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兴塔

重兴塔

重兴塔,位于旧城北门内(今古塔住宅区内),为北宋初年始建的砖塔,塔前原有佛寺一所。

康熙年间版《邹县志》载:“崇兴寺,原名法兴寺。元(后)至元间(1335至1340年)改名重兴寺”。明天启二年(1622年)残毁。“崇祯间知县黄应祥重修,复于寺之殿南建观音堂。有砖塔一座”。重兴塔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九层十檐,通高27.4米。最下层为木回廊,基座正北辟门,东、南、西三面置方形龛室。北门内有南北斜向砖阶,可登至2层南门外木廊,沿木廊外绕至西门入塔内,循旋砖阶逐级登至塔顶。每层檐下系砖雕斗拱,二层为重檐,挑檐斗拱为砖雕仿木结构,华拱出双抄。三至九层为单檐下砖雕仰莲承托。每层转角部位有砖砌半圆倚柱。四正面辟门,一至三层为园券门,四至九层为尖券门。四侧面一、二层设有盲窗,窗格有水波、龟背锦方格和四簇毯纹格眼等形式。塔顶冠以铜铸镀金覆体莲纹宝刹。其造型浑厚拙朴,气势雄伟,”禅塔祥云”为古邹八景之一。1996年邹城市政府投资进行了全面维修。1985年,重兴塔被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五月被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化重建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兴化城东部,今郑板桥故居东南约一百二十米。据李审言《重修文峰塔记》及有关史料记载,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时兴化知县翁汝进(浙江宁波人)支持下,兴化籍处州府(今浙江丽水)知府李思敬及其弟翰林院编修、礼部尚书李思诚二人捐助资金,在由僧人寂宁创建的“法轮寺”大雄宝殿前庭院中,根据《周易》和《洛书九宫图》中创意,构筑了一座三层宝塔,并将嘉靖皇帝赐给其父“状元宰相”李春芳的一条玉带安置在塔基地宫中,意在镇定文风命脉,“以承东方文明之象”,祝愿兴化“文运昌盛、峰巅崛起”,故取名文峰塔。

清康熙年间文峰塔因年久失修而坍塌。清雍正六年(1728),兴化知县谢封庸(江西南昌人)主持集资修复,塔由三层改建为五层。清乾隆四十九年正月,兴化知县黄毓彩(云南河阳人)捐出俸银,安排修缮文峰塔,同年六月文峰塔大修竣工,改方形为八角形。清光绪十九年五月初九上午,兴化城狂风骤起,文峰塔严重坍塌。时隔不久,法轮寺住持宏德法师募修恢复。一九二五年,前后连续三任兴化知事林炳勋(林则徐嫡孙、福建闽侯人)、孙锡宽(浙江余杭县人)、盛孚泰(江苏吴县人)“锐意修复”已破旧不堪的文峰塔,此举得到李春芳十三世孙李竹书(《兴化县志》局分纂)、李竹溪(毕业于日本弘文书院、《兴化县志》局坐办)兄弟二人捐助,大修于同年十一月完成。次年三月,李审言赴兴化祝贺,并撰成《重修文峰塔记》而载入史册。 重修后文峰塔面貌一新,塔高二十九米,青砖、红窗、黄瓦,玲珑秀丽、端庄大方,成为当时里下河地区仅有一座五层“袖珍”宝塔。楼阁式的塔身砌在二米多高的白玉石雕莲花瓣状塔基之上,沿着十级玉石台阶,踏上木质地板楼梯,可盘旋至塔顶。塔内各层,装饰着各式楹联、彩绘、坐佛,顶层精工彩绘十分华丽。每层八个翘角尖端均安有铜质风铃,塔顶置有三米多高造型别致的锡铸葫芦形塔刹。一九四六年十月底,文峰塔因战事被拆毁。 从此,郑板桥自撰自书贴在自家门上的一副对联:“东邻文峰古塔,西近才子花洲”成了一副空联。

4月16日

市委书记叶冬华用一天的时间

实地督查2020年城建项目进展情况

“目前进展如何,资金来源是什么,影响土地出让面积多少?”在兴泰公路电力杆线下埋项目现场,叶冬华详细询问相关部门负责人具体情况后指出,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东部新城核心区域的电力杆线该下埋的要下埋,同时要统筹好下埋与相关工程配套施工等问题,做到与道路设计、环境打造、景观绿化等同步进行。

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将新城南村10—38幢等8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程,列为2020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在新城南村10—38幢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现场,叶冬华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倾听民意,并向有关负责人详细了解小区道路、楼道改造、外墙粉刷、雨污水管网建设等具体施工内容。他强调,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保证小区改造工程质量,打造让老百姓心情舒畅的良好环境。在改造过程中,还要考虑停车位、绿化、充电桩等问题,在有限空间里将能解决的问题解决到位。

备受市民关注的长安中路改造项目正在施工当中。叶冬华来到项目现场,向有关责任部门、施工单位等仔细了解桥梁施工合理周期、施工人数、预计通车时间等情况。叶冬华强调,该项目已经错过了疫情防控期间这个最佳施工时期,要加快进度,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要科学调配人员,解决人手不足问题,切实做到人员上足、把活干好,抢抓工期、饱和施工。同时,要保证工程质量、工程效果。

文峰塔项目是市委、市政府即将打造的兴化重要地标。在该项目现场,叶冬华听取现状介绍后强调,作为地标,文峰塔建设应该是功能服从景观,要按照现状进行设计,综合考虑塔与文峰桥之间的距离、高度等,以及河对岸和水上视角的不同维度,建设兴化打卡地标。

“生源哪里来,师资力量如何配备,资金来源是什么?”在开发区小学、开发区初中项目现场,叶冬华向有关部门负责人详细了解规划设计方案。他指出,师资力量配备、教育布局等要与适龄儿童人数、分布等相结合,善抓主要矛盾,以教育的优质保障带动教育优质均衡。

活动期间,叶冬华还先后督查了新区体育中心、得胜湖退圩还湖及环湖道路(管沟)工程、昭阳湖公园改造提升工程、高王河河道活水工程等城建项目进展情况。

寻古探今② | 许询与楼塔的山水情缘之重兴寺的兴衰

“既而移皋屯之岩,

常与沙门支遁及谢安石、王羲之往来。

至今皋屯呼为许玄度岩也。”

北宋《太平御览》引用《晋书》也有类似记录,

而且专门注明为“同游往来”,

说明王羲之、谢安石、支遁都来过楼塔仙岩

而且如走亲戚般不止一次,

常来常往。

书圣王羲之大家都比较熟悉,就不介绍了,这谢安石就是“东山再起”的谢安了。《晋书》谢安传:“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父裒,太常卿。” “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并以疾辞。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門支遁遊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说明这位老兄确实和许询一个德性,不喜当官,后看到权臣当道,朝廷岌岌可危,便“东山再起”,入朝为官,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挫败了桓温篡位,打赢了“淝水之战”,为东晋赢得了几十年的安静和平

沙门支遁,即东晋有名的高僧支道林,既是佛学家,也是文学家。是当时般若学"六家七宗"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许询数度舍宅为寺,均是受了他的影响。其中在仙岩的重兴寺,就是许询在此隐居的旧宅改建。

/许询像 取自《许氏宗谱》

南宋《嘉泰会稽志》:“重兴院在县西九十里,本晋许征君岩下寺,会昌废,咸通十四年重建改赐今额”。明嘉靖萧山县志》:“曰重兴寺,在镜台山下,晋许询建,名岩下寺。唐会昌间毁,咸通十四年重建,改今额”。

/嘉靖《萧山县志》中有关重兴寺记载

《世说新语·栖逸》记载:“许玄度隐在永兴南幽穴中,每致四方诸侯之遗。或谓许曰:‘尝闻箕山人似不尔耳。’许曰:‘筐篚苞苴,故当轻于天下之宝耳!’”许询起初隐居永兴县南幽深的岩洞中,即百药山上仙人洞,他的一些贵族朋友,都知道他已舍尽家财,生活艰辛,就以各种名义来看望他,给他赠送食品及生活用品,对于这些馈赠,许询毫不客气,一概接受。一方面山上条件确实艰苦,另一方面也是朋友交情深厚,无须礼让。

当然也有人说闲话,“你自称高士,假如是当年在箕山隐居的许由,是不会这样做的。”远古时期,许由很有才德,尧帝想把王位禅让给他,他坚辞不受,就钻进箕山躲了起来。所以许询回答说:“我得到的礼物不过是一些竹筐装着的食物,这本来就比君位微薄呀。”可以想见当时四方诸候纷至沓来,仙岩山一带是非常热闹的,其中跟他关系最亲密的,也是离得最近,可以称得上真正诸侯的,非后来的简文帝,当时的会稽王司马昱了。

《世说新语·文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许玄度去谒见还在做会稽王的简文帝,那一夜风静月明,两人就一起到密室中清谈。那一天许询发挥清谈特长,高谈阔论,直抒胸意,言辞清新婉约,水平超过了以往。简文帝虽然一向和他情趣相投,这次会面却更加赏识他,言谈中两人不知不觉愈靠愈近,促膝相谈,执手共语,一直谈到天都快亮了。事后简文帝说:“像玄度这样的才华,确实是不易多得啊!”还在不同场合称赞:“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世说新语·言语》载:“支道林、许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支为法师,许为都讲。……”(许缘即许询,应受征辟司徒掾而得名,与许征君同理;都讲好比现在的校长,也有点象辩论会的主持者,所以也有称其为许都讲的。)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简文帝是许询的铁杆粉丝,关系非同一般,而且当时永兴本属会稽郡,是会稽王管辖之属地,由此推断,简文帝亲赴仙岩隐居之所去看望许询,是非常可能的。

随着朝廷征辟风声的过去,朋友就资助他在镜台峰下,半坡之阳建了一个住所,这些对司马昱等王侯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这也就是重兴寺的前身了。

/重兴寺遗址残垣

/原有大殿已成幽深竹林

记载重兴寺兴衰的,还有一篇很重要的文献,《绍兴路萧山县咸通重兴之院记》碑文,收录在民国《萧山县志稿》中:“咸通重兴之院者,许征君故宅。征君讳询,字玄度,会稽太守旻之子。夙探圣道,徇法休名,改其故宅为兰若焉。唐咸通十四年,赐额曰‘重兴’,意其中废而复兴也……”

此碑出自元至顺二年(1331),寿昌正观律寺住持释道澄之手,虽有多处引用谬误之处(许询的父亲名皈,通“归”,史料有贩、旼、助、旻等版本,引用时均因为字形相近,以讹传讹,包括其中引用王勃诗句,也有错误之处,后面再作说明),但不失为重要史料。

/《绍兴路萧山县咸通重兴之院记》碑原文1

/《绍兴路萧山县咸通重兴之院记》碑原文2

重兴寺原称岩下寺(楼塔境内,因仙岩山而得名有三个自然村,位于仙岩山西南,大溪上游的为岩上村,仙岩山东北,大溪下游的叫岩下村,在仙岩山岩坞峡谷口的,如守山之门户,为岩门村,现岩下与岩门合并为岩山村。寺在岩下自然村镜内,或因此得名,又或因仙岩山以北,仙岩溪下游之地理方位得名),唐会昌年间(841-846),因佛教与地主阶级的利益斗争愈演愈烈,武宗李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岩下寺也难逃厄运,损毁严重。唐懿宗李漼即位后非常尊崇佛教,并于咸通十四年(873)达到顶峰,不仅以隆重仪式在法门寺举行迎佛骨仪式。还下旨在全国遍修寺院,广造浮图,岩下寺也因之得以官修重建,并由皇帝改赐名为重兴寺,“灵悟禅师开山,妙通律师结界。”可谓相当隆重,重兴寺迎来了最兴盛繁华的时期。

碑载:“大佛殿,光禄徐公所建;三圣像,东越招讨司楼公所造,四大部经、梦庵记并所置也。”这里所提到的光禄徐公及东越招讨使楼公,就是徐家店徐姓的始祖徐鸿及楼家塔楼姓的始祖楼晋。

唐朝末年,军阀割据,战乱纷争,黄巢起义军声势浩大。当时绍兴、萧山、诸暨等,均为曾投靠黄巢起义军的朝廷军阀叛将刘汉宏的势力范围,与以董昌及钱镠为首的割据势力划钱塘江对峙。

在楼塔境内,刘汉宏分别在黄岭(即今大黄岭,为富阳至萧山交通古道)、岩下(现岩山村一带,富阳至萧山另一要隘)及贞女(现大同一村一带,为诸暨至萧山的交通古道)三个交通要隘设立军镇,并以重兵把守。唐中和三年(883)三月,钱镠亲自率军渡富春江,攻破黄岭要隘,生擒岩下、贞女两镇将,赢得了歼灭刘汉宏的决定性一仗,也为钱镠最终成为吴越王,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钱镠部队胜利后,在仙岩山岩坞口召开隆重庆祝大会,旌旗招展,插遍山岗,至今此地名叫旗会岗。当时徐鸿和楼晋均为钱镠手下得力部将,在此次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考虑到此三镇的重要性,于是钱镠任命徐鸿为镇遏使,楼晋为镇遏副使,镇守黄岭、岩下、贞女三镇,后徐鸿于徐家店、楼晋于楼塔肇基发族,延脉子孙,坚守军镇,世袭罔替。徐家店徐氏尊徐鸿为始祖,自称“长山徐氏”;楼塔楼氏尊楼晋为始祖,自称“仙岩楼氏”。可见徐鸿和楼晋作为当时楼塔(时为长山)的最高长官,对许询在此隐居、修仙炼丹的故事是有深入了解的。

/上山古道若隐若现

虽然晚唐军阀纷争,朝廷岌岌可危,但钱镠一直尊崇李唐,徐鸿与楼晋名义上仍是唐僖宗李儇任命的唐朝将领,重兴寺在10余年前由前任皇帝李漼赐额重建,自然受到了两位的高度重视,便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扩建,捐建了大佛殿、三圣像等殿堂佛像,还捐赠了“四大部经”等佛法典籍,使得“山门法堂钟楼藏殿,光明观音二大宝阁,廊庑庖湢,众屋悉完。象设端严,天龙森列。”可见盛极一时。而且还很灵验,特别是求雨,“每遇夏旱,一方人士随祷辄应。”

唐朝灭亡后,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五代十国,钱镠统治的吴越王朝却相对稳定,直至978年,吴越国向赵匡胤纳土称臣,徐、楼两家历时四代,世袭镇守三镇,其子孙始终遵从祖训,对重兴寺维护有加。

北宋年间,随着两家失势,家道中落,重兴寺又显衰败。徐鸿的第五代孙徐德荣站了出来,捐献巨资,多方募集,对寺庙进行了重修,还专门辟出了一个殿堂,用于供奉“太公太婆”,即始祖徐鸿夫妇,把寺庙和徐氏家庙合为一体,重兴寺及周围梯田山地也成了徐家的私产,产出用于供养寺庙度用,保障寺庙发展的可持续,到重兴寺祭祖也成为了徐姓子孙的传统。

碑载:“迄今屋凋人谢,涧惭林愧,所不改者,独溪山而已。”说明到了元朝,重兴寺又荒废了,“余受经兹山,出住寿昌,每一回首,未尝不慨然兴感。”释道澄是在重兴寺出的家,接受了佛法启蒙,后成长为寿昌正观律寺的主持,所以对重兴寺很有感情,于是“首出囊金,率众兴葺”,开展了重修工作,并创立“灵山法会”,把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七定为观音忏悔法期,“宏扬教观,以续遗响,以寿吾佛之慧命,而不负舍宅者之初心”。释道澄也因之得了心愿。

民国《萧山县志稿》载:“清咸丰间毁,同治间里人建复其半。”虽仅十余字的记载,却又揭开了一段血雨腥风的岁月。

/民国《萧山县志稿》有关重兴寺记录

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1864),正是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就是老辈人记忆中的“长毛造反”,一路烧杀抢掠来到仙岩楼塔,所到之处皆成人间炼狱。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见寺拆寺,遇佛灭佛,重兴寺再遭灭顶之灾。直到太平起义失败后,才由“里人建复其半”。这些“里人”其实就是以徐姓为主的仙岩山附近村民。佛殿寺院与祖宗家庙合而为一的特殊形式,使得时有徐氏后人为寺庙的重兴而努力,但财资有限,也只能恢复一半。文革期间,佛像被毁,墙倾宫摧,至90年代地面建筑倾毁殆尽,遗址内尚余古井一口,水质清澈,不涸不溢,冷眼旁观世态变迁。

/图中左下为古井

自许询舍宅建寺1650余年间,盛世则兴,乱世则圮,重兴寺历经劫难,数度重建,见证了历史沧桑,人间衰荣。东晋期间,佛教传入中国不久,佛道融会,许询虽尚黄老之道,但受支遁影响,却有一颗佛心,可谓佛教文化传播的先驱,他在萧山舍宅为寺的祇园寺和重兴寺,是佛教传入萧山甚或是浙江的开山之作,其历史地位不容置疑。如今太平盛世,笔者坚信,重建重兴寺院,恢复历史遗迹,弘扬人文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已为时不远。

/衹园寺钟楼

/飞檐斗角的祇园寺大雄宝殿

未完待续

图文 / 俞华波 鸣谢:楼泽鸣收集提供古籍图片资料

重大发现!嘉兴东塔到底在哪里确定了!还出土了一大波文物!

说起嘉兴风景名胜,七塔八寺、嘉禾八景是嘉兴人的城市记忆,而其中东塔和东塔寺又占据重要的地位。那么东塔寺和东塔是何时建造的?东塔塔基确切位置在哪里?它们有着怎样的历史沿革?……昨天下午,嘉兴东塔寺遗址调查成果媒体发布会在市文保所内举行,这些问题都被一一解答。

为什么要进行考古调查?

2019年1月,嘉兴市文物局接到群众反映,原东塔寺区域(东塔路片区)内,正在拆迁的民房基础中发现了古建筑构件。

“我们接报后,迅速派员到现场勘查,发现情况属实,并将现场出现的石础、 铭文砖等收集保存。”嘉兴市文保所工作人员张谦介绍,随后文物部门经过文献调查和走访,了解到东塔寺区域地下可能保存有较完整的寺塔建筑遗存,且历史久远、规模较大,对研究佛教在嘉兴的传播,及嘉兴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因此决定开展此次调查。

发布会上,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陈建江也表示,此次调查勘探、考古发掘要达到的目的有三个,第一就是厘清东塔寺的基本范围和基本布局,找到东塔塔基的位置;第二要掌握东塔寺的历史演变,是什么时候建造,什么时候达到鼎盛期,与文献上的记载是否一致等等;第三,找到与东塔寺相关的文物或者遗物。

今年4月,文物部门与嘉城集团就东塔寺遗址考古勘探达成协议,文保专业人员进场进行勘探,到10月初勘探结束,基本完成了此次考古发掘的目的。

东塔寺遗址调查发现了什么?

在此次遗址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多次走访了遗址周围居民及知情人士,初步了解遗址的建筑布局。

并利用拆迁的契机,在A、B两个区域进行勘探。

最后,在图中A区清理出部分塔基夯土,清理三条灰沟、两处柱洞,出土了部分塔砖,并判断A区为东塔塔基。

而在B区地面调查时,发现了寺庙建筑遗迹,经清理发现部分建筑青砖铺地、夯土台基及磉礅2座,并出土部分器物。

依据此次调查结果,文物部门初步对东塔寺遗址进行复原:

此外,调查勘探了遗址的文化层分布情况,并出土了一批重要器物。

张谦介绍道:“第一层是现代表土层,厚0.4~0.6米,既有大量现代碎砖瓦等建筑垃圾,也出土有钱币、陶瓷片、铭文砖、瓦当等古代建筑构件。第二层是晚清民国地层,厚0~0.5米。此层出土遗物较少。第三层是明清地层,厚0~0.7米。出土了较少青花瓷片,保留有大型古建筑夯土及地面铺装遗迹。第四层是宋元地层,厚0~0.6米,出土划花青瓷片、釉陶残片等,不见青花瓷片, 保留有完整的砖砌磉礅遗迹。第五层,推断为南朝至唐代地层,黄色黏土夹杂灰斑,较致密,厚0~0.6米,因地下水位较高,进行钻探未出土器物。第五层下为生土。”

东塔寺遗址出土 的陶质天王头像 (明清层)

东塔寺遗址出土的青瓷 碗

碗底墨 书“东塔” 二字

东塔寺遗址出土的“大宣”铭文砖

初步判断代表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

东塔寺遗址宋元地层出土部分器物

东塔寺始建于南朝

东塔始建于隋代‍

这次考古调查让我们知道了

“千年古刹”名副其实

“首先,东塔寺遗址的规模较大,文化层堆积较厚,遗存丰富。该区域内普遍分布古代建筑夯土,时代至迟由南朝延续至晚清民国,与文献记载的“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建寺”情况一致,且不排除存在汉代文化层。其次,出土瓷器窑口众多,从侧面反映了宋代东塔寺的重要地位。其地下保存的建筑遗迹和遗 物,对研究嘉兴城市历史和佛教发展历程有重要意义,同 时也丰富了嘉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内容。 ”张谦表示,“但是限于勘探条件与范围约束,现在还不能明确遗址的范围及地层深度。”

随后,陈建江对于东塔和东塔寺的特征进行了说明,“一是历史悠久,东塔寺建于南朝,距今1500多年,东塔建于隋代,距今1400多年,在嘉兴的七塔八寺中,东塔是七塔中历史最悠久的,东塔寺是八寺中仅次于精严寺的第二古老寺庙;二是影响深远,凡是说到嘉兴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民间讲到嘉兴历史,必然会讲到七塔八寺,说到嘉兴的风景名胜也必然会提到嘉禾八景,无论是七塔八寺还是嘉禾八景都离不开东塔和东塔寺,在嘉兴人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三,故事众多,西汉时期有朱买臣覆水难收的典故;南宋时,嘉兴历史上唯一的皇帝宋孝宗登上东塔寺钟楼,并亲赐“华严经阁”匾额;清代嘉兴知府许瑶光,亲临东塔看日出后做了一首名为《东塔朝暾》的七绝诗;民国时期,韩国独立运动领导人金九到嘉兴避难的时候,第一个落脚点就在东塔寺……”

是否重建东塔?

自从上世纪60年代东塔被拆除后,“东塔朝暾”美景就消逝在了浩渺历史中,那么在将来还有没有可能恢复重建东塔呢?

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陈建江表示,从文化文物部门来说有三点建议:首先,对于东塔是否恢复重建要把握好价值评判,确有历史价值以及城市重要的地标建筑可以考虑恢复重建。其次是环境,如果今后作为商业地块开发,重建意义不大,如果作为公园建设,则重建有一定条件。第三是定位,该地块中东塔地基位置已基本确定,并发现了东塔寺部分房屋遗址,还有两座民国时期的碉堡。因此,如果建设公园,则建议恢复东塔,成为登高观日的景点,保留碉堡、房屋遗迹作遗址保护与展示。

新闻链接:东塔寺历史沿革

东塔寺是嘉兴的历史地标之一,“七塔八寺”、 “嘉禾八景”都将其入选,是嘉兴城市重要的文化遗址。 根据文献记载,东塔寺位于市区甪里街东塔弄。该地块原为西汉朱买臣故宅,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建寺, 历时16年建成。隋仁寿辛酉(公元601年)造东塔,后在战火中屡毁屡建,先后名为报国禅院、泗州大圣塔院、 寿圣教院、神霄玉清万寿观、东塔广福教院、东塔广福华严讲寺等。

东塔寺规模宏伟,不小于城内精严寺和楞严寺。20世纪60年代,破旧不堪的东塔拆除,东塔寺旧寺址先后建民丰造纸厂和冶金机械厂职工宿舍,古寺基址被现代地面覆盖,拆塔时地宫出土物收藏于嘉兴博物馆

禾点点记者 蒋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