筻口铜器墓

筻口铜器墓

筻口铜器墓

春秋墓葬。位于岳阳县筻品镇莲塘村风形山。1986年岳阳市文物工作队发掘。中型土坑竖穴墓,墓口长5.5米,宽4米,深达7.1米,南壁有龛。出土物全为铜器,共10件,计戈2件,鼎2件,簠、盏、盉、盘、匜、匕各1件。除戈出于墓底外,其余全出于壁龛中。鼎盖上为圆形透空抓手,饰重环纹;盖面饰绹索纹,蕉叶纹、蟠虺纹,盖与鼎口沿用扁平卡扣卡住,鼎长方附耳,深腹圜底,兽蹄形足,腹饰绚纹、蟠虺纹、蕉叶纹。盏的形体呈扁圆状,盖方唇平沿直口,盖面铸4个对称小环耳,透空圆形抓手由十数条蛇盘绕缠结而成;器身直口平沿深腹圜底近平,下附3个由2条小蛇盘结而成的透空兽头形足,器腹上部两个对称的较大的镂空兽头形耳和两个较小的环纽;兽形耳由8条小蛇和两条大蛇盘绕扭结而成;盖与腹内壁有相同的8字篆体铭文“圅子自作铸其盏盂”。盂为扁圆体,兽首形流,蟠蛇组成的盉扳;盖面饰蟠虺纹、焦叶纹、腹饰蟠虺纹和绹索纹。厘为兽首流,兽形扳,小蹄足,腹饰蟠螭纹和绹索纹。盘为浅腹,平底,三兽头形曲足,腹饰蟠螭纹,方形附耳,出土时内盛有匜和盉。匕之首为马头形,有环。戈之长胡直内阑四穿、内一穿。该墓葬出土器物的形态特征似为楚器,铜鼎为典型的楚式鼎,故其年代可定为春秋中期,是湘江流域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座楚墓。

信息来源:《湖湘文化辞典》

筻口镇发现抗战烈士墓碑石

岳阳新闻网讯(记者 聂 琳 通讯员 李岳波 胡飞跃)12月17日,岳阳县筻口镇文化站站长张明致电本报记者,称在该镇和平村方仲平屋场一农户家菜园发现一块湘北抗战阵亡烈士的墓碑石。

在现场,记者看到该碑石为青石材质,长 120厘米,宽 50厘米,厚 7厘米。碑石正上方刻有“正大光明”四字,从左至右刻有六排字,分别是“陆军第二师第四旅七团二营四连上士排附,原籍山东省滕县城西北十五里陈小庄人,于民国廿八年六月十七日湘北抗日战役阵亡,陈崇荣同志之墓”。

史载,第2师隶属第15集团军52军,军长张耀明,师长赵公武,第一次长沙会战前后驻防在新墙河两岸前沿阵地。据屋主方勇介绍,陈崇荣就是那时牺牲的。牺牲后,当时部队出两块大洋,请当地老百姓将他埋葬在和平村,下葬时没有鞭炮,部队官兵用机枪对着天空扫射代替炮声。岳阳县文物所专家胡飞跃看过墓碑文字后指出,该墓碑石的发现,不仅能充实新墙河抗战史实陈列馆的实物,还对研究湘北抗战史料有佐证作用。

​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的铜器,很美!

张家川马家塬墓地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兴修梯田的过程当中就有墓葬发现。自 2006 年以来,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持续对该墓地进行发掘和保护工作。目前已经发掘墓葬 32 座,祭祀坑 2 座。随葬品的质地有金、银、铜、铁、锡、铅、陶、骨、玻璃、玻璃态材料、玛瑙、肉红石髓、绿松石等种类。功能上可分为日常生活用具、武器、工具、车马器车马饰及人体装饰和服饰等。

其中铜器有容器、车饰件、车器、马具、兵器和工具,其中以车饰件和马具为大宗。多使用镀锡工艺。如今看来,大多数铜器依然光泽如初。

马家塬战国墓出土铜器

容器

容器有鼎、壶、鬲、甗、茧形壶、敦、釜、匜、盆、卮等。鼎均为带盖附耳鼎,腹部饰凸弦纹,兽蹄足。壶为高圈足,盖上有鸟形饰,腹部有三周凸弦纹及铺首衔环,有的在器身上饰夔龙纹。茧形壶在颈部饰绳索纹,腹饰瓦棱纹,其上再饰以蟠螭纹,矮圈足,底部刻有“鞅”字。鬲的足根有铲足根和方足根两类,饰竖线和弧线组成的蛇纹。敦有错金银、嵌绿松石和饰瓦棱纹者两类。甗以鬲、甑组合和釜、甑组合的两类。

▲M18 墓室随葬品出土

▲铜鼎  M1∶118

口径14.5、腹径17.8、通高15厘米

扁球腹,子母口,双附耳,马蹄足。腹中部饰凸弦纹一周,盖上有三纽。底中部及三足上留有范线。

▲铜壶  M1∶111

口径9.9、腹径19.2、底径12.4、通高27.4厘米

侈口,长束颈,圆腹,高圈足,足壁稍外撇。腹部饰凸棱三周,第一周凸棱下饰衔环铺首一对。盖上有三个鸟形捉手。

▲铜鬲  M18MS∶4

口径13、最大腹径15.5、高13.4厘米

直口,窄平沿,沿面略外翻,高领,联裆,袋足,扁足根。领部有半环形耳一对。颈中部至腹上部饰三周弦纹,足上饰竖线和弧线弦纹。裆部及一足根有铜片补铸痕迹。

▲铜甗  M18MS∶1-1(甑)、M18MS∶1-2(鬲)

甑:口径28.5、底径15.8、高16.5厘米

鬲:口径16、腹径26.1、高22.2厘米

甑侈口,窄平沿,斜弧腹,高圈足。沿下有铺首一对,腹上部饰弦纹两周。底部有条形箅孔。器表残留有明显范线。鬲为直口,窄平沿,高领,弧裆较高,袋足,扁足根。肩颈部半环形耳一对。肩上部饰弦纹一周,足饰三道竖线和弧线弦纹。袋足外侧有纵向的范线,口部有补铸痕。鬲和甑以子母口套接。

▲铜甗  [贰] M18MS∶3

甑口径13.4、底径5.5、高10.4厘米,甗通高19.4厘米

甑口微敛,窄平沿,弧腹,腹部有铺首衔环一对,铁环已残。底有十字形、条形箅孔,高圈足套扣于鬲口外侧。鬲平肩,肩部铸一对环耳,弧裆极低。腹上部有一道范线,底部正中有两道范线。

▲铜茧形壶  M3∶6

口径9.3、最大腹径28.4、最大底径15.4、高25.6厘米

侈口,束颈,矮圈足。肩部有铺首衔环一对。颈部饰连接贝纹一周,圈足上饰绳索纹一周。器身饰纵向瓦棱纹,瓦棱内间隔饰以蟠螭纹。器底部铸有铭文“鞅”字。

▲铜敦  M18MS∶6

口径14.6、腹径16.3、通高21.4厘米

球形,子母口,上下器形和纹样相同,均有三鸟形纽和双鸟形耳。装饰纹样以两条三角卷云纹区隔为单个条带,上部饰卷云纹,中部为连续长方形卷云纹,下部为上下交错的三角纹,内填对称云纹。三角形纹饰一组以青铜为地,镶嵌黄铜丝为纹;另一组三角形以黄铜丝盘嵌为地,以青铜为纹。子口外缘亦饰上下交错的三角纹,一组三角形内填对称复杂的阴刻弧线,另一组则以绿松石镶嵌,突出青铜纹样。

▲铜盆  M18MS∶8

口径24.6、底径10.7、高12.2厘米

口微敛,斜平沿,斜腹弧,小圈足。腹上部饰三条带状凸棱纹,凸棱纹间饰弦纹两周。圈足内底残留有一道范线。

马家塬战国墓出土铜器

车饰件

车饰件主要装饰在车轮、车舆、车衡和车毂上。轮、舆上为各类镂空的饰件,种类有方形、三角形、鸟形和动物造型,镂空花纹的母题是各类“S”形纹相互勾连组成的图案,动物造型主要为大角羊,其中方形和大角羊形饰件主要装饰在车舆上,转角处以铜泡固定,其他形状的装饰品装饰在车轮上。衡、毂上的装饰物主要为立体造型的人形俑和牦牛形俑。车舆的后部以折角形、条形和圆头亚腰形车饰装饰。

▲M10 车轮及装饰出土

▲双鸟形铜车轮饰  M1

底边长17.2、高13厘米

相背的变形鸟纹。短边朝向轮心,长弧边朝向牙面,两两相接组成带状圆环装饰于车轮近车毂端。

▲弧边三角形铜车轮饰  M57MDC1LB∶1-1、1-2(上-下)

底边长16.7、高16.2厘米

底边外弧,顶尖向轮心。三角形边框内镂空相互勾连的“S”形,组成抽象的变体鸟纹。

▲矩尺形铜 较饰  M1L∶32

上边横长6.7、高4.4厘米

矩尺形,截面呈八棱形。内边两端及转角处各有半环形穿。表面镀锡。类似共4件。套于车 上部四个转角处。

▲铜牦牛  M14∶66

长6.5、高3.9厘米

立于马车车衡近衡末处。站立状,低头,双目圆睁,嘴半张。尾上卷至背部,末端为纺锤形,上饰瓜棱纹。腹下部以刻划竖线表示牦牛的长毛。前、后脚及腹部有铸孔,内残留范土。

▲大角羊形铜车舆饰  M1

长5.2、高5厘米

头前伸,杏眼,张嘴,竖耳,四足交错呈行走状,尾上翘。花边形大角弯曲至背中部,背部有突起的鸟喙形饰。背面有固定用的带状桥形纽。

马家塬战国墓出土铜器

车器

车器有较饰、軎、軎帽、车辖、伞杠箍、盖弓帽、车铃等。较饰呈矩尺形,套装于车 的转角处。车軎有軎与帽分体式和联体式两种,口部起台呈喇叭形,后段管状或圆锥体状,軎身以凸棱为格栏,栏间装饰纹样有蟠螭纹、三角纹、卷云纹、云雷纹和绳索纹等。軎帽多呈筒状、末端收棱成锥体。车辖条形,头端雕铸兽首。伞杠箍呈筒形。盖弓帽为截锥形,有末端封闭和开口两种,表面多饰有三角形人面纹。车铃为中部微鼓的椭圆筒形,铃舌以兽的肢骨制成。

▲M4 尖帽铜人俑出土

▲铜车軎帽  M1L∶47、48(左-右)

口径4.6、通长16.7厘米

套装于一辆车轴的两端。身呈筒状,末端收棱两道成锥体。前段入毂,侧有圆形楔孔。表面镀锡,有打磨痕迹。

▲铜车軎及车辖  M16MDC4Z∶2

軎:口外径7、通长5厘米

辖:辖孔长1.2、宽0.5厘米

由軎、辖及軎帽组成。軎口起高台呈喇叭形,有条形辖孔,后段管状。軎身中部饰宽带格栏一周,上饰凸弦纹两周,两侧饰云雷纹。长条形辖。末端接筒形軎帽。

▲铜车軎  M3∶1

軎:口外径6.7、通长8.1厘米

辖:长6.6、宽1.6厘米,辖孔长2.2、宽1.1厘米

套装于一辆车轴的两端。軎口起高台呈喇叭形,有条形辖孔。后段饰凸宽带格栏一周,两侧各弦纹一周。两端镀锡。兽首辖。

▲M19 铜车軎出土

▲铜伞杠箍  M1L∶34

直径4.4、高7厘米

1套2件。筒形,一端有方形子母扣上下扣合,上下段各饰凸棱一周,中有圆形楔孔一对。饰镀锡等腰三角形。

马家塬战国墓出土铜器

马具

马具主要是泡、环、管组成的马络饰和十字形节约。

铜铃  M1L∶55

舞径12.5、通高17厘米,铃舌通长15厘米

中部微鼓的椭圆筒形。桥形纽。舞面中心有一圆孔,下系铃舌,平于。铃身有槽形孔六个,以带关节部的兽肢骨制成,上部一侧凿孔以系绳。

▲环形铜辔饰  M1∶79、83(左-右)

外径4.3、内径1.6厘米

环形,弧面。镀锡。

马家塬战国墓出土铜器

铜镜

侧装纽镜形饰在铜镜背面有星形装饰,近缘部有凸棱一周。

▲铜镜形饰  M14∶33

直径7.1厘米

圆形,宽缘,缘上端有一桥形纽。正面中间微鼓,背面中间略内凹。

▲铜镜形饰  M15∶9

直径6.1厘米

圆形,缘上端有一拱形纽。正面平滑光亮,背部边缘饰一周凸棱纹,中间饰圆圈,圈内饰三道交叉线。

马家塬战国墓出土铜器

兵器和工具

兵器和工具主要是戈、镞和刀。戈的援部狭长、中起脊。镞多为管銎三翼式,翼呈燕尾形。刀为弓背、弧刃、尖微翘的形状。

▲铜镞  M1L∶82

长3.8、宽1.6厘米

管銎三翼式镞

▲铜戈  M1∶56

通长19.5、阑长11、内长7、内宽3厘米

援部狭长,中起脊,两边出刃,长胡,三穿。内长方形,中部有长方形穿。

(来源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昭通一青铜时代古墓群出土器物近千件!

云南巧家县一青铜时代古墓考古结束

出土器物近千件

记者13日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考古人员已结束对位于金沙江中下游区域一个青铜时代古墓群的考古发掘工作,出土随葬器物近千件。

墓地鸟瞰

墓地全景

该墓地位于云南省昭通巧家县蒙姑镇蒙姑社区段家坪子二组的金沙江南岸二级台地,海拔高程766米,处于金沙江流域白鹤滩水电站蓄水淹没区内。

为配合水电站工程建设,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昭通市文物管理所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于今年2月至6月对这个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工作。

主持该项目的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康利宏介绍,通过对地层、墓葬形制及出土随葬品的初步梳理,该墓地墓葬年代初步推测为青铜时代早期至春秋战国时期

此次考古发掘面积60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652座,墓葬形制分为竖穴土坑墓、石棺墓和瓮棺葬三类。在清理的所有墓葬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一些特殊的葬俗,如骨骼缺失(上半身缺失)、骨骼错位、身中箭镞、动物骨骼随葬等现象。

人骨提取同位素分析检测

本次考古共出土随葬器物998件(套),其中陶器493件,器形有陶罐、陶杯、陶壶等,石器20件,骨饰297套,海贝160套,蚌器及螺蛳28件。

康利宏说,通过发掘初步确认段家坪子墓地系金沙江中下游区域一处重要的墓地遗存,其墓葬分布密集,墓葬出土材料地域特色鲜明。

早期代表性墓葬(626号墓葬)

他介绍,此次发掘工作是继20世纪90年代巧家小东门墓地发掘后在巧家县境内再次开展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成果丰富,为构建金沙江中下游流域石棺葬考古学文化序列及区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对于金沙江流域石棺葬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环纹海贝

石刀

来源:昭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