。磨头村大门楼支派张氏文化传承人。

记录者:张泽武,金门寨村人,男,20岁。德里张氏四门二十一世孙,学生。

采录时间、地点:1987年3月20日,金门寨村。

1987年4月10日,磨头村。

《张兵部原配廉夫人的传说》采录于1987年春,这次刊发时对文中语句和情节做了补充和完善。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人物 | 皇亲巷里有“皇亲”:老城小巷中居住的兵部右侍郎孙光祀

在省府前街的东侧,过去有一条街名叫尚书府,尚书府的南头名为“皇亲巷”。之所以叫“皇亲巷”,那是因为清代这条巷子里有一座“司马府”,而这座司马府里住的大老爷据传说就是“皇亲”。

入仕从政 立功得宠

孙光祀(1614年-1698年),字溯玉,号祚庭,平阴县孙官庄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文化世家,其祖父孙充为明朝万历年进士,曾任江西道御史、山西左参政。其父孙振图虽无功名,但博览群书,造诣很深,后被皇帝封号。孙光祀天资聪慧,好学敏求,记忆超人,在祖父和父亲的的教诲下,幼时就能背诵《三字经》、《论语》、《孟子》等,10岁能撰文写诗,且文笔犀利,语出惊人。但因孙光祀在家中排行老大,且身强力壮,父亲就让其一边干活,一边读书。因为干活影响读书,孙光祀直到41岁才殿试中榜,及第进士。同年入朝,选庶吉士,翌年改授礼科给事中。

孙光祀坚持正义,惩贪剔弊,侃侃敢言,曾上奏20余疏,奏陈慎选举、核镇将、核赎锾、剔衙蠹、禁滥征、酌科议六事,均指陈时弊,切中要害,深受顺治皇帝赏识。康熙登基初期,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割据,集结兵力,密谋反清复明。康熙对他们的叛乱行径毫不手软,立即召集大臣密议,采取断然措施予以处置。由于保密不慎,撤藩的信息被留在京师作为人质的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窃取,吴应熊立即写信,派人送到云南向父亲告密。吴三桂得知撤藩信息后,耍起两面三刀、阳奉阴违的鬼伎俩,明着向康熙称疾要求撤藩,暗地里却积极准备叛乱,极力抵御削藩。时任少司马的孙光祀认为吴应熊是埋在朝廷里的一颗定时炸弹,祸患难测,便秘密上书,建议康熙诛杀吴应熊。孙光祀的上书使康熙痛下决心将吴应熊及其儿子吴世霖斩首,截断了北京与云南的联系,消除撤藩障碍。尔后,在平叛过程中,孙光祀忠贞于康熙,坚决支持主战派明珠,反对主和派索额图,多次为平三藩治骚乱出谋献策。

孙光祀书法扇面

康熙十二年,孙光祀在湖南主持科举考试时,他以国家社稷为重,坚持公平、公正,任人唯贤,严格选拔精英人才,在参与中试的106人中,有64人考中进士,深受学子们好评和拥戴。孙光祀在朝为官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勤勉从政、独立敢言、革除旧弊、功绩卓著,深得顺治、康熙两代皇帝的器重,先后晋升其太常寺少卿、通政使司右通政、太常寺卿、通政使、兵部右侍郎、殿试读卷官。

慈心为怀 造福乡里

康熙十八年(1679年),65岁的孙光祀告老还乡。他回家后怜悯乡情,热心行善举、做善事。回乡的当年赶上山东一带先旱后涝,庄稼歉收,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流落街头,乞讨保命。孙光祀见此惨状,“不忍斯民之罹于厄”,便开仓放粮,拿出五百余石粮食救济历城长清平阴肥城的饥民,每日每户发给升余,持续4个多月,救活饥民二三千人。从此以后,孙光祀多次赈济贫民,发出的粮食、衣被不计其数,群众都夸孙司马是位活菩萨

孙光祀的故里,地处山区,水源奇缺,祖祖辈辈要到外村挑水吃。孙光祀为解决乡亲吃水难题,从南方请来水利专家测定井位,聘请20多名青壮年石匠,个人出资凿井。据传,当井凿到五六丈时,遇到坚硬的岩石,进度慢了下来。孙光祀为鼓励石匠加快施工进度,承诺从井下挖出一斗石渣,奖励一斗铜钱,如此一来,施工进度大为加快。但这一招也带来一个利益问题,石匠们为多得铜钱,当凿井凿到出水的地方时,故意向西偏了一点,以至凿到12丈深不见出水。孙光祀顿时大怒,命那位专家实地察看。专家下井后,眼观耳闻,隐隐约约听到井壁一侧有汩汩的水声,他辨清方向,抡起铁锤就朝有声音的方位砸去。随着铁锤落下,一股清泉喷射而出,瞬间井筒里灌满了水,并旱涝如一,四季不减。300多年来,乡亲们不知从井里提出多少水,井口石板上被井绳勒出的深深沟壑,记下了井的奉献和功劳。

孙光祀墓地石像生

此外,还有一项工程至今被孙官人所怀念。孙官庄村中有一条山沟,将一个村子分成两半,沟北与沟南来往,要么下沟攀崖,要么绕道远行,生活、生产十分不便。有一年发大水,两位村妇不慎跌入沟中被大水冲走。孙光祀知道这一情况后,心里既沉痛又内疚,认为自己在朝里为官多年,家乡的这点小事都没办好,实在对不住衣食父母。于是个人出银上万两,请来设计师、建筑师,招来能工巧匠,历时一年建起一座连接南北的石桥。石桥宽5米,主桥长10米,引桥长10米。建筑材料全部采用上等青条石砌垒,桥的造型为三拱形,既美观又实用。至今,这座石桥还在使用通行。

足智多谋 结下皇亲

孙光祀为官时在济南建造了府第(位于现泉城路中段),冠名“司马府”,司马府所在的小巷,又叫做“皇亲巷”。“皇亲巷”缘于孙光祀的足智多谋,结下皇亲。

传说康熙6岁登基后,只要不上朝,每天就在宫中和脾气相投的妹妹一起玩耍。有一天,孝庄皇太后在御花园同康熙、公主玩得很愉快,太后逗康熙,问他长大后找不找媳妇,康熙回答说要找。孝庄皇太后进一步问他要什么样的,康熙便对太后说要娶公主。孝庄皇太后很生气地批评说:“玄烨,你是皇帝,怎能信口开河乱说呢?”可这位小皇帝却执拗地对太后强调,就是要娶妹妹。那时皇帝是金口玉言,一开口便是圣旨,谁敢不听?这位公主赶忙跪下“谢主龙恩”。孝庄皇太后本想狠狠教训一下康熙,但考虑到这是御花园,没有外人听见,又念康熙虽贵为皇帝,但在自己面前还是个孩子,不懂婚丧嫁娶之事,等他长大后懂礼义廉耻就好了。可谁知,在康熙到了结婚年龄时,太后王公大臣都忙着给他选皇后,康熙却都一律不答应。孝庄皇太后问康熙时,才知道他还是要娶妹妹当皇后。太后讲了一通道理教育康熙,但仍不能改变他的初衷。

无奈,太后想让文武百官劝说皇帝,于是就出招让康熙问问文武百官娶妹妹为皇后使得使不得。按照太后旨意,康熙真的询问起了文武大臣,许多大臣认为皇帝与亲姊妹结婚有违伦理道德,使不得,结果一个个被杀。当询问到孙光祀时,他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回答“使不得,也使得”模棱两可的话。皇帝问此话怎讲?孙光祀回答:按论理道德,娶公主做皇后使不得。但让公主认我作义父,由我发嫁送娶就使得。皇帝认为孙司马言之有理,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便吩咐下面照办。事后,由皇帝贴身太监带公主秘密出宫,来到济南司马府上,按照礼仪,认作孙光祀为义父。礼毕,孙光祀以亲生女儿的礼俗置办嫁妆,筹办礼品,后请山东巡抚名正言顺地把公主当成孙侍郎之女送往时宜宫。后来传说公主因得病猝死半路。可孙光祀却成为“名副其实”的皇亲,因此司马府所处的小巷也成为“皇亲巷”了。

张鼎延与金门寨《张氏家乘》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泽武/撰文

金门寨《张氏家乘》是河洛地区迄今发现的修谱年代最早的张氏家谱,该谱刊刻于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系木刻本,修谱人为清初兵部右侍郎张鼎延。

清兵部右侍郎张鼎延像

一、张鼎延生平

张鼎延, 字慎之,号玉调,河南永宁县(今洛宁县)金门德里村人,明崇祯初年迁居金门寨(今新寨村),都御史四川巡抚张论之长子。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二月二十五日生于金门川德里村,学有本原,不习浮华。年二十,万历乙卯科(1615年)举人。益饬躬砥行,衣履饮食有常,无复膏梁气习。明天启壬戌科(1622年)进士,初授行人司行人,由行人考选兵科,授兵科给事中,以边事不戒,弹劾兵部尚书霍惟华,惠安伯张庆臻贿改敕书,及宣大总督张晓、巡抚张三杰失事状,逮削有差。又劾惠安伯贿改敕书,声震左掖,召对文华殿者一,召对平台者三,怀宗嘉纳,升兵科都给事中,数召见,敷奏详敏,怀宗益贤。鼎延以父论抚蜀,例不得居谏职,请避归。值边圉孔棘,羽书旁午,日夜言兵事数百言。以直谏忌者摘蜚语,降行人司副行人。再起为南京吏部文选司主事、升南京吏部郎中。崇祯七年(1634年)六月,丁中丞公忧,奔父丧归里守制。

初论抚蜀平蔺州水西乱归,守永宁,御流寇,未叙功而卒。鼎延伏阙上书曰:“臣父出定蛮方,还扦乡里,戮力兵间,致於僵仆,惟主上念武侯之渡泸,以劳定国,怜子囊之城郢,没不忘君,庶先臣死骨不朽。”上疏请恤典,章上,忌者以称誉过实,下所司按覆,竟坐免官。闲居家中十一年。崇祯十三年(1640年)十二月李自成大军围攻永宁城,公与知县武大烈招兵买马,共守县城。公守南城,竭尽心力,备历艰险,城破跳井自尽,大难不死。被家仆相救,从东门逃出城后,隐藏在溪源寨三日,后流离怀庆府数年。

清顺治元年(1644年),礼科给事中孟明辅、山东道监察御史傅景星先后疏荐鼎延,以荐征起用,清顺治二年(1645年)拜吏部验封司郎中。是时天下新定,长吏丞尉,军中以便宜除授,多冒滥,鼎延严覆流品,黜伪惩贪,奏免千有余人,铨格以正。顺治三年(1646年),分校会试。历升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少卿、正卿,顺治八年(1651年)授刑部右侍郎,加工部左侍郎,顺治九年(1652年)转兵部右侍郎,顺治十年(1653年)上疏告归,致仕归里。鼎延为人晓习文法,再事勤力,鲜所回隐,同列或言受任日浅,宜引嫌避可否?鼎延曰:“某遭本乡倾覆,生类殄尽,归命圣朝,脱汤火,若不竭力自效,裨益万分,何以见陈许汝颖之士?”兰阳梁太常羽明尝称其不设城府,不喜脂韦,见善若渴,嫉恶如仇云。鼎延置家庙义庄于其间,暇为阡陌之游,作五老图,有劝之复出,笑弗应。

顺治十三年(1656年)十月,诰封通奉大夫,赐二品诰命。

洛宁聚魁楼

顺治十四年(1657年)将城东郭外文昌庙移建于城内东南隅,改名“聚魁楼”,俗名“魁星楼”。据旧志中锁青缙为《张玉调划一地粮碑记》记载,鼎延曾向朝廷上书,以永宁荒残,地粮失平,请将竹、水、川、原地粮以川地划一,折亩征银,世代受益。顺治十六年(1659年),卒于故里,祀乡贤。

《中州先哲传 名臣》有张鼎延传。吴伟业撰《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永宁张公神道碑铭》,见《吴梅村全集》卷四十二。有文集二十余卷。

1991年《洛宁县志》记载“鼎延博学,能诗善文,酷爱书法,与孟津亲公王铎共书石刻《琅华馆帖》12方,1958年在故居遗址出土,存洛宁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成为中外书法界之瑰宝。著有文集十余卷,今无存。民国六年《洛宁县志》仅录《达沈屯道书》《达少司农王玉铭书》等政治论疏、传记、文赋17篇,写景诗12首。”

长子张琯,顺治二年(1645年)贡生,历官兖州府知府、淮安府知府;次子张璿,顺治己丑科(1649年)科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改兵科给事中,历升吏科都给事中,以乞养回籍。丁忧,服阕,补礼科都给事中。转湖广分巡长沙道,裁补广东分巡岭南道,裁补江南分巡庐风道,以病归。

二、张鼎延著述

《永宁县志》八卷,永宁知县程万善修,张鼎延与邑人锁青缙纂。有顺治十年【1653年】刻本。《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今存七、八两卷,皆为人物志,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有藏。此志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修志时,此书已“湮没无闻”,幸纂修张鼎延、锁青缙二人修志序言尚存。 《张鼎延文集》,吴伟业《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永宁玉调张公神道碑铭》说他有《文集》二十余卷。未见他书著录。《张氏家乘》记载张鼎延“《张玉调文集》十二卷”

《张玉调诗集》四卷。《张氏家乘》记载张鼎延有“《张玉调诗集》四卷”。

《嶰谷巵言》十卷,有康熙三年(1664年)张琯刊本,上海图书馆有藏。此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集部》中《清人别集总目》著录。《张氏家乘》记载张鼎延有“《嶰谷巵言》四卷”。

《张氏家乘》四卷,有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刊本。《张氏家乘》记载张鼎延有“《张氏家乘》四卷”。

《枢垣谏草召对本末》四卷,《张氏家乘》记载张鼎延有“《枢垣谏草召对本末》四卷”。

《吕明德先生年谱》,今存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张鼎延撰有序言。

张氏传世碑帖---《琅华馆帖》

《琅华馆帖》,共十二方,张鼎延主持镌刻。琅华馆帖为王铎和张鼎延、张璿等人所书。清顺治八年(1651年)张翱镌刻。1958年在洛宁县新寨村张鼎延故居出土。帖石系用白玉石雕琢而成,共12方。草、行、楷兼而有之。帖分一、二两册,每方石面右边刻有册页编号。有的还刻有“长定飞卿张翱镌刻”字样。帖尾有王铎跋语,末行署“辛卯三月十四夜王铎书”。辛卯为顺治八年(1651年)。王铎在其跋语中已有概括说明曰:“是帖皆予与中丞葆一年伯、王调亲家往还牍也,中间天政婿仅一二小札及游金门山有韵之语,玉调公念颠狈多有失坠,遂鉥玺之”。主要内容为王铎草书、王铎、张缙彦为张论所写的诗,张论、张鼎延、张讃、张琯游金门山组诗,张鼎延张璿所写《先祖川功》组诗,张鼎延写有《先中丞葆一府君蜀事小传》,张琯、张璿写有《思金门德里村》等。

三、《张氏家乘》内容

《张氏家乘》共分四卷,由世系、人物小传、皇言、志述、科宦、多士、祠祀、行实、贞谊、楯越、茔兆、赠言,共十二部分组成。

《张氏家乘》卷首有序言和凡例。张鼎延于顺治丁酉(1657年)夏撰写谱序。 卷一:

1.《世系》,介绍张氏家族世系源流,张氏祖籍陕西同州,元末之际始祖仲文公在秦不知所终,室人党氏携家避兵迁居永宁县金门川北里村(今德里),二世祖贵配陈氏,生四子,琇、珷、珍、玹,兄弟四人,分为四门。本次修谱张氏世系自始祖仲文公叙到11世。

清乾隆八年陕西同州雁羌村《张氏家谱》

金门寨《张氏家乘》

大门楼村《张氏家谱》

卷二:

2.《人物小传》,介绍张氏家族著名人物30余人。其中尤以二门五世祖天顺岁贡蓟州通判张濬、四门八世祖孝子张士益、九世祖四川巡抚张论、顺天府治中张讃、十世祖兵部右侍郎张鼎延、十一世祖兖州府知府张琯、兵科都给事中张璿,最为著名。

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宁县志》

3.《皇言》,介绍朝廷封赠,诰封圣旨,顺治十三年(1656年)诰封张鼎延为通奉大夫、大理寺卿、工部左侍郎,并追封其父(张论)祖(张士益)三代如其官。诰封张鼎延妻廉氏为二品诰命夫人。赠张鼎延母段氏、祖母朱氏为二品诰命夫人。

4.《志述》收录张鼎延之父四川巡抚张论墓志铭、墓表、神道碑,张论原配段氏墓志铭。

明四川巡抚张论墓

5.《科宦》介绍张氏科甲人物,其中张论、张鼎延、张璿祖孙三代进士,数代名宦,名垂青史。进士3人,举人4人,贡生10余人。

6.《多士》介绍张氏家族的庠生、廪生、增广生员。

卷三:

7.《祠祀》介绍张论专祠---张中丞祠的始建、重修情况。张中丞祠,为明四川巡抚都御史张论而建,在永宁城西门里。创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永宁知县刘鸿业修。崇祯十三年(1640年)城陷毁于火。清顺治九年(1652年)永宁知县程万善修,永宁县知县章平事树碑以记其事。该卷收录特建专祠碑文两篇。明永宁县知县刘鸿业撰文《都御史张公祠记》,清永宁县知县章平事撰文《都御史张公祠记》。还收录有张鼎延撰文《异井记》《苍苍说》等艺文。

8.《行实》介绍张氏家族的著名人物传记。收录有孝子张士益、张论、张讃等传记及行状。

9.《贞谊》介绍张氏家族的贞节烈女传记,以及建坊旌表等情况。收录有张论侧室石氏传、张璿妻郭氏传等。为石氏郭氏建有旌表贞节坊

10.《楯樾》介绍张氏家族的石牌坊共7座。其中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为“恩貤累代坊”,该坊是明崇祯皇帝御赐为四川巡抚张论及其祖先而建。

柱史坊:明天启年间,为四川巡按张论建。

都宪坊:明崇祯初年,四川巡抚张论建。

父子进士坊:明天启年间,为万历庚戌科进士张论、天启壬戌科进士张鼎延建。

累科贤书坊:清顺治年间为明庚子科举人张论,明己酉科举人张讃,乙卯科举人张鼎延,清顺治戊子科举人张璿建。

旌表贞节坊:清顺治年间为张论侧室石氏、张璿妻郭氏建。

佳城坊,明崇祯年间为张氏祖茔建,在德里村南张氏祖茔,1958年被拆毁。

11.《茔兆》介绍张氏家族的祖茔墓冢以及迁茔情况。

金门川德里村张氏祖茔

张氏始祖墓

兵部右侍郎张鼎延墓

卷四:

12.《赠言》,收录朝廷大臣及张氏门生为张鼎延祝寿晋升官职所写的贺序。其中有张鼎延门生翰林院学士高阳李霨为张鼎延晋升官职、祝寿所写的序言,王铎为张璿考中进士所写贺序,以及顺治三年状元、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傅以渐所写的贺序、都御史宋贤为严州司理张琯写有《严司理惠漕碑记》等。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