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翥故宅

汪翥故宅

汪翥故宅位于北岸镇瞻淇村,时代为清代。汪翥故宅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汪翥故宅,汪翥故宅简介,汪翥故宅-黄山市歙县汪翥故宅旅游指南

杨益泰故宅的故事(图)

上饶城相府路17号,是一幢占地2300余平方米的旧民宅——杨益泰旧居(信州区博物馆)。这幢上饶城保存最好的老房子,在高楼林立的闹市中,它就像一位老者静静地坐观这座城市近百年的变迁。

今天,上饶市民每每经过相府路,看一眼巨大的青石砌成的宅门,都会感觉到宅院的分量。进门转过屏风,是一个后厅。到得后厅,眼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其实,这只是该宅的后门(前门被拆建他用)。

这座旧宅最有特色宅院内的雕花,梁、柱、础、壁、门、窗、槛、楣等处都饰以雕花,且镀上了一层铂金。据介绍,这是典型的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商宅建筑风格。其雕刻图画或为上饶地方风物,或为民间故事,反映的均是赣东北民俗风情。

今天的上饶人或许要问:当年宅院的主人杨益泰为何建此豪宅?杨益泰及其后人今何在?

据介绍,杨益泰是上饶县花厅人。清末民国初,他的足迹踏遍江南各地,在上海广州苏州杭州等地经营纸铺纸行。在外闯荡了几十年后,开始像许多事业有成者一样想到了“归故里建宅第”。在经过一番考察后,他选择了上饶老城西门外、面临信江、背靠白鸥园和集胜园这处风水宝地。他召集聚了上饶所有的能工巧匠来建宅,于1922年动工,1933年建。可是,杨益泰及其家人只享用了5年便于1938年冬因“躲倭寇”而举家逃难离开上饶。此后十数年,全家东躲西藏而离散各地,杳无音信,生死未知。据信州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抗战期间杨益泰携一个小女儿逃到浙江宁波的一个乡下,于抗战胜利前夕病逝,小女在当地嫁人。解放后,政府接管了杨益泰旧宅,安置过贫苦百姓, 1985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交给信州区博物馆管理,200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杨益泰和他后裔已离开了这座宅院,但我们要感谢他给上饶城留下了一幢富含历史文化信息的老宅。(郑伊凡)

探秘卢宅,一座敢与故宫并肩的江南豪宅

浙江东阳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北有故宫,南有卢宅”。乍一听,口气确实不小,一个由家族建造的民间宅院居然敢与皇家紫禁城并肩,卢宅何来这么大的底气,还是仅仅徒有虚名呢?带着种种疑问,我决定前往一探究竟。

卢宅始建于1456年,整座建筑群贯穿南北,纵深320余米,占地5公顷。以肃雍堂为轴心,前后九进院落采用前堂后寝的格局。前堂是卢家的公共厅堂,供族内子孙举行祭祀、聚会、娱乐、吉庆、议事、教习等,后五进则为家眷、仆人的生活起居空间,用石库门相隔。除了南北主轴外,卢宅还以肃雍堂为主体,在东西两侧形成了多条副轴线。堂院严谨相连,竟达到九进纵深、面阔五间的帝王规格,其建筑序列和功用,居然与故宫完全一致,而这样刻意与皇权取齐的建筑,也似乎昭示了卢氏家族深埋于心的至尊之气。

已有500多年历史的肃雍堂,取“唯肃肃而敬,唯雍雍而和”之意。其中前厅原是“逾制”的歇山屋顶,后虽改为两厦悬山顶,但室内木构架仍保留歇山转角做法,斗拱式样也很华丽。

彩绘龙凤本是皇帝专用,但在卢氏似乎却没有这样的禁忌。

除了宏观的建筑之美,卢宅还藏有两处之最:一是被誉为“鬼技”的木雕装饰。卢宅和别的江南建筑不同之处,在于它既有北方的大气布局,又有南方的精雕细刻。厅堂宅第广泛采用东阳的木雕装饰,无论是建筑构件,如斗、梁、枋、拱、檀、雀替、门、窗,还是室内的家具,都巧构细接,令人叹为观止。

其次就是古宫灯。悬挂在堂内的三百余盏宫灯囊括了木雕、竹丝、琉璃、羊皮、纱绸、素绢、彩珠等各种材质,均是明清时期的珍贵遗物,其中一盏名为“宝盖索络联三聚七彩穗羊角灯”,通高4.5米,最大直径2.10米,重255斤,中间用羊皮、料丝、羊角3盏大灯上下相接,外围垂6串24盏羊角小灯和珠篮灯,竟是耗用40万枚彩色玻璃珠穿缀而成。

如此“超规格”的建筑,在中国只有故宫和孔庙有这样的结构,卢宅这样“超规格”建筑得以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保守机密长达数百年,这首先要归功于卢家森严的宗法制度。卢氏家族的子孙从小就要牢记一条祖训:不得向外界说起卢宅建筑的内部构造。同时,还举全族之力建立起绵延不绝的雄厚官脉,雄霸一方,借以保全卢宅。

同时,为了更有效地护佑卢宅和族人,消除心理上的恐惧和不安,卢家还在宅中做了一些特殊设计:将霸气张扬的歇山造型屋顶改为两厦悬山顶,并漆以黑色,尽可能缩小掩藏在其他屋顶之后,希望以这样类似“自毁”的视觉效果来补救卢宅的“逾制”之罪;九进深的宅院也用石库门将前四进与后五进分隔开来,使外姓难以深入细究。

如今500多年过去了,东阳卢宅早已敞开了森严神秘的大门,无声的向世人讲述着这座大宅的传奇故事。

“古宅”与“辜宅”?揭开千年古村名字背后的传奇故事...

千年古村

古宅与“辜宅”

厦门有众多的古村落,

它们的村名也蕴藏着历史文脉

厦门市民政局多年来致力于

古地名文化保护传承

推出千年古村落宣传保护活动、

最美地名搜寻等系列项目

今天,我们来到市民政局推荐的

安新圩镇古宅村

这里为什么叫“ 古宅 ”呢?

原来还藏着一个传奇故事呢~

古宅村简介

古宅村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北部东至大帽山农场,西连后亭村,南接后埔村,北毗南安市,面积14.55平方千米,下辖古宅、涵头、宫仔边、宫央、后地、下铺、大路、芹内8个自然村。

古宅溪:见证古村千年历史

厦门东北部的新圩镇古宅村,山青水润,古朴宁静, 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口里,都有这样的传说,古宅是厦门古代文明的源头之一。3千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人类生活的痕迹,2千年前,厦门史上的第一条道路,就是从这条盈盈小溪走出大山的。

这条小溪就是厦门最古老的母亲河

同安东西溪源头之一的古宅溪

西汉建元6年的时候

闽越王(郢)就是从这条溪的上游

开辟了一条65公里的古道 进攻南粤

数千年来,古宅溪顺延着地势,从罗田蜿蜒行进大半个古同安县境后奔流入海。也早早吸引到了古宅先人傍水而居,古宅村落也由此而来。

古宅名字从何而来

这座村子叫做古宅

但是这里居住的大都是黄姓人家

古宅名字从何而来?

辜鸿铭

出生地:马来西亚槟城

贡献:翻译了《论语》《中庸》《大学

清朝初期,黄氏进驻古宅之前

早有“辜”氏家族聚居

清末民初

“文化怪杰 ” 辜鸿铭的曾祖父

辜礼欢也曾在此居住

而这间老厝

就是古宅唯一留存的“ 辜家祖厝”

古宅村民 黄长春

以前的姓辜的族人都全部住在那边,基本上全村都有辜姓人家在住。

根据黄氏族谱记载

清朝初期,辜氏举家外迁落地南洋

把房屋家产转卖给了黄氏

为了感恩辜氏

黄氏一直沿用“辜宅”本名

当地人的发音当中

古宅叫作“辜宅”

直到第二次简化汉字运动当中

才简“辜”为“古”

黄氏为何来到古宅?

在辜氏开枝散叶的栖息之所

当时为何会有黄氏入驻?

答案就在 黄氏宗祠之中

据说黄氏之所以来这里

是给辜氏办学堂办教育

这座宗祠就是当年

他们办学校的地方

古宅村民 黄炳禄

这个是我们祖先原来是在这边教书育人的一个场所,然后就在这边建了一个草寮,后来就扎根在古宅了。

据传,清朝初,黄氏先祖

从金柄迁入古宅

建学堂 授学识

崇文重商 代代传承

因此让古宅有“小官商”的美誉

如今,这里保留有数栋旧时学堂

风雅精美,甚至超越民居豪宅

古宅十八弯

“古宅十八弯”

更是是见证着古宅“小官商”

荣光的辉煌所在

厦门史志记载 从宋朝到清朝

北同安的科举士子

走这条道路到泉州府赶考

古宅村文化古迹和特产

古宅十八弯

位于福建省厦门翔安新圩镇古宅村北的后壁山上。现存遗迹长约800米,宽约0.8米,以不规则的块石、卵石铺成,蜿蜒盘旋而上,因有18个弯而得名,是古代同安通往泉州的一段道路。

古宅黄氏宗祠

古宅大祖厝使建于明中叶,清光绪重建,二十世纪50年代再修。此建筑堪称翔安于明代保存下来最经典、最完整的宗祠之一,是厦门市第三批涉台文物古迹。

龙涎桥

新加坡华侨黄希盘在1927年建起一座石桥,取名“龙涎桥”,并在旁边立碑上书“龙涎桥,民国丁卯年立,仲秋日造”。

大夫第

110多年前,黄添福的曾祖父希鳖公在越南经商致富,垄断当地大米和白布市场,借清廷捐纳制度获取“大夫”功名(官衔为五品以上),并回乡建了“大夫第。府邸落成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是一座具有闽南建筑特色的三落双护厝“大六路”红砖民居。

古宅村特产

古宅村落耕地面积2690亩,地处丘陵,隆冬风大,湿度较低,土壤疏松深厚,很适合大蒜生长, “古宅大蒜”以其色香、味辣而饮誉海内外,远销东南亚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鸿铭故里,崇文古宅”

古宅人民欢迎您~

记者 | 杨弘 林育

编辑 | 王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经允许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特区新闻广场

点 个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