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国公墓

康定国公墓

康定国公墓(元)位于温县城西岳村乡五里远村北纸厂院内。

陕西一座公主墓,一件文物修复十年,专家感慨:墓主定是国色天香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的这首送别诗想来也是被无数人引用,其伤情不言情,只用举杯劝酒的形式来表达内心强烈又深沉的惜别之情让无数人为之传唱。这之中的“阳关”一词更是因此而盛名久传,其实这里还有一个重点却往往被后两句的光芒所掩盖,那就是当时王维赠别的地点——渭城。

渭城位于今天陕西西安西北,渭水北岸。正是大名鼎鼎的秦代咸阳古城所在地,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的国都,同时还是周、秦、汉、隋、唐等13个王朝的京畿之地,作为华夏数千年的历史名城,历来就和古长安形影不离。而与咸阳同样出名的西安,其文物荟萃自然也不在话下,除了震古烁今的秦始皇陵外,还有很多虽不及皇陵宏大但历史价值依旧不可估量的古墓

其中,唐代李倕墓便是其中之一,这座墓葬是在2001年11月至2003年6月间于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校园内发现。从2001年发现到2003年历时三年的发掘工作,不仅完好地呈现了李倕墓葬原貌,还在期间发现了大大小小182座其余古墓,而李倕因为其身份特殊,所以其墓葬的规格要比周围的都大很多。起初发掘时,虽然尸身完好,但并不知晓墓主是谁,在发掘过程中从墓里的一块墓志铭上才得知此墓原是唐高祖李渊第五代后人李倕,通过墓志铭还发现李倕死的时候只有25岁。

除了此之外,考古学家还在墓中发现了一顶完整的凤冠,当时依旧戴在李倕遗骸的头骨上,虽然经历了数千年,但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到这顶凤冠上的所有装饰材料,其奢华程度让在场的工作人员都哑然失色。后来细数之下发现虽然体积不大但所用装饰几乎囊括了唐朝能用的所有珍宝,其中绿松石琥珀珍珠、红宝石、贝壳、玛瑙、金银铜铁玲琅满目,最为让人惊讶的是上面还有翡翠鸟的羽毛,不难想象当时的开元盛世可见一斑。这顶凤冠从发掘到修复足足用了近十年的时间,修复完成后工作人员不敬感叹足以佩戴此凤冠的女子也应该是国色天香,而首次展出也让世人刮目相看。

除了这顶堪称最美的凤冠以外,其墓志铭更是字字深情,句句感人。据考究,古墓的墓志铭是由李倕的丈夫当时的直弘文馆学士候莫陈所写得,从墓志铭中便可看出二人恩爱非常,铭文仅用267个字便将两人的感情与丧妻的悲痛表达得淋漓尽致,也足见这位弘文馆学士虽属散官但文采斐然,在当时应当是才子佳人的典范了。至于她的死因也在铭文“有子在于襁褓、未经吹棘之悲、亲戚感而临棺、终痛弥天之别”中可知一二,推测是在李倕产下一婴孩后不久便因难产而死。

其实除了这让人悲痛的结局和令人惊艳的凤冠外,我想古都西安的地下还有无数的不为人知的故事和惊艳世人的传奇。而这顶熠熠生辉的凤冠正在陕西考古研究所展厅里静静地看如今的繁华,恰逢中秋假期,附近的朋友如果有兴不妨一睹其华丽的风采,感受唐朝开元盛世的温度。

喜讯!我市弘农杨氏家族墓地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八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弘农杨氏家族墓地

10月16日,经国务院核定并公布,我市弘农杨氏家族墓地被列为第八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弘农杨氏家族墓地位于华山大城村北,南距瓮峪3000米,该墓地原由十八座墓冢构成,俗称“杨氏十八冢”,但在随后进行的考古调查中发现,此墓地远远不止十八冢,而是一处杨氏家族墓群,现发现各类规格形制的墓葬已有三十余座。遗址内原有石碑一座,碑文记载汉将军鹦、奋、彪、熊、鹳、魅都葬于此地,在遗址西侧为汉赤泉侯杨喜的墓葬,碑文乃当朝丞相陈平所书,其后北魏太保椿并津、逸、颖子范也起冢葬于此地。

通过十年不懈努力,我市境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已由4处增加至5处,全市国、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数,由最早的十余处,增长至39处。全市各类文物保护单位都能得到有效管护,文物保护工作初见成效,一系列的工作措施得以落实,为我市提升城市品位,充实文化元素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我市建设国际山水生态文化旅游名市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消息来源:徐浩)

姜齐最后的国君齐康公被田和放逐哪个海岛?其墓究竟在哪里?

姜齐最后的国君齐康公被田和放逐哪个海岛?其墓究竟在哪里?

齐国第20世、32君康公吕贷,公元前404年继父宣公位,公元前391年被“放之于东海上”,公元前386年被褫君位,在位19年(继位之年计为一年),公元前379年故于岛上。

历史上对齐康公的描述基本没有好的评价:沉溺酒色,朝纲不振。还有重要一条,就是丢了太公的齐国。

姜氏齐国为何衰落?

齐桓公十四年,陈国的田完因灾祸牵连逃到齐国,并且娶了大夫齐懿仲的女儿为妻。自此,田氏潜心发展势力,至田常为齐简公相,田氏掌握了齐国实权,历时约95年。

此后,齐国内部宗派林立,田氏、鲍氏、晏氏等大族开始剪除姜氏公族的行动,很多时候甚至以莫须有的罪名公开的屠杀姜氏公族,经过几十年的屠杀,到齐康公时代,姜氏公族几乎被屠杀殆尽,齐康公真正成了孤家寡人。

齐康公继位那年,相国田悼子去世,其子田和继位。田和代表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羽翼日益丰满,于公元前391年将仍在君位的康公放逐于东海岛地;公元前387年,田和请魏文侯代求周天子将其入列诸侯,公元前386年被正式册封为齐君,田齐的纪年开启。

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二十六年,康公卒,吕氏遂绝其祀。”

太公的齐国似乎和他的后裔一起绝灭了!然而,司马迁的说法显然不成立,目前,经过考证的吕氏后代姓氏已经多大140多种,每年的齐文化节来自世界各地的吕氏后人都会到临淄举行祭姜大典。

齐康公墓址真伪

齐康公死后,有关齐康公的墓址一直是史学家和考古专家争论的一个话题。那么,齐康公的墓址到底在哪呢?

一、齐孝陵墓址。

在现今淄博张店东南的炒米风景区,由九座连绵起伏的山峰组成。风景区的西北部有两座山峰呈东南西北对峙,一座是牛栏山,一座是齐王(康王)山。

传说齐康公被田和废为庶民之后,居住在现炒米山风景区桃花山附近。一次,他指着北面的太平岭山巅峰对儿子说:我死后你就把我葬在那山顶上吧。也许,齐康王是想死后也要居高临下面向临淄,看着从他的手里丢失的姜氏齐国国土,而当地百姓因齐康公之子在康公的后事安排上听从了父亲的话,认作彰显了忠孝,故将康王山改名为齐孝陵。

目前的齐孝陵景区,系根据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借助原始自然景观重新修建而成,现已陆续恢复了康王纪念亭、康王雕像、二十四孝园、康王阁、大型钟楼鼓楼)等众多传统民俗景点,成为淄博市的一处名胜风景区。

但无论是传说还是考证,齐王山上有康王墓一说经不住推敲。从历史上看,齐康王被田和流放海岛是基本确立的。《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记载:“贷立十四年,淫于酒妇人,不听政。太公乃迁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由此,齐康王作为庶民,死后大张旗鼓的迁回临淄的概率不大。

二、临淄齐陵聂西村

据《临淄区志》,齐康公墓在齐陵聂仙村西北,西依淄水。封土基本呈圆形,墓高13米,直径近30米。

但这一说法如上述炒米山齐孝陵景区一样,被专家认为缺乏有力的考证,毕竟齐康王死后迁回临淄的可能性比较小。

三、芝罘岛墓址。

烟台芝罘老爷山主峰的西侧有第二高峰,俗称“康王坟”。山顶之上有齐康王公墓的遗址,岛上人俗称“康王坟”。

有专家认为,田和把齐康公姜贷迁到海边,给了他“一城”之地,这就是芝罘岛附近的宫家岛一带,齐康公姜贷所居食邑被称为“康王城”。

康公墓的传说,流传了历朝历代。“康王坟”南坡平缓,有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蜿蜒小路,可直达康公墓地。山北坡都是悬崖峭壁,是最险峻的地方。“康王坟”顶端有一圆形约30平方米的平地,是康公的葬地。

有专家曾考证,清康熙十二年《福山县志》曾记载:“之罘山,极巅有齐康公墓。”又称:“齐康公墓,在之罘山巅。山皆石,独墓为土邱,其高不可跻。按,齐大夫田常生盘,盘生白,白生和。于安王十一年,和欲篡齐。先迁齐康公于海上。康公名贷,为宣公子,后死于海上,葬此。”二是齐康公被迁到海边有《史记》记载,也符合民间传说。

但据芝罘岛的管理者说,这里从未发现古墓的存在。而史学家安家正的《胶东通史演义》中竟有新说:本世纪初于烟台市海阳近海的嘴子前发掘的古墓群就是齐康公的葬身之地。根据一:墓群出土的编钟、礼器等属于战国时代,而且是贵族上层才可能有的殉葬品;根据二:这里是田氏家族的后方根据地,是流放康公最适宜的地方。

四、康王城在福山县古现东(今属烟台开发区)。

三国魏文帝时代的一部古籍《城冢记》记载:“康王城在牟平城东十里,又二十里为清阳城。”这可能是目前见到的关于康王城所在地最早的记载。

牟平非今牟平,汉朝和三国魏文帝时代,牟平县城在古现,而今牟平城当时是东牟县城;清阳城即后来的福山县城。清道光《文登县志》记载:“齐康公城在今福山县。

《城冢记》所言牟平城东十里有齐康公城,正当之罘之西。”这里所说的齐康公,显然是指齐康王。

长岛王沟墓群

关于齐康王墓所在地的说法还有一些,但似乎都证据不足。由于姜贷被废后所归何方,《史记》中只有“迁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康公卒,绝无后。”寥寥数字的记载,这一段粗略的描述遂引发了后人无尽的揣测与遐想。

但考古界普遍认为,康公的流放之地应该在齐国境内。因为田和篡位后所能号令的范围也只有齐国。

1973年,山东长岛发现了王沟墓群,发掘墓葬50余座,这在面积狭小、人口不多的海岛上实属罕见,而墓群以东不足百米就是大海

有专家认为,王沟墓群所处时代从春秋中期延续到战国晚期,大部分墓葬集中在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早期这段时间,所有大型墓葬也都出现在这个时期。根据《史记·六国年表》,齐康公于公元前379年逝世,这与考古学上的春秋晚期、战国早中期阶段都比较符合。

王沟墓群中的主要墓葬都集中在这短短的一段时间中,此前之后都没有发现规模、规格可以与王沟墓群匹敌的墓葬群。王沟墓群里安葬的人们好像是突然出现在这个海岛之上,若干年后又突然消失,这一切有悖常理。能够解释这一现象的就是当时有某一特殊历史事变,故而一群人被迫迁往这里生活直到死亡。而田和把康公迁在长山岛的猜想,比较能够解释贵族墓的突然出现,康公无后也恰好能够说明族墓绵延时间的短暂。

墓制暗合“废君”身份

王沟墓葬群出土的器物主要为铜器和陶器,随葬器物的组合为鼎、豆、壶、罐,大墓还增加了盘、匜(舀水用的器具)等,器物风格和组合特点都与齐国都城临淄一带的齐国墓葬完全一致。

王沟墓群中的一些大墓还有着很高的规格,10号墓向西有一条斜坡墓道,墓中葬具为重椁单棺,椁盖以上有殉葬用的狗和猪头。墓室内塞满了铜礼器和仿铜的陶礼器,还有戈、矛等兵器以及玛瑙水晶等。2号墓中随葬了鉴、盘、匜三件鎏金盥洗器,这些物件的内面都刻有刻纹图像,铜鉴上的图案是一副逼真的写实画,描绘了乐舞宴饮和驾车射猎的场景,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幕奢侈豪华的贵族生活图景。

值得注意的是,王沟墓群中一些大墓的随葬品,尽管数量很多,但是仿制品、代用品却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表面看来珠光宝气,实际却空有其表。8号墓棺内只有一些铜兵器,壁龛有十多件陶器,但是却建造了7.8米长、6.4米宽并且带有斜坡墓道的巨大墓穴!墓葬的“有名无实”恰恰与齐康公“废君”的地位十分相符。

除却墓葬规格和出土器物,长山岛的地理位置也符合《史记》中“海上”的描述。南长山岛处于庙岛群岛的最南端,南与蓬莱隔海相望,间隔20公里。将废君放逐在海岛上软禁起来,古有先例。在水上交通不够发达的古代,大海就是天堑,长山岛无异在当时就是一处天然牢狱。

田和让康公“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给予他一城之地作为养生的地方,而南长山岛上多有渔农,具备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刚好适于放逐。

至此,孤悬海外的长山岛,少了一份蛮荒,却多了一些故事。不过,尽管史学家对长山岛的墓群进行了推测,但这里是不是齐康公的墓址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和考证。

齐康王城的所在地到底在哪里,至今还是一个谜。要解开这个谜,还有待于专家学者的进一步考证。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