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三绝碑”,闻名天下!
中国有十大著名的“三绝碑”,
或以撰文、题跋、书法而闻名;
或因文章、书法、刻工均属上乘;
或以碑文、书法、所颂之人为世人所景仰,
而入“三绝碑”之列。
可以看出,每一块碑都离不开
颂扬之人、撰文之人、刻写之人的
优良品行与出神造诣。
事实上,
有的碑文远不止三绝,有四绝、五绝
甚至更多值得称赞之处,
可谓是碑刻中的精品!
这十块“三绝碑”分别是:
《苏仙岭三绝碑》
苏仙岭三绝碑位居十大著名“三绝碑”之首,以“秦少游词、苏东坡跋、米芾字”之“三绝”而名世。
北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秦观(即秦少游)因新旧党争被削去官职流放到郴州,深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绍圣四年,秦观登上苏仙岭,触景生情,写就千古传唱的名词《踏莎行·郴州旅舍》,借以抒发胸中的积怨和愤懑。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知何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残阳树。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本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好友苏轼读后感同身受,爱不释手,特地将其书写于扇子上,时时观赏吟咏。当获知秦观客死腾州(今广西梧州)时,悲愤溢怀,倍感痛惜,洒泪挥豪,作跋于其词后:“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后来,“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又把秦观的词和苏轼的跋书写下来刻于碑上,碑文艺术手法极高。
到南宋咸淳二年,由郴州太守宋恭把原碑拓上,转刻在苏仙岭白鹿洞的大石壁上,这就是今人所看到的“三绝碑”。
《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
成都武侯祠中的《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立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刻字。碑文对诸葛亮短暂而悲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
书丹者柳公绰,为楷书中柳体创始人柳公权之兄,其书法浑厚笃实,既有柳体笔韵,又自具风格。后人赞赏唐碑碑文笔力雄健、辞丽义精,书法遒劲端严。加之刻工鲁建,刀法谨严,超群绝伦,故该碑有“三绝”之誉。
古人制作石碑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书家直接在石碑上创作,由刻工篆刻完成;另一种是摹勒上石,是将文字写在纸上,再在纸背以朱砂等依样勾勒字的轮廓,然后覆于备刻的石头或木头上进行篆刻。
经考证,当时柳公绰应该是以书丹上石方式,用毛笔直接在石头上写字以备镌刻。丹就是指朱砂。那时制作碑刻都是用朱砂,朱砂是颗粒状,比粉状的墨稳定性强,写在光滑的石上不流、不走样。墨含有油分,遇石收缩,不能保持笔触的原形。另外,碑石一般是灰色或青色,朱砂痕迹明显,便于走刀。
当时柳公绰或是站着,或是将石碑放倒,趴在石碑上一气呵成完成了这件作品。石碑上应该是打有暗格,经过长时间风化,如今暗格已辨不清了。制作“三绝碑”的石料也非成都本地石材,而是来自西安的南田石。
湖南永州
《苏轼荔子碑》
“荔子碑”因碑文首句“荔子丹兮蕉黄”而得名。让人称奇的是,碑文系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所作,碑书出自宋代大家苏轼之手,碑又是为了纪念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而立,以褒扬其德政。唐宋八大家之三大名贤之奇文、奇书、奇德荟萃于一石,唱尽千古风流。
韩愈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柳宗元病逝于柳州刺史任上后三年,柳州士民于罗池旁建立庙宇(时称罗池庙即今柳侯祠)以缅怀祭祀柳子在当地的政绩。次年春,韩愈于京师长安闻讯,欣然命笔撰写了《柳州罗池庙碑》一文以悼念亡友柳宗元,碑文附作《迎享送神诗》(即荔子碑文)。时中书舍人史馆编修沈传师挥毫书写碑文及诗,一同刻字于罗池庙中。
柳宗元
冬去春来,两百多年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又欣然泼墨独选其诗而书。南宋嘉定十年(1217),苏轼之作首次被刻碑于罗池庙。于是,这块珍奇的“三绝碑”得以面世。
苏轼
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永州司理刘可勤见读碑文,敬慕柳子其人其文,遂令人摹刻于永州柳子祠(即今柳子庙)中。自此,永州人士祭祀柳宗元也有诗文可读唱了。
清同治五年(1866)满州人廷桂任永州知府后,搜访柳宗元在永州的行迹时,获见了柳宗元游华严岩的题刻。其时荔子碑因历经两百多年风雨沧桑且为无赖所摧而字体湮灭不堪观读,于是嘱人立即复刻“荔子碑”。为避免其再遭旧灾,创意将原为整块的碑文分刻于四块精选的青石之上并将之嵌于庙宇西墙边。为给后人以交代,这位开明的知府又将自己所题书的“跋”一并刻于“荔子碑”正文之后。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荔子碑”。
《新修城隍庙碑》
在山东省潍坊市博物馆石碑长廊中,有一块被玻璃罩保护起来的石碑,现在已经被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这就是驰名历史的“三绝碑”——潍县城隍庙碑。
据史料记载:潍县城隍庙,为明代洪武年间所建,清乾隆十四年(1749)在大雨中严重受损。乾隆十七年(1752),时任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发出倡议,带头捐款重修了城隍庙,并亲自撰文书写了《新修城隍庙碑记》一文,令其门人司徒文膏镌刻于石,以记其事。
文中,郑板桥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阐述了无神论观点,直道神为人所造,神权是人所授。新修后的城隍庙,东西两廊比原先高三尺,殿厦、寝室、神像、钟鼓重新加固粉刷,并在城隍庙大门之外新建戏楼一座。郑板桥还为戏楼亲自撰写了两副对联,其一曰:“仪凤箫韶,遥想当年节奏;文衣康乐,休夸后代淫哇。”其二曰:“切齿慢嫌前半本,平情只在局终头。”中间横匾分别为:“神之听之”、“惟德是辅”。寓道德教化于楹联之中,可谓用心良苦。
郑板桥
这块驰名历史的“三绝碑”,高190厘米,宽80厘米,碑文20行,全文909字,由郑板桥以其独创的“六分半书”体写就。因该碑“文佳、书好、刻精”,被后人誉为“三绝碑”。郑板桥对该碑也是极为中意,他在《刘柳林册子》中曾经写道:“潍县城隍庙碑最佳,惜其拓本少尔。”
《万安桥记大字碑》
泉州洛阳桥古称万安桥,座落在泉州市洛江区洛阳江入海处,建成于北宋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为时任泉州太守蔡襄倡建。万安桥世称三绝:中国第一座内港跨海石桥,工程巨大,一绝也;万安桥碑刻功精妙,二绝也;蔡襄书法雄健超群,三绝也。
坐落于桥南的“蔡襄祠”,为当地人民纪念蔡襄建桥之功而修建。祠中珍藏历代碑刻二十余方,其中最著名的为蔡襄所撰并书的《万安桥记》碑,因“文字简炼,书法精湛,刻工传神”,誉为文、书、镌“三绝”。
此碑共二石,一百五十三字。碑高2.80米,宽1.56米。原碑一石已毀,后又重刻。碑字雄浑朴茂,气度轩昂,得颜鲁公之精髓,兼有欧书严谨之遗风,为蔡公大字之代表作。
《上尊号与受禅碑》
在河南临颖县城南15公里的繁城镇汉献帝庙里,如今还存立有两通闻名中外的碑刻:“上尊号碑”与“受禅碑”。它们的珍贵之处在于,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三绝碑”,还标示着中国历史上三国历程的开启。
刻于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的这两通碑,传说系王朗撰文,梁鹄书丹,钟繇镌刻的。
王朗作为曹丕的御史大夫,曾参与了曹魏代汉的全过程。本人不仅博识能文,尤其擅长奏疏;梁鹄是东汉大书法家,汉灵帝时当过选部尚书。据说曹操就十分喜爱他的书法,常把他的字悬挂在帐中欣赏,当时宫殿里的题署多出其手;而镌刻碑文的钟繇更是了得,作为楷书的创始人之一,王羲之的老师,钟繇本身就是书家,曹魏时曾官至太傅,史称他的字是“隶行入神,八分入妙”。
由于这三位重量级人物地参与,使得这两通碑刻除历史价值外,其艺术价值更是空前。故被后人称为“三绝碑”。
《上尊号碑》
《上尊号碑》,由于碑额篆题“公卿将军上尊号奏”8字,因此亦称《百官劝进表》。《受禅碑》碑额阳文篆题的为《受禅表》三字。二碑同在一处,东西并列。
《上尊号碑》
前者碑文记载的是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曹魏的公卿将军,以华歆和王朗等人为首劝曹丕称帝,威逼汉献帝禅位于魏王曹丕的历史事件。几十位文武大臣联名写信给曹丕,劝他出来做皇帝,说这是天意的安排,曹丕受献帝的禅让也是顺应天意。
《受禅碑》
后者则记载了魏王曹丕“谦虚”地接受了汉献帝的禅位,成为魏国皇帝的事实。碑文除记载了汉献帝禅位于曹丕的前后过程,还赞颂曹丕受到了普天下人的爱戴,说他的德行齐光日月,他接受禅让称帝是在满朝文武百官来多次劝请下才答应的。说到底,曹丕还是怕落下篡位夺权的千古骂名,心中有些不踏实。
《受禅碑》
据史料记载,立碑处汉献帝庙原本是魏文帝曹丕的庙。清时有人同情汉献帝将其改为汉献帝庙。
湖南祁阳
湖南祁阳浯溪景区一处山势陡峭处,有一块巨石上,镌刻着颜鲁公书写的《大唐中兴碑》。几百个擘窠大字,大气磅礴,巍峨庄严,分布在硕大的正方体崖壁上,大字如斗,顶天立地,无比震撼!
这碑是地方官员、大文豪元结撰文,内容是记述平息安史之乱、颂扬大唐中兴的名篇。且请来大名鼎鼎的颜鲁公(颜真卿)书写刻石,加上浯溪之美、山崖之峻,当地人称为书、文、景 “三绝”。
观颜公书法,往往如对至尊。尤其面对此碑,更有一种仰视、敬畏之感。石刻蒼雄奇伟,结字圆润舒展,用笔健挺劲利、章法丰满茂密,充分体现出成熟颜楷的风格。书写此碑时,颜公已六十三岁,人书俱老,作品已臻圆融高迈之境。
由于颜公深受儒、道思想浸淫,整幅作品明显体现出左阴右阳、布白均衡、一笔问鼎的秩序感。从字里行间,透出了大唐文化的厚重、开阔、大气,以及大唐文人的自信与气度。此碑是颜公唯一的大字楷书,得山林溪水之仙气,写得个性鲜明,风神独具,在众多颜楷中,实堪为一流。
《宝志公像赞诗碑》
宝公寺因宝公说法其中而得名,宝公是南朝名僧,宝公寺当建于南朝宋元嘉年间。
唐代扬州僧人怀演法师,在京城得到当时宫廷画师吴道子所绘《宝志公像》,将其悬挂在禅堂之中。李白游扬州时,入寺见到吴道子所画的宝志公和尚像,即兴作了篇赞,大书法家颜真卿后来手书了此赞,于是形成了今天依然可赏的融诗、书、画一体的“三绝碑”。
元代战乱时毁寺,僧人四散,“三绝碑”被嵌于唐代扬州上方禅智寺内壁上,为“竹西八景”之一。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为建明孝陵,硬是将宝公寺强迁到了灵谷寺。
1945年12月29日,有四个炮弹分别击中宝公寺、奶奶庙桥、来鹤寺。1946年7月,华东野战军派员到邵伯视察防务,指示立即拆除宝公寺大殿。新中国建立后,其余殿宇相继拆毁,然“三绝碑”却被文物部门放置到史公祠内,上世纪九十年代又被移置蜀冈之上的唐城遗址。
《李晟墓碑》
《李晟碑》原位于西安城东北高陵县榆楚乡马北村东渭桥北李晟墓西北200米处。自唐迄今,渭水北移4公里,为防止碑没入渭水,迁碑至高陵县文化馆。为了加强保护,现移至高陵县第一中学校园内。
为什么叫三绝呢?
李晟为唐德宗时期大将,朱泚作乱,李晟率兵平叛,在东渭桥畔与朱泚激战获胜,收复了京城,声震中外,中唐名将,此一绝也;当时宰相裴度亲自撰写碑文,此二绝也;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亲自书丹(以便让工匠刻在碑上),此三绝也。所以后来金石学者都把这个碑称为“三绝碑”。
河南郑州
《苏轼书欧阳修醉翁亭记石碑》
《醉翁亭记》,欧阳修撰,苏轼书。宋元祐六年(1091)十一月刻石,在安徽省全椒县。原石宋时已毁,明嘉靖间重刻石。宋刻本字有漫漶,但书体远在明刻本之上。今拓明刻本分四张拓,前三张七行,末张五行,行二十字。
此碑书于欧阳修逝世后近二十年,无一笔松懈,无一字不缜密。在笔画的披拂之间既得其遭劲,又显示洒脱之美,其捺与撇往往十分舒展,如举手投足之自如萧散。笔笔用力,沉着宽厚,显出雄强;而又巧寓对比,错综变化,显示灵逸。
赵孟頫《松雪斋》云:“余观此帖潇洒纵横,虽肥而无墨猪之状,外柔内刚,真所谓绵里裹铁也。”王世贞评:“苏书《醉翁亭记》,结法遒美,气韵生动,极有旭素屋漏痕意。”李长善认为:“文忠早师颜鲁公,大书《醉翁亭》、《袁州学记》,不改鲁公家法。”可谓知言。清梁巘《评书帖》曾云:“东坡楷书《丰乐》、《醉翁》二碑,大书深刻劈实劲健,今惟《丰乐亭》尚清白。”
来源:中华传统文化
Hash:12b8ce58f239c08a7d8b0c3f18dfd261c13e3f41
声明:此文由 蔚州古城景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