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墓

陶渊明墓

陶渊明墓,坐落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南的面阳山南坡,北依汉阳峰,南为黄龙山,既满足了他“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的意愿,又呈现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致。

陶渊明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9月15与世长辞。他死后,后人称之为“靖节”。故他的墓亦称靖节墓。

距原陶渊明祠址仅百余米。从祠至墓地的砖阶沿山坡盘旋而上。墓坐北朝地,长7.9米,宽4.1米,高1.62米,外壳为长形拱顶砖石结构。墓碑首横刻“清风高节”,中间直刻“晋徵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有《五柳先生传》、《墓志》二碑,右有《归去来辞》及勒碑人姓氏、年月。该墓系清乾隆元年(1736年)仲秋重建。

桃花源旅游景点陶渊明「桃花源诗 陶渊明」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在哪里?

桃花源在重庆南部酉阳,是全国众多“桃花源景区”中,与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原型最吻合的景区。

景区位于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部的武陵山区腹地,总面积50平方公里,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户外运动训练基地。优美的自然田园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把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是人们栖息疲惫心灵的精神家园。 

扩展资料:

景区由古桃源、伏羲洞、酉州古城、桃花源广场、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二酉山世外桃源民俗生态旅游文化主题公园、桃花源风情小镇等部分组成。自古因武陵山地区“蛮不出洞、汉不入境”的皇命戒律,桃花源在武陵大山沉睡了1600年。

1、伏羲洞全长约2500米,洞宽10∽25米,高度20∽60米。因洞口顶部一块天然巨石板酷似易经中伏羲龙图的平面图案而得名;

2、酉州古城全长1.3公里,土家吊脚楼依山而建,展示了800年州府的恢弘气势,是土家族民俗、建筑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3、桃花源广场占地8.6万余平方米,是武陵山区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综合性文化广场,在这里,动可舞摆手欢歌,静可觅木叶情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酉阳桃花源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在哪里

陶潜所说的桃花源应该位于今天的湖南常德市境内,桃花源在桃源县城西南15公里水溪附近。面临沅水,背倚群山,苍松翠竹。相传因东晋诗人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而得名。

自唐代开始建寺观,宋时更盛,元末毁于火,1455年(明景泰六年)又建殿宇,明末复毁于火。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重修渊明祠,沿山配置亭阁,按陶渊明诗文命名,此后又屡经修葺。解放前荒芜殆尽。1950年后除对原有建筑物进行加固维修外,并对已经倾圮的部分亭阁,也陆续进行整修和复建。

桃花源不仅是风景名胜,也是文化古迹,遗有唐代以来众多大诗人如孟浩然、刘禹锡李白、王昌龄等碑刻诗文及古建筑,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桃源地域属楚国洞庭郡;秦朝时属黔中郡。建国后,桃源县隶属常澧区行政专员公署。1950年,隶属常德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88年,隶属常德市。

桃源县桃花源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而闻名。桃源是全国农业现代化试点县、首批全国绿化模范县、优质棉、瘦肉型牲猪、蛋品出口重点县和出口绿茶优势区域县。著名景点有:桃花源风景区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桃源县

陶渊明说的“桃花源”在哪里?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是一篇流传千古的杰作。他的曲折动人的情节,生动流畅的描述和栩栩如生的人物,为人们展示了一个百姓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桃花源。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据说,在晋朝太元年间的武陵地方,有个渔人,经历了一次美妙的奇遇。一天,他沿着一条小溪划舟向前,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一片桃花林间。这里是一片桃花的海洋,树上满眼是盛开的桃花,地上到处是飘落的花瓣,桃林夹着溪水向两岸伸展,一眼望不到尽头,令人心旷神怡。渔人很觉奇怪:我以前怎么从来没到过这地方呢?

他好奇地划着小舟,打算找到这片桃花林的尽头。

划呀划呀,他终于来到了小溪的源头。只见这里有一座山,山脚下有一个山洞。渔人拴好了自己的船,沿着山洞向里面走去。起先,洞中的通道很狭窄,走了几十步后,洞口一下子宽敞起来,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令他万分惊奇的新天地。

举目望去,这里有宽广平坦的田野,整齐排列的村舍,清澈美丽的池塘,绿叶婆娑的桑树和竹林……

那些在田地里劳作的农夫,路上行走的行人,房前闲坐的老人,河边洗衣的妇女,说着、笑着、唱着,神态都十分快乐,这里仿佛没有忧愁,没有痛苦,没有伤悲,甚至鸡鸣和狗叫的声音都是那么平和。这里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

洞中的人们瞧见了这位陌生的渔人,都围拢过来。交谈之后,大家都热情地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做客,好像多年不见的老朋友。渔人来到了一个人家,那家人杀鸡摆酒招待他,许多村民来看望他。渔人问他们是怎样到这地方来的,他们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原来,他们的祖先是秦朝人,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逃难来到了这里,以后再也没有到山洞以外去,于是,便和外面的世界隔绝了。这些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了世外之人,这里也成了世外桃源。

渔人听了他们的述说,十分惊奇,问他们道:“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吗?”

他们都说不知道。

渔人就把外面发生的事情,朝代的更迭,像讲故事那样讲给他们听。从陈涉吴广揭竿而起讲起,什么刘邦灭了项羽建立汉朝呀,汉武帝出征匈奴呀,王莽篡位呀,刘秀称帝呀,魏蜀吴三国鼎立呀,五、六百年的历史使他们感到十分新奇。

后来,渔人又被别的人家请去吃饭,家家都用好酒好菜款待他。过了好多日子,渔人思家心切,临别之时,大家叮嘱他说:“千万不要把我们这儿的情况跟外面的人说呀!”

渔人告辞以后,顺着来时的路途往回走,并沿途做了记号。

回到武陵,渔人立即跑到太守那里,向官府报告了他的见闻。结果,他带着官府的人沿小溪前行,却迷失了道路,再也没有找到原来的记号,找不到那个世外桃源了。

陶渊明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道子专权,国宝乱政,王恭起兵,桓玄夺位”,朝廷腐败,骄奢淫逸,百姓生活痛苦不堪。谁不向往那没有剥削和压迫,自耕自食,融洽相处,老有所养,幼有所育,自由安乐的社会呢?

《桃花源记》激起了人们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人们从各个方面探寻桃花源的真实所在,可惜,其说不一,莫衷一 ,直至今日,仍是一个不解之谜。

试看下述的几种说法,哪个使人信服。

根据地名说。有人认为,现今湖南省桃源县有一景点,恰似“桃花源”。那里面临沅水,背靠青山,景色秀丽,林木深幽,有唐人建的寺、观,有宋人建的楼,有明清两代人建的景点,仿佛都符合作品中“渔人遇仙”的意境。但据考证,宋代才在这里设县命名,那些景点和建筑肯定是后人的附会。此说过于牵强。

根据时代说。有人认为,桃花源应为湖北武陵地区的苗民村落。其根据是,东晋时期,湖西苗族正处于父系氏族初期的社会,贫富不悬殊,无徭役,无官税,百姓们生活安宁,相处平和。另外,武陵地区的苗民崇拜桃树,并有杀鸡待客的习俗,但具体地点,无人说得清楚。

根据作者游踪说。有人认为,桃花源是在古海州宿城山凹。据考察,这里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无陆路与外界相通。据说,陶渊明曾任过参军,到过此地,领略过宿城山凹的美丽景色——那里极像《桃花源记》描述的洞内外景观:“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方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或许是陶渊明心目中的桃花源?

根据作者家乡说。有人认为,桃花源就是陶渊明家乡浔阳柴桑附近的康王谷,这里亦称“桃花源”。康王谷长三十余里,不是知情人即使来到康王谷口,也不会知道其中有深谷。这里的春天繁花似锦,遍野飘香,美丽的田园风光几乎与《桃花源记》里描绘的世外天地一模一样。作为家乡人,陶渊明肯定是康王谷的“知情人”。康王谷成为他笔下“桃花源”的原型,十有八九。

上述种种说法,各有千秋。至今没有一个公认一致的答案。这也并不奇怪,“桃花源”毕竟是人们向往中的世外之地,怎能处处“对号入座”呢!

陶渊明写的“桃花源”到底在哪里?

陶潜所说的桃花源位于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境内,并且在历代写“武陵”的诗文中。往往把“武陵”当作桃花源的代名词。

在陶渊明所处的时代,生活在武陵地区的湘西苗族正处于父系氏族初期的社会阶段,这里生产力低下,剩余产品极少,贫富不悬殊,无徭役,无关税,百姓生活安宁,相处和平,与《桃花源记》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十分相似。

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崇拜桃树,并有杀鸡待客的习俗,也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吻合。中国其它叫做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重庆酉阳、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江苏连云港安徽黄山台湾基隆河南南阳、重庆永川等地都有桃花源。

扩展资料

桃花源出处

桃花源,出自陶渊明诗《桃花源诗》。诗的序桃花源记记述一个世俗的渔人偶然进入与世隔绝之地的奇遇记。

本文幻想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与时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

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大部分学者认为,桃花源记是陶潜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希望追求一个平静和谐的社会而写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花源

陶渊明所描写的桃花源在哪里

一般都认为,桃花源的原型在湖南省桃源县。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述的“桃花源”原型究竟在什么地方?学术界尚有争议。

有四种说法:

1、陶渊明家乡庐山的某一座山谷中地处庐山大汉阳峰下,总面积约一万多亩,"桃花源"又称康王谷,是庐山第一长峡谷,全长约15华里,素有"世外桃源"的美称,景观特色以幽谷风光取胜,历来被认为是陶渊明名篇《桃花源记》创作原型所在地。

2、安徽古徽州黟县。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是指黟县漳河流域石山至渔亭10公里段。

3、台湾桃花源。位于基隆河支流新寮溪溪谷中,由从前的“野人谷风景游乐区”、“天云洞风景区”、“大华壶穴区”组合而成。 景区园内有翠谷瀑布观音瀑布、迷魂洞瀑布、新寮瀑布、茵梦瀑布等,虽然这些瀑布不如十分瀑布壮观,但四周环境幽雅秀丽。考证台湾桃花源与陶渊明所叙的差异较大,而且从文化历史上,也无其到过那里的资料,可能性不大。

4、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但是一般都认为,桃花源的原型在湖南省桃源县。这里和桃花源记所描写的境况最符合。

拓展资料

桃花源出处

桃花源,出自陶渊明诗《桃花源诗》。

诗的序桃花源记记述一个世俗的渔人偶然进入与世隔绝之地的奇遇记。本文幻想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与时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大部分学者认为,桃花源记是陶潜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希望追求一个平静和谐的社会而写的。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

也许真正的桃花源已不得而知;当我们说起世外桃源,自然会想起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鸡犬相闻和一番世人所追求的景象。近几年来,因为旅游发展等种种的原因,有了以桃花源命名的旅游景区。要数出名,自然是重庆酉阳和湖南常德的桃花源了。但实际上,它们也许不是真正的桃花源,也因此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风。刚好,阿苏是重庆人,我去过许多次重庆酉阳的桃花源,我可以说一说我所见到的酉阳桃花源的真实情况,和在网络上所见到的湖南常德与重庆酉阳桃花源之间的“争斗”。

上高中的时候,那是我第一次去到酉阳,我同学推荐我去龚滩古镇的时候顺便说起了一个正在打造5A级旅游景区的地方,那就是有氧桃花源。但我第一次去酉阳桃花源,是在多年以后,我成为了一命职业的旅行者,受邀去桃花源观光的。后来陆陆续续,从曾经的桃花源,到后来重新打造升级的桃花源,我也算是见证了它的一步步。第一次来到桃花源的时候,就把整个景区玩了一遍,但是感觉六个小时的车程从重庆到酉阳桃花源有一些不值得的,这里虽有田园风光,却有些过于牵强。景区里倒是有一些穿着古装的工作人员,比如打铁匠、放牛人,除去这个还比较有意思以外,桃花源还有一个伏羲洞,但景致实在是一般。我再去桃花源,是它升级打造之后了,入园从曾经的伏羲洞开始,和以前的路线恰恰相反,但是已经没有任何亮点。

我对桃花源的印象是不太好的,是因为在网络上,酉阳桃花源和常德桃花源争自己谁才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在我看来,酉阳桃花源有许多做得不妥当的地方,故意在网络上炒作,我想,这不该是一个“世外桃源”应有的风度。

陶渊明故居攻略 陶渊明故居介绍

1. 陶渊明故居介绍

陶渊明活了62岁。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2. 陶渊明古居

陶渊明生平经历: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元勋重臣,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作过武昌太守。生父早死,生母是东晋名士孟嘉的闺女。陶渊明29岁徙家柴桑,担任江州祭酒,镇军从军。后任彭泽县令。因不事权势,辞官归隐栗里(今星子县地区)。

52岁时偕少子陶佟回到宜丰故居,四年后返浔阳,逝于柴桑。陶佟留居故居。今澄塘镇秀溪,古村等处陶姓人皆为陶佟之后代。各代方志载宜丰地区有南山,柳斋,菊轩,东篱,洗墨池,藏书礅,故里桥,靖节桥,我公桥,舒啸台,赋诗湾,顾渊石,醉卧石,渊明洞,念书堂,靖节祠等陶渊明遣迹以及留念建筑。

3. 陶渊明的故居介绍

隋唐时期

  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

孟浩然的崇拜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   赏读《高士传》,   最佳陶征君,   目耽田园趣,   自谓羲皇人。

李白的仰慕頭條萊垍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垍頭條萊

杜甫的欣赏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视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   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垍頭條萊

白居易的敬仰

  中唐诗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渊明的为人。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离陶渊明的家乡浔阳很近。曾去拜访陶渊明的故居,写下了《访陶公旧宅》这首诗。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最后写道: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不见篱下菊,空余墟里烟。   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   每逢陶姓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中写道:   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

4. 陶渊明故居到底在哪里

陶渊明(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在唐代文献中,因避唐高祖李渊的讳,被称作陶泉明或陶深明。浔阳郡柴桑县(今江西省庐山市)人。條萊垍頭

东晋、刘宋的文学家,东晋大司马陶侃曾孙,父、祖皆为郡守,自曾祖、祖、及父,都在东晋为臣,但自己一生未曾担任高官,受王羲之和儿子王凝之提拔而短暂地当过江州祭酒,

后担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在叔叔 晋安郡太守 ( 治所在今福州 ) 陶夔协助下当上彭泽县令,因厌恶当时的政治,做了大约八十天就辞职归故里,终生不再出仕。

扩展资料:垍頭條萊

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为《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和谐美好且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使得桃花源与乌托邦齐名,都代表了一个美好的幻想。頭條萊垍

陶渊明诗歌表现出蔑视权贵、遗世独立的气节,朴实自然的诗风,对后世诗歌的创作影响大而深远。垍頭條萊

5. 陶渊明故居介绍100字

陶渊明及其所选择的生活道路,就本人所知,自古及今,都是称誉有加、众口一词,没有看到过某人某篇文字中,有非议的言论。

对其弃官而去,归去来兮,躬耕南亩,诗酒自娱的生活,有不同看法者,大约是当今的一些青年朋友。且尚未见专文专著予以论述,只能是言人人殊,见解不同而已。

在我看来,出现不同看法,是对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及对其人其事不甚了解的缘故。

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极端黑暗。就某些方面和局部而言,更有甚于“春秋无义战”的春秋战国时代。

那个时期,不仅有汉民族的内斗,战争频仍。更可怕的是由于汉民族统治集团内部的腐败,引起的外部入侵。北方异族政权频繁更迭,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残酷现象。“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一),到处是野蛮的屠杀。

在当时,出现了一些骇人听闻的残酷人物,发生了一些令人发指的历史事件,读书人死于刀下的比比皆是。如曹魏时期“建安七子”中的孔融,还有杨修、丁仪等。死于晋时最有名的人物就有嵇康、张华、陆云、陆机、潘岳等。

读书人要保全性命,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种人生的策略。稍有不慎,就会人头落地。于是许多人开始学佛、谈玄,“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陶渊明生于东晋废帝太和四年(369),卒于刘宋文帝元嘉四年(427)。故里在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其曾祖父陶侃,为东晋重臣,曾任侍中、太尉,都督八州诸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进赠大司马,卒谥桓。祖父陶茂为武昌太守,父亲也曾出仕。大概到渊明父辈时,家道衰落,每下愈况。

渊明少年时代,“游好在六经”,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孕育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其十六)的远大抱负。

同时,他又受魏晋玄学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及隐逸之风的影响,自称“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这些思想基础,影响了陶渊明的一生,对他的人格、个性以及生活方式和诗文风格的形成,均有很大关系。

陶渊明于二十八岁时,初任江州祭酒,以后又历任桓玄幕僚、刘裕镇军参军、刘敬宣建威参军,最后为彭泽令。在彭泽令上仅八十余天,即赋《归去来兮辞》挂冠归隐田园。

前后十三年,数次仕隐,长则几年,短则数月。其忽仕忽隐的原因,大致有三点:

一是家贫,出仕为生活所迫。

二是与当时的政治局面有关。渊明也有“猛志逸四海”的抱负和济时救世的夙愿。

三是个性与社会的冲突。当官太难了,“要做老爷,先当孙子”。活得越本色,曲意奉承越艰难。他看透了官场,也看透了自已。况且现实又充满血雨腥风,“田园将芜胡不归”!

陶渊明选择了不入“伙”,不扎堆,他没有和任何一群知识分子朋友长期待在一起。他在自 的过程中,大多采取自我安慰的方法。他不谈玄,不入佛,不佯狂,不颓废,不食散,不闹怪,尤其是不入“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在是最明智的选择。

他归隐田园,开荒种地,饮酒作诗,使他赢得了喘息的空间,有了表达自己的机会。

他在独往独来的状态中活了下来,还留下了一百多篇字字珠玑的优秀诗文。

他在逃离中完成了自己,有尊严地活着,成了魏晋之际一个活生生的标本!

他是苏东坡最为崇拜的人,提到他,东坡永远是学生的口吻:“渊明吾师”,“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他的每一首诗,东坡在晚年的贬谪生活中都唱和了,并要弟弟苏辙给这些诗写一篇序言。他对苏辙说:“然吾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人,实有感焉。”

苏东坡觉得自己与陶渊明的为人也颇为相似。东坡先生评价他说:“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中国历史上有过无数隐士,但像陶渊明这样长期躬耕,坚持己志而终老者,绝无仅有。

6. 陶渊明的住址

阳春最好玩景点

1、阳江市春湾风景区 4A景区

春湾镇在广东阳江市春城北约39公里处,地处漠阳江的上游,名胜奇多,东有通真岩,北有龙宫岩,南有朝天马,西有金鸡岭。此外,春湾湖畔的“通天蜡烛”,山峰奇秀,湖山相映,垂柳轻飘,景色迷人。有小桂林之称。还有龙宫岩、莲花洞石林(春湾石林)、通真岩、石拱桥温泉度假区、铁屎迳铸钱遗址、铜陵桥与那乌桥、中山公园等名胜。春湾秀色是非常迷人的一幅由奇峰田园构成的风景,映入眼帘的峰林使人怀疑是否进入了人间仙境,或者是陶渊明的世外桃源!

地址: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市春湾镇

2、阳春凌霄岩 4A景区

凌霄岩位于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市城西北66公里的罗阳峰林之中,面积36.7平方公里,是以喀斯特岩溶地貌为特征,自然山水溶洞为主的风景名胜区,是广东省颁布的第一批风景名胜区之一。凌霄岩风景名胜区,是广东省省级风景名胜区,也是广东省省级旅游度假区(春湾-凌霄旅游度假区)。该风景区位于阳春市西北部的河塱镇。以雄伟壮观著称,被誉为“南国第一洞府”,洞内高度120多米,上下分三层,有凌霄大厅,凌霄宝殿和观景台。

地址:广东省阳江市阳春市

3、广东阳春凌霄岩国家地质公园 国家地质公园

凌霄岩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阳江阳春市北部河朗镇境内,洞分四层,总高度达一百七十七米,长三百零四米,总面积约三万平方米,洞底有一条四百多米长的岩底河,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溶洞地质遗迹之一,素有“南国第一洞府”之称,是广东省颁布的第一批风景名胜区之一。凌霄岩被誉为南国第一名胜。岩高100米,分三层游览,游览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其中底层凌霄厅高60米,宽34米,长105米,有一岩底河长320米,可泛舟。

7. 陶渊明故里

赣西自古以来是人文汇聚之地,历史上,许多文人骚客曾行游于此。“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为韩愈的赠友诗。朱熹曾在旅览后写下“我行宜春野,四顾多奇山”等文句。

立足于人文与自然,着眼于农耕、隐居、书院、禅宗和美食文化,孙重人遍访了赣西的人文景观,在陶渊明“故里”感悟陶渊明的“桃花源”理想,在修水双井黄庭坚故居体会耕读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所念在家山》一书中,孙重人着重还原了赣西人杰地灵的文化之脉。

8. 陶渊明的居所

:一、诸葛亮垍頭條萊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内的诸葛庐名为“南阳诸葛庐”, 是诸葛亮隐居时的草庐,相传诸葛庐曾居住草庐,躬耕南阳。條萊垍頭

唐刘禹锡《陋室铭》:“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頭條萊垍

明·唐寅《三顾草庐图》:“草庐三顾屈英雄,慷慨南阳起卧龙。”垍頭條萊

清·胡曾《咏史诗·南阳》:“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注:南阳,亦称宛,三国时期代指宛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即宛城。垍頭條萊

二、陶渊明

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实际上是一种对自己的实录。他生活的状态,其实就是“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三、 杜甫頭條萊垍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千古名句。垍頭條萊

四、苏轼

苏轼一生三次被贬,先是黄州,再次惠州,最后一次仅次于满门抄斩的罪过是62岁高龄时被一叶孤舟送去了天涯海角的儋州,然而他仍然把生活过成了诗歌。

苏轼在黄洲的东坡雪堂,公元1082年初春落成。这里原是一片废弃的营地,颓垣蓬蒿,荆棘瓦砾,因苏轼家大口巨,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便为他向州里请得了这五十亩荒地,从此苏子躬耕垄亩,并筑舍定居。 

堂成之日,适逢大雪纷飞,苏子悦此,在堂壁上绘满雪花,自书“东坡雪堂”为匾,并作《雪堂记》以记之。    垍頭條萊

五、曹雪芹頭條萊垍

曹雪芹的一生历经坎坷,他从一个贵族子弟而沦落为“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落魄文人,在晚年经历了失去独子的悲伤后,曹雪芹没过几个月即撒手人寰,正是“平生遭际实堪伤”。頭條萊垍

曹雪芹是一个很浪漫的人,又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 他最后的10年住在北京西山一带,生活极为困苦,常常是“举家食粥酒常赊”、“卖画钱来付酒家”,即使这样,他也不向权贵世俗低头。

曹雪芹的朋友敦敏《赠芹圃》诗云:“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其意思是说曹雪芹住在西山的地方虽然清贫简陋,但风景很美。垍頭條萊

9. 陶渊明的故乡

浔阳人,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條萊垍頭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35][36]。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1]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2]”,有《陶渊明集》。

10. 陶渊明故居介绍200字

江西省九江县條萊垍頭

九江县位于江西省北部,东倚庐山,北傍长江,彼邻九江市区。

县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史料载这里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故里。诸葛亮、周瑜、岳飞、苏东坡、 居易等诸多历史名人也在这里留下人生足迹。垍頭條萊

陶渊明纪念馆

陶渊明纪念馆,位于九江县城,为纪念“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中国田园诗鼻祖”陶渊明而建。馆舍建筑外观呈明清江南民居风格,骆驼式山墙、飞檐翅角、抬梁式砖木结构,古朴典雅。馆内小桥流水、大树参天,环境十分清幽。

陶靖节祠頭條萊垍

陶渊明景点在哪 陶渊明去过的地方

1. 陶渊明去过的地方

没有,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

2. 陶渊明的故乡在哪个地方

1、《归园田居·其一》

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归园田居·其二》

魏晋·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3、《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4、《归园田居·其四》

魏晋·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5、《归园田居·其五》

魏晋·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3. 陶渊明去过的地方有哪些

陶渊明辞官归隐因为他对官场彻底失望了,喜欢自由生活的他,果断辞去自己的官职,坚持自己的本心,去过安静、平淡的田园生活。陶渊明一生担任过许多种类的官职,最后一次官职是彭泽令。

陶渊明自幼就喜欢儒家经典文学,喜欢安静的环境,心地非常善良,长大以后才华出众,但是为了生计他只能出仕当官为州祭酒,但是这样的环境很快让他厌倦,因此选择辞职回家。

  随后陶渊明反复辞职,一生辞职多次,每次到一个新的地方呆不多久就离开了。陶渊明最后收到的是彭泽县令的任命书,他犹豫了很长时间,他决定再一次踏入官场。后来有一次县官来督查,周围的人告诉他需要穿戴工整,而且还要恭恭敬敬的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叹了一口气说道:“不愿意为了五斗米的俸禄去向小人折腰”,说完之后便直接辞官而去。陶渊明离开官场以后,开始归隐田园写诗,生活过得非常自在。

4. 陶渊明去过的地方都有哪些

《向往的生活》是一档生活类节目,让疲倦的城里人可以静下心来享受乡村的宁静,体验慢节奏的生活。该节目从开播以来,受到了观众热烈的喜欢,不管是里面的嘉宾还是风景,都十分好看,该节目播出了五季。分别去的地方下面我们来好好叙说一下吧。

1.北京的密云县。密云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质,这里有很多著名风景,如密云水库、古北水镇、黑龙潭等(第一季)

2.浙江的桐庐县。它位于分水江和富春江交汇处,是中国民营快递之乡、国际花园城市。(第二季)

3.湖南湘西翁草村。这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民风淳朴,在这个苗族村中,保留着少数民族的风俗,当有重大节日时,村民都会用歌舞等方式来庆祝,十分喜庆。(第三季)

4.云南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有着中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热门的旅游区。(第四季)

5.湖南常德。常德桃花源有桃源山、桃花山、方竹亭等著名景点,经常会让人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而这里就是一个世外桃源。(第五季)

5. 陶 明故居在什么地方

陶渊明故居宏村是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

6. 陶渊明到过的地方

九原(吕布):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前汉书》中明确记载五原郡为秦九原郡,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治所在九原(今包头市西北),辖境相当今内蒙古后套以东,阴山以南。当时五原郡为16个县,其中又包括九原县和五原县。常山(赵云):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新区。常山郡,也曾在某些时期称恒山郡、常山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范围历代有变化,但一般以今天河北省石家庄市附近为中心。具体大致在石家庄市北郊东古城西古城地界,因战乱後为真定,即今石家庄正定新区。 常山之名最早在《战国策》中有提及,属赵国,但是范围不明,境内很可能包括在今天山西省浑源县的“北岳”恒山(又称常山)。幽州(刘备):其范围大至包括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   据《周礼·职方》载,“东北曰幽州”。周武王平殷,封召公于幽州故地,号燕。战国时,燕与其他六国并为七雄。秦始皇灭燕,在燕地置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   汉高 西晋-幽州、平州(公元281)祖时分上谷置涿郡;此外又设燕国。汉武帝设幽州刺史部,部刺燕地诸郡国。武帝开边,置玄菟、乐浪等郡,亦属幽州。   东汉时,辖郡、国十一,县九十。幽州治所在蓟县,治所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市城区西南部的广安门附近。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   魏晋以后,幽州辖境日渐缩小,至北魏时仅领燕、范阳、渔阳三郡。   隋炀帝大业初罢州置郡,故改幽州为涿郡。   唐武德元年(618)复为幽州,天宝元年(742)改为范阳郡,乾元元年(758)又为幽州。州治蓟县。另有范阳县,本幽州或范阳郡属县,大历四年(769)后为涿州治所,故治在今河北省涿州市,与此不同。汝南(袁绍):河南省汝南县。详见百度词条汝南郡。

兰陵: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

7. 陶渊明是那个地方的人

优点比我多,缺点比我少,影响比我大,毛病比我小,优点均胜我,劣迹没我多,本事比我大,是我之楷模!

8. 陶渊明隐居在哪里

陶渊明祖籍江西省九江市。

1、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2、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3、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9. 陶渊明生活在哪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起初还不错,后来逐渐穷困潦倒。

尽管他的父亲去世了,但是他还有父亲留下的家产,可不久他的家人着火了。甚至房屋被烧毁。陶渊明也不得不搬到山上开阔荒地 ,被迫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陶渊明喜欢喝酒,但他没有钱买。他每天只能坐在门口等待朋友送酒。他的朋友们也很高兴给他喝酒,但朋友们不是每天都来。陶渊明开始酿造自己的葡萄酒。陶渊明在家中有几十亩的土地打算种所有高粱,这样他可以高粱酿造葡萄酒。

这下把陶渊明的夫人给气坏了:“都酿酒了,吃什么?”陶渊明说:“喝酒还吃什么主食。”他夫人道:“你不吃我们还吃呢。”好说歹说留出一块地种了点稻谷和大豆,要不然连米饭都吃不上。

尽管解决了饮食问题,但是衣服本身不能解决。陶渊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穿鞋,直到他的好朋友王弘看到了,并命令他的男人为陶渊明制作鞋后,再穿上新鞋。

后来家里遭了一次火灾,更是穷困潦倒,可以说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到最后,连酒都喝不上了。

10. 陶渊明去过的地方是哪里

《神曲》中但丁先后游历了地狱、炼狱、以及天堂三个地方。

《神曲》是著名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盖利创作的长诗。这部作品作者通过与地狱、炼狱以及天堂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在这部诗中,但丁坚定反对中世纪的蒙味主义,表达了执照地追我真理的思想,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极其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