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朗百岁坊

古朗百岁坊

百岁坊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古朗村天市街卫生站侧。清乾隆十七年(1752),为伍得觉之妻梁氏101岁寿终而建。坐北朝南,三间四柱三楼石牌坊。明间阔1.43米,次间阔0.78米。通高约4.8米。红砂岩和鸭屎石质,重修时加入花岗岩。歇山顶,脊饰鳌鱼宝珠。出三抄砂岩如意斗栱托檐。明楼龙门枋阴刻楷书“贞寿之门”。额枋正刻 “百岁坊”,落款:“旌表百岁伍门梁氏”,“乾隆十七年仲冬谷日”,背刻梁氏生卒、赏赐情况。额枋正面雕有双龙戏珠及人物场景图案。牌坊背面置“恩荣”牌匾,牌匾边缘环绕双龙戏珠及双鳌。牌坊为顺德少数几座牌坊之一,雕工精细,有较高的价值。

2006年10月25日,百岁坊被列入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信息来源:顺德博物馆

假期带你浪(一)圣狮精品乡村游菜单:“百岁牌坊”、“古海蚀遗址”、“洪圣殿”……客官请下单

记者了解到,圣狮村在今年5月份被成功选为中山市六个美丽城乡精品村的创建对象之一,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打造文化圣狮、升级村容村貌等,未来两三年里,这条小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新变化。这里有历史古迹、有一河两岸的锦绣风光、有吃不完的地道美食,趁着假期,不妨到圣狮游玩,来一场精品乡村游吧!

【卢志芬】:要了解圣狮,走进圣狮,我们自然少不了请出一位“地胆”带路。他就是土生土长的圣狮哥哥“嘉诚”!

【阮嘉诚 圣狮村委会工作人员】:大家好!(隆都话),圣狮村是我的家,它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600多年前,阮、彭、陈、林四姓先祖,先后来到零丁洋两个叫象山狮山海岛之间一片圣洁的海湾。如今这片海湾成了珠三角最美的生态乡村---圣狮村。

圣狮是古隆都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之一,这里有两座中山仅存的百岁牌坊;有著名的“古海蚀遗址”,完整地保存了5000年前的地壳变化,是珠江三角现存海蚀遗址中最完整的地质标本;还有400多年香火熏陶的洪圣殿,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会隆重举行民间民俗艺术活动。

【阮嘉诚 圣狮村委会工作人员】:这座民国风格的建筑就是团益公会所在地,它由圣狮人彭介生于1910年发起建立,是中山最早的正规慈善公益机构,是中山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诚)这座已经有百余年历史的建筑,最初主要做一些慈善福利事业,之后又成了妇女接生、疫苗接种基地,再之后成为了爱国爱乡的综合平台。堪称是中山博爱历史见证。

玩了这么久,是时候试一下地道美食了!除了远近闻名的特色美食栾樨饼,还有“狮乡蚬肉鸡丝粥”、“咸煎饼”、“焦糖脆麻花”等特色原生态美食,吃饱喝足之后,还可以漫步在圣狮的母亲河---狮滘河,细细感受一河两岸的锦绣风光!

记者:卢志芬 张毅鑫

信息来源|中山市沙溪电视台

(视频版权归中山市沙溪电视台所有,欢迎署名转发。)

分水镇·百岁坊村

分水镇·百岁坊

【村史沿革】·基本概况

分水镇

百岁坊村

百岁坊村貌

百岁坊村,属桐庐县分水镇,地处分水镇西北部,是分水镇三个中心村之一,距分水镇13 公里,东邻后岩村,南与大路村接壤,西与高联村毗邻,北靠外范村,以驻地百岁坊命名。1983年为怡合公社百联大队,1984年为怡合乡百联村。2004年,乡镇区划调整后隶属分水镇。同年,行政村规模调整,由原百联村、定源村、建设村合并为百岁坊村。辖百联、定源口、金坞、前坞、朱家、上毛坞、分水坞、叶家、曹家9个自然村,874户2361人,23个村民小组,2014年村民人均收入17773元。全村区域面积14.22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半山区地形,村落依山傍水,生态环境优美,后溪自西向东贯穿村域。

百岁坊村工业以螺钉制造、针织、制笔为主导产业,农业以蚕桑等为主要经济收入,另种植竹、笋、茶叶山核桃等经济作物,其中“百岁坊”牌青笋干杭州七宝之一,连续六年被评为浙江省农博会金奖。曾先后获得“市级民主法治村”“市级文化示范村”“县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百岁坊由来】

分水镇

百岁坊村

百岁坊后溪

百岁坊村名曾经三次更名。第一次得名在晋朝中期,时合村琅玕村睦州太守何瑛后裔一支迁到百岁坊村,因村北凤凰山上有很多苦槠树,故名槠木村。第二次易名在南宋时,文昌何梦桂考中探花,他认为“槠木”二字不雅,就改为诸睦村。

第三次更名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明嘉靖中,诸睦村出了一对“姑嫂”节妇,受到朝廷表彰。村中有何氏夫妇,育有一对儿女,何家男儿长大成人时与俞氏之女订婚,不久何家男儿就应征入伍,并在抗倭寇战斗中不幸牺牲。由于古代通讯不畅,家人对此一无所知。到了成亲之日,不见何家男儿归来,就由其妹代兄拜堂。婚后姑嫂二人侍奉双亲,和睦相处,并雇人耕作栽稻,一起养蚕巢丝,共同持家理财。终其一生,小姑没有出嫁,俞嫂也未招赘。姑嫂花甲之年,朝廷敕命表彰二人贞洁,并敕建“双节坊”一座,立在诸睦村东路旁。

姑嫂二人暮年时,以行善积德修来世福报,因考虑到没有子女后代,就把祖传田地房产变卖,并把钱都捐献在兴修水利和修桥铺路上。俞氏活了一百岁,地方官为表彰她的长寿美德,特为她建了一座木牌坊。此木牌坊占地约二十多平方米,为两层木结构建筑,楼上还铺设了楼板。木牌坊就坐落在诸睦村的十字路口,匾额上写着“百岁坊”三个大字(此坊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从此诸睦村改名为百岁坊,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改名百联村,八十年代,恢复原名百岁坊村,至今沿用。

【何氏宗谱】

分水镇

百岁坊村

春天的百岁坊

三国时期,何氏先祖何腾任庐江地方官,他召集族人始修宗谱。后朝中宦官专制,残害忠良,因怕牵连,遂告老还乡,迁居于潜受纪乡牧亭村,被朝廷封为五百户候(可向五百户征收税赋)。吴大帝黄武三年(224),裔孙何瑛,任睦州剌史时择舍迁睦州桐庐西乡分水褚树(睦)村(今分水镇百岁坊村)。何瑛为百岁坊何氏始祖。西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后裔自分水褚树村过塔岭徙居始新县淳安)县东富村(南宋淳熙年间改文昌)。何氏家族后裔居住分布淳安文昌镇文昌、分水义林、保安、横村凤联、城南街道湾里、烂田垅、滩头等村。

何氏家族文脉深厚,一年曾高中2位进士。何梦桂,宋咸淳元年(1265)进士及第,仕太常博士,监察御史。何景文,宋咸淳元年(1265)进士及第。何升,明正统十三(1448)进士及第,仕户科给事中,河南管河右参议。

何氏宗谱续修于清乾隆(1736-1795),先后6次续谱,最后一次修于民国十五年(1926),共16卷。

【濮振声兵败百岁坊】

分水镇

百岁坊村

紫山

清朝末年,桐庐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武装起义,起义首领名叫濮振声,故而后人就称这次起义为“濮振声起义”,后中华民国追认濮振声为“革命先驱”。这次起义虽然时间不长,但影响很大,百岁坊便是这次起义的终结地。

光绪廿八年(1902)十一月,濮振声率白布会会众,以灭天主堂为名,誓师殿山庙(今高翔殿山),传檄起义。起义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响应者很快就达到1万多人。不久遭到清军围堵,濮振声兵退百岁坊。

退驻百岁坊已是傍晚,村民何昌根到村头迎接濮振声,鼓励濮振声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要重整旗鼓,明天要开誓师大会,您是万岁,我做九千岁!”何昌根所雇佣的长工,一直与其妻相好,对此何昌根早有耳闻,他想借此机会除掉长工,扬言要用长工的头来祭旗。此事被长工知悉,遂绕过百岁坊,连夜赶到分水县城告密。第二日清晨,清兵就开往百岁坊。何昌根派人到孝子堂抓捕长工,长工已不知去向,正在忙乱之际,清兵已经到达百岁坊,并包围了村庄。双方展开了激战,敌兵有增无减,义军伤亡惨重,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濮振声知道再战下去,义军力量将损失殆尽,为保存实力,以图后举,他挺身而出,毅然就缚。1956年,曲艺界在杭州某剧院上演《大破百岁坊》戏剧,即是以此事件改编的。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指挥部百岁坊旧址】

分水镇

百岁坊村

红军指挥部旧址

1934年7月,中国共产党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冲破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减轻中央苏区的军事压力,派出由红七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

11月29日,红十九师在师长寻淮洲的带领下,以战斗力最强的五十五团为前卫,从淳安梅口出发,过岔口,翻探汉岭,东向袭击分水。上午10时许,红军大部队抵达合村,侦察连和五十五团先行出发,经百岁坊、富家、砖山、南堡,沿天目溪西岸直奔分水。下午二点左右,部队在分水了山脚附近与刚渡过天目溪的国民党王耀武部前卫第二团的侦察队及第一营遭遇,双方发生激烈战斗。由于敌情不清,地形不利,红军除留小部队在南堡以北的一带高地阻击敌人外,其余由原路撤回与大部队会合。在先头部队与敌遭遇激战时,红军大部队已到达百岁坊(原怡合乡政府所在地),指挥部设在何一文家。

11月30日上午9时许,敌前卫第二团进至富家,其先头部队在离百岁坊仅三华里的盘龙山遭到红军的阻击后仓惶退居富家。王耀武部获悉红军还在百岁坊,并发现富家以南的金紫山一带也有少数红军防守,于是就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分别在富家的村口和村中筑起二道防线,并在各要道埋设了鹿砦,以防备红军的进攻。同时,令其前卫第二营步兵一个连和侦察队占领金紫山,以第三营步兵一个连占领富家以北的太子山,以第一营步兵一个连和炮兵一个排占领老坞前山一带高地;以第一营、第二营各一部为预备队置于富家附近。

下午二时左右,雨幕笼罩了大地和山峦,盘踞在金紫山的国民党前卫第二营第五连凭借人多势众、装备精良,向坚守的红军小部队发动猛烈进攻。战斗异常激烈,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红军指战员接连打退敌人四五次冲锋,双方肉搏数次。

傍晚,红军分三路全线出击:中间一路配合金紫山红军,组织正面进攻;左翼沿后溪溪岸越过余家畈向富家左侧迂回;右翼横穿金紫山上首鹁鸪坞,从老坞村出来,形成对敌的包围。同时派部队登上金紫山对面的凤凰山制高点,以压制敌人的火力。经过数小时激烈战斗,红军摧垮了笔架山和大墓山的敌人防线,并以金紫山、笔架山、大墓山、老坞村为一线相逼,敌人以太子山、铁帽山、富家防线和老坞前山为据点死守,双方形成对峙。战斗持续到深夜,红军因敌情与战略关系向皖南转移。战斗中红军干部谢良贵和15名红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

何一文系百岁坊村大户,住宅宽敞,可容几百号人居住,土改后,住房分给贫农居住,后相继拆旧造新,目前留下的房子只是其中的一处。2011年,投资20万元,重新修缮。

桐柏真人墓】

分水镇

百岁坊村

凤凰山麓

在百岁坊村北山麓,凤凰山脊尾处,曾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天师墓。相传汉代“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从江西龙虎山来到浙江,经过百岁坊村时,看到凤凰山风水好,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就把其父张大顺的墓建在此处。张道陵(34-156)东汉沛国丰(江苏未县)人,顺帝(126-144)时,与弟子前往四川鹤鸣山修道,永和六年(141)作道书二十四篇,并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创出道教,为道教定型化之始。入道需出五斗米,故亦称五斗米道,后被道教徒尊为“天师”,其后裔袭承道法,居龙虎山世称“张天师”。又据《民国续修分水县志》载:张道陵子张衡,袭承父业。

张大顺的真墓在西天目山上,为何张道陵要造一座假墓于此呢?按风水地理学上的说法,无论山势地形是否像得逼真,只要有龙凤的名称即可;不论遗骸有否葬此,只要有墓和碑即可,它就可以为主人占据风水。

自古以来,天师墓一直设有守墓人,并且有五亩守墓田,专供守墓人耕种生活,同时要其为本县运头村(今三槐堂)张氏后裔交纳五百斤稻谷。运头村张氏后裔张石龙,曾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返乡后曾去百岁凤凰山麓祭奠天师墓,发现墓碑墓圈破碎,狼藉不堪。后张石龙就与江西龙虎山张氏族人,共同捐资重建天师墓。天师墓七层螺旋形石板,层层缩小盘上,墓碑镌刻着:“汉张道陵之父张大顺之墓。”另一块碑石上镌刻着:“桐柏真人”字样。

建国后,天师墓尚保存完好。到了1953年至1955年间,有杂技团到百岁坊表演,表演“顶板打石”气功节目,天师墓碑被当道具打碎。1958年,在大跃进年代,螺旋形墓圈,七圈七层的墓石,因建小高炉被拆。至1973年,墓基上建了民房,桐柏真人墓遂不存。

【凤凰山古木群】

分水镇

百岁坊村

远眺凤凰山麓

百岁坊村北,凤凰山麓,曾生长着许多高大的古木群。天师墓附近的马尾松马尾松高大茂密,许多树径达到两米多,松树上长年栖息着白鹭鸶,鹭鸶的鸣叫声,与二胡曲《空山鸟语》曲调声音相似,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凤凰山麓,自古以来就是义冢山。其中有两处何家祖坟旁,种有两棵大枫树和两棵大苦槠树。古树高大粗壮,树围需要四人才能合抱。前人种树,大约是为了作迁葬的标志。村东端还有一棵侧柏树和一棵马尾松,这两棵树都有豆腐桶那样粗大,是村标型的风景树。由于历史原因,这批古木没能保存下来。现在唯一能见到是生长在何家祠堂旁边的两棵银杏树,根枝虽然已经秃截,但仍能看到那饱经千年的岁月沧桑。

【华村畈】

分水镇

百岁坊村

华村遗址

在百岁坊与朱家村之间,曾有一个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全村人都姓华,故名华村。据现存的《筑矿碑记》载:“是地泽露庵,前沿北隅要道,路外皆田,田外即溪。其水上自淳昌,竝暨本县,山沅各路,合而同溪,最为彻澈。田外,昔年仅有泥塍,尚无岸固石矿,迩未叠遭水奔沙涨,因此泥塍没,田亩渐次浅漏成溪。徒迂劳沱,水势泥滥,无以防御,若不相求调莈,得不以坚筑石矿为务也。维然,庆长则捌拾余人,资斧亦浩繁。华里中,颇皆踊跃,更有慷慨乐输。爰集同人经求,嘉庆十三年旋即,陬岩鸠工筑造,自靠竣以来,迄今十有三载,庴几哉?苞桑益固,而今安然遂若矣,敍其是为记。”

从碑文可知,华村的村名清代嘉庆时就有了。所谓“筑矿”即今人所说的筑堤、筑坝。在华村南面有一条后溪,为了防止洪水淹没田园和村庄,才将损坏漏水的泥塍改建成石堤,这条石堤对华村人最有利。所以“华里中,颇皆踊跃,更有慷慨乐输。”到了清朝后期,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来攻打此地的团练,华村成为废墟。同治年间,外地人到此地开荒,把华村遗址开垦出来后,称为华村坂。华村就这样留下一个地名,唯有《筑矿碑记》成为了历史见证物。

【何家厅】

分水镇

百岁坊村

改为幼儿园的何家厅

百岁坊何家厅,座落于村庄中心,系何氏族人所建。它始建的年代不详,因无宗谱嵇考,无法下定论。何家厅是族人与村民共同娱乐的场所,厅内建有戏台,专供戏班剧团表演戏剧的,戏房专供给演员化妆用的。大厅内可容纳一千多人看戏,享受文化生活。

在古代,每年春秋二季,村里都要请戏班到厅上演戏。并把福佑庙中土地菩萨抬到厅中观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家太平解放后,各地剧团巡演,也在厅上中演。何家厅到了1973年被拆除,改造成茶叶加工厂。进入2002年茶厂又被拆除,改建成幼儿园至今。

【何家旧制】

分水镇

百岁坊村

何家祠堂一角

百岁坊村何家祠堂,座落在村东端,始建年代不详,是何氏族人聚集祭祖行孝的场所。旧时每年清明节,每家每户都要到祠堂中祭祀祖先。族人祭祖完毕后,中午大家会餐,由族内德高望重的族长主持,另外管理祠堂者配合负责共同工作。

管理祠堂者,事先把祠堂打扫清洁,清明节这一天中午,供给族人用膳会餐。另外祠堂还立有规定:每人要发送清明饼,对此带有鼓励性质的,例如:平常无论大人与小孩,凡是未曾上学者,每人发一个饼,上小学者发两个饼,上初中者发三个饼,上高中者发四个饼,上大学者发五个饼。总而言之,鼓励愿学习文化者,求上进人。这一天正是族人所说的“清明会”。

古代各地都有族规祠约,何氏族人也同样,若要处理族内事务,这一天打开祠堂门,全族人男女老少都要参加并且到现场。族长负责宣布处罚结果,族人就按照执行,总之处罚很严厉,甚至有的很残酷。族长是负责族内的治安工作,权利相当于公长局长。例如:谁家不赡养老人,谁家虐待公婆,若有人偷盗行为,若有人乱搞男女关系等等,都要受到处罚的。建国后,这一切都被取消,取而代之是公检法负责这项工作。

【福佑庙】

分水镇

百岁坊村

百岁坊村中一隅

福佑庙位于百岁坊村,原庙基在村东北象山上,该庙始建于何时已难确考,但《诸睦村志》有记载,并附有木刻版的庙图式样。该庙由山上迁到村中,有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据传,清同治年间,外地人王氏迁入百岁坊,因占据村中高地为墓,遂人口昌盛。村中葬坟,有碍观瞻,村民要求王氏迁坟,屡遭拒绝。一次大雪后,有村民穿特制大草鞋从象山背来了土地神像,放在王家祖茔上,并把草鞋穿在土地神的脚上,雪地上留下了一串巨大的草鞋脚印。第二日,村中纷纷传言:“土地神喜欢王家坟地,穿着草鞋从象山走了下来,不信,那双草鞋还在土地公公的靴子上呢?”村民一看果真如此,于是决定在此捐资造庙。王氏族人信以为真,认为神灵要征用坟地,惧怕众怒难犯,只有默许。

据《光绪分水县志续集·坛庙》载:“福佑庙在县北诸睦村”。庙堂三间,中间前排塑有土地公土地婆各一尊,后排塑有三尊菩萨,两边的神像是鲁班的弟子福佑和泰山,中间是地藏王菩萨。庙堂两旁偏屋里,左面所塑是龙王爷,其后粉墙上绘画一条龙腾喷水图,右边屋内所塑的陈老相公,后墙上绘画是一只老虎下山图。1952年,福佑庙改建成学校,至今不存。

文字:何 铸

摄影:由程少凤等提供

微村志

“微村志”是由桐庐县地方志办公室(县委党史研究室)创办的一种史志编修新模式。其编纂从“微”字着手,本着“见微知著”原则,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开门办史的模式,来展现桐庐各个“美丽乡村”的特色亮点。

欢迎各位朋友扫描下方的官方微信,加入“桐庐微村志”,让我们一起来记录我们村的“微村志”吧!

欢迎推荐您的乡村!

投稿邮箱:187229246@qq.com

联系方式:0571-64212736

0571-64219201

编辑:王科

黄山百岁坊景点 黄山百年老店

1. 黄山百年老店

黄山连理松为黄山十大名松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为人们常以连理比喻夫妻,所以附于此树的传说也是爱恨缠绵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

相传二人曾于七夕明誓,百年之后同去黄山,修身养性再结连理。死后二人果然同游黄山,并留恋此地美景而化身为连理松。

2. 黄山的老街

公交线路:高铁专线,全程约14.1公里1、从黄山北站步行约240米,到达高铁北站2、乘坐高铁专线,经过16站, 到达一马路站3、步行约50米,到达屯溪老街驾车路线:全程约14.0公里起点:黄山北站1.从起点向西南方向出发,行驶430米,直行进入西递大道2.沿西递大道行驶510米,右转进入梅林大道3.沿梅林大道行驶6.8公里,左转进入齐云大道4.沿齐云大道行驶4.7公里,朝滨江路/华山路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华山路5.沿华山路行驶1.4公里,进入延安路辅路6.沿延安路辅路行驶20米,到达终点终点:屯溪老街

3. 黄山第一楼(老街店)

黄山是徽菜的发源地,徽式毛豆腐和臭桂鱼都是黄山的名菜。黄山有名的饭店很多都各有特色,临江一楼和老街第一楼是老字号可以名例前茅,徽煌府第的菜品和环境也很不错,披云徽菜馆,得月楼,众聚楼,还有近年发展的很不错的徽三说,另一个还有一些酒店的餐饮也很有名。

4. 黄山老街特产店

黄山购物来黄山最适合旅行购买携带的当属黄山毛峰、太平猴魁,还有文房四宝中的珍品徽墨和歙砚。此外,黄山还特产营养价值很高的黄山野生香菇、黄山核桃、黄山猕猴桃等。所有这些特产一般都可在市区的特产专卖店、屯溪老街、汤口镇的沿溪街购买。

购物贴士

如何买茶叶:买时一定要先品,品好了再买,价格谈得好的可以砍掉2/3;超市里的盒装茶叶价格公道,质量有保证,对鉴别茶叶不是很在行的游客可以去超市里购买。

如何买歙砚:砚一是看材质,二是看工艺刀法。黄山市老街上的店有的是前店后厂,有的店格调较高的进的是名家的货。名家的砚品最起码要150元以上一方。在砍价前以讨教的口气多与店主聊聊,让他们觉得你尊重他们的劳动和手艺,价格上面就松动些,好谈一些。

如何买徽墨:徽墨比较便宜,一般的墨品一块5元,好的20元左右。但要注意在旅游景点招揽生意的当地人,在没看过行情之前,要谨防他们乱开价。

5. 黄山老街小吃

屯溪本地的特色菜的话是臭桂鱼和毛豆腐,然后再是一些笋有关的菜,小吃的话汪一挑混沌,烧饼

好再来的蟹壳黄烧饼 美食人家的各种小吃 老街一楼的毛豆腐,绩溪炒米粉,天目笋干 还有臭桂鱼,汪一挑的馄饨,五城茶干

主要的要吃下徽菜 八大菜系之一

去老街好的就一个地方。 老

街一楼,美食人家。老街一楼是大餐什么的,美食人家呢就是属于黄山的小吃。

土特产,貌似美食人家对面有家卖土特产的,天天爆满,店名忘记了,人流量很大,到时看到就知道了!

6. 安徽黄山老街介绍

肯定是黄山好玩,老街只有几条明宋时期的街景,而黄山有150平方公里范围,奇山怪石,风景如画,美不胜收,景点众多,超过老街百倍好玩。

7. 黄山百年老字号

  吴裕泰茶庄始建于1887年( 清光绪十三年 ),初名《吴裕泰茶栈》,创始人吴锡卿,安徽歙县昌溪村人,1930年去世。  吴氏祖上几辈作茶叶生意,吴家有兄弟6个,吴锡卿排行第四,总管吴裕泰茶庄,以吴裕泰为依托,吴家先后在城里城外开了8家大小茶庄,后来发展到11家,他们是:崇文门内《乾泰聚》、《福盛》 《吴鼎裕》茶庄,《吴鼎裕》即今崇文门菜市场旧址,专门经营高档茶叶,供豪门显贵享用。  广安门内的《协利》,西单北大街的《吴新昌》,东单的《信大》,清河的《吴德利》,通县和天津的 《乾泰聚》分号和《裕胜》茶庄等,吴锡卿曾任北京市京师茶行会会长。  吴裕泰茶庄自创建之日起至今,一直坐落在东四北大街44号。其时占地20多亩,高门大院,能同时进三辆大车,共有8个院落,100多间房子,为花园式建筑,分为客房,库房,加工拼配室,营业店堂等。  那时,茶庄主要从安徽、福建、浙江等地进茶,一般是经大运河到通县,再用大车进东直门,到北新桥。那时吴裕泰茶栈的电话是:北局,1928。现为64041928,历经百年,主号未变,现在王府井吴裕泰茶文化馆,展有一老顾客捐献的早年吴裕泰茶栈茶叶筒,可作证明。  吴家笃信佛教,乐善好施,每年的冬三月,吴家都高搭粥棚,救济穷人。吴家几代为安徽儒商,经商学文,不乏知识分子,善待下人,据说在吴家当伙计的,没有一个跳槽的。  吴裕泰最早的牌匾是吴锡卿用五块银圆,请清末老秀才祝春年写的,称《吴裕泰茶栈》,书法不俗。这块匾在北京挂了几十年,公司合营时,吴裕泰茶栈改为《吴裕泰茶庄》,(没有牌匾)文革时北新桥地名被改为红日路,吴裕泰也更名为《红日茶店》(为竖牌),直到1985年才恢复老字号,是请中央民革委员冯亦吾老先生题写的,黑地金字的横式牌匾,沿用至今。  1994年,茶庄进行翻扩建,营业现场由原来的50平方米增加到80多平方米,店堂宽敞明亮,店内悬挂着天津炎黄画院赠送的大幅国画,《陆羽品茶图》。次年,建成与茶庄一壁之隔的《吴裕泰茶社》,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欣然命笔题写匾额,1995年金秋时节,茶社开笔会,刘炳森、胡洁青老人、李滨声,苏适、米南阳,留下了墨宝。  当时的吴裕泰茶栈,就以拼配花茶为经营特色,开始是自己窨制,后一律在产地窨。安徽的名茶不少,祁门红茶,安徽屯绿,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享誉中外,但那时北京的老百姓喝不起这些名茶,大多喝花茶,吴裕泰拼配的茶基本上是大众化的,所以生意一直很兴隆,在北京茶行中独树一帜。新中国成立后,吴裕泰这个百年老店又获新生,1955年底,公私合营后,更名《吴裕泰茶庄》。1995年被国内贸易部授以《中华老字号》称号。

8. 黄山茶庄老字号

中国十大名茶——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主要分布在桃花峰的云谷寺、松谷庵、吊桥阉、慈光阁及半寺周围。这里山高林密,日照短,云雾多,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茶树得云雾之滋润,无寒暑之侵袭,蕴成良好的品质。 黄山毛峰采制十分精细。制成的毛峰茶外形细扁微曲,状如雀舌,香如白兰,味醇回甘。黄山名茶众多,除毛峰外,还有休宁的“屯绿”,太平的“猴魁”,歙县的“老竹大方”等等,都各具特色,脍灸人口。真假鉴别:黄山毛峰产于安徽歙县黄山。其外形细嫩稍卷曲,芽肥壮、匀齐,有锋毫,形状有点像“雀舌”,叶呈金黄色;色泽嫩绿油润,香气清鲜,水色清澈、杏黄、明亮,味醇厚、回甘,叶底芽叶成朵,厚实鲜艳。假茶呈土黄,味苦,叶底不成朵。黄山毛峰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列,曾名“黄山云雾茶”,创制于清光绪年间,主要产于安徽黄山及歙县地区。以松谷庵、吊桥庵、云谷寺、桃花峰等地所产,质量最佳。   黄山地区乃云雾之乡,长年云雾弥漫,“奇松、怪石、温泉、云海”乃黄山四绝。水气凝重,山风穿流,云雾奔、涌、升、降、 、逸、明、灭,毛峰茶即在如此环境中诞生。黄山地处古徽州,据《徽州府志》载,“黄山毛峰”早在三百年前就很有名。明许次纾所著《茶疏》中,把它与钱塘龙井相提并论。《黄山志》载:“莲花庵帝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黄山云雾”。清光绪年间(1875-1908),歙县汤口谢裕泰茶庄试制少量黄山特级峰茶,远销东北,遂名扬全国。  早在宋代时,黄山产茶即有“早春、英华”之称。明代采制成“黄山云雾茶”,至清末始有“毛峰’名茶。该茶按质量分为特级、一、二、三级和一般五种。特级毛峰从采摘到精制,功夫极精。其特点是:外形秀美,每片长约半寸,芽叶肥壮匀齐,细扁稍卷曲,白毫多而显露,尖芽紧偎叶中,形似雀舌,色泽油润光亮,绿中泛微黄。冲泡时雾气结顶,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持久似兰蕙,醇厚爽口,回味甘甜。可谓“清秀脱俗,茶中仙子”。  开汤后雾气结顶,清香四溢,若惠兰之香,且冲泡后芽叶直竖悬浮,继而徐徐下沉。毛峰茶在茶凉之后,仍有余香,人称“幸有冷香”。有“轻如蝉翼,嫩似莲须”之说。入口爽,进嗓润,味甘为贻,余味深长,能振奋精神,消除疲劳。 黄山毛峰以清明时节采制的最为香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