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砭新石器遗址

黄石砭新石器遗址

黄石砭新石器遗址地址:栾川县庙子镇黄石砭村,黄石砭新石器遗址,黄石砭新石器遗址简介,黄石砭新石器遗址-洛阳市栾川县黄石砭新石器遗址旅游指南

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介绍 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地址门票价格

营盘山遗址这是云南发现超多遗址文物的遗址地。在遗址位置发掘出了众多石器跟陶瓷片,在那片土地上发掘出了黑陶,红陶数量不等珍贵文物。目前这里是免费对外开放的。

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介绍 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地址门票价格

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景区基本信息

门票:免费

位置:云南省昆明禄劝

开放时间: 全天

交通路线

昆明北部汽车客运站有昆明至禄劝县的客车,行程约2小时。

自驾路线:

从昆明出发进入沣源路——杭瑞高速——京昆高速——香水路——G108——秀屏路——东山路行驶150米到达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介绍 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地址门票价格

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景区攻略

禄劝县是云南省昆明市辖县之一。营盘山遗址是云南省自1990年以来发现最多新石器时代文物的洞穴遗址。

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位于岷江东南岸三级台地。它有5米宽,4米高,66米深,最宽处21米宽。该遗址是在1984年的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并收集了部分石器和陶器碎片。

1989年7月,县文物办公室对遗址全面清理,遗址出土了,砂灰陶、夹砂橙红陶、黑陶、泥质红陶等陶片超过20000件,石头(刀、纺轮、石臼、斧、锛、凿)超过50块,蚌刀4块,小海贝29枚和羊、马、鹿、猪、牛和其他动物的牙齿和贝壳。

营盘山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介绍 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地址门票价格

据了解,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岷江东岸和南岸的三级台地。遗址场地呈梯形,东西宽120-200米,南北长约1000米,总面积近15万平方米。该遗址包括新石器时代和石棺时代的文物。其中,新石器时代的遗迹是5500 - 5000年前的中心聚落遗址,石棺时代的遗迹是西周、战国、秦汉时期的石棺墓。

2000 - 2006,成都文物和考古研究所、阿坝州文物管理所、茂县羌族博物馆正式发掘文物管理网站,七年来,发掘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发现9座的房屋基地,5座人殉坑,4座窑址,灰坑100余个等,此外,在中西部的废墟发现的大量类似于广场,出土器物包括陶器、玉、石、微晶,骨器、蚌器等,总数几乎全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出土文物在营盘山包括最早的陶瓷雕塑四川发现,最早的文物人工用朱砂在中国发现,最早和最大的陶瓷窑遗址发现在长江的上游,和最多的彩色陶器在四川出土。

据专家介绍,营盘山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岷江甚至在四川西北部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突破,不仅将巴蜀文明进步的历史起源在5000年前,是找到灿烂的三星堆文明和砂的来源提供了新线索,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韩城新石器遗址有20多处,旧石器“禹门洞穴遗址”可追溯到5万年前!

关注 陕西韩城旅游微信 你才不是古城的过客

吾城 | 有故事的韩城 有味道的旅程

史前 远古遗迹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

韩城地处黄河中游,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当我们穿越幽深而古远的历史隧道,不禁惊奇地发现,早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前夕,韩城地域就活跃着大量的原始先民。他们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一部分,与华夏民族的所有始祖共同创造人类文明,走过了自己漫长的历史。

西依梁山 东临黄河

韩城地处关中平原东北隅,西依梁山,东临黄河,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天然摇篮。

韩城地形西北高而东南低,西部为山区,中东部平原,东部 为川道。山、川、塬皆有,俗称“七山一水二分田”。

城西部地区呈山岭和黄土丘陵地貌。境内山脉属黄龙山系的梁山山脉,东北一西南走向,自西向东延伸,为放射状分布的河流所切割。区内分为南北两个主脊。南有巍山香山尖山等;北有大岭、西峙寺山、猴儿山、牡丹山、八郎山、高祖山龙门山等。其中大岭海拔1783米,为最高峰。这一地区植被良好,现在仍有大片原始森林,不少地方遗存着天然石窟和洞穴。

中部地区是平沃野,宜农宜桑的黄土台塬。其东西宽10—20公里,南北长50公里,流经其间较大的错开河、盘水、水等主要河流大部源自大岭南麓,流向基本呈西北一东南向。此外还有较小的院子河、埝庄河、白矾河、汶水、泌水等。这些河流均源自西部山区,经台塬形成河谷向东汇入黄河。沿河的河谷川道,自然成为原始先民理想的栖息地。因此,在这些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达数十处之多,形成了内涵丰富且价值极高的古文化遗存。

黄河于独泉入境,由西北向东南,出禹门而南下,径流65公里到芝川镇姚家庄出境,成为流经韩城的第一大河。禹门口以上十多公里,黄河穿行于高山峡谷之中,其最窄处的“石门”,宽仅50多米,两岸削壁千仞,险峻无比。传说此乃禹凿龙门,劈山引黄导流之处,俗称“禹门口”。在这里留下的无数遗迹和流传千古的动人传说,是为“华夏祖龙”宏伟业绩的印证。考古发现,在禹门口的天然洞穴中,有五万年前,次于蓝田猿人大荔猿人的旧石器晚期的人类遗址和大量石器。这里生活过的韩城先民,不但揭开了韩城历史的第一页,也和黄河流域其他地方的古人类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渊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部地区均属海拔较低、土质肥沃的冲积漫洲和河边滩涂。

黄河从禹门口冲决晋陕峡谷后,河床骤然舒展,形成宽阔的河谷漫滩,再加上由西而东的十多条河溪,在入注黄河处形成形貌各异的冲积滩洲,十分有利于古人类生活和繁衍生息。在沿黄河西岸的二级台地上,北起下峪口,南到芝川镇,几乎无处不有价值很高的古文化遗址。

纵观韩城地貌,山、塬、川、滩类型多样,东西部地区高差悬殊。西部最高处海拔达1783米,东南最低的水黄河口海拔300多米。在这纵深只有50公里的地域,有如此大的高差,便形成了“山区冬眠才初醒,塬上已是盛夏时”的立体气候特征。因而在韩城地区,既有气候温湿的平原河川,也有松软肥沃的滩涂漫洲,还有利于藏匿的山林洞穴。这种多样互补的自然环境,既可提供丰富的渔猎、采集资源,又可躲避自然灾害和野兽的侵袭,理所当然地成为古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环境。

人类产生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由于生产力的原始、落后,原始人类对自然资源有着无奈的依赖,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韩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鲜见的地貌特征,为原始先民提供了十分难得的生存和发展的优越条件。

黄河中下游一向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孕育民族文化的摇篮。远古时期的韩城先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所创造的古老文化,是汇入中华黄河文化巨流中的一支重要的源流。

禹门洞穴 史前文明

在距今大约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韩城的先民就在这里生息繁衍。

20世纪70年代初,修建通往桑树坪的煤炭铁路专线时,在禹门附近发现两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故被专家命名为“禹门洞穴遗址”。

“禹门洞穴遗址”,位于市东北30公里禹门口黄河西侧600余米的华子山山腰。洞口朝东,比黄河水面高出约30米。1973年,西北大学地质系和历史系对其进行了两次清理发掘。

现藏于 韩城市博物馆

“禹门洞穴遗址”地层属奥陶纪石灰岩,洞穴约高6米,宽3米,深4米。洞中堆积物厚约3米,分为三层。出土的石器有小砾石凸镜体、兽骨(火烧骨)和人工打制的石核、石片、石器等共1202件,还有一些动植物的残存物和灰烬层。出土的石器按用途分为砍砸器、切割器、尖状器、刮削器。石器体积细小,石核为楔形,石片宽短且薄,石料以燧石和石英岩石砾石为主。植物残存物是木本的松、桦、榛、柳、云杉、胡桃、鹅耳栎、蔷薇科,草本的豆科、毛茛科,禾本科、百合科、伞形科、蒿属科等;动物残存碎片是牛、犀牛及鹿等动物的骨骸。从植物残存物和动物残存碎片来看,当时此地属森林草原型的生态环境。其时代应属旧石器时代更新世中期之末到更新世晚期之初。

这些实物无可辩驳地说明在距今大约五万年以前,韩城先民就居住在黄河岸边的天然石灰岩溶洞内,在原始森林中采集果实,在洞穴西南的草原上追捕野兽,用石器刮削切割牛、犀牛和鹿的皮肉,围着火堆分吃烧烤的食物,过着原始公社生活,创造着自己灿烂的文化。

“禹门洞穴遗址”,是解放以来在黄河中游沿岸首次发现的滨河最近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它的发现为我国远古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为探索我国新石器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蓝田人”,经过中期的“大荔人”,到晚期的禹门口旧石器“新人”,印证了陕西关中平原东部是人类早期活动的一个重要区域,黄河中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孕育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

仰韶文化 遗址遍布

现藏于 韩城市博物馆

韩城地处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随处可见。截至目前,韩城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0多处,绝大多数分布在黄河、澽水、芝水、盘水和亢水背风向阳的二级台地上。新石器遗址中,既有较早的以小西庄、庙后、药树村等为代表的,以红色彩陶为主的仰韶文化遗址,也有以史带村、化石村、大德堡等为代表的以灰黑陶为主的龙山文化遗址。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在人类还没有真正走向文明之前,韩城地区已是一个部落林立、人群密集的古人类长期生存繁衍的地区。

现藏于 韩城市博物馆

在濒临黄河的“昝村寨遗址”“史带村遗址”“化石村遗址”和濒临澽水的“芝川北寨遗址”“庙后村遗址”等地方,从发掘和显现的文物看,多属“仰韶文化”,彩陶、灰纪陶片,零星残陶和断崖灰土层,俯拾可得,距今六七千年左右。另一部分具有龙山文化特征,距今五千年左右,约占三分之一。“新村遗址”和“庙后遗址”最有代表性。这一时期的石器都是经过磨制的石斧、石刀、石铲、石锛等。另外,又有骨器和陶器。骨器有骨铲、骨针、骨刀、鱼钩等,形体小、制作精细,尖锐光滑锋利。陶器最多,有锅、碗、盆、罐、盘、缸等,还有陶纺轮、陶塑猪。

这些遗址表明,在这一时期,生活在韩城的先民已经从西部山地移居到台塬川道地区,从原始游牧生活进化到原始农业社会,揭开了韩城文明史的序幕。

©=作者 :《韩城史话 》秦忠明

©=最温度、最深度,最情怀、最态度的平台

史记韩城 · 黄河文明

一入韩城千年里,街巷塔楼庙无言。文史圣域的“小北京”,是读书人的朝圣地。千年流淌的文脉,如古城的封面,是韩城灵魂之所在,是厚植乡愁沃土的“定心丸”。

忆往昔,秦腔唱词里的“祖籍陕西韩城县”活跃在《装台》、《山海情》等热播剧中,它以其“ 关中文物最韩城,直以登仙喻此行”的风韵让人神往涉足。

“城脉”即“文脉”,为文脉建档筑巢,城脉更有气象。韩城的“城运”,是关系世代子孙的千年大计,古往今来,这座城市延续文脉遗产,坚定文化自信,涵养人文情怀,留下乡愁记忆。 这是文化出海,照亮千年航程的“指南针”,是文明者文明的通行证,是“史记韩城”出发的“迎宾门”和“会客厅”。

❶ 韓城,你的名字。

❷ 韩城 | 曾经最爱江南雨,如今偏爱我的城!

❸ 叩问古城,你可记得我倾世倾城!

❹ 知音难觅,历史亏欠司马迁一个“管鲍之交”?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石家河遗址——新石器时代的辉煌再次惊艳众人!

说到考古研究,我们只能联想到挖掘文物;你知道考古研究都需要干什么吗?画图、整理陶片、修复文物、撰写简报……这么一看,考古的确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简单,考古人员的日常,琐碎而忙碌。今天,小编带大家领略一下石家河遗址的独特风貌。

意外惊喜,揭开石家河遗址神秘面纱

石家河遗址发掘现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就是这样一片土地,可让考古人员没少花功夫。1954年冬,一个水利工程的掘进,意外掀起石家河遗址神秘面纱的一角。在石家河遗址被发现前,人们对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文明了解很少。石家河遗址的发现让考古人员为之兴奋。

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已知的,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在距今6500年即开始有人类居住生活,距今4300年左右达到鼎盛时期 。石家河遗址及由它命名的石家河文化代表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在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三星堆文化、楚文化的重要源头。

玉龙 湖北省天门博物馆供图

2014年,中断20多年的石家河遗址考古工作重启。其后几年的时间里,这里发现了更早的城址、罕见的祭祀遗存、数以万计的红陶杯残件以及标志着史前玉作巅峰的精美玉器……2017年,石家河遗址先后入选“201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10项“重大田野考古发现”。一次次震惊世人之后,对于这座拥有数千年历史的遗址,更多秘密有待揭开。

今天,一群考古人仍埋头躬耕于此,寻找被时间掩藏的秘密;与此同时,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也在紧张筹备中。

石家河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北京大学、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市博物馆联合组建石家河考古队,再次对遗址进行发掘,大型史前古城——石家河古城初露峥嵘。

2014年,考古工作者重启石家河遗址考古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石家河古城核心的谭家岭遗址发掘出早于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城垣和环壕,表明古城在距今约5000年时开始筑造,将石家河城址的建城史至少提前了500年。

团凤 湖北省天门市博物馆供图

“当时的考古成果发布后,公众的目光都被精美的史前玉器吸引,但在我们考古人的眼中,谭家岭城址的发现,才是最激动人心的,”向其芳说,“因为它奠定了石家河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重要见证的基石。”

考古人员猜想,这里极有可能是大型“宫殿”遗址,是当时统治者对聚落群内部、周邻聚落实行管理发号施令的场所,是中枢管理机构所在地。

沉睡千年的240多件精美玉器

每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往往都伴随着珍贵艺术品的出土,对石家河遗址来说,最吸引公众眼球的,当属数百件精美玉器的面世,它们沉睡数千年,却依然古朴优美,令人震撼。

2015年年底,考古人员在石家河古城中心区域的谭家岭遗址寻找大型建筑遗迹时,意外发现9座瓮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随葬,共发现各类玉器240余件。这些玉器类型丰富、造型奇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多数玉器表面有精美的线刻图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用“巅峰”这两个字形容石家河出土的玉器。他说:“出土的240多件玉器,给我们带来了又一次震撼,这批玉器的发现,击碎了学者们构建的古玉体系,标志着一个史前玉作的巅峰,代表了一个中国玉文化发展空前绝后的时空坐标。”

在此之前,考古人员曾于1955年在石家河城外的罗家柏岭发掘出一批玉器。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一件团凤造型的玉凤,是其中的代表,被誉为“中华第一凤”。

石家河出土的这些玉器足以显示出距今4000多年以前,长江流域已有发达的手工业和繁盛的文化,社会阶层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保护不是封闭,而是适度开发

有人说,对历史遗迹最好的保护,不是挂牌和封闭,而是合理适度的开发利用。在石家河考古成果大放异彩之时,对石家河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也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自此,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驶上快车道

“今年以来,我们组织人员对遗址核心区的坟墓、水系、房屋等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石家河遗址博物馆的规划和选址也在紧锣密鼓筹备。”石家河遗址管理处主任谢红宜介绍说。

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效果图

按照规划,石家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计划总投资10亿余元,占地8平方公里,空间结构为“一轴、一环、内核、外四区”,以谭家岭古城为中心,环绕古城城垣、城壕、土台,内布印信台、三房湾、邓家湾等其他不同功能的遗址地点,外设考古预留区、科普教育区、管理服务区和西河湿地涵养区。

考古遗址地的观赏性较差,公园计划运用声、光、电、LED等多种技术,生动呈现遗址内涵,并提供游人参与体验古人生活、生产的互动活动,增强展示的趣味性,以引导民众走进遗址,共享遗址保护成果。

拉你入藏友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