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鄂陕党政军机关旧址

豫鄂陕党政军机关旧址

豫鄂陕党政军机关旧址位于卢氏县木桐乡木桐村。年代为1946—1949年。 豫鄂陕党政军机关旧址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豫鄂陕党政军机关旧址,豫鄂陕党政军机关旧址简介,豫鄂陕党政军机关旧址-三门峡市卢氏县豫鄂陕党政军机关旧址旅游指南

鲁山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旧址:移动的人才堡垒

国务院10月份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位于鲁山县一高老校区(现为鲁山县一高附中)的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旧址,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榜上有名。这也是该校园目前获批的第二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旧址现存文庙大成殿和崇圣祠两座古建筑,其中大成殿始建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距今已1300多年历史。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前身,为国防事业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其建筑具有很高的教育、纪念意义和文物价值。如今,这座青砖黛瓦、气势恢宏的古建筑,历经沧桑而不衰,吸引不少历史学家和师生前往参观。

近日

记者找到了当年曾在

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学习的

老兵樊鲁一

并在鲁山县一高和

鲁山县一高附中老师的陪同下

探访了这座“国保”

△学生下课后在文庙前玩耍

建校系时代所需

鲁山县是革命老区,保存着不少红色文化遗址,如豫西革命纪念馆、林彪地下指挥所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会员、河南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马昶红说,根据《鲁山县革命老区发展史》及《鲁山县文史资料》等记载,早在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就进入过鲁山。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旧址也是红色长河中的一段记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豫陕鄂”和“豫西”解放区的党、政、军领导机关曾先后在鲁山设立。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等领导人也曾在鲁山主持召开过多次重要会议,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据马昶红介绍,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最初是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时,随军挺进豫西的陈谢兵团第四纵队随营学校。兵团渡河后,开辟建立了豫陕鄂解放区。之后,随着解放战争飞速发展以及解放区面积的迅速扩大,解放区急需一批军事、政治干部,以适应军队和新区政权建设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部队以随营学校为基础,于1947年11月5日在栾川县建立了豫西军政干部学校,李静宜任校长。当时学校没有固定校址,随部队活动,学员一边学习一边协助部队剿匪和做群众工作。1948年1至3月,豫西军政干部学校、在宝丰成立的五分区军政干部学校以及由戈果率领的豫陕鄂干部培训班一并迁至鲁山,合并改组为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学校地址就在鲁山县一高老校区的文庙内。当年3月4日,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陈赓兼任学校校长。后因部队需要,豫陕鄂军政大学随军转移,并多次更名,成为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虽然在鲁山成立时间不长,但对鲁山当地乃至全国的整体解放有着重要意义,不仅为革命培养和输送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同时也提升了当地群众的个人素养,坚定了革命信念。”马昶红说,鉴于当时革命形势发展和军队建设需要,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在鲁山成立4个月左右迁往临汝县(今汝州)和许昌等地。1949年至1952年间,该校又进驻南京重庆等地,先后更名为中原军政大学、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西南军区军政大学、第二高级步兵学校等。1952年9月,该校由重庆迁往哈尔滨,与华东军区科学研究室合并承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老革命追忆当年

元次山碑

高大的楼房、干净的水泥地、朗朗的读书声……回想71年前的一幕幕,樊鲁一感触颇多。

樊鲁一1931年10月出生在宝丰县大营镇,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12军36师司令部作战科译电员、志愿军60军180师机要科译电员和军务科参谋等。1976年,他从部队转业到鲁山工作。

樊鲁一说,那时他借着解放军在宝丰招兵的机会报名参了军。后经严格考试,他成了宝丰五分区军政干部学校里的学员。在宝丰干部学校学习一个月左右,1948年3月,樊鲁一随同其他百十个学员来到鲁山境内的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学习。

88岁的樊鲁一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时隔多年再次相遇,老人轻抚着旧址的门窗,在陌生与熟悉间感慨沧海桑田。“变化真大呀,原来这里可不是这样。”樊鲁一说。

“那时候这里也是学校,叫鲁阳中学,学校都是低矮的瓦房,紧挨文庙而建,文庙在学校中间,学校当时没有学生上课,学校大门不远处是县政府。”站立在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门口,樊鲁一回忆着当年的情景。

樊鲁一告诉记者,那时候学校东西两边都是瓦房,他和班里的学员就住在文庙西边的瓦房内。学员有六七百人,分多个班组,上课时大家盘坐在地,把笔尖事先绑在玉米秆或细棍儿上,老师在前边讲,他们就蘸着墨水在草纸上记。讲课内容多数是历史唯物论,有时也讲战斗英雄,讲完课后分组讨论。部队纪律很严,学员除了上课就是到宿舍休息。吃的饭多数是小米粥、玉米糁和野菜。

1948年6月底左右,学校接到上级命令,要转移。樊鲁一等学员离开鲁山来到临汝县。樊鲁一清楚地记得,在离开鲁山时,所有学员每人还领到了一身灰色军装,一个班还配了一支步枪。不过,樊鲁一班里的那杆步枪坏得连枪栓也没有。

“军装是新的,当时可高兴。”樊鲁一说,穿上军装后显得特别神气。到了临汝县,樊鲁一等人一边继续学习,一边为部队夏征。当年10月底,因郑州刚解放,樊鲁一等人开赴郑州帮助维持秩序。之后,他们从郑州回到许昌,集中学习了一段时间,然后坐着敞篷火车四川方向进军。

“在鲁山虽然学习时间不长,但增强了每一个人的道德素养,打起仗来个个英勇,不畏生死。”樊鲁一说。

永不褪色的记忆

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旧址(文庙)目前仍被学校包围着,与当年不同的是,曾经的土瓦房变成了今日的高楼。文庙后面20多米远的地方是崇圣祠,灰瓦覆面,绿色琉璃瓦剪边。

据相关资料记载,文庙大成殿始建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之后多次重修。1933年,鲁山县一高围绕文庙建设而成,后该校另迁新址,老校区成了鲁山县一高附中。

文庙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阔七间,总面阔28米多,总进深11.12米。室内建设更是精致,12根大柱分布在室内两边。大柱旁边夹并着直径约50厘米的小柱。小柱和大柱从上到下由铁箍箍在一起。房顶大梁两根并为一体,上下分三层,在体现其实用价值的同时,尽显我国古建筑之精美,特别是房顶的五脊六兽,形状逼真,栩栩如生。

在文庙大成殿后墙壁上,镶嵌着一块碑,上面刻着一副画像。据《千年古县 百年鲁高》一书介绍,该石刻画像是金宣宗兴定壬午年(公元1222年)由石工黄甫颖依照宋徽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石刻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孔丘像模刊的。该碑长76厘米、宽53厘米,碑上像高30厘米,迄今已有近800年历史。

鲁山县一高常务副校长吴延卿介绍,该文庙内另存明清修庙碑8通,其中最大的是清乾隆年间刻立的创建崇圣祠碑。该碑高4.41米、宽1.2米,都是研究鲁山文庙的重要资料。此外距离文庙不远处,有一个明代修缮的碑亭,内藏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为好友元结亲手撰写并书丹的悼文元次山碑。元次山碑又名容州都督元结碑。该碑1963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元次山碑作为唐代石刻,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课外活动时我们经常到文庙和元次山碑附近走走,感受下校园古老的文化气息和先人们的智慧,尤其最近听老师讲了文庙还是当年军政大学的旧址,很受触动。我们一定刻苦学习,长大后建设伟大的祖国。”鲁山县一高附中的一名学生说。

文庙因文化而建,又为文化所承,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在鲁山的设立,为这座千年建筑赋予了独特、神圣的红色记忆。如今,文庙周围传来的琅琅书声和来来往往的师生,更为千年古庙增添了不少文化色彩。(记者 胡耀华 )

来源:平顶山晚报

县政协总支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参观康克清纪念馆等革命旧址

9月25日下午,县政协总支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参观康克清纪念馆,仔细聆听讲解员的讲解,用心领悟学习康克清大姐革命战斗一生的光辉历程,并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铿锵的誓词,坚定的承诺,使党员干部心灵再次受到震撼和洗礼。

9月27日上午,县政协机关党员干部来到罗塘乡,参观了万安暴动旧址、曾天宇故居、康克清故居、罗塘乡村背村暴动会议旧址。

通过参观学习,见证了革命先辈的初心和使命,学习了他们坚定执着追理想、信念之火永不熄灭的伟大精神,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加强党性修养,坚守务实作风,带头示范为民的思想,为万安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努力。

奋斗的征程⑧——中共“六大”以后党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福兴”商号背后的秘密中枢

奋斗的征程

“四史”学习教育微视频党课

第八集

中共“六大”以后党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

福兴”商号背后的秘密中枢

专家解读

本期专家

张永杰,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法学博士,目前主要从事党史党建专业的教学与研究。

这幢位于黄浦云南中路 171—173 号(云南中路与福州路交汇处)的并不起眼的两层楼房,坐西朝东,建筑面积214.14平方米,是中共“六大”以后党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这里也是中共中央在上海期间使用时间最长的一处机关旧址,从1928年到1931年,长达3年安然无恙。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逮捕和杀害,中国革命暂时处于低潮,党中央被迫转入地下,并从武汉迁回上海。据中共六大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人民群众达31万余人,其中共产党员有2.6万余人,而上海的共产党员由8000多人锐减到1000多人,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正如周恩来在中共六大作关于组织问题的报告时所说,“中国的白色恐怖可以说是全世界历史上所绝无而仅有的残酷”。

为了整顿和恢复党组织,早在1928年春,在上海担任党中央秘书处会计科长的熊瑾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开始物色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的办公地点。熊瑾玎原来在湖北省委工作,后从武汉来到上海,他以做纱布生意的商人身份租得在四马路(今福州路)跑马厅处,天蟾舞台后面的云南路447号的三间房间,并在楼上挂出“福兴”商号的招牌(有“福兴布庄”、“福兴字庄”两种说法),作为中央常委会开会的地方。熊瑾玎还与毛泽民、钱之光等经营其他生意,而经营的收入都作为党的活动经费。

当时之所以选中这栋小楼,因为一楼是生黎医院,附近是天蟾舞台戏院,来往人群熙熙攘攘,可以形成掩护,且便于瞭望观察。经过反复考察,熊瑾玎发现这是个险中求安、闹中取静的好地方。党组织鉴于一个人难于应付复杂工作,于是,特意调来女党员朱端绶,让其假扮“老板娘”,负责抄写、传送中央文件及处理日常事务。开始时两个人假扮夫妻,后来在朝夕相处中情谊日增,成为真正的革命伉俪。

据资料记载,1928年秋到1931年4月,中央政治局、中央军委、江苏省委的领导周恩来、项英、瞿秋白、李立三、彭湃、邓小平、李维汉、李富春、任弼时、邓中夏等经常到这里开会,周恩来几乎每天在这里办公。中央对各地红军发出的重要指示,中共六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的准备工作,均在此讨论酝酿。1931年4月顾顺章叛变革命,打入国民党内部的中共党员钱壮飞将消息报告中央,在周恩来亲自部署下,党中央机关安全转移,熊瑾玎、朱端绶将文件等安全转移到别处,此处机关完成了它的使命。

这里是我们党转入地下、革命暂时转入低潮时的党的秘密机关,也是中共中央在上海时期使用最长的机关旧址,更是我们党的红色基因传承之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上海市委关于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部署,按照市委组织部关于"党课开讲啦"活动要求,由SMG党群工作部联合各单位制作《奋斗的征程》“四史”学习教育微视频党课。

通过此次党课开讲,推进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好历史用好历史,把开展学习教育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常学常新、入脑入心,真正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奋战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战场”。

本期编导:徐 琳 | 素材支持:虞伟红

本期配音:石景宇 | 后期制作:聂晟玥

主编:施宇婷 蒋存辉

监制:王治平 陶丽娟

总监制:王建军

- 敬请期待下一集 -

指 导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支 持

上海基层党建网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基层工作处

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宣传与网络工作部

联合制作

SMG党群工作部

SMG版权资产中心(上海音像资料馆)

SMG技术中心

鸣 谢

中共“六大”以后党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

(来源:SMG思研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