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寨陈氏家庙

旧寨陈氏家庙

旧寨陈氏家庙位于揭阳市榕城区榕东街道旧寨村南,约建于宋哲宗,绍圣至元符(1094—1099年)年间,庙里供奉有沂国公,泰初公及历代祖宗牌位。每年九月初八为祠祭日,旧寨陈氏家庙,旧寨陈氏家庙简介,旧寨陈氏家庙-揭阳市榕城区旧寨陈氏家庙旅游指南

游洋楼丨陈氏父子旧居 • “洋灰陈”家

陈氏父子旧居位于和平区陕西路148号,他们家便是天津人熟知的“洋灰陈”。

陈一甫名惟壬,号恕斋居士。曾长期随周学熙襄办实业,任北洋海防诸职,后入东海关监督幕,又为北洋电报学堂总稽查、开平矿务局驻沪员、北洋银元局提调等。1912年任启新洋灰公司总事务所经理,后改驻津办事处坐办。1924年,任开滦矿务管理局正主任董事。1927年至1932年,任启新洋灰公司协理。1935年4月由津赴沪,经香港游历欧美十四国。1948年12月底卒于天津。

陈范有是陈一甫长子。他生于天津,1912年入南开中学,1917年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1925年,任启新洋灰公司工程部土木工程师。1933年受公司委派南下,在南京主持创建江南水泥厂。1945年抗战胜利后,组建江南水泥总公司,任常务董事兼总经理。1950年9月,水泥厂正式点火生产,所制水泥被苏联专家誉为“东方水泥之冠”。新中国成立后,被推选为全国水泥工业同行业联合会主任委员。

陈氏父子在津旧居已知有两处。一处是今陕西路148号,分为主楼和附楼,砖木结构。主楼两层,局部三层;附楼四层,高度低于主楼,为佣人居所和锅炉房、厨房等设施。两层主楼的顶部是个大晒台。唐山地震后曾维修加固。另一处是今成都道20号和22号,位于与山西交口处,原为伦敦道30号和32号,陈一甫居30号,陈范有居32号。

陈范有不仅在水泥行业有所建树,同时他还是一名建筑设计师,重庆道上的山益里就是他设计的。

来源|百度百科、北方网、综合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告知

樊尚仁 ‖ 先辈足踪何处寻巴氏家庙忆旧容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福徵寺

文 / 樊尚仁

福徵寺,汉族称其为包头召蒙古族称其为布特苏木。她既是巴氏家族的家庙,也是供奉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师祖师尊宗喀巴、佛祖释迦牟尼和圣祖成吉思汗的殿宇。既是包头旧城内惟一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内蒙古和包头市两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内蒙古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包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包头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自治区25个红色旅游经典景点之一、自治区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要景点之一。

“巴氏家族”是明清时期包头地区十五户巴姓蒙古族的通称。其由来始自清代。明朝末年,在阿勒坦汗孙媳五兰妣吉治下的包头一带驻牧的蒙古族,在清朝时被编制为土默特右翼第六甲,清乾隆年间,核发蒙民“户口地”时,巴姓蒙民以15个宗系大户,领受了老包头这块地方的“户口地”,自此,这15大户巴姓蒙古族,通称为“巴氏家族”。

三百年前,包头还不是一个城镇,只是巴氏家族的一个牧村。据考证,当时这个地界叫“包头村”。庙的后面是土山,土山的后面则是平梁地。庙前面的一条东西通达的土街(即今天的东门大街),是当年和后来的商贸通衢。北通固阳后草地,南下黄河去达旗,东往石拐走官道,西行百里进后套。距离庙宇几百米,有一条汩汩不息的“博托河”(今天东河区东河),早期来这里定居的巴氏蒙古族,就依傍这条清河放马牧羊,过着祥和太平的游牧生活。

福徵寺坐落于包头市老城东河区北梁高地,占地东西宽 64米,南北长126米,约八千多平方米。虽为佛教建筑,但仅有天王殿和正殿,其余为住房及临街商店。天王殿为汉式硬山3间,内塑四大天王。殿前有一对嘛呢杆和一对水泥做的熏炉,中间一间为过道,进入院内,就见到正殿。正殿是二层楼建筑,由前门阁、中经堂、后佛堂组成,正殿虽小,建筑上的学问却很大,藏式白墙墙面与地面垂直,不淋白灰,无红色“边码”带装饰,房顶有二,一个是经堂上的歇山式顶,一个是佛堂上的硬山式顶。

福徵寺既是家族念佛朝拜等宗教活动的场所,又是蒙汉群众商量事情及联谊的地方。当时,汉民无论工商户还是农民、市民,凡是使用包头城土地的,都要向巴氏蒙民租用,福徵寺因此成为协商租用事务理想的联络点,以后在召院内又成立了“包头蒙民生计会”,专门办理土地契约和收取“过约”的管理费。出门旅行过往包头的蒙古族客人也喜欢住在召院,福徵寺通过接待客人留宿,也能获得一些赠品或财物。

民国以来,绥远(今内蒙古中西部)境内实行旗县分治,凡属蒙古族事务,全部由旗管理。当时的包头隶属于土默特旗,平绥铁路延伸到包头,长城内大批移民的迁入以及商贾的云集,使包头成为繁荣的水旱码头皮毛集散地,而当时作为包头象征的福徵寺,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占地面积大,房屋多,土默特旗便把学校、生计会及旗政府的基层机构设在这里。正因为如此,当时包头的军政官员对寺内的活动干涉较少。李裕智、乌兰夫等革命前辈认为福徵寺是开展地下工作的理想场所,于是,一大批革命者来到这里,在福徵寺和巴氏族人的掩护下,秘密开展革命工作。

1925年春,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包头建立党组织,包头第一个党组织——包头工委在福徵寺诞生,年轻的蒙古族共产党员李裕智出任工委书记。从此,巴氏家庙福徵寺便与草原儿女的革命活动融为一体。

1929年,乌兰夫等一大批热血青年从苏联回国,中共西蒙特委成立,福徵寺又成了中国共产党人赴苏联与共产国际联系的中转站,一批又一批蒙汉进步青年通过福徵寺赴苏联学习。

1931年,中共西北特委书记王若飞来包头指导工作,乌兰夫、李森等人常与王若飞在福徵寺接头。后来,王若飞在泰安客栈不幸被捕,乌兰夫、李森在福徵寺掩护下,才躲过特务们的追捕。

1939年3月,中共绥远省委成立,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日子里,八路军转战萨拉齐、固阳、武川等地,先后与敌人进行了四十多次殊死战斗,福徵寺作为党的秘密联络站,传递情报,开展活动,输送党的干部,功不可没……

新中国成立后,包头召成了包头百姓集会的场所,蒙回汉等各族人民在这里和谐相处,相濡以沫。1952年9月,中央少数民族慰问团团长彭泽民一行来到包头召,赠送了一面由毛泽东主席题写的锦旗“做民族团结的先锋”,时任包头市委书记、市长郑天翔在包头召前主持了欢迎仪式,包头市各族群众数万人热烈欢迎中央慰问团的到来……这面锦旗的复制品至今仍收藏在福徵寺。

福徵寺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见证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见证了一件件感人的故事……

福徵寺的历史是包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徵寺的革命斗争是包头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头的革命斗争同样是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福徵寺已被中共包头市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以及纪念乌兰夫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我市老作家柳陆出版了《风雨福徵寺》一书,对福徵寺进行了全面的介绍,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寺庙的风风雨雨,而且还是草原上一个家族的起起落落;不仅是一个古老家族的历程,而且还是草原上燃起的革命之火。应该说,这是福徵寺的光荣,也是包头人民的光荣。

2009年9月19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期间,包头召革命纪念馆开馆,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乌兰夫之长子)为纪念馆题写馆名,原国家民委副主任文精,内蒙古红十字会名誉会长云曙碧(乌兰夫的大女儿)参加了开馆仪式。

包头召革命纪念馆的落成,为全市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加了新的内容,为全市人民缅怀革命先烈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场所,为包头市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基地。

义门客家陈氏的经典杰作--和平林寨古村落

义门客家陈氏的经典杰作--和平林寨古村落

2014年3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广东河源和平县林寨镇林寨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成为广东省7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和平县林寨镇建制于秦朝,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自元朝以来,林寨镇兴井村民凭借土地的肥沃和浰江水运之利,务农经商,富甲一方,带动百业兴旺。自明朝后期起,建有286幢古民居,其中核心区就建有24幢较为出名四角楼,总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艺术之精湛,文化底蕴之厚重,这在全国实属罕见。令人叹为观止!堪称中国最大的四角楼古建筑群、是保护最完整的客家古村、是蕴含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学讲堂、最具魅力的生态休闲胜地、是让游人震撼的摄影乐园。此外,林寨古村保存着古巷、古井、古墙、古道、古寺、古亭、古桥、古树独特的“老八古”。2012年11月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古村,同期由国家3部委评为首批“中国传统古村落”。林寨是历史人文盛区,是清朝名臣陈宏谋祖籍地、曾孕育清嘉庆庚辰科状元陈继昌、清光绪两广巡抚陈琼润等名人,林寨乡间有盛演粤剧、赛龙舟、舞龙舞狮、席床生日等习俗,是典型的客家文化之乡。

义门客家陈氏历史文化名村-林寨古村落简介

古镇林寨群山环抱,山峦叠翠,江自西向东贯穿全境,一路千回百转,汇入东江。田畴平展,土地肥沃,楼阁林立,白墙黑瓦的农舍点缀其间。林寨自古人杰地灵,古建筑异彩纷呈。在现存的古建筑群中,当数四角楼最有名气。走进林寨古村落群,映入眼帘的是280多座大小不一的四角楼,像一座座城堡,雄据于此,蔚为壮观。现开辟为旅游观光区的保存完好的古民居24座,其中清代20座、民国时期4座。古村众多的四角楼,大体上以大夫第为其命名,据说都称为大夫第实起源于清康熙年间,朝议大夫陈济川仕途得意,便在家乡兴建起四角楼,这些大夫第城堡实则为陈济川开枝散叶的后人所建,因此沿袭使用大夫第之名。各楼都别名耐人寻味,如司马第、新朝议第、老朝议第、中宪第、永贞楼、南薰楼福谦楼谦光楼凤翔第、宝三楼、伦三楼、广文第、德馨第、三角楼、世美楼、美聚东南、颖川旧家、太邱家风、洋楼、天佑楼等等。

陈氏—陈氏自古就有颍川堂之说,同时颍川衍派等亦流传甚广,颍川首姓陈氏巨族。陈满有颍川属地江南庐州府颍上县上水涌泉,故名颍川,是为陈姓堂号。1930年,晚年的陈襄廷建新家,取名“颍川旧家”。 代表林寨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的是“颖川旧家”。该楼建在下井村开阔宽敞的显赫位置,始建于民国庚午岁(1930年),是曾任广东省督军府顾问、民国期间连任两届和平县长陈襄廷的新楼。“颖川旧家”为三进九厅大院,设计精巧,别具一格,是典型环保型楼宇。该楼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方正平衡,琉瓦流彩,石柱擎天,雕梁画栋,独具匠心,金漆油刷,器宇昂然,金碧辉煌。楼前天井光照充分,下水管全都使用嵌入式埋入砖柱里,并饰以竹茎图案,显得环保而又美观。现为“人文馆”。 颖川旧家大门匾是首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恺所题。谭延恺,系湖南茶陵人,曾任民国时建国军北伐总司令、1927年在武汉任代理国民政府主席、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第一任主席。谭延恺与陈襄廷素有交往,故襄廷新楼落成后欣然为之书题“颖川旧家”四字为匾。据说谭延恺一生从未题过匾,惟此次例外。时到今日,保存完好,更显得弥足珍贵。

朝议第,是朝议大夫陈济川的祖屋。济川公崇文重教,教子有方,议定散居为安,互相照应,各自成家立业,多置田产,日则钱谷,夜则诗书,挤身科举之阶,是为立身兴家之本。百十年后宗族即大振家声,兴旺发达,四角楼多属济川裔孙。

古村中最负盛名的客户民居要数“谦光楼”。谦光楼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是屋主陈云亭被母亲用激将法逼成的。其时村中众多叔侄都已建有四角楼,而他们家仍住在老屋,其母亲常常唠叨:“做屋的人已经死了(指其夫),能做屋的又没有出生(指孙辈)”。无奈之下,云亭只好放下生意,在家筹划建房。现辟为“民俗馆”。

谦光楼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正面有4栋骑楼,造型独特,蔚为壮观,两旁各有两栋侧屋,整幢屋层层可以相通,屋内有11个天井采光,有18个厅堂,每层有86个房间,全楼3层共有324间房,楼阁为4层结构。4个楼阁设有了望孔和射击孔,可窍探四面动静;光窗用花岗石雕凿而成,坚固无比;楼房以石灰、河沙、糯米粉、河卵石夯成两尺厚墙,屋顶用青砖封成硬檐;大门、二门和下厅门楼用6根花岗石柱顶立。石柱和柱墩刻有各式花纹,其中大门石柱刻有葵花向阳之图案,这在其他地方是少见的。大门两侧各穿9个大如茶杯的圆洞,再以9条如茶杯大的铁棍嵌入墙中,号称九子杠,各扇大门都装上坚厚防火防弹的泡桐木做成的门板,每遇紧急情况,即将九子杠拉出闩上,再关闭大门,固若金汤,安如泰山。楼内两重门前,有一个大天井,大天井左边有一青石水井,屋内有粮仓、砻碓、风车、菜地、牛栏、猪舍,左侧有一花园,园中也有一眼水井。如此建筑结构即便遇上贼人兵匪围屋,十天半月亦安然无羔。

古村中最高大的建筑是“永贞楼”。它是清乾隆甲寅岁驰赠朝议大夫从四品候选知府陈兴堂的新楼。“永贞”,谓长享正命。《周礼·春官·大祝》:“大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贞。” 郑玄注:“永,长也,贞,正也,求多福,历年得正命也。”此楼固若金汤,据传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将途经林寨,曾久攻不下,后朝廷下旨拆除四个兀角,以安匪患。永贞楼是较早建筑的四角楼,它造型独特,气派蔚然,曲径幽巷,通屋连通,炮楼巷道,水井马厩,一应俱全。

义门客家广东河源市和平县林寨始祖元坤公源流

元至正十年(即1350年)大元朝庭台谏陈衡之子元坤自福建宁化石壁落居林寨,被封为千户造册主薄,同时任乡饮大宾,是为林寨陈姓始祖。据考证,现居林寨的28姓居民都是在元未明初时,从福建、赣南梅州等地迁入的客家人。随着时代的变化,后迁的陈姓族人逐渐取代了林姓人,成为林寨主导地位族群。元坤公为义门汀州庄始祖陈魁第12世孙,世系如下:魁--嵩-钦-俭寿-孟一郎-振一郎-广(茂濂)-康伯(俊玉字昌明)-龙海-立常-衡-元坤。衡公祖籍江苏省南京溧水县,家世缙绅、恪守礼义、兴仁讲让;仕元顺帝官居一品为元台谏、胪内阁侍郎谏议大夫;钦命福建督学使者,访闻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葛藤坳风俗敦厚,孝义流芳,择地立基。娶妻赖氏、李氏生八子:元初、元开、元振、元乾、元坤、元善、元祯、元美;因不敢忘元朝廷赐爵皇恩,故在子的名字加元字。斯时金辽大乱,致士避谷,效范蠡、张良明则保身,迁居江西泰和柳溪林泉之野,建有太宗祠一座,正门{世大司马},头门匾{太师第},对联:“历代登庸一代仟冠三勒封,堂中文献三经科第四传胪”。衡公五子元坤公法名柏六郎,从原籍福建汀州府迁江西泰和县,又迁居定南县乐德,娶妻黄氏生子景文,其后一脉又迁居和平合水西罗大坑落居。元坤公又迁居和平附城乡陈富坑,娶妻许氏生子景昌,景昌妣朱、曹、周、刘氏生七子:财达、文达、明达、宗达、可达、友达、佐达。财达之子以明因世乱,别母曹氏迁居优胜木龙上、下村,洗马潭等处。元坤公最后定居林镇立业,娶妻谢氏生四子:志浦、志海、志凉、志溉。志浦公在林镇建宗祠,以奉坤公祀。志浦公妣黄氏、赵氏生五子玉星、玉珊、玉斌、玉祥、玉辉。志海公一脉迁居福建汀州宁化县,一脉迁居广州连平县惠化镇。志凉迁居广西。志溉公迁居韶关曲江县(今韶关市曲江区)。志浦后裔除林镇外,先后迁居江西、海康(今雷州市),和平县内彭寨、东水礼士、公白、上陵城镇等地。

和平林寨是清朝名臣陈宏谋的祖籍地

陈宏谋是广西桂林人,祖籍在广东和平林寨。康熙年间陈宏谋父亲在桂林任教,陈宏谋在雍正年间考取了功名,于清雍正元年考中第三甲第12名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正一品。

陈宏谋(1696-1771) 字汝咨,号椿门,原名弘谋,晚年因避乾隆(弘历)讳,改为宏谋。出生于桂林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一个普通农户家。雍正进士历官布政使、巡抚、总督,至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在外任三十余年,任经十二行省,官历二十一职,所至颇有政绩,得乾隆帝信任。革新云南铜政,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理天津河南、江西、南河等处水利,疏河筑堤,修圩建闸。先后两次请禁洞庭湖滨私筑堤垸,与水争地。治学以薛瑄、高攀龙为宗,为政计远大。辑有《五种遗规》。乾隆三十六年卒。谥文恭。他是清代广西及桂林籍官员中,官位最高(宰相),雍正元年(1723)进士,任官时间最长(48年),任官历经省份最多(12个省),曾任江苏按察使、湖南巡抚、云南布政使等职,止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外任30多年,历12省,政绩卓著而在民间影响最大的一位清官、名臣。

美国历史学家罗威廉的《陈宏谋:中国十八世纪的精英意识》一部鸿篇巨著,把清朝一代名臣陈宏谋推向了世界的视野。陈宏谋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的陈宏谋,在于他的思想。陈宏谋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存在于他的著作之中。他一生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仍笔耕不辍,著作甚丰,有《培远堂全集》、《五种遗规》等近300万字。尤其是他的《五种遗规》影响很大。到了民国年间,《五种遗规》被定为官员从政的必读书。1949年10月以后,陈宏谋的名字在祖国大陆似乎失踪了。“文革”中1966年5月的一天,“红卫兵小将”们奔赴临桂县四塘乡东畔岭,将陈宏谋墓前的翁兽石作、乾隆御赐碑砸得粉碎,又将陈宏谋墓掘开,将陈宏谋的遗骨挖出示众,要其“遗臭万年”。然而就在这时候,人们却在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的廉政建设中,看到了陈宏谋《在官法戒录》的影响。今天的中国似乎应该再请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开药方的时候了。

义门客家陈氏名人“三元及第”的陈继昌

2009年,和平县公白镇塘角柯树下陈姓村民在修建旧房时,在中梁底部竟然发现一块清朝嘉庆年间的“状元匾”,此事一时引起轰动。据村上的老人说:“这是林寨亲房当年送来光宗耀祖的牌匾,一直以来挂在陈氏宗祠大殿上,文化革命时一夜之间不翼而飞,原来是老叔公冒死爬上屋栋顶藏起来的。”状元匾呈竖式长方形,高75公分,宽42公分,是由一块珍贵木板所镌刻。匾内正中竖刻“状元及第”四字依然清亮可辨,顶端横题“钦点”两字,右上方为“嘉庆庚辰科”,左下方落款为“陈继昌立”。状元匾虽历300年风雨岁月,仍光彩照人。自状元匾重见天日后,柯树下村民视为至宝,很多周边的乡民前往一睹为快,更有古董商人想出高价收购,都被村民逐之门外。村民们说:“我祖遗传的珍宝,怎能以金钱论价,更何况这是受国家保护的文物。”

柯树下村陈姓村民是于清乾隆年间由林寨陈姓第十世廷念公自林寨迁居此地发祥,至今已传宗至二十六世了,历三百年,人口有千余人,另繁东源三河连平绣段等地。林寨陈姓玉星、玉斌、玉珊、玉祥等是兄弟,所以玉星的裔孙陈继昌高中三元及第,己是整个林寨陈姓的荣耀。陈继昌为激励宗人,特地多做了几块匾分发给宗族亲房。当时柯树下村陈姓子弟读书用功,陈继昌一时高兴,就到柯树下村陈姓宗祠挂匾,一直留传至今。

林寨至今对陈宏谋的渊源考究不多,也没见林寨重要历史典籍对外出谋生的陈宏谋父子加以关注。陈宏谋做了一品官也没影响到林寨,一方面林寨当时的确比较偏僻,二来陈宏谋可能还没有心思探其祖籍。真正影响林寨的人物则是陈宏谋的曾孙陈继昌。陈继昌,原名守壑,字莲史,祖籍和平县新兴墩头村,是林寨陈姓元坤公第三世玉星公第19世后裔子孙。曾祖父陈宏谋,康熙年间伴在广西临桂任教的父亲身边读书。由于十分用功,于清雍正元年考中第三甲第12名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正一品,陈继昌的父亲陈兰森,于乾隆二十二年中第二甲26名进士;嘉庆十八年,陈继昌参加乡试,考中第一名,嘉庆二十五年考中会元榜首,接着在京城保和殿参加殿试夺得第一名,是为状元,他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的一位“三元”。

陈继昌高中后,牢记父辈教诲,不忘自己是和平人,曾随父从西江乘船到东江上游和平县广义图林镇的老家拜祖。为祖居陈姓祠堂悬挂“状元及第”牌匾。这件事在和平乡间引起轰动,乡中迅速掀起读书热潮,一时间众多书塾应运而生,如著名的新园书塾、旭照家塾、青云私塾、下镇义学等曾培养出两广巡抚陈蕴山、解元陈鄂荐、朝议大夫陈济川、修职郎陈济士、中宪大夫陈肇鉴、江西龙南教渝陈宪渝和陈宗翰等朝政官员。陈继昌进京后,因年青有为,才华横溢,深得朝庭赏识,曾进入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多次出任乡试主考,历任山东兖州知府,直隶保定知府,江西按察使,山西甘肃江宁等地布政使。陈继昌的夫人是一个侍郎的女儿,颇有诗才,丈夫连中三元后,她曾赋诗相赠,诗句有“独秀高惊天极柱,一枝青出镇林村”,她把陈继昌比作独秀峰,心中眷念着夫君老家林寨的风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和平县林寨镇仍存有“状元及第”之牌匾,正是这位陈继昌,他像一个引子,使得林寨最后发展成为士大夫的田园

林寨镇打造客家历史文化名镇,在林寨风景优美的古云山图书馆开设了古镇文化展览厅,陈继昌的简介名冠其上,让众多的参观者广为颂扬。

义门客家陈氏名人-清代两广巡抚陈琼润

陈琼润,字蕴山,广东省和平县林寨镇兴井村东门德基楼人,是林寨陈姓元坤公第十七代裔孙,历任兵部尚书总督两广等处地方军务粮饷兼广东巡抚。陈琼润生于清道光十五年,其祖父陈熙琼是国学生,父亲陈凰秀为登仕郎。陈琼润自幼天赋睿智,秉性善良,道光乙未年,十四岁的陈琼润参加秋闱,入县学取第一名,优录拔贡,道光甲辰科[1843年]在顺天(北京)会试中考取举人,道光27年丁未科[1851年]在保和殿参加殿试,以圣贤之道,敦品力行,在封建社会的科举场中大出风头,以洋洋千言“策问”陈情;勤民敬事,不扰不烦,教人以敦伦饬纪为先,课士以穷经致用为实,荣膺第57名进士,被钦点运盐司运副,后任通政使司参议,数年后调广西灌阳府尹,继而召回两广直隶罗定任知州九年之久。清朝时,罗定直隶分州在行政、军事、司法均拥有特权的军事管制特区,罗定直隶州正好在广东十府(广州府、肇庆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的心脏位置,官员都是由皇帝亲自从精英中挑选。位居清朝巡抚的陈琼润是当时地方军政、民政大臣之一,主管省一级军政、民政,身为巡抚。陈琼润为官清正,不畏权势,爱民如子,政绩卓著,书写了客家人为官之道的史绩。在仕途数十年生涯中,他身处清朝政权由盛转衰和慈禧垂帘听政时期,由于亲历社会变革的陈琼润目睹了官场的腐败和民众的苦难,兼之自己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因此时刻以恤民、亲民、清正廉洁为职责。陈琼润在罗定任上,时值粤西一带台风肆疟,暴雨成灾,陈琼润目睹了水利失修对民众的危害,洪水稍退,他立即前往灾区勘察灾情,恤孤问疾。他与民众固堤筑防,修房搭棚,同甘苦,共命运,以平民之仪,风餐露宿于草泽之中,极力动员富商善绅赈灾,使灾民免于饥寒。灾情过后,迅速整修塾馆书院,重新恢复教育,使学子免荒废学业。他严抑物价,打击奸拐,理民诉讼,因其公正廉洁,治灾有功,被朝庭下旨褒扬。光绪二十年陈琼润由于长期积劳成疾,上奏朝庭告老还乡。光绪二十四年陈琼润在乡中逝世,享年77岁,墓葬林寨街背大岭头吉穴,至今保护完好,他在罗定任上习得“罗定豆鼓”制法秘诀,后人一直传承,解放后,其后人多在供销系统工作,正是赖于此传家之技。

福建陈汀州 于2015年6月8日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