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山煎饼

煎饼为日照民间主要食品,以小麦面粉、红薯面粉、小米面、玉米面为主原料,绞成浓糊状,上热并滩烙而成,饼薄如纸,色调微黄,质细香甜,柔软可口。以小麦为原料制作的煎饼,配以鲜嫩豆腐和辣椒,更是美味可口,台湾的《山东文献》记载:黄鲫子鱼卷煎饼,为日照食品之一绝,久食不厌,食用方便,便于保存。

山东杂粮煎饼与土家掉渣饼哪个好

各有特色,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要摊玉米小米大米等杂粮煎饼的话,就是山东杂粮煎饼,泰山煎饼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泰山煎饼,金米粒煎饼机就是因摊制泰山煎饼的口感好而闻名全国

卧冰求鲤来源于哪个故事?

卧冰求鲤来源于《搜神记》。
一、卧冰求鲤内容
1. 古时候,有一个叫王祥的小孩子,他的生母去世了,父亲再娶了一个妻子,就是王祥的后母。后母不喜欢王祥,可是,王祥很听后母的话,后母叫他做的事,他都尽力做好。
2. 一个寒冷的冬日,后母生了病,想吃活鱼,要王祥到河捉鱼,天下着大雪,北风呼呼地吹着,河水早已结冰,哪有鱼呢?
3. 王祥想:我可以用体温使冰块溶化啊!他脱掉衣服,卧在冰上,刺骨的寒冰冷得他牙关打颤,全身颤抖,但他仍然强忍着、忍着……突然间,他身体下的冰块裂开了,两条鲤鱼跳了上来。
4. 王祥大喜,抱着鲤鱼飞奔回家,煮鱼汤给后母吃。
二、卧冰求鲤简介
1. 卧冰求鲤是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最早出自干宝的《搜神记》。
2. 搜神记讲述晋人王祥冬天为继母在冰上捕鱼的事情,被后世奉为孝道经典故事。
3. 搜神记2006年12月入选山东省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4. 王祥(184-268),字休征,琅琊临沂人,西晋大臣。
5. 王祥因孝名和功绩被加官晋爵,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寿终八十四岁,其孝名为历代所传唱。
三、《搜神记》
1.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
2. 搜神记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3. 搜神记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

聊城市葫芦文化是什么

东昌葫芦是我市乃至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产业,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东昌府区是全国最大的葫芦种植、加工、销售基地,东昌葫芦雕刻技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东昌府区已被命名为国家级葫芦艺术之乡。目前,葫芦种植总面积达6000余亩,年产葫芦6000多万个,占全国份额的60%,销售额近3亿元。东昌葫芦用料考究,立意新颖,刻工纯熟,内容丰富,不仅畅销国内,而且出口到英国、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和国内外专家、学者、收藏家的青睐,已经成为海内外颇具盛名的文化品牌。

牛郎和织女的故乡在哪里?

民间说:源自南阳城西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
  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凡,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 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玉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很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祈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岢岚老乡最爱吃的山西好饼,山西人基本都爱吃

儿行千里母担忧,切记光阴不禁流

儿行千里母担忧,惟愿平安此所求

爸妈,今年中秋一定回家

一块饼藏着最朴素也最复杂的味道

相同的米面油馅一经手工制作

能呈现出千万种不同的滋味其中夹杂着古老的技艺更夹杂着故乡的记忆

每一个节日都是一份情感的寄托

每一年中秋都代表一家人的思念

今年八月十五

你准备带着这份思念和寄托回家吗?

太原神池

驱车两个小时

从车水马龙辗转至巷陌田间

迎面而来的是这片土地深刻入心的朴实无华

这里祖祖辈辈流传着一门手艺——打月饼正是这块神池月饼让全中国人知道了这个深藏在晋北的小县城这块饼也是我来这里的最终目的

我要把父母喜欢的这个味道带回家

这里是哪儿即便离开家乡多年你一定也能猜得出来

● 把爱带回家 点此品尝家乡味老乡

这是老太原唯一原貌留存下来的大桥

有没有让你感受到家乡的变迁

重新整修的街巷

是否还留有儿时记忆的印迹

今天,就让这一块饼带你回家

太原一天一个样

作为大山西的一个缩影

你漂泊在外的日子里

最熟悉的街道都有可能大变样

你可否记得儿时大手拉小手在这留下的足迹

你不记得,可父母记得

在时间的瞬息万变里

始终无法消逝的记忆

不过是儿时父母体贴入微的陪伴和那萦绕舌尖的家乡味道

陪父母吃一口家里的饭菜

你津津有味的满口称赞

让他们无数个日夜的期盼变成了一句

“想吃的时候就回家,爸妈给你做!”

忙碌的你

请停下脚步“回望”在家守候的身影

想一想还能陪他们走多久?

而他们想的是只要你回来就好父母从来不会怪你,只会更加想你

这不是老照片,也不是要怀旧

只是过节了,该回家看看了给父母带点他们喜欢的、地道的山西月饼怕只怕,有时候我们连这也做不到

爸忘不了小时候放假回家

你曾带我到这里自由玩耍

我想你永远不老

妈感谢你在我每次回家时辛苦操办一桌美食

我多想再陪你在红墙绿树中走过

我想你永远健康

爸我想陪你去一直想去却没有去过的地方

就像当年你陪我一样

这次让我陪你变老

妈我想与你登高望远,看最美的夕阳

让你放下柴米油盐之后

可以看到家乡的美好

​妈,我许给自己一个小小的愿望。今年中秋,我要回家带着你们最爱的老味道神池月饼

神池月饼是久负盛名的山西名产

被认定为“山西名点”

大如石磨,小似铜钱观之怡然,食之味美是对神池月饼最好的评价

小山村里走出一支“煎饼生产队”

大众报业集团

10月,又是一丰收的季节。记者来到临朐县辛寨街道朱家峪村鲁农家庭农场,不时传来几声蝉鸣,为静谧的田野平添了几分情趣;广大农户手握镰刀正在忙碌着,一派喜悦的丰收场景。

“今年我们流转土地种了200多亩优质小米薏米,每亩大概能产1000斤左右,一部分用于网上售卖,还有一部分用于加工煎饼。”朱家峪村党支部书记、农场负责人曾永介绍,目前已带动本村及周边村30多家农户种植小米,发展广州厦门等线下固定客户3000余人。

村里建起了“鲁农家庭农场” 年产谷子20万斤

“山连山,坡连坡,巴掌地里种谷子”,曾是村里小米产业的真实写照。朱家峪村地处辛寨镇西南大山腹地,共有270户、972口人,耕地1000亩,属于丘陵山区,但土层深厚,结构良好,素来有种植小米的传统。但长期以来,村里种植结构单一,地理位置的原因对接不上大市场,种出了小米换不来钱,朱家峪村的发展一直没有起色。

山里人最能吃苦。不躲懒,不惜力,为啥“老把式”还过着穷日子?这让2015年刚刚上任的80后村支书曾永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村民大都种着家里零零散散的一亩三分地,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再加上投入不科学,年成好时也谈不上啥效益,更别提年成不好的时候了。”曾永一语道破村里发展的窘境。

2016年,曾永带着村委成员一起去了省农科院,三次对接杂粮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管延安教授,从管理技术、优质种子等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回来后,村里确立了“绿色、无公害”的高端小米种植发展路径,并成立了鲁农家庭农场。同时,引进小米、薏米、蜜薯等多个品种进行种植,经过多年的精心管护和栽培,600多亩的种植基地,可实现年产谷子20万斤,地瓜40万斤,薏米7万斤。

“除了村民手里的零散土地,当时村里还有70多亩的闲置土地,要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实现农业种植产业化,首先得让土地流转起来。”曾永说。

一开始,有的村民不理解。“我担心把自家的地租出去以后,就没了收入来源。”贫困户高丰红的顾虑很有代表性。曾永得知后,决定给愿意流转土地的村民免费提供种子及技术支持,并对产出的粮食高于市场价10%来收购,这样就极大增加了种植户的积极性。

现年60岁的贫困户、语言障碍者吕学同深有感触。“由于沟通不便,收入无门,去年他将2亩地流转到农场,平时还在农场打打零工,一年能收入12000元以上,已经彻底脱贫了。”曾永说,目前已经带动村里50多人在农场打工,大部分都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留守妇女,大大带动了村里的就业。

值得一提的是,为保证产品质量,2018年,农场并在全县率先建立开通了可视农业系统,所有客户可以随时登陆农场网站,从播种到浇水 锄草、施肥、收获,通过视频24小时实时观看监督,保证农场的绿色生态种植产品生产过程的公开、透明。作为国家电子商务农村综合示范县助农项目,2020年4月,农场注册“沂山谷道”商标,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获“中国绿色健康食品”标志。

疫情期间成立“煎饼生产队”,全程直播“摊煎饼”

走进“临朐县鲁农家庭农场煎饼生产队”车间,绿色的地面、雪白的墙壁一尘不染,几盘鏊子热气腾腾,一排农村妇女头戴纱网帽、脚穿红鞋套、脸戴防护口罩,手上戴着手套,熟练地上料、刮匀、揭饼、叠放。隔壁车间,几个同样“全副武装”的妇女在分拣、包装,还有一位妇女负责架起三脚架全程直播。蒸气伴随着阵阵煎饼清香,弥漫整个院落,让人垂涎欲滴。

农场的生意日渐火爆,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又让村民逐渐忙碌的生活回归了常态,“村民都宅在家里不能外出,连日常生活都成了问题。”曾永说。怎样让村民有活干、有钱挣?当看到自己农场生产的小米、薏米、地瓜时,他眼前一亮——摊煎饼。

“我们沂蒙人喜欢吃煎饼,但一家一户摊煎饼工艺不能统一,酸甜不等,卫生条件有待完善和提高,因而一直形不成规模和品牌。”曾永认为,煎饼也要做高端,因此他一开始就定位于“营养、保健、零食、高档”。

“当时我想方设法对接了一个某煎饼出口企业,重金购买了他们的配方,争取打造口感俱佳、耐储存、多种口味的煎饼。”经过论证,他于2月开始筹备,3月份便投资40多万购进8台煎饼机、3盘石磨、1台蒸车、2台封口机,并装修了更衣室、原料车间、加工车间、分拣车间、包装车间,开始招募人员,调试机器,进行试运营。

“除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措施,我们所用的小麦大米、薏米、玉米等原料全部来自农场,先经过蒸车高温杀菌、蒸熟工序后,才进入石磨磨糊,所有工序流程中的用水,全部是桶装纯净水。”现场正在摊煎饼的高丰红介绍说。

在现场,记者看到,生产的煎饼细腻均匀,柔韧性强,一圈圈米轮清晰可见,似树木的年轮,中间五分之一面积“见花”,饼体薄如蝉翼,在直播镜头前更显得色相俱佳,来自广州、黑龙江四川等地的客户不断通过直播平台下单。不一会的功夫直播间就聚集了300多个网友,仅半小时就成交3000多元。

此外,曾永还有自己的直播间。头戴解放帽、一身中山装、一条白色的毛巾搭在肩上,以七八十年代的橱柜、自行车、提包等道具做背景,曾永对自己的定位是“鲁农杂粮生产队队长”。“每天晚上8点开直播,推销一下我们的农副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认可临朐品牌。”曾永说。

试水“直播带货”,曾永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趟出了新的路子。鲁农家庭农场生产加工的煎饼在网上销量不断增加 目前解决了近20人的就业问题,每人每月增加收入2000元以上。

“煎饼生产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好多订单不敢承接。”曾永遇到了“快乐的烦恼”,他准备计划秋后再投资200万元新建1200平方米的车间,新上30盘鏊子,增加地瓜煎饼品种,使生产能力达到每天1000斤,增加近百个就业岗位,让“沂山谷道”煎饼成为临朐的又一特色名吃、靓丽名片

背上煎饼去西藏,全程9000公里一路直播

煎饼的名声打出去了,可作为定位的旅游“代餐品”,储存能力如何?面对不同气候、不同环境能否做到不干裂、不涨袋?不安分的曾永又有了新的想法——决定带上煎饼自驾去西藏,看看自己的煎饼能否经得住环境和时间的考验。

5月21日,曾永带上200斤煎饼,单人单车赶赴西藏,进行“代餐品”旅行,寻找推广亮点。“当时做了大量的攻略,先沿川藏线出发,途径西安成都、西藏等多个省份和城市,气候不一,21天的旅途,全程9000公里,我们的煎饼无涨袋、不变干,1032米的沂山和5231米的唐古拉山,共同见证了临朐煎饼的品质、美味和纯真,可以说,我们的煎饼经受住了‘考验’。”曾永自豪地说。

而让他最难忘的是,在潍坊市对口支援的南木林县,曾永遇上了临朐的援藏干部,“当他们吃到家乡煎饼的时候,感动得热泪盈眶!家乡的味道让他们无限回味!”此情此景,周边藏民也深受感染。

“这次去西藏,我是全程直播的,一是我们的好山好水孕育了优良的农作物,想向更多的人宣传我们的农产品,二是也是想把我们临朐美食推向全国,让更多的人了解临朐、喜欢临朐。”曾永说,一路上得到了临朐老乡、户外团体、热心网友等两万多人的关注,光抖音就涨粉4000多人。

曾永告诉记者,疫情期间,他在村里成立了35人的“朱家峪村志愿服务队”,并组织志愿者在50亩荒山上栽种板栗,建立“志愿者公益林”。“下步,我们将依托志愿者团队继续把绿色生态农业做大做强,再流转土地500亩,新扩建农产品电商加工车间,利用农场绿色生态农产品资源,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真正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带动当地、周边更多的人增收致富。”谈到未来发展规划,曾永信心满满。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谭佃贵 通讯员 刘明志 刘瑞华 许琛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