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民:宗族儒学的开拓者、践行者
2016年10月,在北京共享堂举办大同思想网四周年座谈会之际,黄守愚、枕戈有幸采访到宗族儒学的开拓者和践行者、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球谢氏文化联谊大使,中华谢氏联谊总会副总会长,《谢氏简史》编委会主任,《儒学新编》副主编谢民先生,对话其绚丽多彩的人生经历和宗族儒学情怀。
一身君子之风的谢民先生,北京客家人、湖湘弟子,祖籍广东合浦(今属广西北海)。生于粤,长于桂,学于湘,落籍京城。博学多识,遍览诸家,服膺儒学,在商海中遨游数十年,业有小成,行有所德,可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年逾不惑之际,已是十分通达、圆熟、沉稳、谦和,卑己尊人,仁爱他者,人品、人格均超越凡俗一等。
客家人
出身谢氏铁匠世家
客家人是汉人里面的一个古老的十分重要的民系,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秦汉以来,因开征南粤、五胡乱华、五代十国、辽金元满南侵等因素,汉人历经六次大的迁徙,把中原文化及习俗等带到南方地区,同时也吸收杂糅了当地优秀的土著文化,形成独特的客家文化。客家人勤劳勇敢、俭朴诚信,保持着大量古汉人的特点,语言、礼教、服饰等千年不改。当然,“客家”这一个称呼是宋初出现的,至明末清初始确定下来。近现代以来,客家人在各个领域表现突出,涌现出一大批著名人士,如孙中山、廖仲恺、冯子材、刘永福、陈宝箴、陈寅恪、朱德、郭沫若、薛岳、叶挺、叶剑英、胡耀邦、李光耀、他信、英拉·西那瓦、林丹、谢杏芳等。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谢民出生于云开大山南麓北部湾畔的广东合浦县(今属广西北海市),这是一个具有近三千年历史的古郡,南流江纵贯其间,土地十分肥沃,一直是广东省粮棉油花生及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作为一个客家人,谢民身上继承了客家祖先的优良传统。他祖上十数代都是以打铁为业,技艺精湛,十分注重工匠精神的传承,尤其以打制农具、刀枪剑戟享誉十方,有谢铁犁、谢刀王等雅称。
因祖上行侠仗义,江湖上有口皆碑,在广东下四府一带人脉广泛,在民国时期与两广滇黔的某些军政要员有一定结交,十九路军之父陈铭枢将军就是其同村老乡,谢民的祖父与陈是表兄弟,出身于十九路军的许多将领也都沾亲带故,而且从士兵到将官大多数皆为客家人。客家人有一个非常给力的传统好习惯,大凡同姓以兄弟叔伯相称,异姓全是老表。这样一来,同姓不同姓都是亲戚,都得互相帮衬,所以不仅十九路军的部分军刀是谢家打制的,1932年十九路军在第一次淞沪抗战,1933年二十九路军在长城喜峰口抗战,两军大刀队使用的大刀也有一部分出自岭南谢家。这一带谢人打铁是其传统行业,从东莞到佛山、江门、两阳地区和南路高廉雷琼一带都有很多以打铁为业的谢家人。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未,其祖、父、叔、伯仍操旧业。不过,到了谢民这一代,已不再打铁了,因为五十年代谢家铁铺已被公私合营,谢民有心打铁,也找不到行头了。
29军大刀队
1933年3月的长城抗战中,二十九军路在宋哲元将军的指挥下,浴血奋战喜峰口,歼敌6000余人,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关内抗战的第一次大胜利,大刀队因此名声大震。其后,一首激昂雄壮的《大刀进行曲》传唱大江南北,至今很多人仍耳熟能详。这首歌曲在最早发布的时候,上面写着“献给29军大刀队”,所以大刀队威名也随之迅速风靡中国,成为中华民族抗暴御侮的光辉典范,这大刀队当中教练及战士,有一部分就来自十九路军。当时,各地也流行训练女子大刀队,以上阵杀敌。譬如湖南省国术馆教授、女武术家王家祯就曾训练出一支女子大刀队。我们也不曾想到,谢氏家族曾为抗日作出如此大的贡献!
谢家打制出来的刀剑刚则削铁如泥,吹毛断发,柔可绕指。相传谢民的先祖曾追随戚继光抗倭,得戚继光传授“辛酉刀法”,又负责打制刀剑,因而精通此技术。谢民的祖父谢澄清当年开了一个不小的铁铺,其父谢炳伟经常去帮忙。虽然有人说,打铁是男子汉、大丈夫的事业,甚至有人认为是粗人的事,但是谢民却觉得打铁是诗人、思想家、哲学家们干的事情。千真万确,打铁很有味道,一锤下去,火花四射,星光万点,仿如流星飞雨,确实蛮有诗情画意。
打铁有风箱,或者叫鼓风机,是鼓风吹火用的器具,调节气机,在先秦称作“橐龠”。民间木风箱一般是长方形的,箱内装有一个大活塞,叫做“鞲”,鞲上装有露在箱外可以推拉的拉手,由于活塞的推拉都能向炉内送风,所以它是能用活塞双向鼓风的连续鼓风机。很有可能,老子的《道德经》是在打铁、鼓风中创作出来的,他把天地比喻为风箱。老子《道德经》第五章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铁不打不成器,人不吃苦不成材。没有力气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没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铁。一个人奋斗一生,其成就大小与被打的程度成正比。
所以谢民说,打铁是古代诗人、音乐家、哲学家、思想家干的事情,看来一点不假。乐圣嵇康就是著名的铁匠。
谢民回忆起读大学之前的生活,也有点苦涩,但培育了他未来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尤其是打铁,让他充满了智慧。
如今的谢民,积累了一点学识一点财富和一点社会资源,不仅是全国知名的儒商,也是一个乐善好施乐于助人的社会活动家,在家乡家族中德高望重很受尊重。
湖湘弟子
来到长沙读大学,又游历三湘四水,谢民是从客家文化、谢氏文化角度理解湖湘文化的。湖南也有很多客家人,广义的说,曾国藩、毛泽东等杰出湘人也是。
岳麓书院有三副楹联:
一,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
二,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三,吾道南来,原系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据史料记载,关羽单刀会鲁肃,在益阳资水边。后来,安化人陶澍在南京关帝庙写了一副楹联:“温酒斩华雄,河北英雄皆丧胆;单刀辞鲁肃,江南士子尽低头。”这幅联也有人说是湘潭人王闿运写的。不管是哪个湖南人所写,但是中国近代史,一半是湖南人谱写的,确实为改变中国的命运作出了杰出贡献,让列强丧胆、低头!
“沅有芷兮澧有兰,湖湘风华冠盖一时。屈原、贾谊、周敦颐、胡安国、胡宏、张栻、朱熹、王船山、李东阳、陶澍、魏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谭延闿、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禹之谟、毛泽东等,都对我有过影响,耳濡目染,浸润久矣,让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湖湘弟子。有诗云:‘大将西征未肯还,湖湘弟子遍天山。新栽杨柳三千棵,引得春风度玉关。’”谢民认为,作为湖湘弟子,要有这个气魄,君子之春风遍化人心,春雨普润百姓,担当历史的使命和时代的责任。
谢民熟悉明代茶陵李东阳,是因为李东阳与谢迁是好友,相互唱和,又一起入阁为大学士,为朝廷柱石。谢迁成化十一年(1475)中进士一甲第一名,即状元郎。他是明朝余姚三个“阁老”中最著名的一个,办事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坚贞不渝,敢于与邪恶势力太监刘瑾作斗争。逝世后,明世宗特赠太傅的官衔,谥号文正。
而大同思想网创始人枕戈,这位茶陵年轻人与李东阳同出一宗。枕戈又是谢民的湖大师弟,2006年在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创建1030周年暨湖南大学定名80周年时两人相识。谢民和枕戈讲了茶陵的李东阳,还讲了茶陵谭延闿为人处世的圆融冲和,告诉枕戈,湖南人在霸得蛮之上,还应该加上圆融灵活,方可成就大事,这让枕戈受益匪浅。那一次见面,谢民获知枕戈师弟的窘境,雪中送炭,资助了枕戈7000多元学费,助枕戈完成硕士学业,枕戈意外成为湖南大学第一位没有拿本科学位证却拿了硕士学位证的优才生。而谢民也许没有想到,后来的枕戈,竟成了大陆新儒家事业的重要推动者,而他创办的大同思想网也成了中华传统文化复兴运动的一面旗帜!真是谢、李前缘再来,再造传世佳话。
对湖湘学派的开山祖师胡安国、胡宏的关注,是因为宋代谢氏大儒谢良佐。谢良佐,字显道,蔡州上蔡(河南上蔡)人,人称上蔡先生或谢上蔡。他从程颢、程颐学,与游酢、吕大临、杨时号称程门四先生。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创立了上蔡学派,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史上起到桥梁作用。他以“生意”解释仁,活者为仁,死者为不仁。人身体麻痹不知痛谓不仁,桃杏之核可种而生者称仁。
胡安国与谢良佐交往密切,感情甚笃,相互砥砺道德学问。谢良佐写信给胡安国说:“闻公进道甚笃,德业日美,所到岂可涯?真足畏也,更以其大者移于小物,作日用工夫,尤佳。”谢良佐还对门人朱震说:“胡康侯如大冬严雪,百草萎死,而松柏挺然独秀者也。使其困厄如此,乃天将降大任焉耳。”
胡安国还与程门弟子杨时、游酢、侯仲良等有交游。一般认为胡安国是程门私淑弟子。但真德秀认为,胡安国与杨时并享南传洛学之功,说:“二程之学,龟山(杨时)得之而南,传之豫章罗氏(罗从彦),罗氏传之延平李氏(李侗),李氏传之考亭朱氏(朱子),此一派也。上蔡(谢良佐)传之武夷胡氏(胡安国),胡氏传其子五峰(胡宏),五峰传之南轩张氏(张栻),此又一派也。”看来,谢氏对于湖湘学派还有传道之功。
说到湖湘文化,大家都认为是“吃得苦、霸得蛮”,其实也有灵泛通达的一面。当时的湖南人,胡林翼做官做得最好,谢民是挺佩服胡林翼的。胡林翼的父亲是当过贵州学政、詹事府少詹事的探花郎胡达源,岳父是做过两江总督的陶澍,少小聪颖,长大后尤为灵泛通达,善于结交朋友和处理复杂关系,所以能顺利地办成大事。他在担任湖北巡抚期间,收湖广总督官文小妾为义妹,为其做寿,从而让官文放手支持他做事,为湘军的崛起作出了杰出贡献并成就了曾国藩。像曾国藩,本是一个愤青,只有在咸丰七、八年丁忧之后,学了黄老之术,才开始圆熟通达起来。像茶陵谭延闿得儒家的中和之气,颇为通达,曾任两广督军,三次出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兼湘军总司令,授上将军衔,陆军大元帅,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谭延闿是介绍人。谭去世后,其生前老友胡汉民为之神伤,撰挽联云:“景星明月归天上,和气春风生眼中。”以此称赞谭延闿的中和之道。
左宗棠
湖南人霸蛮,曾国藩、左宗棠是一个典范。曾国藩打了不少败仗,三次跳水自杀,但靠那种霸得蛮的劲头,带着一帮湖南子弟兵屡战屡败,最终取得了胜利。否则就没有后来这么刚猛的湖湘文化了。
左宗棠有才能,但个性倔强。谢民讲述了一个有关左宗棠见林则徐的故事,一般人没听说过。道光二十九年(1849)冬季,林则徐扁舟经湖南辰州,泛沅江,顺湘水,向长沙行来。道光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850年1月3日)早晨,林则徐抵达在岳麓山下的湘江边。之前,他已因胡林翼的推荐答应见左宗棠一次。左宗棠得到通知,从湘阴老家火急赶到长沙,拿着名片去参加名士宴会,可惜地方官不了解此人,故意让左宗棠迟到了,船已收板,而船上当差的衙役不认识左宗棠,没办法,左宗棠霸得蛮,不畏严寒跳入湘江中游到船边,一身湿淋淋爬上船,才得以出席这个名士宴会,总算有了机会与林则徐交谈,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得到林总督的赏识和嘱托,他后来收复新疆,就得益于林总督的鼓励与指导。
儒商本色
当时,谢民所读学校是大名鼎鼎的湖南财经学院,这个学院培养出了数以千计的银行行长,有中国“金融黄埔”之称。著名金融人才有肖钢、蒋超良、傅自应等。2000年,这所学校与老湖南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湖南大学,现在的湖南大学已经融入了湖南财经学院的新鲜血液。学校成为著名的“211”、“985”名校。
1986年,大学毕业后,因为十分优秀,谢民被推荐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表现出色。多年以后,谢民抱着儒生实业报国的梦想,与同事高新生、王晓岩等一起创办了中国科技财务公司,以该公司的名义征战海南、深圳、珠海、北海等地,加入了传说中“下海”的行列,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他“义”字当头,扶危济困,有求必应,在慈善事业中付出了很多精力和金钱,也在商海中几度沉浮,但是成败不惊,淡然自若,后来回归北京,由商转儒,初步实现了儒商的理想。
这些年,谢民心仪儒学,参与策划和推动了北京孔庙祭祀活动的恢复、孔庙国子监文化园的景观建设、孔子等身岫玉像及孔门七十二贤瓷版像的制作及展示。
谢民积极参与学校的建设,在牌楼路湖大校门的正中央,一座巨大的千年锤斜插地面,与大地连为一体,也与岳麓山浑然一体,栉风沐雨,背靠名山,俯瞰大江,守护着这片文化热土,守护着千年学府。黑色的锤体上刻着湖大的校徽,庄严厚重,向人们昭示着湖大的铮铮风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是有着“世界第一锤”美誉的“千年锤”。它是由谢民捐赠修建的。因为谢民出身铁匠世家,对铁匠有深刻的认识,有深厚的铁匠情怀,所以他对捐建“千年锤”十分欣慰。这正是他当年的诗人、思想家、哲学家情怀的呈现,一片赤子之心,希望以此让前来求学湖南大学的青年学子们有所感悟。
湖大校门
谢民曾对前来采访他的湖南大学青年学子说:“那是在2006年的湖南大学校庆,因为那是南北校区合并后第一次举办校庆,学校不论在提法上还是在组织规模上,都很重视这次校庆,就征求我们这些校友的意见。既然是千年校庆,我就想一个能代表学校历史和特色的东西,于是便有了‘千年学府’‘千年锤’的提法。”湖南大学青年学子问谢民:“您作为千年锤的捐建者,当时想给它赋予一个什么样的涵义呢?”谢民说:“在湖大校史的叙述中,‘千年锤’之名取意于‘千年学府,弦歌不绝’,寓意为湖南大学在历史风雨中千年锤成,莘莘学子经历“千锤百炼”方可成材。当我们的同学看到千年锤后,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因为一个东西摆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个实体,但是带来的精神性的东西,是可以延伸的。当然,我们别的解释还是要立足于其上。”
作为这个“千年锤”的捐赠者,他认为在设计上,如果能在锤下面先铺垫一个台,使这个锤立于台之上,那么,当我们平视或仰视这个千年锤时,我们将感到更加庄严而神圣。那样它就给我们带来了一种高度。千年美锤也将更美!
2015年,被誉为国学第一众筹的《儒学新编》众筹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谢民闻讯欣然力挺并大力支持《儒学新编》的出版,还担任《儒学新编》副主编,为该书在海内外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历尽劫波遇难呈祥
说到谢民,他也有许多传奇色彩,几次大难不死。在他处于失败的那段时间里,几乎是祸不单行。说来也真背时,他足足遭遇了六次特大车祸,所幸的是,每次都只是车毁,而他和车上的朋友们却安然无恙。人们常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只知他更庆幸的是,事业的一次次成败交替让他品出了人际之间的世态炎凉,也让他悟出了自身个性与现实的冲撞。
在谢民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也差点遇上了一场特大灾难。2014年3月8日凌晨,飞往北京的马航MH370航班起飞后与地面失联,机上有154名中国人。当时,谢民和他的兄弟谢道云、谢玉奇原计划乘坐这趟班机回国,他看重宗亲之谊,毅然退了机票,临时改变行程,执意从马来西亚槟城前往泰国第二大城市合艾,这是一座由谢家人建立起来的城市,城里有不少谢人谢事的遗迹。3月8日这一天,很多家人、族人、亲友都关心他们三人的情况,光是谢民的手机就收到几百条短信,所幸,“中国三谢”平安无恙。
有人说,谢民是得到了红衣孔子在天之灵的保佑。
谢安
谢氏一族挽救华夏文明
这些年,海内外中华文化复兴,为顺应全球华夏儿女敦亲、寻根、联谊、互助等的需要,各种姓氏宗亲组织蓬勃发展,而各地宗族祠堂、族谱也重修起来了。谢民遵从天道,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积极投身于复兴谢氏文化的大业,以谢氏德声教化社会。
谢氏家族发端于陈郡,有陈郡谢氏之美称,陈郡谢氏是中国古代两大名门望族之一,魏典农中郎将谢缵是陈郡谢氏的始祖。
东晋的谢氏世族,是维系晋室东渡后的柱石,与“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并称“王谢”。所以刘禹锡《乌衣巷》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谢安指挥了著名的由谢玄、谢石、谢琰等人执行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打败了入侵的强敌前秦苻坚,守住了东晋王朝,匡护了中华正朔,在乱世中托举起一片让江左人民赖以生生不息和发展壮大的家园,也为谢氏赢得了千古声誉,名垂青史,从此,陈郡谢氏家族的优秀子弟掌控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
史学家普遍认为,如果没有淝水之战的胜利,华夏文明将受到严重摧残,甚至于说被毁灭。可以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淝水之战奠定了南北朝及隋唐文明基础,可见淝水之战的影响深远。淝水之战让谢氏从一个中上层士族变成了与琅琊王氏并列的最高名门望族,让谢氏儒学在当时登峰造极。王、谢两族的名望在当时是连东晋、南朝皇室都不敢高攀的。南朝梁时期,侯景之乱前,侯景曾向梁武帝请求和王谢两族联姻,梁武帝萧衍不答应,萧衍说:“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侯景很生气,后来娶了萧衍的女儿,可见当时皇族以门第论确实比不上王谢两族。
谢氏文化,向来以儒释道家为宗。谢民系谢安后人,太始祖乃魏典农中郎将谢缵。谢缵这一支,因发祥于陈郡阳夏,故又称陈郡谢氏。据谢民多年来从史料及谱牒中了解到,谢氏与儒学儒家渊源十分深厚,陈郡谢氏“以儒素显”,从普通士族走向一流望族,其开山祖是谢缵,而领军人物则是西晋国子监祭酒,硕儒谢衡。谢衡是谢缵的儿子,谢安的祖父。据谢民考证得出的结论,谢氏“以儒素显”的根源,来自于一个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那就是谢衡的母亲,谢缵的夫人——孔氏。孔氏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后裔,儒学乃其家学,谢衡后来的成就显然首先来自于母亲的教育。由此可见,谢氏“儒”的特质,无论是从文化传承上,抑或是谢人身上流淌的血缘,与孔家孔圣人一脉相承,真可谓天性是也。及至后来倾囊而出大兴儒学的晋军大元帅谢石,北宋理学大师上蔡先生谢良佐,庇护朱熹促进儒学大发展的南宋宰相谢深甫等卓越的谢氏先贤,他们推动儒学发展并做出巨大贡献,其实只是天性的使然。
衣冠南渡之初,谢氏还不在一流士族之列。直到幼时即有“一座之颜回”之称的谢尚(谢衡之孙、谢鲲之子、谢安从兄)出任要职才可开始受到朝廷重视。谢氏地位随着桓温势力东扩,谢家地盘豫州的重要性凸显而不断上升。所以湖南学者余嘉锡云:“诸葛三君,功名鼎盛,彪炳人寰,继以瞻、恪、靓,皆有重名。故渡江之初,犹以王、葛并称。至于谢氏,虽为江左高门,而实自万、安兄弟其名始盛。谢裒(安父)。父衡虽以儒素称,而官止国子祭酒(见《谢鲲传》),功业无闻,非诸葛氏之比。故恢不肯与为婚。恢死后,谢氏兴,而葛氏微,其女遂卒归谢氏。后来太傅名德,冠绝当时,封、胡、羯、末,争荣竞秀。由是王、谢齐名,无复知有王、葛矣。可见寒门士族,相与代兴,固自存乎其人。冢中枯骨,未可尽恃。又可见一姓家门之盛,亦非一朝一夕之故也。”谢安之后,谢氏进入鼎盛时期。
在南朝,谢氏有130多位贤达担任国家要职,而且累世与各望族联婚,盛况空前,晋时“三谢”谢灵运、谢惠连、谢眺之“谢家诗”,与“三王”合称“王家书法谢家诗”,诗云“王谢风流满晋书”。苏轼《谢氏族谱叙》云:“汉谢夷吾,晋谢安、谢奕、谢玄辈,后裔如谢灵运、谢惠连、谢瞻、谢览辈,将相公侯,文人学士,奕世蝉联,难更仆数。然而,在国则彪炳汗青,在家则照耀谱乘,本无庸余序,余亦别无所藉以序。”唐朝大诗人李白宋代大诗人苏轼大政治家王安石都是谢氏的忠实粉丝。在清代王琦注的《李太白全集》中,谢氏家族的影子或隐或显地映射了数量可观的篇什。特别是谢安、谢灵运、谢朓三人,更是李白反复咏唱慨叹的对象。
清华大学的校名,就出自谢氏家族的诗篇。谢安之孙谢混,有《游西池》。其中有一句:“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谢混是谢琰第三子,兄长为谢肇、谢峻,是谢晦、谢灵运之族叔。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谢民是在全球很多国家走过的。谢民敬佩两个人,一个是谢安,一个华盛顿,因为他们都能放下对权力的贪恋,是大舍大得的伟人。尤其是华盛顿,以其巨大贡献,多干几任总统,别人也拿他没办法,但是他遵守规则,不恋栈。谢民认为两人相望千余年,均具备这种大胸怀,显然华盛顿也是谢安的粉丝。
南朝谢氏家学渊源深厚文化,被赞誉为“德门”。《南史》卷二〇《谢弘微传论》云:“《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弘微立履所蹈,人伦播美,其世济不陨,盖有凭焉。”《南史》卷一九《谢晦传论》云:“然谢氏自晋以降,雅道相传,景恒、景仁以德素传美,景懋、景先以节义流誉。方明行已之度,玄晖藻缋之奇,各擅一时,可谓德门者矣。”
东晋与南朝世家大族,都崇尚儒学,家风严谨,以维持地位与特权。整体而言,当时的世家大族以儒为主,佛道兼修为辅,调和思想矛盾。自谢鲲以来,谢氏喜欢游山玩水,成为家风传统。这一点就表现在谢灵运身上。谢灵运企图折中儒、佛、道,他的诗文创作中,不时流露出儒学观念;他的事迹行状中,多体现着儒学人格。
谢良佐
在中国儒学史上,谢良佐是谢氏家族为中国贡献出来的一代大儒。谢良佐,字显通,学者称上蔡先生。寿春上蔡(今属河南)人。元丰八年(1085),进士及第。曾从程颢受业,与游酢、吕大临、杨时并称“程门四先生”。他是上蔡学派创始人,著名弟子有朱震、曾恬、詹勉、郑毂、朱巽等。黄宗熹誉为“程门高弟,予窃以上蔡第一。”“其论仁以‘觉’,以‘生意’,论诚以‘实理’,论敬以‘常惺惺’,论穷理以求是,皆其所独得,以发明师说者也”。(《宋元学案·上蔡学案》)他治学“以禅证儒”。
他以“生意”解释仁,活者为仁,死者为不仁。人身体麻痹不知痛谓不仁,桃杏之核可种而生者称仁。仁体现万物的生意。故仁者,为天之理,非为杜撰。天理为当然而已。当然而为之,即是天的所为。圣门学者,要以克己为本,无私心,便使人浑然与物同体。他在“格物穷理”论上继承二程的思想,认为“格物穷理”,必须从认识“天理”才能获得。所谓“天理”,是“自然底道理”,无丝毫杜撰。如人乍见孺子将坠人井中,皆有怵惕侧隐之心。乍见时,其心怵惕,即是“天理”。“天理”是人人皆有,是自然而然的。“天理”与人欲相对立,要恢复“天理”,必须扫除心中的人欲。有一分人欲,则灭一分“天理”,有一分“天理”,则战胜一分人欲。人欲放肆,则“天理”泯灭。学者须穷理。因物物皆有理,穷理才能知人所为,知天的所为。知天的作为,则人与天合一。天与人合一,则无往而非理也。不能穷理,则人们不能认识“真我”。我是什么,理便是我。“真我”就是使内心“天理”复明。“格物穷理”,非是物物去探求物理,而是要“穷其大者”,抓住最重要的道理。真正认识到“万物皆是一理”,万物都是“天理”的体现,也是万物皆通。所以天,理也,人亦理也。遵循“天理”,则人与天合一。人与天合一,则我非我也,乃理也。理非理也,乃天也。
谢良佐还用禅学解释《论语》。他认为,自秦、汉以来,开门教授《论语》者,不过是分章析句而已。魏、晋以后,读者更少。既不知读其书,也不知圣人心。虽欲读之,也不得要领。圣人辞近指远,辞有尽无微旨无穷。有尽者可求助于训诂,无穷者要领会深远的精神。犹如观人,他日识其面,今日见其心,虽改容更貌,人则如故。所以难读。同声然后相应,同气然后相求。只有使“本真”的心恢复,才可深懂《论语》的微旨,受到启发,久而久之,学习的益深,行为益显著,知视听言动皆符合于理,心与天地同流,体与神明为一。至此,则会深信“辞近而指远”。谢良佐的“格物穷理”论,上承二程思想,下启朱熹“穷理”学说,又开陆九渊“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象山全集》《与李宰》)的先河,其引禅入儒学风对当时和后世也颇有影响。主要著作有《论语解》《上蔡语录》。某种程度上,谢良佐是心学的鼻祖,湖湘学派的先驱,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史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谢良佐不仅在理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家学上也卓越不凡,他为谢氏家族创作了一套家训:
脱去凡近,以游高明。
莫为婴儿之态,而在大人之气。
莫为一生之谋,而有天下之志。
莫为终生之计,而有后世之虑。
不求人知但求天知,不求同俗而求同理。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上作了精彩贴切的解释:“谢氏的家训是非常有名的,谢良佐他作有一个家训,其中很多话非常经典,‘脱去凡近,以游高明。’你不要跟那些庸俗的人混,你和那些高明的人要交朋友。‘不求同俗而求同理’,你不能他们这么干,我也要这么干,他们乱闯红灯,我也乱闯红灯,要求‘同理’。就是说按照道理去干,别因为大家都干,你也干。后两句更不得了‘不求人知而求天知,不求同俗而求同理。’我认为这两句话,是足以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媲美的,这就是谢氏家训。”
南宋末年,谢氏家族为朝廷贡献出了一个宰相谢深甫和一个谢太后:谢深甫鞠躬尽瘁,守正不阿;其孙女谢道清是宋理宗皇后,是女政治家,曾垂帘听政指挥全国抗元。只可惜,贾似道误国,谢太后无力回天。文天祥就是谢太后启用的忠臣。
谢深甫在宋宁宗时期担任丞相。当时朝廷内纷争不断,政见之争、学派之争、意气之争纷繁复杂,尤其是围绕赵汝愚和韩侂胄两大势力之间进行的争斗,是非交错,让皇上及大臣们无所适从。谢深甫于此时为相,却能做到独立不倚,执中稳健,主持公道,致使朝纲不紊,政令畅顺,天下安宁,国力不断增强。
据宋史载,谢深甫为宰期间是南宋国力最为强盛,社会最为安定的时期。但他去逝后不久,韩侂胄独掌大权,朝中无人可以制约,开禧初竟仓猝发动伐金之战,遭到巨大失败,韩本人随即被史弥远谋杀,而史又怀奸固权,自私自利,使得南宋局面愈弄愈糟,江河日下,亡国之祸自兹而起。我们回过头来看,就知道谢深甫执政时在朝廷中所起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了。
史学家认为,谢深甫如果晚走数年,南宋的历史发展轨迹就不会是后来所见的面貌了!
谢深甫不仅政绩卓著,还以文名显著一时。时人对其评价极高,郑伯熊有“文士世不乏,求具眼如深甫者实鲜”的说法。他独创“性灵”之说,对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影响很大,袁枚在其《随园诗话》卷十二就有这样的议论:“谢深甫云:‘诗之为道,标举性灵,发舒怀袍,使人易于矜伐。’”
谢深甫崇尚儒学,爱护儒生,使南宋理学得以发扬光大并臻至巅峰。《宋史》里有个故事,可以佐证这一说法。自宋孝宗乾道三年朱张会讲之后,理学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朱熹名声大噪,求学者络绎不绝。多年后,朱熹门徒遍布天下,私学始盛,并对社会各个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时有官员联名状告,指斥始作俑者为朱熹,并上书朝廷,乞斩朱熹及其门徒蔡元定等人。在此危急关头,谢深甫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将上书摔于朝堂之上,并当着众大臣的面斥责状告者为狂妄之徒,不识好歹!支持并称赞朱熹、蔡元定等人大办儒学的善行,此后,儒学蔚然成风,朱熹也成为一代大儒。
试想,如果不是谢氏,如果没有谢深甫的义举,朱熹及理学将遭灭顶之灾。
谢民与谢氏宗亲合影
新宗族儒学
谢民说,谢氏宗亲会现在有五个全球性或大区域性的组织,北京、武汉、台湾、香港、美国各有一个。最早的谢氏宗亲是世界昭伦总会,在美国旧金山,成立于1892年,是保护在美华人权利的一个民间社团。传说姜太公有四个儿子,分姓谈、谭、许、谢,四姓为了保护在美华人的利益,联合组建了世界昭伦总会。昭伦,就是昭明伦理,也是昭明中华的伦理,就是美国也得要尊重孔孟之道,要尊重中国人在这里的存在,不能为所欲为,生杀掠夺。谢氏开始为中国人的权利、华人的权利而斗争。现在已有三百多个机构遍布世界各地,总会长一职由四大姓轮流担当。
谢民认为,他是属于全世界的,哪一个谢氏宗亲会都乐意参加,并参与创办了中华谢氏联谊总会。2015年10月,谢民率领北京代表团到了泰国,出席泰国谢氏总会50周年庆典,拜会了当地的谢氏家族的老大。泰国的权势除了皇室,几乎就是谢氏、陈氏了。但是,谢氏非常低调,不干预皇室,喜做慈善,乐于成人之美。
泰国资政谢慧如,在皇家没有钱装修宫殿的时候,他和谢氏家人捐赠大量的善款来帮助皇家装修。1991年10月1日,谢慧如先生偕夫人许雪英女士到王宫觐见泰王蒲密蓬陛下,呈献善款73,379,000铢,作为维修五世王挽巴茵行宫中“中国式明殿”的经费。一时轰动整个泰华社会,成为朝野美谈。从1986年开始,除赈济灾民,扶危恤难外,他先后为泰国的红十字会、朱拉隆功医院、介寿堂慈善会、泰国枢密院慈善基金会、曼谷天华医院、泰国社会福利院等机构,捐赠了巨额善款。谢慧如先生不但在泰国广做善事,也把慈善事业做到中国,特别是他自己的故乡。近几年,仅仅在潮州,他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捐款已达5000多万元。1995年,被授予为“潮州市荣誉市民”。民间传言:新加坡出了个陈嘉庚,香港出了个李嘉诚,泰国出了个谢慧如。
现在的泰国首富谢国民,也是体现谢氏风格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亚洲经济刊物《亚洲金融》在1988年,称泰国华裔商人谢国民是“亚洲最杰出的企业家”。正大集团是一家集农、工、商综合经营的国际性大财团,在全球拥有50余家公司及企业,有“世界三大饲料厂”之一的美誉,并以总资产超过35亿美元和年营业额50亿美元,跻身世界500强大企业行列。这艘“企业巨轮”的掌舵人谢国民,以他的精明能干和富于创新的经营策略享誉世界,泰国国王曾亲自授予他泰国政法大学“商业荣誉博士学位”,以表彰他对泰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因为泰国人每日三餐都少不了正大集团的食品,谢国民被人称为“农牧巨子”。在20世纪80年代,当中国大陆刚刚开放时,谢国民作出了在中国投资这一令世界经济人士震撼的举动。正大集团成了第一个来中国投资的外资集团,也是在中国投资项目最多,投贸额最大的外国公司之一。
对于未来谢氏文化复兴和宗亲组织的建设,谢民回到了夷夏之辨的智慧。夷夏之辨是春秋公羊学的大义。夏,是优良文化;夷,是野蛮、非人道的文化。夷夏之辨就是以文化来判分族群或国家的先进与落后,而不是以血缘或地缘等,这是文明的进步。各地谢氏来源不同,几千年来迁徙不定,而家谱记录并非完全可以倒推到同一个祖先,如果依据姓氏遗传基因学来建设,难以取得共识,惟有通过共通的优良文化来建构谢氏共同体。以文化认同复兴谢氏文化和建设宗亲组织,这就是宗族儒学的使命了。
谢民认为,纵观历史,“旧儒学”是维系宗族文化的灵魂,而建设当今时代的新宗族文化,应当靠新儒学。新儒学以百姓心为心,顺应全球万类的需求,基于孔孟之道而进行创新,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走中体中用之路。
在先秦,实行大宗法制,世官世袭。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大宗法制废,小宗法制行。魏晋六朝至隋唐,世族盛行,门第阶层几乎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再以儒学维持其地位。唐末五代,传统的世族遭到彻底摧毁。宋代以来,家族文化复兴;至明清时期,宗族祠堂文化蓬勃发展。1949年以来,因为某些原因,大多数地方的祠堂、族谱被毁,宗族文化衰落。湖南省的汝城县地处湘粤赣交界偏僻处,宗族文化倒是继承下来了,依旧保存有700余座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与古牌坊,是著名的“古祠堂之乡”。
在宗法制时代,在一个宗族之内,人们依据血缘关系确定其权利与义务。这个关系也是自由的,即使身为小宗,也能生发成为大宗,不过这要靠自身的努力。
谢民
谢民认为,当今,一般民众的宗族观念、情感淡薄,传统生活方式被打破,加之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回到传统宗族时代,已经不可能了。不过,虽然如此,复兴宗族文化的需要也潜伏在一般民众心中,一则有互助共享的需要,一则有组织团体的需要,一则是尊祖敬宗的宗教文化需要,一则有情感藉慰的需要,等等。应该说,在现在复兴宗族儒学,必须接纳现代价值,立足于公民社会基础上,发扬与创新传统宗族文化中的具有普世性、永恒性的优秀成分,追求文化认同,顺应人心之需求,而不是回到几百年前的宗族文化中去。这需要新儒学作为依据。
作为庙堂的祠堂,仍然具有现代价值,应当是新宗族儒学的神殿。在古代人心目中,祠堂是高高在上的神圣殿堂和精神家园。祠堂之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与先贤,通过对先祖之祭祀,以达到“保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形成宗族内部之凝聚力和亲和力,以实现本宗族开业传世之目的。据钱杭先生《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的研究,祠堂之功能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按一定规则供设祖先神主(牌位)的场所;2.举行各类祖先祭祀活动的场所;3.宗族尊长向族众宣讲礼法戒律和道德规范的场所;4.宗族成员讨论族中事务的场所;5.处理宗族内部纠纷的场所。像在湖南汝城,祠堂之功能不仅仅局限在这五个方面,还有标榜门第、激励进取之功能;还有社交之功能;还有教育之功能,即通过创办宗族学堂教育宗族子弟;还有表彰人生价值之功能。
祠堂在功能上十分齐备,还可以议事、聚会、教育、慈善、行使族权,并可在其中举办红白喜事。林耀华通过对义序宗族祠堂之研究,在其《义序的宗族研究》中认为:“宗族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全族人所供奉的祠堂。祠堂的建立,原是为祭祀,崇拜宗祖,感恩报本,然时过境迁,祠堂的功能,不复仅限于宗教方面,其他功能也渐渐附着产生。祠堂化作族人交际的场合,变为族老政治的舞台;公众意见由此产生,乡规族训由此养成,族人无不以祠内的教义信条奉为圭臬。简言之,祠堂是宗族中宗教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中心,也就是整族整乡的集合表象(collectiverepresentation)。”
祠堂作为表彰人生价值与实现生命永恒(不朽)之场所,由来已久。追求生命永恒(不朽),是一种崇高理想。于古人而言,历经千万世,能永为后人崇祀,是为不朽。古人之婚姻,要在传宗接代,若能不绝于后,则可不朽于世。北宋时期,王安石后人于金陵钟山寺立祠,至元代理学家吴澄游历时,仍不绝于祀,故吴澄《吴文正集》卷四十六《临川饶氏先祠记》云:“予昔在金陵,同一达官游钟山寺,见荆国公王丞相父子三世画像,香灯之供甚奢。达官怃然兴叹焉,盖以二百年之久,荆国公子孙衰微散处,而僧寺之祠独不泯灭。此孝子慈孙爱亲之意所以不能不然者与?”香火万世不绝,崇祀百代不替,即成为不祧之祖,是古人追求生命不朽之理想,也是古人人生价值之表彰。按照古人入宗庙或祠堂成为不祧之祖而血食之条件,当创立不朽之事业,有大功劳于世。如此,则能激励后人光前裕后,勇于进取,开拓创新,超越前人。
“家”是祠堂之本质,“敬畏”是祠堂之主旨。祠堂不仅只是血脉之圣殿,而且是敬畏生命与自我标榜之庙堂,更是安身立命之所。儒家有“君子三畏”,意思要敬天法祖,敬畏社会秩序(权威),敬畏“真理”,体认自我主体,承担责任。《论语·季氏》云:“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畏,敬也,敬畏也,心服也,即心里敬服也。《广雅·释训》:“畏,敬也。”《礼记·曲礼上》:“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郑玄注:“心服曰畏。”
敬畏则自我主体确证,而“报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得以落实,归属感、历史感、责任感、道德感由此得以增上与充分体现,族人由此获得文化自觉,认同与赓续宗族文化,捍卫宗族之利益,并实现自身之人生价值。
谢氏宗亲会活动合影
宗亲组织作为一种血缘团体,以后应当走向基于血缘认同的具有超越性的文化认同团体,这也是未来的生存空间。它是为宗亲服务的公益团体,也是为全球万类服务的公益团体。
宋代的范仲淹在苏州用俸禄置田产1000多亩,收地租,用以赡族人,固宗族,系取租佃制方式经营。从此,宗族内部的慈善事业开始蓬勃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宗族慈善事业体系完备。这些年,一些人患大病,通过媒体来乞讨,而不是通过救济制度来解决问题,说明我们破坏宗族组织和祠堂是不妥的。这些事情,在古代,宗族长老会在祠堂内开会讨论如何动用慈善资产来救济遭遇困难者。
当今社会,人口流动大,一个宗族的人散居五湖四海,无法像古代那样聚居在一起。古人聚居,一则便于集中力量抵御外来侵犯,一则便于管理族人,一则实现互助共享。好在有互联网了,科技发达,虽然远居欧美,也近在迟尺。
新宗族儒学,以宗族祠堂为神殿,以普世新儒学为本为体,并对古代儒家价值进行适当的调试、生发和创造,最终达到中体中用。可以这么说,新宗族儒学是儒学在现代宗族文化领域内的呈现。
在制礼的原初早期,一切的礼仪都是出于人情,但是一旦规范化后,它会朝异化的封闭性的道路上走,只能顺应少数人的人情,压抑大多数人的尊严。在宋代以来,大宗失权,小宗崛起,意思是并非出身嫡长子系统的庶子,获得了财富或权力、地位,因为对宗族贡献巨大,在人情上其需要拥有宗族内部的权力,但又没有礼仪上的依据,即不合礼仪,于是出现了人情与礼仪的争论。随着现实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人情逐渐占据上风,礼仪不断向宗族底层开放。
新宗族儒学应当基于人情,又有理性的自我克制,多元开放,本于血缘而超越于血缘,着眼于文化认同,重新建构一个体现现代价值的宗族秩序体系。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新宗亲组织相当于一种基于血缘性的追求文化认同的社会团体,而新宗族儒学是维系这种团体长久存在的指导思想和灵魂。
当然,新宗族儒学还在实践之中,生发之中,还不成熟,有待于未来几十年的不断完善。我衷心祝愿谢民先生能在新宗族儒学的道路上做出更大的贡献,开拓一条中华宗族儒学之路。
支持大同思想网!请长按后打赏
关于大同思想网:大同思想网是由大陆新儒家代表、湖南大学法学院原院长杜钢建、青年学者枕戈、天地人律师事务所邹红艳律师、岳麓书院唐宏站博士发起,并有学界代表人物郑佳明、卢德之、陈明、秋风、林安梧、黄玉顺、伍继延、杜文忠、韩星、何真临、曾亦、韩秉欣、黄守愚等一大批学者支持的文化学术网,于2012年9月1日在湖南长沙成立。网站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实践法治中国为当下目标,弘扬王道文化、中道思想、大同理想,并希冀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大潮中,大同思想网已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国学网站之一。
关注大同思想网
联系电话丨微信:
18670082891
欢迎向大同思想网公众号投稿:
datongsixiangwang@163.com
大同思想网:
http://www.dtsx.org/
点赞的小手让我看见~
↓
Hash:87a8eb749a1f65a779395dd831b261a46d3d7a2d
声明:此文由 大同思想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