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寻根馆

华人寻根馆

华人寻根馆展出了以被列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具有八千年树龄的檀根王为代表的50余件根雕艺术品。其中的龙凤呈祥、龙凤戏珠、花果山、千里马四件根雕是由具有8000年树龄的古檀根雕刻而成,与天下银杏第一树交相辉映。浮来山风景区文心亭天下银杏第一树莒县朝阳观莒县定林寺


尧舜禹主题公园: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基地

尧舜禹主题公园,由菏泽尧舜禹旅游开发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7.23亿元,占地800余亩,旨在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基地。

为什么将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基地建于胡集镇,据考古和众多史册证明,现在的胡集镇就是上古时期的雷泽成阳。《史记》《汉书》皆云:“尧作游于成阳,舜渔雷泽,汤兴于亳。”郑玄的《诗谱》有云:“尧游成阳,死而葬焉。”《皇览》中记载:“济阴成阳有尧冢”。等等这些古籍均证明了尧舜禹与古城成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进入尧舜禹主题公园,石碑上刻写的“伏羲桑梓、尧舜故里”这八个字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菏视察时对菏泽历史文化的概述,习总书记讲到:“菏泽,传说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先为商汤之京畿,继属曹国之疆土。

孙膑、吴超、范蠡、曹植黄巢宋江等历史人物都同这里有密切关联、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菏泽之所以被称为伏羲桑梓、尧舜故里是因为在《山海经》《史记》等众多的史册中均有记载。

目前,祭祀广场、尧庙大殿、大鼎、文化石、景观桥、汉阙、姚墟碑、大殿内尧舜禹塑像、云台及尧帝像均已建设完成,正在进行大殿内的文化墙设计、景观河拓宽绿化及景区广场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胡集镇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规划建设了以“一带三园”为主体的雷泽祖源文化小镇,即以徐河景观带、帝尧陵遗址、成阳古城遗址为框架,以徐水沙河为依托,建设尧舜禹主题公园、成阳故城文化园、伏羲文化园,打造全球华人心目中的寻根祭祖圣地。

供稿:牡丹区文化和旅游局 牡丹区胡集镇

洪洞大槐树,华人寻根祭祖之地【十一旅游新花样】

根雕大门”。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是明代的一处移民基地。

图。 文 落榜进士

一提到移民的故事,我们很多人都会想到位于山西的大槐树。洪洞西周时期为杨侯国,西汉始置杨县,隋义宁二年(618年),改名成为洪洞县。这可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县城,这里人文荟萃,拥有着长久深厚的文明积淀,在中华文明史上更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今日的洪洞县更是因为一句耳熟能详的民谣“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大槐树”成为无数海内外华人魂牵梦绕的故乡

当时的为何要大量移民呢?这其实是有历史原因和背景的。在元朝末年,由于矛盾阶级和民族斗争的日益激烈,时常会有农民起义的斗争,到了明朝初年,当时刚经过元末的农民大起义又发生了“靖难之变”。“靖难兵起,淮以北鞠为茂草”,四年的战乱的同时又发生了黄、淮河多次决口泛滥、旱灾、蝗疫等一系列的天灾人祸,让整个华北及中原地区都惨受天灾人害之苦,这些地域的人口大量减少。可反而山西连年的风调雨顺,老百姓免遭了兵荒马乱之苦,甚至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政府为巩固政权,巩固边防,恢复生产的需要,不得不采取以移民垦荒来振兴农业的措施。

当时山西人口多的地方就要属晋南了,平阳府人口居山西之首,而这里的人口又居平阳府之首,于是洪洞县就成为了人口的输出地。当时移民虽然不是专门针对这里人,但把这里作为移民的重点,就是很自然的了。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这些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市,这样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持续了50多年的时间。

在这里的唐代广济寺内有一棵古槐,驿道就从古槐的下面经过,于是,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发放川资路费和凭照。相传移民的时候,老百姓故很多都留恋家乡,不肯迁移,这时明朝政府贴出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里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纷纷赶往大槐树下。到了第三天,大槐树下就已经集中了十几万人。他们拖家带口,熙熙攘攘。暗中祷告上苍,祈求保佑他们平安无事。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了手无寸铁的百姓。一个官员大声宣布道:“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老百姓这才发掘他们受骗了,他们有的哭,有的叫,有的破口大骂,但这已经无济于事了,在官兵的恐吓下他们只得妥协。

于是,官兵们强迫这些百姓登记不,发放凭照。每登记一个人,官兵就会用刀子在每只脚小趾甲上砍一刀作记号,以防止其逃跑。“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这就是移民后裔小脚趾甲是复行趾甲的缘故。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路上经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明朝初期,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还是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可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我们熟知的还有“下南洋”和“闯关东”,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山西大槐树从此也就成为了无数的百姓关于故乡的最后记忆。

很多人来到大槐树景区都会祭奠祖先。一进入大槐树景区纪念馆就能看见一座迎面的影壁,上面书写着一个巨大的“根”字,沿着中轴线走过石桥、过献殿、就能看到那雄伟的祭祀祖堂在高高的台阶上巍峨的屹立着。几缕香烟从巨大的香炉中袅袅升起,显得庄严而肃穆,祭祖堂里摆放着无数的姓氏,让人眼花缭乱。不过很快就有工作人员告诉不同姓氏的具体位置。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祖先排位上点一炷香、磕一个头、许一个愿,有的是在怀念自己的祖先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有的是在感谢自己生活的美好时代,在祭祖堂里的图示牌中标明了1230多个从大槐树移民到各地的姓氏和移民的地方。院中的“移民实证展览馆”通过实物和蜡像的展览,也把当时移民的场面描绘的惟妙惟肖,淋淋尽致。

在院中,还有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在2011年来大陆的时候,专程来到“大槐树”祭祖,并且亲手栽植的一棵树。现在的大槐树也成为无数背井离乡的华人的精神家园,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落叶归根”和祭拜祖先的情节,在大槐树下体现的淋淋尽致,六百多年的光阴已经过去了,传说中的“大槐树”也早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园中仍有第二代大槐树、第三代大槐树在一年又一年,枝繁叶茂的生长着,从这里走出的无数华人,不也像这槐树一样,顽强不息的生长着,代代相传吗。

“根字影壁”

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

“槐香桥”

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沧桑巨变无奈老槐逝然,但悠悠槐香荡漾于中原、华夏,萦绕于故土新居,萦回在千万移民后裔的心肺之际,这是思乡之情,这是恋祖之情,这是难割难舍的同根同源之情。“槐香”又曰“怀乡”、“槐乡”,正是“望乡更觉香,回乡香愈浓,香飘千万里,怀乡情更切”。

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曾经在此植树。

“鹳鸣桥”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老鹳窝是一个情结,世世代代为移民后裔魂牵梦绕,它是老家的标志,是祖地的图腾。六百年来,汾水之弯,槐荫之下,鹳鸟群栖,戏水觅草,追逐鸣啭,声犹在耳。游子思乡之情,因鹳鸣而愈浓,移民恋祖之怀,缘鹳鸣而愈切,今回故乡踏故土,偿先辈之愿,叙宗族之情,连源流之谊,续世代之好,果如鹳鸣之韵,绕梁回野,久久不绝。

这里很多的景点都是民国时期造的,很具有神奇的色彩和历史。

当时迁民启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好远还频频回首,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鹳窝。

于是,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惜别家乡的标志。

洪洞大槐树中明朝民居风景

“解手亭”

由于当年移民主要是用绳绑着强迫进行的,这样,谁要想进行大小便时便要向官兵喊“解手”,

久而久之,解手一词便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甚至现在很多地区仍在方言中保留有这个词。

“祭祖堂”

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

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 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至今在河北、河南、山东、东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千年槐根”

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

“洪崖古洞”

“洪崖斩壁”、“古洞连云”是洪洞八景之二,洪洞县名的来历是取城南“洪崖”,城北“古洞”而得名,为演绎洪洞这一胜景,修建了此“洪崖古洞”。“洪崖古洞”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南北长40米,东西宽20米,崖高16米,洞高4米,宽2.5米,洞内蜿蜒曲折,可供游客参观游览。

在节假日里,这里会上演在大槐树下寻根祭祖的表演。

移民实证展览馆。

当人们流连在此的时候,虽没有先祖们惜别故土时涕泪俱下,依依难舍,一步三回头向大槐树留连反顾,但仍有故土难忘的恋乡之情而久久不忍离去的感觉。虽然后人想象中的宫阙殿宇早已坍塌,但他们神圣的灵光不会消散,因为一切曾憧憬过、寻找过的灵魂,总会涌动在后来人的血脉中...

如今每年有20余万人前往景区祭祖。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广济寺”

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即使身在异乡,灵魂也会化作思乡之鸟魂归故土。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个人简介:落榜进士:中国摄影师协会会员、旅游杂志撰稿人、新浪旅游自媒体联盟达人、搜狐旅游金牌自媒体达人、去哪网聪明旅行家、艺龙旅游体验师、乐途旅游达人、酒店体验师。

新浪微博: @落榜进士

QQ:250181988(请说明来意)

微信:wudan365

Email:wudan365@qq.com

山东聊城有一座中华始祖的陵寝,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寻根问祖之地

说到山东历史文化名城,所谓“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拥有孔子这个超级IP的曲阜当然出名,相比之下,位于西部聊城就有点落寞了。但是,如果仔细翻翻,人们就会发现,其实聊城才是隐形的大“boss”。

聊城的历史文化名人数不胜数,首当其冲的是蚩尤。蚩尤是黄河下游九黎族的首领,他发明了冶铜术,用铜来制作兵器和农具;观天象制历法,播五谷重农耕;立律法定规范,创百艺兴家邦。纪念蚩尤的蚩尤陵景区位于阳谷县十五里园镇,从正门进去,正对着的便是蚩尤铜像,头饰牛角,手持大圭,高大威猛,棱角分明,尽显部落首领的风采。

在蚩尤塑像正后方的祭台威严庄重,象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这里是全国各族人民寻根问祖、祭祀拜谒蚩尤的文化圣地。

炎黄子孙”是今天中国人最常用的自称,人人皆知。上古时期,正是炎帝黄帝的部落联盟,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前身。而世居南方蚩尤部落与炎帝有相同的祖先血脉,他们人身牛头,擅长打造武器,骁勇好战,后被炎帝和黄帝联合在涿鹿之战中打败。

蚩尤死后,传说将其身体各部位放在一起就会复活,所以便将他的身体分葬在了各地。根据史籍记载和考古发掘综合认定,蚩尤陵为蚩尤首级冢。

“涿鹿茫茫百草秋,轩辕曾此破蚩尤。”惊天动地的涿鹿之战是中国最早的大战,早到历史与传说界线都不分明。此战神魔共舞,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神怪秘史,旱魃、魍魉、风伯雨师等鬼怪,都是在涿鹿之战“出道”的。

景区内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和东夷文化展览馆以图片、实物、模型等形式展示了多个民族对蚩尤的祖先认同与崇拜和对东夷、蚩尤文化的传承。

在漫长的史前阶段,东夷人靠他们聪颖智慧的心灵和勤劳灵巧的双手,制造出了实用、精美的石器、骨器、玉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他们仰观天道,农种五谷,耕耘着中华先祖的农业文明。

蚩尤引导先民摆脱茹毛饮血、鸿蒙未启的原始状态,统领着部落兴农耕、冶铜铁、制五兵、创百艺。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还兴起了家禽饲养业和酿酒业。

早在龙山文化时期,东夷人就已经进入阶级社会,并出现了国家,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

历史上蚩尤其人其事,有贬有褒。时光流转,如今,魔法和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蚩尤的形象日益清晰明朗,他凶神恶煞的模样渐行渐远,代之以尘封的华夏大地上崛起的先祖人物形象站立于人们面前,供人敬仰。(欢迎您在评论区点赞留言,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落榜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