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屯遗址

前屯遗址

前屯遗址位于济宁市任城区二十里铺街道。年代为新石器时代至汉。 2013年,前屯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前屯遗址,前屯遗址简介,前屯遗址-济宁市任城区前屯遗址旅游指南

骆驼城古遗址——榆木山前古建康,南郭风景绘屯庄

导读:

“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古人讲求的是落叶终会归根。而这些长眠于地下的灵魂,他们,又或是他们的祖先,或许是来自于美丽富饶的关中大海之滨的山东,或者是极寒之地的北国。在他们心中,是否河西是他们永远的家,还是,他们也曾无数次遥望过,那个千里之外的中土故乡

骆驼城这枚古印章,盖的年代实在太久远。史书上说它是西汉时期的表是县,还曾经是十六国时期北凉初建时的国都、唐代重镇。它印证的是古代西部边塞文化遗留,古军事文化遗留,古贸易文化遗留。细数它的历史,愈发对它尊重,放眼古丝绸之路,像骆驼城这样大面积保存完好的汉唐古文化遗址也没几个。立刻明白,这枚印章有多么重的份量。

骆驼城的修建与霍去病西征匈奴有太多的关联。想当年少年将军阳光一样的年龄,阳光一样的事业。骑着高头大马,披着战袍大氅,迎着大漠的阳光,腰里的佩剑闪闪发光,头盔上的红缨在阳光下格外显眼。霍去病西征这一年只有20岁。第一次走中线,袭击了浑邪王东面的单于城(今永固城);第二次走北线,迂回袭击了浑邪王西面的觻得城(张掖黑水国),在黄河边上逼浑邪王杀掉休屠王后率部归顺了汉朝,号称十万匈奴归汉。比战争更经典的是,汉朝开始在河西走廊上列四郡据两关。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玉门关阳关长安城里的设计师们,拿着厚厚的羊皮规划图,来到河西走廊,忙着选址,测量定位具体建城的位置。计划戍边将士和移民都去城里居住,在城外农耕放牧。为配合修城,城外已选好了窑址。表是县坐北向南,30万平方米的城已规划出来。

据史书记载和学术考证,骆驼城为西汉表是县,地震后前凉于距县城西南20公里处新建的治所。西晋灭亡后,割据河西的前凉张氏政权为安置关内来投的难民,在骆驼城故址建郡,并以东晋王朝都“建康”来命名,借此标榜效忠晋王室来争取北方汉人的支持,成为战乱给骆驼城历史烙下的特殊印记。

时光流淌到唐朝的时候,又是一番别样的景象。表是县城周围地势平坦,宜耕宜牧。丝绸之路开通后,很快这里变成了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城周围阡陌纵横,城里人丁兴旺。大批商旅穿越戈壁沙海,在险象丛生中一群群金黄色的骆驼,它们满载着货物在古丝绸之路上,挺立着高大健壮的身姿,迈开矫健的步伐,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城内胡商蕃客云集,商贸交易市场一片繁忙。在以骆驼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因为城里繁华的贸易,人们用骆驼为标志,把这座城定义为“骆驼城!”

骆驼城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位于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西南20公里处的骆驼城乡永胜村西。城址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425米,南北长704米,面积29.92万平方米。城垣为黄土夯筑,夯土层厚0.10一0.15米,墙基宽6米,残高7米。一座苍凉肃穆的土垒废墟静卧在荒漠碱蒿之中,与不远处红砖亮瓦、绿树成荫的移民新村形成了鲜明对照。居高鸟瞰就像盖在现代画卷上的一方古印章,凝睇近视却又分明是组合起来的大型泥塑群,每一道缺口、每一处凸凹都记录着风雨的洗礼,战火的雕凿,这就是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北凉古都、唐代重镇骆驼城遗址。

骆驼城遗址分为南、北两城。南北二城蝉联 ,瓮城、角墩、腰墩保存完好,是目前国内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唐古代文化遗址。骆驼城遗址现已出土的数百块彩绘壁画砖,全景式地反映了汉唐时期绿洲屯田、西塞牧猎、交通出行、歌舞宴乐、远古神话等多方面的社会生活,是一部形象的河西开发史。

骆驼城出土有大量的彩绘画像砖,内容有伏羲女娲、农耕、畜牧、家居等,并出土有前凉时期的木牍、木俑及西晋时期的彩帛旌铭、木版画。城西南墓群还出土了五凉时期的墓葬,经发掘为砖室墓和土圹墓,里面有彩绘画像砖、胡运子衣物疏、红纱旌铭、青铜神树等,可以从中窥见当时文化艺术活动非常活跃。尽管隔着许多世纪的历史云烟,但仍然能感受到特定年代的生活气息,虽略觉陌生,却依稀可认。在新疆、甘肃、内蒙古青海的很多古城遗址都是如此,乃至于唐瓜州故城阳城这样有名的城址,如果不是事先有所了解,你完全不会知道这城中曾经有过多么繁盛的生活。从此向西,一直到新疆的楼兰、尼焉古城,再到小河墓地太阳墓葬,从巨木打造的墓葬形制中,可以遥见当年这里自然生态如此之好,罗布泊渔猎富足的场景历历在目。

然而,千年只是一瞬,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自公元三世纪以降,河西一带生态逐渐恶化,饮马长城的胜境不再,“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成了远去的风景。而今的这些遗存中,除了城墙的马面、城门、残垣,城的外廓虽在,而城“质”不存,所有的建筑基址都被惊人的自然力扭曲,被摧残得辨认不出形状了。尽管“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但罡风正劲,哪可辨得清楚啊!

在北凉灭国149年之后,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御驾亲临张掖,登山丹焉支山,参禅天地,谒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臣,举行了“万国博览会”,极尽炫耀隋王朝之威、国力强盛之能事,堪称史无前例。

在云集的诸路豪杰中,可否有人想起,或者路过那个叫“建康”的骆驼城?如今,骆驼城作为一处旅游景点,景观替代了地标建筑,到此一游与拍照留念掩盖了历史的记忆,曾经的过往留给了戈壁的黄沙,愈发衬托出不羁的时间和空间。

“今古山河无定据。”纳兰性德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是在表达“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慨。这于骆驼城,何尝不是如此呢。

▍编 辑:王悦悦

▍来 源:文字来源于甘肃高台网、甘肃经济日报、中国张掖网等,著作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比良渚遗址更悠久!下汤遗址揭露万年前的先民生活

小伙伴们,

这两天你是不是被良渚遗址刷屏了?

7月6日,

阿塞拜疆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申请世遗成功

“良渚,实证了中华上下五千年!”

令人心潮澎湃。

但你知道下汤遗址吗?

万年是多久,

地球处于新石器时代,

母系氏社会晚期,

猛犸象还没有灭绝,

剑齿虎刚刚灭绝。

在这个时期,仙居还不叫仙居,

也不叫永安乐安

但仙居这片土地上,

已经有人类群居于此。

1984年,仙居县下汤村挖出了

下汤地区沉睡的文明,

下汤遗址年代距今有10000年

2017年,浙江考古研究所发表

《仙居下汤遗址勘探报告》。

经过为期两年的勘探和研究,

中国晚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河姆渡早3000年。

这是目前台州可考的

这处浙江南部地区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遗址,对于人们认识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分布、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及农业经济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勘探出了什么生产工具?

下汤遗址主要包含了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和马桥文化三个阶段,距今有3000至9000多年的历史。勘探中,发现了上山文化时期的建筑遗迹、灰坑、墓葬等遗迹,出土了大量上山文化时期的石制品,特别是出土了较多的石磨盘和石磨球,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发达的原始农业。

石器有石斧、石锛、石凿、石三棱器、石刀等20多种,其中石磨盘、石磨棒、石磨球、环形砍砸器、流星索等是浙江首次发现。陶器有盘、罐、钵、盆等盛器;有鼎、釜等炊具;有纺织工具陶纺轮、制陶工具陶拍子等。

过去,在我国的河姆渡及世界各地的古文化遗址中出土过大量的稻谷,但古人如何食用这些稻谷呢?是将稻谷碾成末,抑或是根本不碾,连谷壳一起吞食?

下汤遗址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帮大家找到了确切的答案。

这些重三四公斤的椭圆形石器和盘状石板块,就是考古专家寻觅已久的新石器时代谷物加工工具。

古人类收获了谷物之后,将其放在石磨盘上,手持石磨棒在磨盘上来回研磨,使谷粒脱去外壳成为大米

一万年前,这里发生的一切,我们所知仍太少太少。

关于下汤遗址的文化价值,作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具规模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之一,它把台州的文明发展史,推到一万年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信息。特别是陶器中未碳化稻草和稻谷壳的发现,证实了台州这片热土也是世界稻作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探访塔儿湾遗址:目前最有研究价值的西夏瓷窑遗址

地处甘肃武威城南35公里的古城乡上河村一组,当地人一直沿袭着先民们流传下来的地名“塔儿湾”,因为早在1982年就曾出土过西夏瓷器(先后出土115件),因而在西夏研究历史中赢得了“武威塔儿湾西夏址”“国内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村落遗址”等赞誉。

塔儿湾西夏村落遗址地处杂木河上游,两岸依山,村民以放牧和种地为主,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塔儿湾仅居住十多户人家。道路阻塞和交通不便对保护当地的西夏文化遗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008年8月9日,走进塔儿湾西夏遗址进行考察,走进村庄时,看到一片裸露的土层中有一些像瓷器的碎片,便伸手去抠,没想到竟然“抠”出一件稀世珍宝——西夏瓷“白瓷马头”。这只马头长3.5厘米,头宽2厘米,颈长2.5厘米,颈宽2厘米,耳长8毫米。整个马头为白釉底色,黑斑点缀,马眼炯炯有神,活灵活现,造型十分精致。这件瓷器既像是浮雕,又像是两个单面瓷器中的一半。马头造型逼真,体格健美,飘逸洒脱,在马的脖子上还有几个圆形的“豹斑”,其做工技艺精湛。从整个西夏出土文物看,浮雕西夏瓷马头在全国还是首次发现。

如今,走进这个古老的村落,依然能在渠边、路边和田间地头发现碎瓷片。据村民介绍,当地村民为了省事,在打桩盖房和建羊圈、牛圈等基础设施时,把碎瓷片和泥土一道都用上了。那些瓷片后来经专家考证,几乎全是西夏时期的瓷器碎片,而且沿山坡的土层里露出的许多烧焦或腐朽的木头也都是西夏人当初住过的房屋留下的痕迹。村庄南边的山坡和台地已经被当地文物部门确定为西夏遗址。甘肃武威文物部门勘定的结果显示:该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260米,以西为草木茂盛的山区牧场,以东杂木河两岸是开阔的平原农田。西夏时期,这里是党项族放牧、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居住的地方。如今,整个村落遗址,不少被辟为农田,现已耕种。

1992年9月-1993年上半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甘肃考古研究所对塔儿湾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的西夏黑釉剔花牡丹瓮和黑釉牡丹瓮,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史金波先生称赞为“线条流畅,活泼大方,刻画精细,疏密得体,是瓷器中少见的作品”。同时挖掘出的双耳乳丁饰纹褐釉小扁壶等都是西夏瓷器中的珍品。塔儿湾还出土了烧制瓷器用的匣体和支垫,附近还产瓷土,可以推定这些瓷器为当地烧制。虽然目前尚没有挖掘出西夏瓷窑以证明这些瓷器是当地烧制的,但从发掘情况看,该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村落遗址。

当时出土数量较多的是一批西夏时期烧制的各种瓷器和大量瓷片,其中较为珍贵的有墨书西夏文的白釉绘花瓷罐,高46.5厘米,大圆口,短颈,直圆腹,下略收,施白釉,腹部用褐釉绘缠枝牡丹,古朴豪放,反映了西夏较高的手工业制瓷工艺水平,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还有白釉高足盘、碗,黑釉扁壶、瓶、灯、罐等一批文物。另外还在此地陆续发现了许多窑具和窑址留下的灰层堆积物。

因塔儿湾西夏遗址是我国西夏考古史上迄今发现出土西夏瓷器数量和种类最多,釉色、花纹繁杂的一处遗址,甘肃本土不少媒体指出,已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塔儿湾西夏遗址,是“目前最有研究价值的西夏瓷窑遗址”。

文章选自/信昶资料库,原文链接/http://www.gzartjy.cn/news/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