凫山羲皇庙遗址

凫山羲皇庙遗址

凫山羲皇庙遗址,位于山东省邹城市。

中文名:凫山羲皇庙遗址

地理位置:山东省邹城市

所处时代:宋至清

编号:8-0073-1-073

吴山汪王庙遗址探访

立足街口 辐射街源 漫谈徽州

薛鳖、散搭、气力么事做

徽州

历史

人文

上一篇文章讲到了中国金石殿堂级单位“西泠印社”的4位创始人当中有一位是徽州歙县人。同时也提到了徽州人在杭州留下的印记,其中就讲到了吴山的汪王庙。

K君姓汪,而在徽州不得不提一位姓汪的人,那就是汪华。如今徽州汪姓之人,多为汪华之后,而在中国也有天下汪姓出徽州一说。

▲依然有人在中堂上挂着汪华画像,以示瞻仰

汪华(公元587-649年),原名汪世华,后为了避开李世民的“世”字,改名汪华,字国辅,一字英发,歙州歙县登源里(今属安徽绩溪),隋唐时期割据势力,唐朝大臣。

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汪华为保境安民,起兵统领了歙州、宣州、杭州、饶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立吴国,自称吴王,促进了当地各民族之间融合。实施仁政,吴国境内百姓安居乐业,在群雄争霸战火纷飞的年代,唯独吴国安宁祥和;武德四年,为了促进华夏一统,审时度势,不计个人得失,说服文臣武将,主动放弃王位,率土归唐。唐高祖李渊授予上柱国、越国公、歙州刺史、总管六州军政;贞观二年,因忠君爱国,唐太宗李世民授予忠武大将军、参掌禁军大权,委以九宫留守,辅佐朝政,位极人臣。逝后,唐太宗赐谥忠烈,予东园秘器!

▲当时占据的6州分别是歙州(徽州)、宣州(宣城)、杭州、饶州(上饶景德镇一带)、睦洲(千岛湖一带)、婺州(金华),位置大约是上图中的红色圈圈大小。

汪华集儒释道于一身,文韬武略,拥有非凡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空前绝后的政治谋略。自唐代至清朝,唐玄宗、宋徽宗、元世祖、明太祖、乾隆帝等历代帝王多次下诏,视为忠君爱国、勤政安民、始终维护华夏统一典范表彰;赵普、李纲、苏辙、岳飞朱熹、文天祥等历朝文臣武将赋诗题词,把他作为千秋楷模来赞颂;江南六州百姓奉其为神,拜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太平之主”,建祠立庙七十余座,四时祭祀,千年不辍。

▲在华东地区,很多地方依旧保留着祭祀汪华的活动,图为贵州安顺的抬汪公活动,(历史上徽州大将驻守边疆后代)

汪华墓位于安徽省歙县城北3公里的云岚山,俗名“汪墓祠”。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营葬。有联赞曰“乱世据六州,保境安民,煌煌功绩重千古;治平朝帝阙,忠君爱国,赫赫英名满神州。记载了这一位“古徽州第一伟人”的辉煌人生!

唐朝之后,在六州境内建有汪王庙很多,民众瞻仰礼拜。街口镇的新门,有地名为八老庙,其实就是汪华第八子的庙。汪华生有9子,都很有作为,后人除了瞻仰礼拜汪华外,也会为其子建庙。

▲街口镇新门八老庙

西子国宾馆的前身是汪庄,其主人是民国徽州茶商汪锡予,据记载他居住在汪庄的时候,每天早上都要遥望吴山,瞻仰一位祖先,因为汪锡予就是汪华后人,而吴山上有一座汪华的庙。

据史料记载,吴山汪王祠(庙)建于唐代,原先是一座宦祠,后来历朝对其均有加封,比如北宋宋徽宗写有《汪华像赞》,并在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封英济王;南宋孝宗隆兴二年封信顺显灵英济王;元代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改封昭忠广仁武烈灵显王;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颁昭忠广仁武神英圣王祠,并立一石。使得汪王庙变成一座神庙,汪王庙奉祀者共21人,其中正殿3人,汪华塑像和神位居中,两旁是汪华的两个从弟铁佛与天瑶的神位。后殿供有18人的神位,他们是汪华的祖父母、父母、妻妾5人、儿子9人。每年有三次祭祀活动。农历正月十八,汪华的生辰,二月择日曜日为春祭,八月择日曜日为秋祭。后来在清代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军战火,清光绪年间作了重建,至民国时期尚有管理汪王庙的专门委员会。可惜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为了炼铁所需要的木料,将汪王庙拆除,但目前遗址仍在,今在遗址处还有“汪王庙税地”刻石。

炼个破锤锤,就这么一把火烧了!

现在杭州人推崇钱王,现在杭州有钱王祠,钱镠吴越建都临安,实行“保境安民,礼贤下士”的政策,在战乱的时期,数十年内使吴越繁荣富强起来,后来“北宋立国”,其孙钱俶纳土归宋,国家和平安全统一。先后被中原王朝(唐朝、后梁、后唐)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吴越国王。钱王在杭州期间,治水有功,故而有钱王射潮一说。

▲杭州柳岸闻莺里的钱王祠

因为钱王是杭州人(local),现每年都有大型祭祀活动。但是汪华保境有功,使江南六州免于战事的丰功伟绩早于钱王300多年。杭州人不应该忘记这么一位为杭州做过贡献的大神啊!

K君与前段时间探访吴山汪王庙(可以百度地图到具体地址)。

▲吴山汪王庙遗址地址

▲现在的汪王庙税地染成了红字,红字距离遗址很近,但不是一个地方。

▲遗址照片

据悉,汪王庙是一座大庙,占地很大,历史上多人为其楹联。比如有:

自昔州闾资圣护;

桎今稼穑沐神功。

——佚名题西湖汪王庙

水广自流,山崇积壤;

圣生乘运,贤出应时。

——李思敬题西湖汪王庙

唐室佐龙兴,弟后先兄,保障六州成伟绩;

吴山昭燕享,祖功崇德,本支百世有余荣。

——汪似祖题西湖汪王庙

系出颖州,四十余传,闲气独钟,此为豪杰之士;

神来歙浦,亿万斯年,庙食弗替,是有功德于民。

——汪文炳题西湖汪王庙

汪文炳,号半樵,广东中山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委史部主事,选授浙江富阳县知县。光绪十一年(1885)顺天乡试任弥封官,赏戴花翎,盐运使衔。光绪二十六年(1900)浙江乡试任同考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余姚知县。民国四年(1915)香山县延聘总纂《香山县志续编》。

先武肃建号称吴王,保障六州,伟业恨遗良史笔;

新安崇祀之始祖,越开两国,宗枝繁衍大江东。

——汪嶔题西湖汪王庙

汪嶔,字曼峯,一作趸峯,杭州人。民国第一任杭县县长。对于杭州市政建设,多所规划。善诗文、书法,工行、草,笔致劲挺,姿势开张。创办贫儿院,提倡工艺美术,造就镌刻拓扬碑版人材颇多。约民国十几年卒,年五十许。

乱平隋季,活佐唐兴,祖德述千秋,在当年统领江淮,勋业独推越国;

派衍歙州,支分杭郡,孔谋贻百世,就此地重新祠宇,馨香永奉吴山。

——汪文蔚题西湖汪王庙

史书缺传,庙食报功,作保障于东南,累代锡崇,遗事补新旧唐文献;

天意厌隋,人心归李,识时务为俊杰,歙推望族,先声开吴越五世隶。

——汪濂题西湖汪王庙

汪濂,曾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编《吴山汪王庙志略续编》。

本是大唐封,德洽百姓,功在六州,兵灾后土地荒芜,禋祀旷数十余载;

依然新庙貌,裔宰西泠,谱仍东粤,山麓间规模宏敞,馨香荐于万斯年。

——汪延祺题西湖汪王庙

大兴乱业,公取六州而保之,非叛乱也,不忍视民涂炭也,仁矣乎,捍患御灾,至今日犹蒙恩泽;

长安鼎定,公举六州而归之,非降唐也,所以顺天休命也,智矣乎,锡圭担爵,在当年已极尊荣。

——汪志伊题西湖汪王庙

汪志伊(1742~1818)字稼门,安徽桐城西乡人。乾隆三十六年(1711)举人,充四库馆校对,议叙,授山西灵石知县。乾隆五十八年,迁甘肃布政使,调浙江。历任福建巡抚,湖广总督,至工部尚书。

溯唐宋元明,以畦昭代,千百年叠锡崇封,又况子姓支分,行省几遍。想当时建威炀季,受爵李宗,统歙宣杭睦婺饶,同邀保障。望云岚之冈陇,王气长留。余阴到吴山,欣看祠宇重新,广罗谱牒;

考永叔巩选,递及温公,新旧书未徵定论,可见英雄事迹,史氏难窥。即今兹合众联盟,通商议约,凡德法日俄美比,熟擅招怀。历瀛海而伦敦,使才自愧。怡谋承越国,窥愿神灵启牗,默示机宜。

——汪大燮题西湖汪王庙

汪大燮(1859~1929),字伯棠,祖籍安徽黟县际联镇宏村,出生于杭州。清光绪十五年(1889),考中举人,援例为内阁中书,升侍读、户部郎中。后又考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以明敏谨慎著称。光绪二十八年,充任留日学生总监督。次年,为外务部左参议,先后出使英国日本。民国二年(1913)汪大燮回国,任熊希龄内阁的教育总长,次年2月辞职后任平政院院长兼参政院副院长。

下次去吴山游玩时,可以顺道去看看汪王庙遗址,尤其是汪氏后人。

庙后山遗址的发掘说明什么?

庙后山遗址的发掘说明早在距今40万年前,与北京人在华北生活的同时,地处关外的辽东地区也有了人类活动,是一个同时兼有华北两大系统旧石器文化的部分特点的地区性文化,是辽东半岛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的代表

易县后山庙怎么走

后山,又叫洪崖山,在易县北边,大概60离地吧。

如果你是去上庙的话在易县县城有直接去庙会的客车,应该10来块钱就能到。

开车的话从转盘往北一直开,跟着人流就到了。上庙的人太多了。。

豫东圣景--西华县中皇山遗址

豫东圣景--西华县中皇山遗址

西华是娲皇故都,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最大的氏族部落所在地。在西华县艾岗乡,有一个以远古时期女娲都城而命名的古老村庄——都城岗。传说是一个最古老的都城,是人类原始祖母女娲建都之处。都城岗东北有中皇山文化遗址。中皇山地处黄泛区腹地。从西华地貌而言,中皇山位于西华一溜十八岗之首。

(中皇山遗址)

《列子》注云:“女娲古天子。”“古皇女娲”。宋罗泌《路史·卷一后记二·女皇氏》(公元1170年):“女娲氏乃立为女皇氏,治于中皇山之原。” 《开辟演义》中记载: “中皇山在(西华)县城西二十里,号称为娲皇。”《太平寰宇记·卷十》西华条女娲城:“柳城县在城西二十里。古老相传女娲之都,本名娲城。”柳城古县城遗址在西华县红花集镇柳城村,柳城村又分南柳城和北柳城。《读史方舆记要》载:“娲城在西华县西,女娲所都也。”《中国古史分类记闻》:“都城中皇山女娲城五百八十所庙,一溜十八岗的传说”。《水经注》“洧水经长平故城西,洧水又南分二水,枝水东出谓五梁沟,经习阳城北又长平城南东注涝陂。以前史通船运,誉为天河九湾洧女娲所造皇城。”中皇山上有王者之气,《论衡·顺鼓》:“俗图画女娲之像,为妇人之形,又其号曰‘女’。(董)仲舒之意,殆谓女娲,古妇人帝王者也。”《淮南子·说林训》说“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

(中皇山上的女娲墓遗址)

在后期女娲文化资源中,也有关于女娲建都于中皇山的文字记载。明代周游《开辟演义》则云:"伏羲氏崩,群臣推女娲氏即位,号为女皇,建都于中皇之册。"由以上古文献记载足以证明,西华是娲皇故都,中皇山是女娲建都立制之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称女娲为娲皇氏。《红楼梦》以女娲补天的故事开头,其第一回写道:“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五千六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史载都城岗曾经两次建都,后为春秋时楚灵王所建。当时楚国不断征伐郑国,楚、郑相距遥远,此地是来往必经之道,为了便于接济,于此建立行都,故名都城。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弘扬力度,中皇山再次以其深厚的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底蕴进入人们的视线。

中皇山遗址距离西华县城西8公里,紧靠安罗高速。一条不太宽阔的乡间公路通向景区,公路两边的银杏树在秋日的阳光照耀下幻化为金光大道,成了景区的第一道风景线。

(景区银杏大道

(景区迎宾石)

景区负责人叫陶建军,兼任河南中皇山盘古女娲文化研究院院长,自号“心灯”,是一个富有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周口晚报》在西华县中国大众文化学会盘古女娲创世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西华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耿宝山的陪同下曾经对他进行过专门采访,并对遗址开发建设进行过报道。

据报载,陶建军是一个“抛家舍业的千万富翁”,但到底是怎样的动力让他做出“坚守在一个几近荒无人烟的地方十几年如一日守护女娲庙”的举动?陶建军说,我老家在西华县皮营乡北陶营村,在县城的东边,爷爷就住在那儿。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事情就是鸡叫头遍起床,跟随爷爷步行前往离家20多公里的艾岗乡中皇山女娲庙去祭拜盘古女娲。由于时间久远,陶建军已经记不清当初祭拜的具体情况,只依稀记得盘古女娲两尊神像被供奉在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里,每逢初一、十五就会有很多人前来上香祭拜,他们的表情庄严虔诚。正是这样的童年经历,在陶建军的心底种下一颗虔诚的种子,悄然无声地生根发芽、慢慢长大。

在西华,关于中皇山、盘古女娲施恩于众生的美丽传说世代相传。在陶建军办公室的外墙上,就有中皇山的故事:“相传,艾岗有座中皇山,这山可不一般,满山不见一块石头,但是土却跟石头一样硬,山上还有一个很大的洞,洞口不大,但是洞内却大得很,碰到有大水或者灾难的时候躲在里面就能保平安。老辈人说这山可不简单,它是盘古爷把天顶起来以后化成的山,他为啥变成山呢?是怕天塌了,所以把自己化成了顶天柱。传下来的还有关于这座山的歌谣,‘老祖中皇山,离天三尺三;飞鸟过不去,野兽别想攀;原是顶天柱,立在天地间;山中有仙洞,洞中住神仙;山是盘古变,仙是女娲仙;因为天不圆,始称不周山;女娲补了天,又称中皇山。’”

(中皇山盘古女娲庙)

女娲遗址修建的第一座庙叫中皇山盘古女娲庙,是陶建军院长修建的,五间正房大殿,坐落在老百姓世代口传的中皇山中部。这里曾经属于周口监狱五分场的管辖区域。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有关单位在此施工期间,就曾挖掘出汉代女娲碑、补天石和大量女娲城青砖、器皿、瓦片等文物。2003年新监狱启用后,监狱干警和家属陆续搬离,那块地就基本闲置了

景区主建筑是盘古女娲创世大殿,大殿采取中国传统的古建筑风格,气势恢弘。大殿座落在盘古女娲庙向北大约200米的地方,大殿前是宽阔的祭拜广场,一条宽约20米的大道把创世大殿与盘古女娲庙连在一起。

(盘古女娲创世大殿)

(盘古女娲创世大殿与女娲庙之间笔直平坦的道路

大殿是陶建军院长在2012年主持修建的。盘古开天神斧供奉在大殿广场右侧,女娲补天神石供奉在大殿广场左侧,傲然屹立。大殿正门两边的石柱之上书写着一幅对联:“神奇传于鸿蒙外,功业岂止天地间”,彰显了遗址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殿内供奉两尊高约8米的泥胎神像分别是盘古和女娲,盘古祖神头生双角、方面阔口、庄严肃穆,女娲娘娘面相慈祥、含笑俯视众生。

(大殿内供奉的盘古和女娲)

殿内墙壁四周是女娲创世和盘古开天劈地文化壁画,用图画的方式讲述了女娲抟土造人和盘古开启混沌的神话传说。画面精美,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壁画局部

壁画局部

壁画局部

盘古女娲庙向南100米左右,是景区的核心景点之一的女娲冢和青龙山。女娲冢前,圆形墓冢上的苇随风摇曳,碑刻上清晰可见“托天老母之冢”几个大字,冢前汉砖砌成的焚香台里还有未燃尽的香火,微风吹起,香灰随风飘散更添幽静飘渺之意境。景区负责人陶建军说,这些焚香台的砖都是汉砖,是在女娲坑里找寻到的。像这样的汉砖,我收藏的还有几十块,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它代表着这里曾经的繁华和盘古女娲被人祭拜这个不可磨灭的事实。

托天老母之冢

距离女娲冢不远处竖着一块写着“青龙山”的石碑,不大的山丘周围郁郁葱葱长满翠竹。据陶建军院长介绍,老辈人讲,在女娲娘娘的坟冢附近有一座青龙山,远远望去就像一条巨龙卧在女娲娘娘脚下。后来,这里变成了周口监狱五分场的窑厂,高高的青龙山被挖成了凹地。我就想把它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没有土,我就从外地买土,用大篷车运来。就这样,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才修复成现在的样子。

青龙山雕塑

从女娲冢前向南行,有道水泥砌成的栈桥,弯弯曲曲绵延至大坑的中心,一尊女娲娘娘像披着金黄色的长衫矗立在这里,由于这个大坑与女娲传说密切相关,这里被香客称为“女娲坑”。抬头仰望,女娲娘娘发成独髻、慈眉善目,面带微笑俯视众生。从女娲冢到女娲坑中心的这座栈桥是陶建军2011年修建的,可以直接通往神像处祭拜。

(女娲坑北边的女娲雕像)

(女娲坑挖掘遗址)

2007年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水泽,当年陶建军用小船将重达一吨的神像安放于此。没有栈桥,当时是怎样把这么重的神像运到指定位置并固定呢?陶建军院长说,他想了很多种方案,最终他打造了一个长4米、高6米的铁皮箱子。先在箱子里装上一半的砂浆水泥,用小船把箱子投放到指定位置,然后再一船一船不停地运送砂浆水泥,直到铁皮箱子沉到水底不再浮起。他清晰地记得,那天下着大暴雨,他和熟识水性的几个工人在水里紧张地忙碌着。铁皮箱子入水沉底后,他一个猛子扎入水底,用手探查铁皮箱子是否放置妥当。发现铁皮箱子西边有些倾斜后,他又拖了两袋干水泥沉入水底把它填平。底座固定后,接下来就是安放神像了。重达一吨的神像被横放在大船上,十几个工人跳进水里把大船拉到底座的附近,因为神像位置确定为“坐南朝北”,工人便在南边用绳索拉起神像,利用神像背后的杠杆撬动,几经波折后,终于将神像扶立在底座正中央的位置。

女娲坑北岸,是陶院长的接待室,里面有一个博物架,上面摆满了陶院长收集珍藏的诸多文物,多于女娲或盘古相关。在与陶院长的交谈中感觉到,他不仅是有佛缘,而且他已把他的未来与女娲盘古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他说,从2003年到现在,将近20年了,当初我准备把这块地买下来、准备修建盘古女娲庙时,很多人都说我发疯了,亲戚朋友也都想不开,当时我经营的有大型停车场,还有布匹等生意,顺风顺水,但是多少次在梦里,我总是来到艾岗中皇山,有虔诚祭拜的场景,有修建大殿的场景。有的时候醒了,我都要恍惚一阵子,总觉得人这辈子不止挣钱这一件事要做。也许修建中皇山盘古女娲庙,就是我那颗童年时在心里种下的信仰的种子,现开始生根发芽,并渐渐长大了。想得到自己想要的,就要舍去许多人无法割舍的,我感觉舍得无怨无悔。这一路走来虽然艰辛,但我不觉得苦,反而有一种让我心安的力量。我知道,这一生,我都会和盘古女娲创世文化捆绑在一起。

(陶建军院长接待室里摆放的文物)

(陶建军院长接待室里摆放的文物)

(陶建军院长接待室里摆放的文物)

西华当地,像陶建军这样有着朴素而虔诚的信仰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崇尚盘古的责任担当、无私奉献,他们敬仰女娲的善良、 宽容,盘古女娲的创世故事已经融入他们的血液,千百年来绵延不绝。中皇山盘古女娲庙是一座庙,又不只是一座庙,还是家,是归宿。在西华这片土地上,在许多许多人的心里,它亘古以来一直存在,并将一直存在,也会越来越多的人慕名来中皇山对盘古女娲顶礼膜拜。

(本文一些内容源于《周口晚报》记者王彦涛、李建成、 董雪丹的报道《探寻西华盘古女娲创世文化之二。寻踪中皇山:一段神话和一个人的传奇》,致以特别感谢并请作者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