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镇墓

吴镇墓

吴镇墓,位于浙江嘉善县,元代。坐北朝南,通高2.3米,墓径5.2米,墓基八边形,用条石砌成,条石棱角上刻有如意纹,石墓以上再叠三层条石,顶上堆土植草。

墓前是明万历知县谢应祥篆书"此画隐吴仲圭高士之墓"碑,碑高1.36米,宽0.62米,厚0.22米。吴镇自题"梅花和尚之塔"碑,仅存下半截,现置于梅花庵内。墓前东南1米处有梅花泉,前方甬道尽头是梅花亭,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为3间。亭内立有明泰昌元年(1620)陈继儒撰写的行书《修梅花道人墓记》碑,高2米,宽0.94米,厚0.23米。亭西侧是洗砚池,1986年修复。东侧回廊上置有吴镇画竹刻石8方(称为"八竹碑"),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钱石耕据原拓本重刻。西侧碑廊有吴镇草书"心经"碑石3方,刘墉、皇十一子(永瑆)、钱樾题跋刻石2方,乾隆四十五年(1780)刘臻书《重修梅花庵记》碑1方,曹庭栋书《重修梅花庵募引》碑2方。

庙宇镇:吴氏墓群碑刻上的历史文化

庙宇镇永安村五社肖家弯有一处吴氏祖坟地,埋葬着入川祖吴大庄及吴姓的其他先祖,有墓碑而又比较有名的有:吴大庄与夏氏合葬墓,吴鹏飞墓,吴士虞墓,吴人迁与曾氏合葬墓,简直与向氏合葬墓。

一、吴大庄、夏氏合葬墓

墓冢用条石围砌成覆斗状,墓通长5.8米,宽3.6米,高2.4米。墓碑高1米,宽0.7米。碑刻文字用阴刻楷体。碑刻两侧饰八字形抱鼓装饰,碑额横眉处饰二龙抢宝,二层立柱饰人物浮雕,墓冠为笔架式,饰二龙戏珠。墓前立有两根望柱,高2米,从上面的文字看,是后人整修墓地时弄错了,它应立在旁边相距五米远的吴鹏飞的墓前才对。

望柱“乾隆甲寅恩科武举”--吴剑波摄

碑面上方刻写“壬山丙向”四个大字,正中竖排并列刻写大字:

故显考妣吴公门讳大莊夏字公氏端氏老大孺人茔墓

原系江西贑州府会昌县小沙甲花厅人氏

大清嘉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仲春月吉旦

望柱“乾隆乙卯仲春二月”--吴剑波摄

碑面上还刻有四个儿子的名字:吴学纬(庠生)、吴学纺、吴学织、吴学红(庠生),还有他们的配偶的姓氏及子孙名字。和其他地方的墓碑碑面有所不同的是,这通碑面底部和两边亦进行了雕饰,底部是海水波浪起花,两边是植物花卉加鸟类,一边是火乌,一边是凤凰,大概象征日月,两边顶部是云彩图,主碑上后代人名显得清爽,不似别的碑面密密麻麻刻字很小,曾孙以下的名字,分房刻在主碑两边门框式的方立柱上。

吴大庄墓--吴剑波摄

吴氏家族口传,吴大庄自康熙五十六年(1717)入巫后,以编斗笠为生,这种斗笠是下雨戴的,当地人叫“蓼叶窟”,就是以篾条编夹竹笋壳,遮雨效果好,使用时间长,这种斗笠和蓑衣搭配,是坪龙坝农民栽秧打谷劳动的最好装备。当地农民称有这种编织斗笠手艺的人为“蓼叶窟匠”。看来吴大庄当时是手艺人,不是很有文化的人。

初到坪龙坝时,吴大庄住在现学堂村老屋塆,颇受当地富户的欺凌。因人口逐年增多,他开始修新房,按风俗,上梁这天,是个大日子,是请人推算出的吉利时辰,这天亲朋好友和乡邻都要来送礼道贺,作为东家,他要办酒席招待。为了照顾好各方面的关系,他还得请当地乡绅和有钱有势的人,这些人来吃饭喝酒,是给你的面子,不会送礼。吴大庄上梁这天,请了本地一个富人,到了吃饭时间,这人未到,吴大庄将开席的时间一再推后,等了很久,也不能为一人而让那么多的其他贵客着急,于是,他吩咐开席。开席不久,这人带了一帮人到了,吴大庄急忙迎接,请他入席,但这人趾高气扬,拒不入席,说你既然请我吃饭,又不等我,分明没把我放在眼里。吴大庄小心赔罪,这人不依不饶,大闹宴席,最后强迫吴家将梁矮下去三尺才作罢。已上去的梁降下三尺,不仅造成修房的损失,更是对造房者极大的羞辱,是结死仇的行为。为了求得生存空间,吴大庄忍气吞声,他将复仇的希望寄寓在培养后代上,后代强了,就会改变受人欺凌的现状。所以他下决心培养后代读书,他的四个儿子中,竟有两个考入了县学,成为庠生,在当时是很不简单的。以后,吴氏家族将勉励读书作为一条重要的家训,以至于在家族的繁衍过程中,出现许多优秀的人才。有好几个进入光绪《巫山县志》,例如:吴大庄的二儿子吴学纺本人没能进入县学,他着力培养三个儿子,其中第三子吴士虞成为嘉庆二十五年恩贡;第二子吴士周家庭和谐,五世同堂,获钦赐“寰宇熙春”牌匾,并准予建坊。吴大庄的另一个孙子吴鹏飞于乾隆五十九年考中武举;其后的子孙中有吴国源(增生,参与修《巫山县志》)、吴焕然(庠生),吴凤飞(任巫山视学)等一批晚清在巫山较有名气的文人。吴家后来强大了,成为庙宇槽强族,但吴家并没有去复仇,欺侮吴大庄的那家早就自行衰落了。

二、吴鹏飞墓碑

吴鹏飞又名吴士文,是吴大庄的孙子(吴学红的三儿子),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月十八日,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他33岁时,获恩科武举。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润七月十八日逝世,他享年82岁,其中保持武举身份达39年,没听说他当过什么官。在他考中举人后第三年,巫山暴发白莲教起义,按说作为武举,正是领兵为朝廷效力的时候,也没听说他有什么动作。也许有鹰扬事迹,没被记载,也许根本就不为上面重视,哪怕你是举人,不用你时再有才能也不用。因为吴鹏飞处世太刚太直。

吴鹏飞的墓碑样式和吴大庄墓大体相同,只是墓碑外层有窗棂式石质护碑。墓碑正中主题:

武举人吴鹏飞墓--吴剑波摄

大清赠武孝廉显考吴鹏飞

立碑时间为:道光二十五年岁次乙巳十月

墓前的两根望柱,一根上阴刻楷体 “乾隆甲寅恩科武举”,另一根上刻“乾隆乙卯仲春二月”。头年八月考中举人刻在柱上有纪念意义,第二年二月干什么了?光刻一个时间,是什么意思?

原来,在科考年代,每三年八月在省城举行一次乡试,因是秋天,又称秋闱,通过考试被录取的称为举人。举人可以参加第二年二月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因是春天,又称春闱。这是正考时间。除正考外,国家举行庆典或者遇到其他值得庆贺的事情,作为统治阶级,为了笼络人心,特颁发谕旨诏书,加开一次乡试、会试,这就是恩科。乾隆五十九年的恩科,称甲寅科,是乾隆皇帝为庆贺自己在位60年而特开的恩科。吴鹏飞在甲寅科乡试中武举,还有进一步冲刺武进士的抱负,所以,第二年二月,他到京城去参加会试,虽未金榜题名,但也是极荣耀的事,等同于乡试中举,故刻字于望柱,因没取得成果,只刻时间,其他什么都不刻。

这两根柱子本应立在吴鹏飞墓前的,却被立在吴大庄墓前了,好在相距不过数米。坟前立望柱,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立的,要取得举人以上的功名,经过朝廷的批准,才能立的。

吴鹏飞的墓志铭是以一首诗来表现的,因碑石风化,有几个字不全,但大体意思可以明白。

鹏飞公大人墓志

状公生平刚方直①,善事庭帏备极爱②。

鹿山未敬鹰扬早③,耄而弗衰气尤□④。

钧石身离椽笔书⑤,□安以妇顺受□。

家可名扬乡亦张⑥,孔树参差金石坚⑦。

东首茔园繁衍子⑧,猗欤休哉锡光铭⑨。

后学 李孝志□

注释:

①刚方直:说吴鹏飞一生刚直方正

②庭帏: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妇女居住的内室,二是父母居住的地方。这里可能二者兼有之,赞美武夫并不是粗犷大意,也有心细柔情的一面。

③鹿山指文事,鹰扬指武事。文科乡试中举的,官府要设宴办招待,称为“鹿鸣宴”。意为在文学方面尚未拜师,在武事方面已经威名卓著了。

④这里缺一字而很难全解了。到了80岁还没衰老,血气更加刚强。吴鹏飞活了82岁。

⑤钧石:古人以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这里主要是讲吴鹏飞能拉强弓硬弩,武功非凡,有武事方面的大手笔。

⑥因吴鹏飞中举,吴家名声显扬,乡的声名亦跟着张扬。

⑦这句指墓地树木高低不等,坟有金石之镌。

⑧坟墓的方向和风水有利于后代繁衍。

⑨猗欤休哉:赞叹词,多么美好啊!像马头上的铃铛,走一路响一路。

三、吴士虞墓

吴士虞是吴大庄次子吴学纺的第三子,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7月初8日,殁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10月4日。《巫山县志·选举志》记载,他于嘉庆二十五年成为恩贡。恩贡,是清朝选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生员的一种。以清定制,凡遇皇室庆典,据府、州、县学岁贡常例,加贡一次作为恩贡。吴士虞这次升贡,很可能是嘉庆皇帝驾崩后,新皇帝旻宁继位的庆典,享受了道光皇帝的恩惠。

吴士虞的墓碑上部遭到破坏,墓冠和檐式装饰都不见,只有围石和裸露的碑石,碑的边框也有线条雕饰。碑正中楷体阴刻:

清赠文林郎显考吴公讳士虞老大人之墓

吴士虞墓--吴剑波摄

碑面右边除刻生卒年月外,还刻有胞兄吴士朋、吴士周的名字,再下边才是三个儿子的名字:长男吴人槐(道光十八年岁贡),次男吴人林,三男吴人枢(道光二十五年恩贡,复设教谕),兄和子的妻只有姓无名。立碑时间是“咸丰元年岁次辛亥(1851)季冬月初四日,壬山丙向”。这通碑将墓的八卦方位以小字写在立碑时间后,与通常以醒目大字刻在碑首的作法,显示了另外的造碑风格。

文林郎是七品文官衔级,看来吴士虞曾有相应的官职。

吴士虞父子在同朝出三贡,在巫山是少见的。加上他的堂兄吴鹏飞在乾隆五十九年就已中武举,他的侄子吴人桐也是监生,吴家在庙宇槽已是很有影响的名望之家,吴士虞的二哥在90岁的时候,家庭和睦,五世同堂,才有朝廷的知晓,才有钦赐“寰宇熙春”的匾牌。“熙春”,是明媚的春天的意思。“寰宇”本指宇宙、全球。清朝皇帝题字,意为普天之下,像吴家一样,处理好家庭关系,能做到五世同堂,全天下都能这样,岂不是全天下都春光明媚了!

四、吴人迁曾氏合葬墓

见图11-7-6。在吴大庄墓地右前方近百米远的地方,有吴大庄曾孙吴人迁和曾氏夫妇合葬墓。该墓高2.5米,宽1.8米,围石已被拆除。该墓碑雕饰简洁,墓冠成笔架式,饰以二龙戏珠。墓冠下是遮雨飞檐,檐下是主碑,主碑两边立柱旁有八字抱鼓,圆圆的鼓面上有象征吴氏族徽的雕饰。

墓联云:仍依先祖安吉地,定卜后昆获英才。

墓额横批:佳城孔固

墓联无非就是赞美葬地祥瑞,说它依傍着自己曾祖父吴大庄安埋的吉祥之地,不用说,肯定衍生的后代要出英杰人才。佳城孔固就是说吴人迁安息地的碑坟很坚实牢固。希望永久不坏。

吴人迁曾氏合墓--吴剑波摄

吴人迁是武举吴鹏飞的二儿子,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9月12日,卒于同治十二年(1873)2月初1日,享年虚岁92岁。曾氏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4月19日,卒于同治四年(1865)5月初6日,享年虚岁84岁。立碑时间是同治十二年。

光绪《巫山县志·耆寿志》对凡活过80岁的老人都有记载,而这对死于同治期间的长寿夫妇,却没有入志,留给人们一个疑问。修志的那个时代,有很多局限,难以收全,是可以理解的。但将吴家整个入志情况做一分析,可以看出修志人员存在的某些倾向。对有的事情,能不记的,尽量避免;非记不可的,尽量简略。

五、简直向氏夫妇合葬墓

见图11-7-7。简直,字正先,在他的墓碑上,还写有皇清待赠、待诰的字样,但碑上没有说明他们夫妇能享受皇帝封赠封诰的原因。

为什么将姓简的墓列入吴氏墓群呢?因为简直其实是姓吴,不过是其父改换门庭而已。这从简直的墓志铭中可以得到证实。

公本江西贑州府会昌县吴氏后裔也,因明末兵燹之候,公之姑祖讳简可无嗣,公之父讳吴治国过继承宗,因姓为简。公既善承先人之志,子孙亦遂继,述不忘耳。

公生于康熙甲子年八月二十三日申时,卒于乾隆己卯年八月初一寅时。妣生于丙午年十月十六日子时,卒于雍正甲辰年九月十五日申时。是为志。

大清乾隆四十年岁在乙未季春月吉旦

这是庙宇镇口口相传的简吴二姓的来历,碑上说得十分清楚了。现居永安村的简姓,其实就是姓吴,世代以来,简吴二姓是自家人,是不能通婚的。

简直向氏合墓--吴剑波摄

碑上没记简直何时入川,记了他生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卒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享年75岁。他的夫人向氏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卒于雍正二年(1724),享年38岁。给夫妇立碑时间是公元1775年。

碑上的字为楷书阴刻,笔力强劲,但字写得较差,还有错字。碑上还记载了简直的后人名字和吴姓脉侄和其他吴姓的侄子和侄孙等多人。简直于乾隆四十年埋在这里,时隔42年后,吴大庄于嘉庆二十二年才又埋在这里,如果不是简家看在与吴家的关系上,吴大庄也不会埋在这里,并让这里成为吴氏的祖坟地。

巫山高唐观发现古代盐业工人墓葬,未来将建遗址公园

执行主编:魏明尧

巫山报社独立拥有或与相关内容提供者共同拥有巫山报社全媒体(巫山报、巫山手机报、巫山网门户网站、融巫山微信公众号、巫山之声微信公号、巫山APP)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资料以及页面设计等)的版权或其它知识产权,受我国法律保护。未经巫山报社书面许可,对于巫山报社全媒体所有内容,任何个人、单位不得复制或以其它形式使用,否则,巫山报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市民若发现网上假新闻和新闻欺诈行为,请拨打巫山县委网信办举报电话57633010。

震惊!吴川黄坡镇稳村发现当地首位进士古墓!

近日,记者到吴川黄坡镇稳村采访时发现,该村现存有吴川有史记载最早的进士鞠杲古墓

修葺过的吴川最早进士鞠杲古墓

黄坡镇稳村地处鉴江下游西岸,距黄坡镇城区约3公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村东面有乡贤坊,村内有北宋进士鞠杲古墓。该古墓原只有简陋的石碑和坟茔,后来村里重新进行过修葺;原先的石碑仍然保存,只是碑上字迹模糊难辨。据史载,鞠杲(生卒年月不详),北宋吴川人,元祐进士,他是吴川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史料称其为河南鞠咏之后,故居在原吴川县北十一都温口村(现吴川市黄坡镇稳村也叫弯村);鞠杲的祖上是密州高密的世家大族,远祖鞠真、鞠常、鞠仲谋、鞠砺、鞠咏连续五代皆为北宋大臣,其中鞠常、鞠咏还名列《宋史》。

来源于南方

↘ ↓ ↙

吴起镇景点 - 吴起镇地理位置

1. 吴起镇地理位置

长征的终点是吴起镇,因为是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的会师之地,标志着长征取得了胜利。

长征的起点是江西的瑞金,终点是陕西的吴起镇。

一般是以中央红军的长征为起点,以三大主力会师为长征的终点,因为在万里长征当中,不同根据地的红军出发的时间和地点也是不同的,比如说红25军,就是从河南罗山县出发,同时红25军也是最早完成的长征,四方面军就是从川陕根据地出发的。

2. 吴起镇的位置

吴起起兵反秦的镇子就起名吴起镇。

3. 吴起镇地理位置怎么样

延安市,古称肤施,陕西省地级市,下辖2区、11县,总面积3.67万平方千米(市辖区 3556 平方千米),人口205.6万(市辖区37.4万)。延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着“中国革命博物馆城”的美誉。

1、秦汉时,延安属上郡(郡治肤施,今榆林市南)。秦昭王时期,秦在延安一带置高奴县,县治在今延安城东尹家沟;

三国时,延安为羌胡所据;东晋义熙三年(407年),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西魏,设东夏州和北华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延安郡为延州总管府,改上郡为富州;宋代,属永兴军路,设延州、富州、丹州、坊州;宋元祐四年(1089年),升延州为延安府;金置彰武军部管府。

明末陕北农民爆发大起义,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领袖纵横延安南北;清仍设延安府,顺治年间领三州(富州、绥德州、葭州)16县;雍正年间,三州归省直隶。

1913年废府、州,地属榆林道。1920年榆林道移治肤施县。1928年废道直属省。1935—1948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1949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迁驻西安,撤销延属分区,设立陕北行署区;延安市撤销,并入延安县。1950年撤销陕北行署区,设延安专区。1969年改延安地区。1972年复设延安市。1975年延安县撤销,并入延安市。1996年撤销延安地区和县级延安市,改设地级延安市。

延安之名始见于《隋书》。《地理志》云:“延安郡,后魏置东夏州,西魏改为延州,置总管府。” 延安”(延州)得名于“延河”, “绵延流淌”,之意。

隋朝时期因“延安”属于“边陲之郡、五路襟喉”故改“延州”为“延安”,意为“边陲久安”。

4. 吴起镇属于哪里

1935年10月和1936年10月到达陕北。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

5. 吴起镇地势

延安是座山区城市,城市坐落在群山之中,由于受山地与河川等地形限制,城市建设沿河川两岸发展,市区不是很大。中心城区集中在宝塔区三川交汇地区,这里高楼林立,商业兴盛,是延安发展得最好的地方

6. 到吴起镇简介

吴起镇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大将吴起(约前400年)屯兵驻守而得名。

吴起镇,古为边陲要地,相传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吴起曾在此屯兵驻防,镇名由此而来。元太祖(1206年)时,地方兵制设立百户,吴旗至今仍有“田百户”地名,百户下设旗,改“起”为“旗”。1942年7月成立吴旗县后,吴旗镇便成了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1958年10月,吴旗镇与楼房坪乡三、五、七社合并为青春公社。1958年12月吴旗县并入志丹县后,改设吴旗镇公社。1961年9月恢复吴旗县后,改为城关公社,增设薛岔公社(由蔡砭公社分出)、新寨公社。1981年成立吴旗镇后,城关公社迁居姚店台(1985年12月更名为洛源乡) 1984年撤社改乡。

7. 吴起镇位于哪里地图

1936年10月22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大会师,2016年10月22日为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的里程不是在地图上测量出来的,更不是凭空编造的数据,而是有着充分的事实依据的。

 “二万五千里”指的是中央红军的行程。1935年10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长征胜利结束。当天,时任直属队党总支书记的萧锋在日记里写道,毛泽东对他讲,红军长征“根据红1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

8. 吴起镇位于哪里地形区

陕西省延安市

延安市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延安地貌以黄土高原、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北部的白于山海拔1600—1800米,最高点在吴起县五谷城乡的白于山顶,海拔1809.8米;最低点在宜川县集义乡猴儿川,海拔388.8米,相对高差1421米。北部以黄土梁峁、沟壑为主,占全区总面积72%;南部以黄土塬沟壑为主,占总面积19%;全区石质山地占总面积9%。西部子午岭,南北走向,构成洛河与泾河的分水岭,是高出黄土高原的基岩山地之一,海拔1500—1600米,主峰1687米;东部黄龙山,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海拔1500米,主峰(大岭)海拔1788.7米;中部劳山,呈西北——东南走向,平均海拔1400米,主峰(大墩梁)海拔1464米。黄龙山和劳山统称为梁山山脉,形成延安地区地形的骨架。

9. 吴起镇地理位置图

意思是

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

出自《史记·吴起传》

原文: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翻译:

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把齐军打得大败。鲁国就有人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任用吴 ,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

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侍奉他。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

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

吴起回答说:“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回答说:“讲得好。”

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

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

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10. 吴起镇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具体开始时间:从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

结束时间: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零五天。

地点有: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14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原为四川一部分。

1933年到1934年,国民党调遣了约百万之众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10月,国民党向苏区中心区域进攻,在苏区内战胜敌人,打破围剿已无可能,于是中央决定进行战略转移,这就是所说的长征。

红军长征之初,中央红军共有8.6万人参与战略转移。为了摆脱国民党的追击,红军突破了国民党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这就是湘江战役。湘江战役让党损失惨重,红军从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人,损失惨重。

在危急关头 毛泽东根据当时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1935年初红军进攻敌人的薄弱地带,攻占遵义。在遵义休整期间,我们党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行动。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中共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这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在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四渡赤水,为红军取得了喘息之机。之后红军迅速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但红军并没有放松,因为国民党并没有就此罢手,后方敌人的追击仍在继续,前方大渡河天险横在眼前,为彻底跳出包围圈,红军进行了强渡大渡河,继续向北挺进。

之后红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大雪山夹金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翻雪山。翻过雪山,中央红军与第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此后中央红军为谋求向北发展,继续率领红军度过茫茫草地向北进发,这就是过草地。渡过草地,红军来到陕北吴起镇成功与陕北红军会师。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全部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胜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