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二虎| ​东汉墓“仙人半开门”图像解析

东汉墓“仙人半开门”图像解析

文 | 罗二虎

“启门图”是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中的常见图像,因图像中常见一女性站在门内,故又被称为“妇人启门”。这类图像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但由于在不同墓葬中或载体上出现时其画面构成存在各种差异,因此在进行命名和释读时研究者多有歧义。除了用“启门图”这种纯客观的描述性命名外,不同研究者还有各种命名,如进献图、谒见图、门侍图[ 1 ]、仙女图[ 2 ]、秘戏图[ 3 ]、养老图[ 4 ]、庭院图[ 5 ]等。笔者则将这类图像称为“仙人半开门图”[ 6 ]。这是汉代画像中一类十分重要的题材,它不但可以揭示出墓主人希望升仙的愿望,还能勾勒出汉代人们想象和实践中的某种升仙程式,本文也将重点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1

启门——图像的界定标准

应该指出,目前对这类画像题材进行专文研究者不多。盛磊曾对这类题材进行了界定,并对前人的命名和释读进行了逐一分析,但遗憾的是他并未提出自己的具体观点[ 7 ]。戈尔丁和吴雪杉先后对这类图像中启门人的性别含义进行了专题研究。前者更多地关注图像中的女性可能具有的文化和心理含义[ 8 ]。后者主要从时空的移动考察图像自身的历时变化,认为鲁苏和川渝两地区的“启门图”含义存在差异,前一地区出现于东汉中期,多为男性;后一地区出现于东汉晩期,大体为女性。启门人有一个从男性转变到女性的过程,所表现的是从理想化的“私人空间”转变到仙境这一理想化的“公共空间”[ 9 ]。

笔者虽然部分赞同上引吴文认为两地区之间存在差异的认识,但认为其所指的这种差异是因部分图像表达的主题不同,并非是历经时空的转变。如果严格地界定,吴文中列举的部分画像,如东汉中期的山东苍山元嘉元年墓,以及嘉祥徐村、嘉祥狼山屯画像石等表现的应该是车马行列到达时的“迎谒”场景,而不是“启门”。在苍山元嘉元年墓的画像中,有两扇门是半开的,门内站立有三人,门外还有一人,均呈恭迎姿态,欢迎车马行列的到来[10]。该墓中还有“使坐上,小车骈,驱驰相随到都亭,游徼候见谢自便”的题记对画面内容进行了直接的诠释[11]。徐村和狼山屯画像的门内更是无人站立,而是在门外有一跪拜者在恭迎车马行列的到来。因此,这几幅画像所表现的场景应是恭迎,而非启门。

就目前笔者掌握的资料而言,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仙人半开门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启门图”,在川渝地区发现的数量很多,计有22处,另在鲁苏地区也有3处发现。这两个地区最早出现这类画像的年代都可追溯到东汉中期,因此目前尚不清楚两地区之间该类画像的传播指向。

2

仙境象征——图像构成的解析

这类“仙人半开门”图像的画面构成繁简不一,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单纯的半开门与启门人

画面构成十分简单,仅有门和启门人。门为双扇,一扇紧闭,另一扇半开,启门人位于门内探身外视,有部分身体仍被门挡住。属于这种图像的有四川乐山沱沟嘴崖墓、乐山柿子湾52号崖墓、三台郪江松林嘴1号崖墓、芦山王晖墓石棺,重庆忠县丁房阙左阙和右阙、沙坪坝市一中墓石棺等。根据保存较好的画像观察,除了郪江松林嘴1号崖墓的启门人为男性(图一),其余都应该是年轻女性。例如芦山王晖墓石棺画像中的女子形象为高环髻,着裙角上翘的燕尾裙,背上还生有双翼(图二),这是川渝地区汉代画像中典型的仙人形象。在其他图像中,有的虽因风化而细部漫漶不清,但多可辨认其人物形象或为高环髻,或着裙角上翘的燕尾裙。因此,大体上可认为这类启门人的身份都应为仙人。

图一

仙人半开门图像

四川三台郪江松林嘴1号崖墓后

右侧内室壁

图二

仙人半开门图像

四川芦山王晖墓石棺前端

在王晖墓石棺画像中,启门人上方门楣正中还雕刻有一变形“胜”纹。这是一种在汉代画像中或崖墓门楣上常见的特殊图案,如乐山沱沟嘴崖墓门楣上就有一“胜”纹图案。在传说中“胜”为西王母头上所戴之物,在《山海经》中多有记载[12]。“胜”作为一种符号单独出现,也可作为西王母和昆仑仙境的象征。

(二)楼阙半开门与启门人

其画面构成比前一种复杂,除了门和启门人之外,还可见到门所依附的建筑。属于这种图像的有四川合江5、6、7号石棺,重庆沙坪坝前中大墓1号石棺,山东沂水后城子画像石等。虽然这种图像中门的半掩半开方式与前一种图像相同,但所依附的建筑却各有差异。例如合江5、6、7号石棺的画面均为一高台重檐建筑,建筑中部的双扇门半掩半开,一女性启门人站立在门内,着裙角上翘的燕尾裙,7号石棺的建筑顶上两侧还各有一凤鸟展翅欲飞。我们知道,凤鸟在汉代画像中出现通常是象征仙境。沙坪坝前中大墓1号石棺画像中部为一座三层高的楼阁,底层半掩半开门中的启门人仅探出头部,值得注意的是楼阁两侧为双阙耸立(图三)。在沂水后城子画像石上,半开门两侧也有双阙耸立,在门阙的上方和两侧还有联璧纹图案(图四)。阙在川渝地区汉代画像中为象征仙境的天门,这已被阙旁多次出现的“天门”榜题充分证实[13]。联璧纹图案也可象征升仙[14]。由此可知,这种半掩半开的门不仅可象征仙境,而且很可能就是天门的一个组成部分。

图三

楼阙及仙人版开门图像

重庆沙坪坝前中大墓1号石棺前端

图四

双阙及仙人半开门图像

山东沂水后城子画像石

(三)半开门、启门人与其他人物和场景

这种图像画面涉及的人物和场景较多,构成最为复杂,也是释读“仙人半开门”图像最为重要的资料。属于这种图像的有四川荥经陶家拐砖室墓石棺、南溪长顺坡墓3号石棺、长宁七个洞7号崖墓左侧崖棺、成都曾家包1号墓、乐山柿子湾1号崖墓、雅安高颐阙右阙、渠县赵家湾村壹无名阙左阙、赵家湾村贰无名阙右阙、渠县王家坪无名阙左阙、绵阳杨氏阙左阙,重庆壁山3号石棺,江苏邳县缪宇墓、雎宁墓山石室墓等。

南溪长顺坡墓3号石棺画像为我们全面理解“仙人半开门”图像的含义提供了一份难得的样本。整个画像分为上下两栏,均为横幅长卷(图五)。下栏的图像虽然没有进行空间分割,但根据人物之间的视域关系可将整个画面分为三组场景。汉代人们的书写和阅读习惯都是从右至左,因此我们的释读也按照这一顺序展开。右侧一组可称为“惜别图”,画面有四人及两鸟兽。中间两人身形高大,男戴冠,女梳高髻,握手对视相惜,似为告别,他们应为墓主夫妻。此两人身后各站一矮小的侍者。在四人左侧停立一备有坐鞍的神兽和一飞鸟,头部都朝向仙境方向,应是准备将墓主送往仙境,飞鸟即为引导。通过鸟兽的视域关系也将右侧与中部这两组画面联系起来。中部一组为我们已熟知的“仙人半开门图”,但与前述“半开门”有所不同的是,除门内仙人探身外望之外,在门前还有一跪拜人物,一手持节杖,一手前伸,似在为墓主拜求,以期墓主能升入仙境。左边一组为“拜谒西王母图”,表现的应是女性墓主进入仙境后的情景,右边应为女性墓主,正在拜谒左边端坐于龙虎座之上的西王母。画像上栏为“仙境图”,其中部有一巨大的“胜”纹图案将画面分为两部分。右侧有五个蟾蜍似在嬉戏、博弈,场面欢乐无比。左侧有七人,最左边为两裸体仙人脆坐博弈,其余五人或端坐相视叙谈,或男女伸手相握似在倾诉。这五人皆着世俗服装,应是墓主夫妻或其他升仙之人置身在仙境内。画面顶上为云气纹和变形胜纹等象征仙境的装饰。从内容上分析,下栏这三组画面以门为界,右侧为人间世界,左侧为神仙世界,形成了一个连续的历时空间转换,从而展现出墓主的升仙过程。上栏的仙境图则表现的是墓主、其他升仙之人和仙人、仙兽等在仙境中的情景,为下栏左侧一组画面的时空延续。这种完整的连续画面在“仙人半开门”画像中是极为罕见的,其他此类画像则多是表现升仙过程中的某一片段。不过,由于这些画像表现升仙过程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可以使我们对这一升仙过程的认识更加完善。下面试加以解析。

图五

仙人半开门与西王母仙境图像

四川南溪长顺坡墓3号石棺右侧

有的重点表现升仙者到达仙界门前的情景。如长宁七个洞7号崖墓左侧崖棺画像,其画面中部偏右为象征仙境的楼阁半开门,二楼中部半掩半开的门内有一人向外探身,画面中部和左侧为墓主骑马在巨大凤鸟的引导下向楼阁行进。画面最右侧为两个百戏人物正在抛丸和掷刀,其中一人的腿部被楼阁建筑部分遮挡,由此观察这两个人物应位于仙境之内(图六)。

图六

仙人半开门与骑马临门图像

四川长宁七个洞7号崖墓左侧崖棺一侧

也有的重点表现门内的仙境,如渠县赵家湾贰无名阙右阙画像,画面正中半掩半开的门内站立一穿燕尾裙的生翼仙人探身外望,门左边有一蟾蜍和一仙人,蟾蜍在站立捣药;仙人双环髻,穿燕尾裙,背生双翼,手持灵芝。门右边还有一人,其形象因风化已不清,似为手棒一盘,如果推测不误,那就应当是为西王母保管不死药的仙人。半开门两侧都应当是表现门内的仙境(图七)。

图七

仙人半开门与仙境图像

四川渠县赵家村贰无名阙右阙正面

还有的重点表现升仙者(墓主)在门内仙境生活的场景。如荥经陶家拐砖室墓石棺画像,整个画面下部为百叶窗式栏杆,上部有四个立柱斗拱,示意该画面都位于建筑之内,同时又将空间分割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中间为半开门图,在半掩半开的门内倚立一头梳双环髻、身着长裙以手扶门的仙女,两侧各有一相对立的凤鸟以象征仙境。左侧为秘戏图,室内有一男一女席地跪坐,正相互握手接吻。这两人均为世俗着装,应为升仙之人,也可能就是墓主夫妇。右侧上部帷幔垂挂,下面的西王母头戴“胜”冠端坐于几前,象征这里是西王母仙境(图八)。又如邳县缪宇墓前室西额画像石,画面主体建筑为一组楼房,楼顶有三凤鸟和群鸟栖息以象征仙境,大门半掩半开、一男性启门人在门内探身外望。门外站立拱手进谒者二人,后一人身形高大,戴进贤冠,应为墓主;前一人较矮小,戴山形小冠,似为引导者。在墓主的前方有一飞鸟引导,面向半开门方向。建筑内表现的应是仙境内场景,其厅堂中有二人跽坐宴饮,均戴进贤冠,墓主可能就在其中。建筑内还有二人在登楼,四女性在二楼凭栏远眺。建筑左侧为盛大的出猎行列和山林狩猎场面,轺车内戴进贤冠者可能为墓主。这些出猎者都是从建筑内出发,从视域角度观察也都是表现仙境内场景(图九)。

图八

仙人半开门与西王母仙境图像

四川荥经陶家拐砖室墓石棺一侧

图九

楼阁仙人半开门与出猎图像

江苏邳县缪宇墓前室西额画像石

3

启门人——仙境入门的具体执掌人

以上这三种“仙人半开门”图像,画面虽然有繁有简,但有一个共同因素,就是都存在半掩半开的门和门内站立的启门人,因此该人物是这类画像题材中最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那么启门人具有何种功能,又为何要半开门,这是我们需要讨论的焦点同题。

关于该人物的性质,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徐文彬等人在讨论渠县汉阙画像时将启门人称为“侍女”,并认为此人是在接受门外人物的进献[15]。信立祥在释读雅安高颐阙上的“仙人半开门”图像时认为启门人是西王母的使者,正在迎请阙主夫妻升仙[16]。戈尔丁则指出启门图中反复出现女子启门,可能掲示了一种不受限制的对死后得以实现性自由的理想幸福生活的男性想象[17]。此外,吴雪杉赞同信氏的启门人为西王母使者之说,同时指出了戈尔丁观点存在的不足[18]。

在这三种观点中,笔者的观点仅与信、吴二氏有部分相同之处,即认为该图像表现的是墓主希望进入到门内仙境,但不同意启门人是西王母使者在迎接墓主升仙之说。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此门是仙境之门,因此它既象征着生与死之间的空间转换,也是升仙者从人间世界进入神仙世界的通道,启门人也是仙人。笔者还认为,启门人是西王母仙界的一员,协助西王母具体执掌人界希望升仙之人能否进人仙境的事宜。

在汉代画像中见到的仙境之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双阙或单阙为代表的“天门”。这种天门画像数量极多,并且是完全开放式的,即使是相连的双阙也多没有刻画门扇,常有人物在门前恭迎到达仙境者。另一种就是本文讨论的半开门。这种图像中所有的门都是半掩半开,而且半开的门也都开启不大,仅容启门人可以探身出来观察到访者,其画面语境中所透露的信息是这扇半开的门也可以随时关闭。因此通过对所有半开门画像的观察,能够推测它反映的是汉代人对升仙情景和升仙程式的一种想象,即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并非人人都能升仙进入仙境,仙境之门也并非随时开启,只有通过启门人的问询、审査等程序之后才有可能进入,因此启门人应该是西王母仙境入门的具体执掌人,代表西王母具体管理能否让希望升仙者进入仙境。

由于“仙人半开门”图像中没有直接能确定启门人身份的证据,因此需要参考其他的间接资料。在四川简阳鬼头山崖墓3号石棺画像上,天门内站立一人,门旁有“大司”二字榜题[19],指明了此人的身份(图一〇)。“司”者,主持、掌握之意,《鬼谷子·捭阖》曰:“司,主守也”[20]。大司在这里应为主守天门者。有学者认为,从其性质和所司之职看,与《楚辞》中所言的“大司命”有一些相同之处[21]。大司命见于《楚辞·九歌·大司命》[22],是楚地人们信奉的神灵之一,可以主掌人的生死。显然,启门人作为西王母的属吏,主守仙境之门,既可将来人拒之门外,也可开门迎进希望升仙者。当然,就造墓者的意图而言,都是希望墓主能受到彬彬有礼的迎接,得以顺利升天。“大司”的功能与我们根据图像所分析启门人的功能是相同的,因此启门人也应该是大司。

图一 O

天门与大司图像

四川简阳鬼头山崖墓3号石棺左侧

4

士——人神间的使者

在前述的第三种“仙人半开门”图像中,还有一类身份极为特殊的人物也值得特别关注。出现此类人物的画像有南溪长顺坡墓3号石棺、雅安高颐阙和渠县王家坪无名阙等。在这些画像中,此类特殊身份的人物都出现在距半开门最近的地方,在长顺玻墓3号石棺和高颐阙的画像中此人物是呈跪拜状的,在王家坪无名阙的画像中则是站立的。但三幅画像共同特点就是此类人物都面向启门人,一手持节杖,一手伸向启门人,似在乞求。笔者认为,这个人物应该是道士,而持节是代表他们身份的主要标志。

持节作为道士的标志性道具,还可以从其他的汉代画像中得到印证。例如,四川泸州大驿坝1号墓石棺左侧画像,在画面中部有一硕大的鼎,在鼎旁也站立一个手持节杖的人物[23](图一 一)。鼎与该人物一起出现在画面中,也可以作为道士身份的佐证。在川渝地区汉代画像中鼎的出现还有两种情况,一是将鼎放置在西王母的前面;二是作升鼎或衔鼎状,升鼎者成衔鼎者分别是人、虎与凤鸟等。鼎放置在西王母前面,作为供奉西王母的器具,显然是仙境中的器具,也应具有神性。虎、凤衔鼎则使我们联想到龙、虎衔璧的画像,尤其是在泸州麻柳湾崖墓石棺左侧的画像上,双凤鸟除了衔鼎之外,还同时衔着数枚璧[24],可见二者在寓意上是相同的,均有帮助墓主人升天之意。在汉代社会中,道士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自我修仙或帮助他人升天,其派别多样,其中一派因讲究炼丹术又被称为“丹鼎派”,鼎则是他们炼丹的工具之一。再观察大驿坝1号墓石棺画像中鼎的造型,其表面饰有云气纹,显然这种装饰纹样与升天有关。《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25]。由此可见,鼎旁的持节人物也应该是道士,持节是他的标志。此外,在四川乐山麻浩1号墓门楣上的画像中也有一持节杖人物。该人物头戴奇异的高冠帽,另一手还握着布袋,这布袋中应是装有丹丸——不死之药[26](图一二)。该人物也是道士。

图一 一

道士与鼎图像

四川泸州大驿坝1号墓石棺左侧局部

图一 二

持节及布袋的道士图像

四川乐山麻浩崖1号墓前堂内壁门楣局部

道士在早期被称为“方士”,两汉交替之际逐渐改称为“道士”,均属行神仙方术之人。他们具有多种手段,可概括为仙术和神术。其仙术包括行气、房中、炼丹服食等[27],属于内修的养生之术。神术包括冥通符咒、祈祷祭祀等,并可来往于人神之间,这显然来源于充满萨满信仰的传统巫术。在《史记·封禅书》中就记载有方士会召神劾鬼,来往于人神之间,如齐人李少翁夜使汉武帝见到死去的王夫人和灶鬼[28]。葛洪也说在“《神仙集》中有召神劾鬼之法,又有使人见鬼之术”[29]。

我们知道,在汉代社会中持节是一种特殊身份的标志,节也是执行帝命的重要凭信,常为朝延的使者所持。汉代著名的历史故事“苏武牧羊”,说的就是苏武作为汉朝使臣出使匈奴,虽被扣留并放逐北海牧羊十九年,但苏武始终手持旌节,不失汉使身份。早期道教的道士也经常持节作为一种特殊身份的标志,如东汉晩期时无论是天师道还是太平道的“师”都持九节杖为人符祝治病[30],显然有将自己的身份定义为西王母或仙界下属使者的含义,并可以来往于仙界(神界)和人界之间。这种道士形象在“仙人半开门”图像中都是出现在仙界门的外侧,显然道士在这里又是作为人间的使者,为了能够让墓主死后升仙,才不辞辛劳地来往于人神之间,跪拜于西王母或仙人面前,为墓主升仙进行乞求。

4

仙人半开门图像——新的升仙程式的构建

通过对“仙人半开门”图像构成的解析和图像语境的全面释读,使我们了解到东汉中、晩期流行的一种过去不为人们所知的升仙信仰,这种信仰至少在当时的巴蜀地区相当流行,在中原地区也存在。同时,这种图像还向我们展示了汉代人们对某种升仙程式的想象与构建。

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与信仰中,西王母所在的昆仑仙境是一个完美的理想世界,也是一个神圣的境界,人间世界的人们都渴望进入,但又并非人人都能够进入,因此仙境的门总是半掩半开的。仙境的门有专门的司职仙人代表西王母具体执掌,此人可能就是画像榜题中所言的“大司”。人间世界的人们若想进入仙境,都必须得到大司的许可。在人们升仙的程式中,道士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士擅长神术,可作为人神间的使者,来往于人神两界之间。在这种画像中,我们见到道士作为墓主的使者来到仙境门前,跪拜于大司的面前,向其表达墓主希望升仙的愿望,并请求让墓主进入仙境。最后的结果,应该都如许多画像所描绘和展示的那样,通过道士的努力,并在神鸟、兽或马的帮助下墓主顺利进入仙境,得以拜谒西王母,并得到了他们理想中的仙境生活。

我们还注意到,这种“仙人半开门”画像展现的是一种新的升仙程式,与过去所知汉代最常见的“墓主(乘车或骑马)临门”画像所展现的传统升仙程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后者的仙境之门总是开放的,并不见道士出现,其图画语境强调的是墓主到达仙境并受到迎接。而前者的仙境之门总是半掩半开,其图画语境强调的是墓主需要在道士的帮助下才能顺利进入仙境。后者出现的时间早,可以追溯到两汉之际,并广泛见于许多地区;前者出现的时间较晚,大约在东汉中期,主要流行于当时的巴蜀地区。这反映出汉代升仙图的一种历时性变化。

笔者认为,在这种突显道士作用的变化后面,隐含的是东汉后期之时早期道教的兴起和天师道在巴蜀地区的盛行这一历史事件。根据史书记载,东汉后期在巴蜀地区出现了早期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天师道。其创始人张陵为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于东汉中期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入蜀,并开始造作道书,传习布道。天师道规定入道者必须缴纳一定的资财(即供奉五斗米以谢师),可见其信徒多是有一定资财者,其中不乏有大姓豪族和中上层官吏。张陵祖孙三代一直在巴蜀地区传道,因此在巴蜀社会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东汉末年时,天师道的上层已经能直接与汉朝延在西南实行具体统治的最高代表——益州牧刘焉保持密切交往[31]。天师道与道教的其他教派一样,继承了战国时期以来的神仙方术和民间巫术等,以长生升仙为最高目标,以符咒为主要道术,也信仰尸解升仙[32]。根据后代道藏文献可知,张陵在创教时设置了二十四个教区(即二十四治),其中有二十个教区都分布在当时巴蜀地区的蜀郡、广汉郡、犍为郡、遂宁郡、巴西郡、越巂郡内[33],与现在考古发现川渝地区东汉画像分布的区域大体相当。因此,这种升仙信仰的出现与流行可能与天师道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通过这种升仙程式的构建又突显出道士在升仙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6

结语

通过对“仙人半开门”图像的释读,我们知道了在东汉中晩期画像中有一种新的升仙程式出现并且流行。在这种新的升仙程式中,道士的作用得到突显。这是东汉中、晩期之时早期道教的兴起和天师道在巴蜀地区盛行这一历史事件在考古遗存中的反映。通过这些画像还可了解到,早期道教承袭了中国史前时期以来就一直盛行的萨满信仰,而道士作为通灵者可来往于人神之间,并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开始活跃在与丧葬仪式相关的活动中。

附表:汉代“仙人半开门”及相关图像一览表

表格原刊《考古》2014年09期

罗二虎制

END

注释:

[1]前三种命名分别见徐文彬、谭遥、龚廷万、王新南:《四川汉代石阙》第32、43、45页,文物出版社,1992年。以下凡引此书版本均同。

[2]高文:《四川汉代石棺画像集》图58,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以下凡引此书版本均同。

[3]高文、高成刚:《中国画像石棺艺术》第18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4]宜宾地区文化局崔陈:《宜宾地区出土汉代画像石棺》,《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1期。

[5]《四川汉代石棺画像集》图141。

[6]罗二虎:《汉代画像石棺研究》,《考古学报》2000年第1期;《中国西南汉代画像内容分类》,《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7]盛磊:《四川“半开门中探身人物”题材初步研究》,见《中国汉画研究》第一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8] Paul R.Goldin,The Motif of the Woman in the Doorway and Related Image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Funerary Art,Journal of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21:4,pp.539-548,2001.

[9]吴雪杉:《汉代启门图像性别含义释读》,《文艺研究》2007年第2期。

[10]山东省博物馆苍山县文化馆:《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墓》,《考古》1975年第2期。

[11]释文采自方鹏均、张勋燎:《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题记的时代和有关问题的讨论》,《考古》1980年第3期。

[12]《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三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載胜”。又有《山海经·大荒西经》:“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再有《山海经·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一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以上文献分别见于袁珂:《山海经校注》第59、466、358页,巴蜀书社,1993年。

[13] a.赵殿增、袁曙光:《“天门”考——兼论四川汉画像砖(石)的组合与主题》,《四川文物》1990年第6期。

b.罗二虎:《长宁七个洞崖墓群汉画像研究》,《考古学报》2005年第3期。

[14]罗二虎:《中国西南汉代画像内容分类》,《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15]《四川汉代石阙》第42-44页。

[16]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第314页,文物出版社,2000年。

[17]同[8]。

[18]同[9]。

[19]内江市文管所、简阳县文化馆:《四川简阳县鬼头山东汉崖墓》,《文物》1991年第3期。

[20]见《四部丛刊初编》第71册,据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重印,上海书店,1989年。

[21]同[13]a。

[22]洪兴祖:《楚辞补注》第68页,中华书局,1983年。

[23]罗二虎:《汉代画像石棺》第116-118页,巴蜀书社,2002年。

[24]罗二虎:《汉代画像石棺》第122-125页,巴蜀书社,2002年。

[25]《史记》第1394页,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年。

[26]乐山市文化局:《四川乐山麻浩一号崖墓》,《考古》1990年第2期。

[27]蒙文通:《晚周道仙分三派考》,见《古学甄微》,巴蜀书社,1987年。

[28]《史记》第1387页,中华书局标点本,1959年。

[29]《抱朴子·内篇·论仙》卷二,见《诸子集成》世界书局版第八册,中华书局,1954年。

[30]同[29]。

[31]可参阅《华阳国志·汉中志》、《后汉书·刘焉传》、《三国志·张鲁传》。

[32]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150-172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33]可参阅北周《无上秘要》卷二三引《正一治图》、北宋《云笈七签·二十四治》卷二八等相关文献。

本文系作者授权

原刊《考古》2014年09期

编辑|李波

责编| 汪珂欣

学术简介

罗二虎,现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美术考古教学与研究,出版《中国美术考古研究现状》、《文化与生态、社会、族群:川滇青藏民族走廊石棺葬研究》、《汉代画像石棺》、《秦汉时代的中国西南》等专著数十部,并发表论文百余篇如《四川汉代画像墓与神仙方术和早期道教》、《中国西南汉代画像内容分类》、《四川汉代砖石室墓的初步研究》、《四川崖墓的初步研究》等。

·古代美术研究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成都清源际艺术中心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成都清源际艺术中心

QINGYUANJI ART CENTER

成都清源际艺术中心坐落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占地面积约30亩,拥有 27间国际驻创工作室,建有620㎡的艺术展厅、260m展线和300㎡的学术报告厅,是三圣乡风景区上又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集学术研究与探讨、艺术品交易与收藏、艺术创作与交流、艺术信息传播与推广、文化旅游产业规划、文创产品开发、雕塑与建筑艺术设计、艺术衍生品研发与销售、国际艺术驻留为一体的专业性艺术创意空间、文化创意基地。

致力于打造国际化文化艺术交流平台,发挥文化场馆的公共教育功能,促进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在开展专业性学术研究的同时,开展文化艺术普及活动,让度假的游客和市民充分感受到文化与艺术的魅力。

Hash:905141b4cd9fe9e7647f6fbd710a045c5bd1d8fa

声明:此文由 成都清源际艺术中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