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林氏祠堂

天柱林氏祠堂

位于水吼镇天柱村胜利组的林氏祠堂,始建于民国1924年,公元2005年至2007年由“十德堂”与“九牧堂”两支林氏后裔合资重新修葺。林氏祠堂内的檐口、梁架、栏杆、柱础、龙井等构件,其木雕、石雕工艺精湛,构思精巧,深受明清时期古建筑文化之影响,生动地反映出了成熟的徽派建筑的雕刻艺术。祠堂一进设有亭阁式全木,天柱林氏祠堂,天柱林氏祠堂简介,天柱林氏祠堂-安庆市潜山市天柱林氏祠堂旅游指南

天下第一祠堂——唐氏总祠堂(晋祠)

山西唐氏ID:天下唐人

汇聚四海唐人,传承唐族文化

互动唐人轶事,公益成长唐家!

你知道唐姓祠堂在哪里吗?

晋祠,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位于山西省太原晋源区晋祠镇,其文化遗产价值独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晋祠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1961年3月公布晋祠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公布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别旅游景区。

晋祠创建年代久远,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幽美。晋祠以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的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最珍贵的遗产。

唐叔虞祠。晋祠的根儿。祭祀剪桐封弟之晋国开国君侯唐叔虞。现在的祠堂是在元代建筑的基础上,于清乾隆36年修缮扩建的,唐叔虞塑像大约是明代的。晋祠从这根上缘起,,包容并和,林林总总,已成中国传统文化之集锦。

晋祠现存最早的主体建筑圣母殿,大约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崇宁元年(1102)重建。历千年战火而幸存,实为国之瑰宝。

晋祠赤桥村的清末举人刘大鹏撰写《晋祠志》有言:“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而今晋祠之最珍贵者,当为圣母殿。

献殿。圣母殿建成百余年后的靖康元年(1126年)秋天,太原经大半年攻防血战,被金兵攻陷,次年北宋亡。圣母殿幸存,且于金大定8年(1168年)在其前添建了一间享殿,即献殿。

大殿前是宋代所建的“鱼沼飞梁”,呈十字桥型,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难老泉为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不知始于何时,《山海经》就有:“悬瓮之水,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晋水源头特有长生萍,浓翠如玉,四季常青。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

“晋祠三绝”周柏,没有寒风中挺立的雄姿,也没有繁枝茂叶,只有不屈的精神和不老的心。千万不要小看了这棵周柏。明傅山曾立石上书:“晋源之柏第一章”。无疑,周柏是晋祠的根。周柏不仅是晋祠三千年历史的见证,也是晋祠三千年连绵不绝的庇护神。宋欧阳修曾感叹道:“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

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原先本有两株,名为齐年古柏,如今只剩这一株了。在当地人眼中,这株古柏就是长生不老的象征。

“晋祠三绝”唐槐,位于水镜台前,虽不是晋祠古槐中年代最久远的,但却是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树绿荫浓。

对越牌坊。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相传,晋祠东庄的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母亲患偏头痛,久治无效,吕祖庙求得签题“添砖加瓦”。 高应元见晋祠里殿堂楼阁亭台等俱全,故建对越牌坊,意为“报答宣扬祖先功德”。 对越匾为高应元手书,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浮屠院内的舍利生生塔,曾建于隋开皇年间,后被毁,现塔为清代乾隆年间所建。

全球唐氏祭祖大典

2016年全球唐氏祭祖大典在太原晋源区晋祠盛大举行。中华唐氏宗亲总会荣誉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释怀善大师(俗姓唐)莅临现场,500余位唐氏企业家代表、文化名流、社会活动家齐聚一堂,与来自全国20余省市及港澳台地区的唐氏后人聚首晋祠,共同见证这场以“唐氏文化”、“宗亲血脉”为主题的盛会。

唐氏宗亲祭祖现场

晋祠既是怀念、奉祀第一代晋王唐叔虞的祠堂(唐姓起始祠堂),也是中华唐氏的总祠堂。尽管晋祠经数代扩建,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基于唐叔虞祠文化发展、丰富起来的,包含多种文化内蕴、透析着华夏古今文明的奉祀建筑群。

中华唐氏宗亲总会会长唐传勤现场接受媒体采访

本次祭祖活动有来自北京、山西、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甘肃青海宁夏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上海浙江福建云南新疆陕西天津二十九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香港台湾等地代表共计五百余人,是近年来影响最广、规模最大的一次。

福建最大宫式古祠堂,这座林氏祠堂建于北宋

这里是坂东六叶祠

原名福建江夏虎丘黄氏祠堂

始建于北宋初年

重建于民国时期

是典型的中原皇宫式祠堂建筑风格

是目前福建省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祠堂

祠堂原在闽清七都凤栖山

建于北宋祥符丝习三年

虎丘后裔黄彦荣率族奏请朝廷敕额名为“护国积善院”

后毁于火

为纪念入闽始祖敦公

于20世纪40年代初在闽清六都墘上里

(今坂东镇乾上村)选址重建

  平整土地时,挖到一光滑巨石,色蛋黄,所处位置恰在后厅的正中心点,与大厅合砖共向,直线巧合。众称之“龙珠”。因敦公生六子,发六枝,故名“六叶祠”。

  祠拥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961平方米。正大厅宽11.3米,正栋高9.6米,左右各三边厅。

  两边住院各三厅,回照两边各四厅,均是双层建筑,内有海内外宗亲捐建的纪念厅、怀恩堂。

  天井埕宽35米,长19.5米,植四时花树。

  虎头门威武雄壮,两边镌贴金对联,一对石狮雄踞左右,门前埕植六株翠柏,埋外旷野平畴,柳竹溪桥,十分优美。

  祠大厅以九根立柱组装木扇,尤其是出廊大柱腰围1.62米,由百名壮汉经月余时间从尤溪掮来。大厅正殿神龛供奉敦公夫妇及历代宗祖牌位。上方悬挂林森题赠的“国族所基”巨匾。

  壁上镌敦公训子诗:“六森叶同开一样青,莫因微利便相争;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各壁顶、横梁处悬挂“状元”“民族英雄”“传奇天人”、博士等匾额35面。而“两朝双宰相,一代五状元”等18幅推光嵌金楹联与两壁八幅名人画像,肃雅别致。林氏宗亲点击进入

林氏总群

  两边走廊壁镌刻的文天祥撰写之虎丘黄氏仕宦谱序与黄龟年四劾秦桧奏章及萃文馆中的状元卷,藏牒文采照人,两边门厅供奉一至六叶列祖牌位。并志各叶名人。

  一叶有状元黄唐、黄开绳一家六教授,企业家黄双安;

  二叶有甲午英雄双兄弟、宋元明清连科进士三十四名;

  三叶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齐全、两朝双宰相、五国公;

  四叶有状元、忠壮侯、兴国侯、兵部尚书等历史人物、建国大将、外交官以及一门两博士;五叶有上柱国、监察御史、民族英雄、七子六进士,一家拥有六把外科手术刀;

  六叶有户部尚书、节度使、五朝元老、戏剧家等历史名人。

今天的六叶祠

不但成为了海峡两岸虎丘黄氏后裔

纪念入闽始祖的圣殿

也成了特色旅游胜地

赢得福建省“万祠之首”的美名

阮氏祠堂:竹林遗风 家园再兴

24日,今日阳新记者来到白沙镇石清村的阮宜堍,只见阮氏祠堂座落在青山绿水间,年代虽有些久远,但门前依稀可见刻着“竹林遗风”,引人遐想联翩。据黄石市阮姓文化研究会原会长、湖北省阮姓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阮班河介绍,本地阮氏由南宋年间迁来,已有700多年历史

皋陶之后竹林遗风

据宗谱记载:阮姓,源于偃姓,主要源出古帝王皋陶之后。阮国是皋陶的一个裔孙在商朝建立的诸侯国,其国址在今甘肃泾川一带。商末,西岐西伯侯姬昌率军灭了阮国,原阮国王族相约以国名为姓氏,称为阮氏。后来,阮氏东迁,汉末三国时期在陈留郡形成望族。两晋以后,阮氏开始南迁,宋元繁播闽粤台港及越南,如今遍布中华大地。

魏晋时期,天下纷争,动荡不断,当代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常常相聚在山阳县河南修武县辉县交界一带)的竹林之中,不拘礼法豪饮纵歌,吟诗作赋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世称竹林七贤。令人称羡的是,阮氏家族竟有二位才子名列其中,流传下了不少佳话。

七贤之一的阮籍天赋秉异,八岁能写文章,好学不倦,以道德高尚、乐天安贫的古代贤者为效法榜样。时逢司马氏掌握政权,大杀异己,文人志士多遭迫害。阮籍不愿与之同流合污,报国无门,又整日为躲避迫害而提心吊胆,内心交织着矛盾痛苦,于是借酒消愁,常有惊世骇俗之举。

据《晋书》记载,权势滔天的司马昭为了招揽拉拢阮籍,想要与他结为亲家。他万般不愿,可又无法当面拒绝,于是终日拼命喝酒,醉到昏昏沉沉,失去意识。就这样,六十多天过去了,阮籍还是没有清醒,以致媒人根本找不到机会开口提亲。最后,司马昭也只能无奈打消结亲一事。除此之外,阮籍还有更“疯癫”的行为,在洛阳定居后,他总是独自驾着破车,在车上放几桶酒,信马由缰地游荡,一路走一路喝,走到路的尽头便放声痛哭起来,直哭得天地变色,草木含悲,河流呜咽。从此,“阮籍穷途之哭”的典故名垂青史,他为政权黑暗而哭,为世事不公而哭,为国家和百姓的命运而哭。难怪后世文人纷纷赞其品行高洁,性情率真,有难能可贵的风骨。

另一位七贤当中的阮咸是阮籍的侄子,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他生平放浪不羁,精通音律,作有《三峡流泉》一曲,名闻天下。阮咸的逸闻趣事俯拾皆是,比起叔父简直毫不逊色。据说,阮家是个繁盛的大家族,有贫有富,大道北边住的全是富人,豪宅林立;而南边住的全是穷人,破屋漏棚,阮咸就住这里。天晴的时候,富人们纷纷晾晒衣服,一时间花团锦绣,璀璨耀眼。南边的穷人见了自惭形秽,再不敢出来晾衣献丑。只有阮咸熟视无睹,把自己的粗布衣裳堂而皇之地晒在路边,明明白白昭示了对权贵的蔑视。

智斗老外家园再兴

在阮氏祠堂门前,村民纷纷用编织的蒌子和席子晾晒棉花花生辣椒,准备秋冬填塞被子,制作美味的食物。置身其间,记者深深感受到了古朴醇厚的田园风味。走进祠堂,只见内殿空旷,青砖石散发出阵阵寒凉。阮班河介绍说,南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阮四一由江西乐平迁入兴国州吉口里,生三子省三、省二、省五。儿子成年后分家立户,省二公便落业在白沙镇石清村钨珠额山脚下的阮宜堍。

阮氏家族自古重义崇武,相传第五代曾有个武艺高强的人,他就是人称机智无敌的阮麻子。阮麻子个头矮小,其貌不扬,但头脑灵光,手脚麻利,轻功了得,据传他最值得称道的就是智斗俄国大力士。一次,阮麻子到太子庙卖米,正巧碰上俄国大力士打擂台,半天下来死伤多人。他在台下看得真切,悄悄寻找对方破绽,决定要好好挫下这个外国人的锐气。次日,俄国大力士还是所向披靡,接连撂倒几人,正在他洋洋得意的时候,只见阮麻子身轻如燕,一跃上台。俄国大力士斜眼瞅瞅,此人身材矮小、土里土气,不禁一脸鄙视。正当他伸出双臂,直扑上前,谁知阮麻子竟如一条活蹦乱跳的泥鳅,在对手前后左右乱窜,游刃自如 。

俄国大力士恼羞成怒,围着阮麻子满台转,却被阮麻子左一拳、右一脚,打得握紧双拳嗷嗷乱叫。终于,阮麻子找准机会,声东击西近身使出一招“猴子偷桃”,高大威武的俄国大力士顷刻间轰然倒下。台下人群欢声喝彩,蜂拥上前想将阮麻子高高托起,可怎么努力白费功夫,原来阮麻子浑身都淋了菜油,身体象泥鰍一样湿滑,根本抓不住,难怪俄国大力士也对他无可奈何。乡亲们感激不已,连忙置办了丰盛的酒席款待阮麻子,并欢天喜地用八抬大轿将这位大英雄送回阮宜堍。从此,阮宜堍也因出了阮麻子名噪一时。

时光飞逝,1976年6月,原潘桥公社决定兴建阮堍水库,解决当地抗旱用水难题。想到住了几十代人的湾子即将淹没水底,阮宜堍的乡亲们心里很不是滋味,再望望那承载阮家历史的老屋、拴马栓、喂马栏、练武场、石板路,人人满眼泪花。可为了大局,他们只得整体搬迁。谁知厄运还在后头,阮宜堍的天然钨矿引来商家开矿办厂。在他们的大肆开采下,山坡多处塌陷,泉眼也干了,水库的水源遭到污染,长年累月侵蚀着周边的村民。在这种情况下,阮氏宗亲纷纷外迁。

2013年7月,部分居住在阳新县兴国城区的阮氏宗亲商议,在乡村能以姓氏组成自然湾居住,那么在人囗大量涌入城镇的当今,能不能以姓氏集中居住于一栋大楼或一个小区呢?经过商议,大家决定在兴国城区建一栋阮氏佳园。经过10多个月的精心施工,两梯四户十层电梯房的主楼很快竣工,现已全部装修入住。大楼不仅环境优美,舒适宜人,而且设计新颖,建筑独特,质量上乘,宏伟壮观。它是阮氏宗亲智慧的结晶,也充分体现了阮氏族人的慷慨义举。

在阮氏佳园楼下,还有阮姓文化研究会办公室和古色古香的文化礼堂,里面挂满了阮氏文化起源、历史故事、名人孝子等资料,令人目不暇接。现任黄石市阮姓文化研究会会长阮士灿微笑着说,整栋大楼居住的全是阮姓人家,这不仅在阳新可谓绝无仅有,在全国也属罕见。它有效传承了阮氏历史,将成为一根纽带,拉近全国乃至海外阮氏宗亲间的距离,帮助大家更好地沟通往来。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治理力度,阮宜堍边上的两座矿山已停业多年,阮宜堍水库也进行了清淤,水库的水质大有改善,村组公路四通八达。如今,山清水秀、人才辈出的阮宜堍家园再兴、重放光彩,成为不朽的阮姓明珠。

来源:今日阳新报——记者许岚 见习记者 陈文华 文/摄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