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坊建筑群

赖坊建筑群

赖坊建筑群位于清流县赖坊乡赖武村、赖安村,年代为清。

简介:赖坊建筑群包括彩映庚宅、翰林第、棠棣竞秀宅、来青宅、攸叙宅、迎薰宅、赖氏家祠等七组建筑群。彩映庚宅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坐东朝西,由砖雕门楼、下厅、上厅、两侧厢房及左横屋组成,占地面积449平方米。门楼砖砌,八字形四柱三间三楼歇山顶;上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翰林第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2)。坐东朝西,由门坪、下厅、中厅、上厅、两侧厢房及左右横屋组成。上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棠棣竞秀宅坐东朝西,由外门头房、门楼(下厅)、中厅、上厅、后厅、两侧厢房及左右横屋组成,占地面积1109平方米。门楼砖砌,八字形四柱三间三楼歇山顶,门额墨书“棠棣竞秀”,檐下“渔、樵、耕、读”等彩画保存完好。中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加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来青宅坐西朝东,由门楼、正厅、两侧厢房及左右横屋组成,占地面积437平方米。门楼砖雕,八字形四柱三间三楼歇山顶;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加前廊,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攸叙宅坐东朝西,由外门楼、下厅、上厅、后座围屋、两侧厢房及左右横屋等组成,占地面积631平方米。门楼砖雕,八字形四柱三间三楼歇山顶;上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顶。迎薰宅坐东朝西,由门楼、前坪、下厅、上厅、两侧厢房及左二列横屋、右三列横屋组成,占地面积886平方米。上厅面阔五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赖氏家庙建于清嘉庆年间(1521—1566),坐西向东,由大门、门厅、边厢通廊、正厅等组成,占地面积299平方米。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斗式梁架,硬山顶。

2013年,赖坊建筑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建筑群周边各外延10米。

百年建筑:坊子德日建筑群之坊子火车站

潍坊境内,能够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并不是很多。在坊子老区,就有这么一处,那就是震惊于世的坊子德日建筑群。这些百年建筑,不仅数量多,而且大多保存完整,在全国范围内,恐怕也找不出像这样规模的建筑群,这就愈发显得坊子德日建筑群的珍贵和价值。

时光回溯到上个世纪初,那是1900年,坊子火车站所在地,还是一片荒野,谁也没想到这片宁静的土地上,会发生那么多的事情。有一支德国勘探队,在这里发现了煤层!然后第二年,开凿了第一口煤井,这煤井就是有名的“坊子竖坑”。

为了掠夺煤矿资源,德国侵略者决定在当时潍县的东南方向,距离煤井不远的地方,兴建一座火车站,方便煤炭的运输,这就是今天的坊子火车站。

两年之后,胶济铁路坊子火车站建成。由此原来的胶济铁路走到潍县这里,打了个拐弯,拐向东南方向的坊子站。后来德日开战,德军战败投降。日本夺取了坊子的占领权,直至1945年日军投降,德日两国共霸占坊子长达48年。

坊子火车站的开通运营,带来了人口的流动,商业活动的繁荣促进了旅店、饭店等服务业的发展。坊子日渐繁荣起来,人口不断增加,市街规模不断扩大,坊子形成了一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华人生活、商业区。

坊子站作为胶济铁路的主要车站,来往济南青岛的必经之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仍在使用,在我很小的时候,记得父母带我在坊子站坐过火车,往西到青州,那时火车都是烧煤的,火车启动时,发出轰鸣的声音,巨大的车轮缓缓向前滚动,车头烟筒冒出浓厚的白烟,向远方飘散而去,当时车票很便宜,应该是几毛钱吧。

直到新的复线胶济铁路新线落成通车,坊子站才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当年建站伊始那个拐了八十多年的弯终于被拉直了,胶济铁路从青岛方向出发,向西过了高密,不再绕道坊子站,而是经过潍坊、淄博,一路向西,直抵济南。

胶济铁路改线之后,坊子站不再承担客运业务,仅存的两个站台,彻底没有了昔日来往旅客的脚步,仅有的货场和煤场,是它目前唯一的用途。此处火车不再拉人,而是拉煤或者拉货而已。坊子站渐渐沉寂。

原创图文,未经许可,禁止抄袭转载

坊子德日建筑群修缮发现百年前德国建3米宽排水井

山东潍坊坊子德日建筑群保护一期:修缮不时会给我们带来新奇——施工中发现德建旅馆地下室附近埋于地表下的德建排水井,直径接近3米,青砖修砌。(王玉龙

潍坊昌邑这个国家级古村落,始建于宋朝,有保存完好的民国建筑群

在古老的潍城莱州府的官道附近,有几处古老的村落,这些村落大多沿河而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其中在潍河古道的东岸,有一处近水的古老村落,宋朝时候建村,距今已经近千年的历史,算得上昌邑地区较为古老的村落之一,它便是姜泊村。

宋朝建村的姜泊村,有片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姜泊村,地处潍河古道的东岸,以前的时候因为地势低洼,每年的汛期村落周围都是一片片的水洼,所以最初叫做泊子。当时的泊子,在宋朝的时候定名,当时只有国、金、胡、阎姓在此居住。后来宋朝末年的时候,姜姓始祖从潍河西岸的柳疃镇胡同迁移而来,姜姓日渐兴旺,于是又称为姜家泊子,后来简称姜泊村。

在村南头,有一牌坊,上书姜泊二字。在牌坊的一边,是一个免费的停车场。从停车场一路往北,走过两座牌坊之后不远处左拐,便能看到一片有着民国风情的建筑群。这些民居建筑,布局规整,有青墙黛瓦的壮伟建筑,也有白墙青瓦的典型传统民居。

这些民国风景的建筑群,大多是姜姓村民在清末民初时候所建,目前均保存较为完好,是当时的柳疃丝绸商贸基地。如今这些建筑群,是研究当时的建筑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昌邑乃至潍坊地区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建筑群。

远近闻名的“五大功”,当时的工商巨头

清末时候,姜氏兄弟姜濯、姜汶、姜浴、姜治、姜汾创立了功茂、功裕、功增、功盛、功泰“五大功”,后来发展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工商巨头。在完成初始积累之后,“五大功”又进军金融业,成为了与日升昌票号、四大恒、浙绍公所并称的四大钱庄。

伴随着“五大功”的发展,昌邑地区的茧绸销售也走向了海内外,成为远近闻名的“丝绸之乡”,也为“近代海上丝绸之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现在“五大功”兄弟的故居,在建筑群中央广场的显眼位置,仍旧可以寻得一二。

“雪芹戚里”——姜泊村

姜泊村除了保存完好的民国建筑群,还有那“雪琴戚里”的说法。

据说,姜泊为曹雪芹奶奶的娘家,这个说法来自于《红楼梦》中所体现的为李曹两家的兴衰史,然后李士桢、李煦父子的老家在姜泊村。旧时李煦与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在康熙身边伴读,后来分任苏州织造跟江宁织造,李曹两家结为亲家之后,李煦的妹妹便是曹寅的妻子。

随后的日子,因为各种原因,李曹两家家道败落,目睹了家族兴衰的曹雪芹写出了名著《红楼梦》。据相关资料考实,书中的贾家便是江宁织造的曹家,而王家则为苏州织造的李家,史家为杭州制造的孙家。对应的史料为康熙曾经谕旨:“三处织造,视同一体,须要和气”,而《红楼梦》中则有云:“皆联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小说中是三家一起陨落,现实中也是三家一同败落。

虽然事实上两者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不过戚里的说法,也算得站得住脚吧,这种沾亲带故的故事传说,在很多地方也是非常常见了。

走在姜泊村,心情并没有太大的波澜,主要是感觉上少了些生活气,寂静的建筑群中鲜见一人,布置规划也是稍有落寞,并未寻得太多的特点(主要是很多建筑大门紧锁,并未开放,如果开放后进去探究一二,恐怕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吧)。所以最后便是稍稍一转,便往下个目的地走去。

这里,是狗哥嗅途,致力于旅行干货的分享。

Tips:

姜泊村,非常好听的一个名字,也是能让人一下记住的名字。不过走在村子的建筑群当中,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就只是一座座外观看起来修整一新的零星建筑,如果这些建筑内部能够开放参观的话,恐怕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自驾到姜泊村,直接设置导航目的地即可,村外有一处停车场可供停车,非常方便。食宿方面,可以选择在昌邑市区,或者直接前往下一目的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