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前遗址

城前遗址

城前遗址,又称康王城遗址,系邹城境内东周时期重要遗址,位于城前村北。

石峁遗址:中国史前最大的古城——边城

石峁遗址中国史前最大的古城——边城

蓦的世界

历史爱好者

陕西榆林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石峁遗址,2013年被入选10项“世界重大田考古发现”,这引起了中外专家的重点关注。这座4000多年前的“石筑城”,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比已知的陶寺遗址(27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300多万平方米)要大得多,以此得到了“中国史前最大的古城”的美称。

城墙

学说争论

远古时期,这里属于游牧与农耕的交界区。石峁王城用城墙保护自己,抵御外敌的侵犯,这个敌人到底来自草原部落?还是农耕文明?一直存在争论。

石峁遗址卫星

河北师大沈长云先生提出:石峁遗址建造时间(距今4300年左右)距黄帝时期(距今约5000年前)不远,且黄帝死后葬于石峁附近的陕北子长县一带(并非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他认为石峁为“黄帝部族居邑”。陕西学者杨东晨先生也认为,石峁文化系陕北“黄帝裔支部落文化”。

烟台大学学者陈民镇先生认为,黄帝部落应是“土筑传统”,石筑明显属于草原文化。而且在《史记》中,并没有对石峁遗址的记录,虽然距离司马迁生活的地方也不太远,可能是对这里的文化比较陌生。而石峁的“石筑”与河套的海生不浪文化和阿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陕西师大朱鸿教授认为,石峁遗址建立在大禹治水时期,这里是尧时“幽都”,即“北方的政令重镇”。按此理论,一些学者推论:石峁遗址更像是被大禹征服过的“共工国山”——不周山。不周山是《山海经》中传说的山名,“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以前,一直以为不周山描写帕米尔高原,现在也被安置在石峁地区了。

从地域考古角度看石峁遗址

石峁遗址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在毛乌素沙漠南缘。这里靠近明长城,早在4000年前,这里属于草场、森林较好的游猎区。我们从毛乌素沙漠考古资料来看:

毛乌素沙漠位于内蒙古乌审旗与陕西榆林地区。这里曾经是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在南北朝时期之前,生态环境就保持相当好。但是到了唐代,一些地区出现了流沙堆积。北宋时期,无定河流域的流沙又扩大了。

追究原因,汉代匈奴人修建统万城的时候,为了蒸土筑城,砍伐了大量树木当作燃料,大规模取土,使得附近地表支离破碎,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使得河水泥沙增多,河床抬高,左右动荡不定,于是奢延水在唐代改称武定河(无定河)。

万城

西夏时期,这里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垦耕。明朝在这里修建明长城,扩大了沙地范围,加速了沙漠化。

基本可以确定,这个区域原始生活的人类,常以草原部落,游牧民族为主。在后来的战争中,逐步被农耕文明占领。苏秉琦先生提出多元文明起源观:“文明的起源恰似满天星斗一样分布在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无论是什么民族居住过这里,都成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一部分。

石峁遗址

当初发现石峁遗址,是因为这里不断出土古玉器,可惜大部分流落到了海外。村民多是在山岗上,石砌城墙找到的古玉器。以前一直以为这是明长城的残破遗存,通过石头城墙中的建筑木料碳十四检测获知,原来有一座距今4300-4000年的古代王城。

石峁遗址城区

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部分构成,内外城以石城垣为周界,构筑精良。王城的外城相当于北京城,内城则相当于紫禁城,里面的“皇城台”相当于故宫中央太和殿建筑群。这种类似北京和紫禁城的环套结构设计,居然在远古的北方河套地区出现了。这也使得二里头遗址在宣传词上有些尴尬——绽放最早“紫禁城”。明显石峁遗址要古老一些。

皇城台

皇城台

“皇城台”是整个石峁遗址的核心,8万平方米的台顶,发现有1.5米的柱基,明显这里分布着一些大型宫殿,这个区域还发现了池苑遗址,这里为王族居住的核心位置。“皇城台”在高台上,周边砌筑着坚固雄厚的护坡石墙,自下而上不断收缩,成阶梯式样。这些地方出现了一些石雕,如菱形眼纹石,石雕人面像等。

皇城台复原图

“皇城台”的石砌护墙

石雕人像

菱形眼纹石

石雕人头

外城东门遗址

城东门址位置险要,视线开阔,由内、外瓮城、南、北墩台、以及马面、门塾等组成,这是带有军事用途的城防设施。

外城东门址

卫星图

平面图

在石峁的东城门附近,发现掩埋近百颗人头,其中有两处集中埋葬,每处各有二十四颗人头:一处位于外瓮城长墙的外侧(K1);另一处位于门道入口处(K2)。这些头骨年轻女性居多,猜测少女鲜血纯洁干净,应与“奠基”祭祀有关。我们在很多地方见到类似的场景,比如殷墟王陵的墓道,整齐摆放着祭祀人头;也有女性头颅被割下,放进青铜甗里蒸煮。那个时期,杀人祭祀,甚至是杀婴“奠基”也是比较常见的事。

人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内瓮城

城城

角台

门塾

城墙

城门墩台

马面

马面是突出于城垣外侧、每隔一定距离修建的台状附属设施,主要功能是提高城墙的防御能力,可以形成对攻城敌人多方位,多角度打击。一号马面与东门址北墩台间距27米左右,呈长方形,向东凸出于城墙,长约12米、宽约7米、高约3.5米。一号马面外围包石,内芯为版筑夯土,南北两侧的包石与城墙砌石逐层交叠,系与石墙同时起建成。

城墙与马面

马面

石峁玉器

石峁遗址的墓葬被盗掘严重,流失到海外的石峁玉器大约有二千多件,大英博物馆有一批牙璋标注着1937年收藏于神木一带,欧美、日本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收藏了众多类似与石峁风格的牙璋。民间收藏也约有二千多件。

牙璋

玉刀

石峁玉器以大件的玉璋、玉刀为代表,所耗费的玉材数量非同一般,在当地迄今没有找到玉料矿藏资源的条件,这些玉料如何而来?在龙山文化中晚期和齐家文化时代,即距今4000年左右,将西北地区的新疆和田玉及甘青地区的祁连玉源源不断地输送中原,开启了“西玉东输”的供应模式。而河套地区的石峁王国应该起到重要的中转作用。

玉戈

《管子·揆度第七十八》记载:“至于尧舜之王,所以化海内者,北用禺氏之玉,南贵江汉之珠…”。远古时期,玉石主要还是来自北方,而且由禺氏部落来提供。禺氏,是我们常说的月氏人,他们并不佩戴玉器,更喜欢黄金,他们掌握着北方的玉料。

所征集到的石峁玉器看,器类有牙璋、刀、钺、戈、斧、铲、璜、璧、牙璧、鹰首笄、虎头、人首、蚕形器等,但以牙璋、刀、钺等兵器的数量居多。

玉人 明显的鹰钩鼻

玉圭

玉璇玑

玉璜

玉鹰

玉铲

玉虎头

玉钺

牙璋

玉环

结论

石峁遗址还发现了几块制作青铜器用的石制模具,说明距今4300多年前的石峁人,已经掌握了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

对出土的青铜成分分析,有的是砷铜合金,也有的是锡铜合金。这两项青铜冶炼技术,分别起源于今天的伊朗伊拉克一带,这比东亚地区早了2000年左右。随着近年来考古资料的丰富,更多的证据显示青铜技术有可能由中东到中亚,再从北方欧亚草原传入东亚地区。可以说是石峁遗址等地区,传播到二里头遗址,再扩散到商代地区。

青铜器用的石制模具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特别鸣谢蓦的世界公号支持

1700年前的茌平老县城遗址土城!城墙依然存在....

山东茌平县土城遗址是茌平第二座县城遗址。史书曾称:土城即鼓城、布鼓城、阳城。县城从东晋初年(318)到北齐(551)约二百多年历史,现西北角城墙尚存。

传说故事

土城,又名鼓城、阳城,古时候曾处在黄河北岸。直到今天,土城遗址还处处可见。关于土城城墙的兴建,当地百姓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

据传,当时的县官要在土城村修建城墙,正逢春耕春播的季节,农时难违,劳力无法征集,况且这又不是一个小工程,三朝两夕就完的事,凭人力非需几年的时间不可。可好这位县官又非常勤政爱民,不忍心在大忙季节里过分扰民,所以天天为此事愁眉不展,寝食不安。

有一天夜里,繁星缀天,月色微明,正在三更时分,人不叫狗不咬之时,城内有一村妇抱了孩子出门小解,无意间听到四周有瑟瑟沙沙之声,举目一看,只见村子四周长起了一人多高的土围子,在月色朦胧中晃动着许多人影,挥舞镢锨,人声噪杂,土墙在慢慢地升高,像是神出鬼差一般,她吸了口冷气,禁不住失声"呀"了一声,谁知那土墙听到叫声后就停住不再长了,人影也不见了。村妇悔恨自己不该出声,惊动了神灵。

第二天一大早,从睡梦中醒来的人们便纷纷来到大街上,看到一夜间村四周长起了土城墙,无不称奇道怪。那位村妇也杂在人群中间加以讲述渲染,人们更加惊奇不已,个个奔走相告,刹时间消息传遍了整个县城。

县官知道了这一消息,也很诧异,又看到那两丈多高,一丈多宽的土城墙,认为是上苍睁眼,有意相助这一方百姓。为了表达对上苍的虔诚,就在城东修建一寺,以谢苍天之灵。日日、月月、年年以香火供奉,此寺取名叫"阳城寺"。

信息来源奎华播报 摄影:史奎华 刘加明

探秘皇城台——4200年前的神面图腾,走近世界级国宝遗址——石峁遗址。

近日,“20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巡礼神木·融媒体行”活动走近世界级国宝遗址——石峁遗址。来自中省二十多家媒体以独特的视角来感知石峁遗址,通过实地探访,追寻史前中华文明的踪迹。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坐落在黄河一级支流秃尾河北岸的梁峁上。随着汽车在蜿蜒的山岭上行进,一座被时光淹没的上古都城呈现在眼前。据遗址管委会工作人员介绍,石峁遗址建于4300年前,面积逾400万平方米(4.68~5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城址。它是一座保存完整的,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部分构成的石砌城池,气势恢宏,构筑精良。

本次媒体团队首先到达的是外城东门遗址,在这里可以看到石砌的外城墙遗址,沿着为保护开发铺就的木栈道行走,由内外两重瓮城、门道、具有祭祀意义的头骨坑、对称设立的门塾(站岗士兵放哨所在的地点)、壁画出土地点等先期结构组成的外城东城门遗址展现在眼前,使参观者头脑中形成对石峁遗址的基本印象。据介绍,东城门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结构清晰、设计精巧、体量巨大、保存完好的的城门遗迹

皇城台是石峁遗址最精华的部分,据研究是当时最高统治者所住地。这里三面临沟,一面与瓮城相通,并且依山砌城,气势恢宏,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由此可见史前先民的建筑工艺和超前智慧。据介绍,在皇城台区域出土了上万根骨针、贝币、玉器,这些出土文物成为研究遗址历史的宝贵资料。从皇城台下的广场向上望去,可以看到层层的保护墙,墙体中发掘出最早的建筑“钢筋”——紝木,遗址先民将整棵松木以树冠朝外方向镶嵌在墙体中,以起到巩固撑拉的作用,保持城墙的稳固和经久耐用。此外,在皇城台,考古专家还发现了大型夯土基址、“池苑”及石雕人像等重要遗迹及文物。

石峁遗址被文化学者余秋雨称为“中华文明迈向成熟的最后一级台阶”,站在黄土积成的高台上,不禁让人产生疑惑,为什么石峁遗址被称为“石破天惊”的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为何被评为“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据有关考古研究专家称,在那个还没有文字记载的年代,石峁遗址给现在的人留下了很多待解之谜,石峁是考古界的大发现,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神木市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副局长田文波说,石峁遗址的考古发掘每年都有新发现,不断地刷新着我们对于这块孕育中华文明之地的新认识。

石峁遗址“华夏第一城”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它需要后人做好保护性开发。据了解,2015年6月《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文物保护规划》获得国家文物局审核批准,《中国石峁遗址概念规划》业已完成,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一座国家遗址考古公园即将承载起神木人对于全域旅游业发展的期待。此外,2019年9月21日,石峁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启动仪式在神木大剧院举行,标志着石峁遗址正式踏上夺取世界文化遗产桂冠的新征程。我们相信,在考古专家不断地发掘研究下,未来石峁遗址将逐渐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将一个我们不曾了解的繁荣发达的史前文明呈现给后人。

编辑:党 尧

审核:马 超 赵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