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祖庙│文化漫谈——此地钟神武遗踪想像间

此地钟神武遗踪想像间

结义园位于主庙区前端,是模仿刘备、关羽、张飞当年涿郡桃园结义的意境而建设的苑囿。《三国志》等史书上并无桃园结义的记载,伴随着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横空出世,桃园结义的故事日渐传遍天下。明万历年间,关羽被封为“伏魔大帝”、“关圣帝君”,时任解守张起龙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扩建主庙之际,见庙南空地低洼可用,遂开挖莲池,凿井取水,设亭供人憩息,此时尚无结义园之名,只是一座普通的寺庙苑囿。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知州张镇首于园中建庙二楹,内奉刘关张三结义神像,并疏浚池沼,创建君子亭三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州守言如泗认为,结义庙与主庙相对,且庙内君臣对坐,与礼制不合。于是撤像绘图,根据当年景象,重构屋宇数间,额为三义阁,并将三结义刻石奉祀于阁内。阁前砖砌影壁,园门置牌坊与门亭,题额为“结义园”。此后虽迭有葺补缮修,但格局基本沿袭。2 0世纪末,重浚莲池,堆砌假山,植树绿化,并封路砌墙,将园区与庙区连为一体。

2013年,改建结义园,推平假山,缩微池沼,在南部新建山门。山门为清式建筑,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左右两侧各建游客服务中心十一间,均卷棚顶。园内,自南至北依次排布有结义亭、砖砌影 壁、君子亭、结义坊等 建筑。东、西两侧池圜似璧,璧心虹桥卧波,波心红鱼翻滚。徜徉结义园中,但见亭台错落、轩廊回环、松柏参天花木扶疏、池鱼浅翔、 百鸟和鸣,使人不由得触景生情,感发于悠悠往古之情;陶然于薰薰美景之中。

结义亭又名三义阁,因阁内供奉刘关张桃园结义像石刻而得名。此阁在结义园中创建最古,南北长,东西短,平面呈长方形,面宽、进深皆五间,单檐卷棚歇山顶。四面环廊下依檐柱设木勾栏坐凳一周,金柱四周设隔扇围护,南向辟门。阁内桃园结义石刻画像,创作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刻工细腻,景象逼真,人物传神,栩栩如生。石碣上有一首诗歌:“此地钟神武,遗踪想像间,一盟存汉鼎,片石永条山。”为时任州守言如泗撰作。

砖砌影壁筑于三义阁北、君子亭南,呈一字形,硬山式灰筒瓦顶。方形壁心上部镶嵌横石匾一方,匾中篆书“三分砥柱”四字,一柱状太湖石矗立壁前,象征关公是三国鼎立时扶持蜀汉的中流砥柱

君子亭位于影壁之北,建筑在高大的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回廊,单檐歇山顶。前檐三间置隔扇门、隔扇窗,背面仅明间设板门一道,装修类似晋南民居,简洁朴实。此亭始建于明,重建于清,民国四年(1915年)曾奉命改为关岳殿

2017

结义园木牌坊又称结义坊,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建于结义园北沿,与主庙端门对峙。结义园木牌坊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创建,初创时匾额题“万古纲常”,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州守言如泗改额“结义园”。结义坊为四柱三楼三开间,木结构琉璃瓦顶,其功用相当于山门牌坊。四柱即四根立柱,三楼包括了明楼(又称主楼)和左右次楼。此坊明陵华版上剔透雕刻人物花卉,华版当心置横匾一方,匾正面楷书“结义园”三字,背面楷书“山雄水阔”四字,皆为知州言公亲书,丰秀圆润,劲健有力。牌坊两面全部镂雕山水、人物、花鸟、三国故事并施以彩绘。楼顶瓦件、脊饰皆为黄绿色琉璃制品,色泽鲜艳,光彩夺目。引人注目的是,结义坊的正脊鸱吻为凤形,一别于它处庙宇的龙形鸱吻,极为特殊。

Hash:0787d311fc03a0fd8ea5f7e0eea926ae1f65a7b7

声明:此文由 关帝祖庙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