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李氏家族墓

营山李氏家族墓

营山李氏家族墓(营山县)

保护范围:墓葬占地范围外延15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20米。

甘肃古墓葬丨李氏家族墓地

李氏家族墓地位于临潭县新城镇,是一处明代墓葬,俗称李家坟。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地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为明代“镇守洮州荣禄大夫佥右军都督”李达家族墓地。

(甘肃省文物局)

范氏家族与天平山行宫之营建

白云古刹

2018年9月,天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工作人员在白云古刹墙角意外发现了一块刻有文字的书条石。

刚被发现时书条石上布满泥垢青苔,经苏州碑刻大师戈春男清理后,上面大部分文字都能清楚辨识,其首端刻有“重建天平山渔庄公祠堂记”的字样。

在2015年出版的《天平山志》中,此碑被标为“已佚”,说明它已经在人们视野中消失了很长时间。

▲刚发现时石碑的情况

▲整碑修复后情况

九十余年前,李根源曾在天平山忠烈庙内见过它,并将之写入了《吴郡西山访古记》,这也是《重建天平山渔庄公祠堂记》碑最近一次出现在文献之中。出于对历史的尊重,管理处已将此碑移至忠烈庙碑亭收藏。

《重建天平山渔庄公祠堂记》镌刻于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碑文由范瑶亲笔书写的,其中清楚记录了乾隆十六年(1751)范氏家族为迎接皇帝南巡移建渔庄公祠的前因后果。

碑文中提到:

乾隆辛未(1751)春,恭逢我皇上南巡,临幸(天平)山庄,驻跸(云中)书院,荷蒙御题(高义)园额,恩赐诗章,当即□领□遵,制匾恭悬,立碑敬勒,仰瞻宸翰。

▲乾隆十六年清高宗首次南巡莅临天平山的情景

斑驳的碑文让乾隆首次南巡驻跸天平的历史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对照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所刊《范氏家乘》之相关记载,一段有关天平山行宫的往事也渐渐浮出水面。

渔庄是范仲淹第十九世孙、范瑶之父范弥勋的别号。范弥勋一生热心义庄事业,乾隆二年(1737)范氏族人感念其生前义举,在范参议公祠西侧为他修建了专祠,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嵇曾筠亲自为祠堂作记。

曾任山西大同知府、提管范氏义庄的范瑶又在祠中设立义学性质的云中书院。云中书院匾额由曾任苏州知府的觉罗雅尔哈善题写,碑记由苏州著名诗人沈德潜撰文。

渔庄公祠落成后,范氏家族中却有一人认为祠堂建在此处似欠妥当,此人便是范仲淹第二十二世后裔范德基。他一直希望说服范瑶将祠堂迁往别处,理由是渔庄公祠建于天平山正南麓,而祭祀范仲淹的忠烈庙却偏居西边,没有子孙居中而祖先居偏的道理。

据《范氏家乘》记载,范瑶后来接受范德基的建议,于乾隆十五年庚午岁(1750)范氏家族筹建天平山行宫之时,将渔庄公祠迁到忠烈庙内,同时撤下云中书院匾额。

▲天平山云中书院(行宫)全图

原有基础上沿中轴线建起了宫门、甬道、大楼、东西朝房等建筑,这座行宫无论格局还是细节都非常气派。宫门处一对门当采用了最高等级的汉白玉,尽显华贵尊崇。为表达迎驾的赤诚,修建行宫的费用全部由范氏义庄支出,并未动用官府银两。

次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日,范家人期盼已久的日子终于来临,圣驾一行沿着御道浩浩荡荡从灵岩到达天平山麓,乾隆皇帝先走进白云禅寺礼佛,随后坐上御辇向东行了四十余步来到行宫门前,皇帝下了御辇,在左右簇拥下穿过宫门、仪门,沿着甬道走进大楼,又向北拾阶而上到达行宫御座,在早已备好的宝座上就坐欣赏美景

▲清代中叶的天平山

阳光照耀下远山近树愈发苍翠,引得皇帝逸兴遄飞,身边随从立刻铺纸研墨伺候。皇帝乘兴挥毫写下“高义园”三个大字后意犹未尽,又即兴赋诗作画。随后,皇帝登上半山腰,在云泉精舍接见范氏族人,对接驾有功的范瑶等人进行封赏。

65年后的嘉庆丙子年(1816),亲历迎驾诸事的范来宗回忆起当时盛况依旧激动不已,这位八旬老翁将乾隆帝临幸天平称为“旷古难得之盛典”,他认为乾隆帝在各地御赐的园名虽多,但题名中不涉及景物而表彰人格的唯有高义园这一处。作为范氏后裔,他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天平山红枫

乾隆帝一生六次南巡四经天平,高义园行宫见证了皇帝四次驾临的盛况。嘉庆年间,行宫大楼被范家后人改成了珍藏皇帝御笔的“宸翰楼”,苏州遭遇太平天国战乱前这里藏有皇帝御赐的匾额、对联、扇面、挂屏、碑拓等墨宝24件之多。现在这里依然保存着“高义园”金匾及多方御碑。

苏州是康熙、乾隆二帝的南巡流连之地,迎接圣驾的行宫曾分布于古城内外,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织造署、灵岩山、寒山岭等处的行宫。但由于战乱等原因,这些古行宫大多仅存遗址,天平山麓这处完整保存至今的行宫建筑就显得弥足珍贵。

免责声明

本文刊于《苏州园林》杂志2019年第3期,作者系作者系苏州天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人员。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荔八鱼李氏家族石墓群,共发现大型石墓22座

大荔县八鱼石墓博物馆依石墓群原址而建,紧靠原址北边,坐北朝南,新建成的石墓博物馆大气恢弘,四面高墙筑垒,更显神秘。

大荔八鱼李氏家族石墓群,共发现大型石墓22座,清理发掘11座,从已发掘的情况来看,墓葬结构、规模及出土实物,对研究清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官僚制度,乃至当时社会葬俗文化,特别是其书法绘画和石雕石刻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石墓群位于黄河流域华山脚下的渭洛河附近的沙苑边缘中段,距大荔县城仅12公里,这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地下物藏丰富。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是皇家放马养鹿之地,史称"沙苑"。

明清两代,同州辖治,商贸繁荣,文化生活灿烂多姿,据出土墓志记载,此清代李氏望族墓地群,最早可上朔到乾隆时期,最晚延续到民国末年,延续300余年。每座石墓和墓石构件上都雕刻书法绘画装饰图案,达400幅之多。雕刻手法应有尽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减地刻、阴刻等巧妙运用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充分表现出雕刻者精湛和娴熟的技艺,也说明了墓室主人李氏在当地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石雕、石刻中有山水、人物、动物、花草等图案及文字楹联。

1号墓墓主李怀瑾,该墓共有书画雕刻41幅,其中两石柱上刻楹联;'后嗣繁昌漫言钟秀,吾亲寿考是谓治谋'。石柱上楣额刻三幅图案,左右两幅被破坏,中间图案是一老者在健身,左右各有一对老年夫妇对座观看,身旁男仆、侍女、儿童相伴。院落石柱侧壁上刻'五蝠(福)捧寿'图案。庭堂南壁为,隶书石刻'得梅之青,与松俱古'的条幅,两侧有幅对联,'文华仙掌露、人品玉壶冰'。北壁雕刻内容为青竹四条屏画。东、西两壁刻有团扇画、方框画、杂宝图。中墓室石壁刻太极八封图。

2号墓墓主为李树德(1804一1877)字滋亭,皇帝浩授中宪大夫,道元职衔,禀贡生出身。曾做兴平县儒学教谕。其院落对联为'一邱方是安闲地、万古常同兜率天'。楣额上刻三格,左格为兰花,右格为竹子,中间是杂宝图。庭堂南壁刻'忠'字.北壁刻'孝'字。字体均为楷书.一米见方。刚劲有力,体正大方。给人以德性为本之教。中墓室前有一对圆雕童男童女。

3号墓墓主李天培(1830-1875),字介候,诰封资政大夫赏戴花翎候选郎中。一生喜好结交品行端正的名人雅士,经常救助贫苦乡邻。其墓地对联为'翠柏苍松一带浓阴庇寿城,青山绿水四围秀气绕佳城'。南壁屏风雕刻松鹤图、北壁为双鹿圈。院落和庭堂上均为花鸟、人物、山水楼阁画。中墓室前有幅对联'地接蓬莱学可传经筑石室、名登仙籍才培作赋咏罗天'。后壁刻有一屏风。南墓室前对联为'泉壤百年皆聚瑞、闺门千载亦流芳'、横批'泉台挹秀',北墓室对联为'宝婺星辉垂额范,瑶池仙境慰的魂'。横批'漆灯朗照'。

4号墓墓主李怀珍原配夫人董夫人。墓葬院落对联为'董草堂前风月冷,芙蓉城里梦魂香'。院落南壁有一屏风,北壁被破坏,院落、庭堂刻满花鸟、人物、果实、树木、山水等图。此墓只有两个墓室(一般为三室),南室对联为'别有洞天培小隐,新成庐舍乐长眠'。北室为'郁郁泉台埋白玉,深深庭院隔红尘'。两墓室后壁雕有人物故事画。

5号墓墓主李怀珍(1807-1862),字聘卿,皇帝浩授中宪大夫,钦加道衔,赏戴花翎,议叙郎中候补充禄寺暑回,是当时级别、职位较高的京官。曾祖父李壁,祖父李朝恩,父亲李忠清都是朝廷命官。其院落、庭堂、南墓室均被破坏,只剩中、北墓室。中墓室后壁浅浮雕海水波涛、波涛上有仙鹤、楼台等。北墓室后壁刻有海水、海水中有一瓶,瓶中插三戟。

鱼石墓博物馆为 AAA级景点

红椿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