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岩石刻

写字岩石刻

写字岩石刻位于通江县板桥口乡石院子村,年代为明、清,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

写字岩石刻为巴中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分布石刻的山崖顶部向后延伸20米、前临河,以1号石刻向右、8号石刻向左各延伸10米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四周外延1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禄劝錾字岩摩崖石刻介绍 錾字岩摩崖石刻门票-交通指南

彝文摩崖讲述凤氏族后代世袭的谱系,其内讲述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等方面的内容。碑文用词精美,造句凝练,将一代人的活动娓娓道来。对于彝族的演变史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禄劝錾字岩摩崖石刻介绍 錾字岩摩崖石刻门票-交通指南

錾字岩摩崖石刻景区基本信息

门票:免费

位置:

云南昆明市禄劝县

开放时间:

全天

交通路线

昆明北部汽车客运站有昆明至禄劝县的客车,行程约2小时。

自驾路线:

从昆明出发进入沣源路——杭瑞高速——京昆高速——香水路——G108——秀屏路——东山路行驶150米到达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禄劝錾字岩摩崖石刻介绍 錾字岩摩崖石刻门票-交通指南

錾字岩摩崖石刻景区攻略

禄劝县是昆明下辖县,錾字岩摩崖石刻,位于屏山镇发明村北侧掌鸠河西岸上,由二方汉文石刻和一方彝文石刻组成。目前发现的摩崖石刻就有发现云龙安则箐彝文摩崖、汤郎细摩崖、至都摩崖、屏山镇发明錾字岩摩崖、三台山摩崖、九龙民权摩崖等7处,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錾字岩摩崖和三台山摩崖。

錾字岩摩崖处于屏山镇发明村北侧掌鸠河西岸的山崖上,一方为彝文摩崖,另一方则为汉文石刻。

汉文石刻分别为“凤公世系”和“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凤世袭脚色记”。“武定军民府土官知府凤世袭脚色记”,楷书是刻在10米高的悬崖,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武定军民府第八代传袭土司凤英所题,宽2.1米,高1米,直书横排,共1189字,四周刻葵叶双线边框。

禄劝錾字岩摩崖石刻介绍 錾字岩摩崖石刻门票-交通指南

石刻详细描述了凤英的曾祖母,女士的大胜利,明代,直到凤英130年间,凤氏历代土知府受命袭职,朝圣到北京,受封、受赏,等等等等,凤英生活的主要政治和军事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详细,清晰和生动。

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禄泉县知事徐进所题“凤公世系”。它描述了第十七和第十四代凤氏的主要政治事件,从黑彝族的阿而为罗婺部长至嘉靖十二年(1533)间凤氏14代17世土知府的主要政治事迹。

其中,宋 占文本的四分之一,明代占文本的四分之三,许多重大政治事件都有相当详细的记载。这两件石刻记载的史实是相当可靠的,是研究宋、元、明时期禄劝地方历史的珍贵资料。

仙字岩摩崖石刻

仙字岩位于三溪柏山燕岭,仙字岩又称钓鳌石,为上下两块巨岩重叠而成,上面一块勒“钓鳌”两大字楷书,每字约80厘米;下面一块勒“庆历丁亥,飓风起,余涉是山巅,观海波也,才翁题”,篆书,20分4行,字径约40厘米。

才翁姓苏名舜元,字子美,梓州铜山(今江苏省)人,宋代文学家、书法家,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三司度支判官,时为福建观察使。其刻于庆历丁亥(1047年),距今950多年。巨岩右方还有一方篆书诗刻,诗题为《游参村山》,下刻五律诗二首,其一为宋熙宁间福州知府兼转运使张徽(字伯常)题;其二为宋代福建转运判官蒋之奇(字颖叔)所题。

该石刻字迹结体端整,气势浑雄,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特别是为研究宋代书法篆书风格提供了珍贵材料。这一组石刻记述了宋时当地“飓风掀涨海,漂卤灌低原”的海啸灾情,是研究长乐历史地理变迁的可靠资料。

1986年,该石刻被长乐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文/林秉杰

编辑/林倩

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的赞是我们用心运营的最大动力!

解读长田穿岩寨古石刻题字

我祖居长田高坪张家大屋,站在门口便看见穿岩寨。姑丈姓陈,住在穿岩附近的白家坊,是清末一个秀才,家里藏有许多古籍。因姑母早逝,儿子陈得安从小随我祖母生活。

1946年我高中毕业后准备升学,觉得他家安静,约了彭新煦、徐传经二位表兄一同在他家复习。傍晚去长田市附近散步,举目便望见穿岩寨。听说山顶上有井,常年有水,岩壁上刻了古人的诗,还刻了“借霞处”三个大字,只是时间紧,一直未曾上去。据陈家长辈讲,借霞处与他家的家史密切相关,平江陈姓在平江共一个祠堂,但来源有二支,一支为义门陈,明时从江西迁来。他家迁平始祖为陈常甫,进士出身,唐玄宗开元时作过礼部侍郎,当时的宰相为姚崇、宋璟、张九龄,政通人和,号为开元盛世。后来李林甫、杨国忠为宰相,每况愈下,陈常甫不与奸邪合作而辞了官。天宝14年,安禄山造反,长安沦陷,他和刘光谦、徐安贞、白琪、陆善经、李安甫六位侍郎避难南下,经豫章的一位高僧指引,一同隐居到平江,并出家为僧,这便是地方杂志上记载的“六相隐平”的故事。六相最先住在梅仙“四隐堂”,由于目标太大,后分散到各乡。陈常甫携眷住在南乡,建了白水寺,长田白家坊老宅如今为他的后裔居住。他有时去穿岩寨避暑,借霞处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就是由他命名的。至于那首五言诗:“自入深山里,往来无别知。只余霞与水,聊可借棲处”与他隐居结茅而居的生活十分吻合。陈家长辈说:“这诗可以在其藏书楼的旧籍中查到。”

1985年平江修县志时,对这首诗因缺乏资料,未作定论。1994年表兄徐传经由台北回平探亲(他和陈得安于1945年迁台湾花莲,本科毕业后留美,这时陈得安已殁于美国),继而为其迁平始祖徐安贞修复祖墓。徐安贞是六相隐平之一,与陈常甫为挚友,徐墓经历1200年后,在范致明的《乡土记》及历代地方志都有记述。经修复后,一切恢复唐时风貌,全用花岗岩石垒成,壮观雄伟,已列为省级文物。其墓园中有碑廊,刻有徐安贞的诗,从清《四库全书》及《全唐诗》中可以查到,也刻了陈常甫的这首五言诗。至于来源,在徐传经生前,我未曾询问,他治学严谨,一定有所根据。彭新煦退休后,仍住在北京大学,已九十多岁,他也只听说过,没见过陈家旧籍。

今读到《夕阳红·借霞处的传说》一文,是考察调查人欧阳勋甫写的,这里抄录第一段文字于后:

当您走进平浏接壤的安定镇长田村,沿山涧小溪溯流而上,到接云峰的山脚下拱桥边,您就可以看到有两个其形似鼓的大磐石,崖下的石壁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面的诗篇,其排列是这样的(附照片):

虽然是一整版,但可分为四幅来看。第一篇写了一个大佛字,上面写了“哞咪呐哈呢嘛腌”七字经文,古人都信神佛,用它作为精神寄托,用以震慑魔邪。紧接着第二幅刻了“介石”二个大字,下面四行八句小字:“岩石之前,白云连崖;岩石之冈,古树苍苍;岩石之丘,樵薪牧牛;岩石之巅,饶氏醉焉”。是对穿岩的简略介绍,下署邑士苏维门同饶公游书,是苏维门书作。紧接着第三幅上面刻了“借霞处”三个大字,下面六行小字:“淙水磊岫,人迹稀云上,密高士来,居何陋问,所得石可,洑”,共二十二个字,后面写了维门饶公吟,明丙戌年,吴旌德宦游。紧接第四幅刻了“自入深山里,往来无别知。只馀霞与水,聊可借棲处”,与陈常甫原作只有最后一个字不同,且“处”字已出韵。而饶品元有三人,与“往来无别知”不合。

要解读的第三幅“借霞处”下面六行二十二个字,十分隐讳,令人疑惑不懂,先兄长岳虽英年早逝,由于博学多才,曾作过解读,在其遗作中有记载,我因不知其来源,未予注意,今读到影印件,才与原作对号入座。他的解读虽经宿儒认可,不能成为确切谜底,仅供参考。

他综合为五言诗如下:

“水淙岩上密,人迹岫云稀,高士居何陋?问可得所归。”从二十二个字抽出“磊石”二字,石多为岩,合为岩字。再将“洑来”二字抽出,洑为回流,与来字合为回来,即是归也,改为归字,共二十个字,理顺为上面这首五言绝句,于陈作十分协调,是对原诗的引申,古人分赓和,不须押原韵,只要意相同即可。

先父恺君公(旧制师范)痛其长子早亡,清理遗作时发现这诗,再三思索,改为一首七言绝句,他将第三幅的二十二个字与借霞处三字合为二十五个字,再将其中密字分为“必、山、宀 ”(宝盖头),宝盖头是室字的上半节,没有下面的建筑,只有岩顶遮雨,再将洑字分为“三伏”二字,从当时名流流传的诗中证实,陈老师在极热的三伏去穿岩避暑的,与其生活更为贴切,从以上二十五字中抽出密、洑二字,改为“山、必、室、三、伏”五字。合作二十八字为一首七言绝句,其作如下:

三伏必来山室处,水淙石磊迹稀人,所居上问陋何可?高士借霞得岫云!

如此诠释,与陈诗更为贴切和衔接,但此诗一直深藏匣底,未予公开,读到《夕阳红》刊后,我才将上述材料送给他们发表(见《夕阳红》2013第二期总29期)。我在接读该刊后,是夕,月明如昼,追忆往事,浮想联翩,恍然入梦乡。梦中之境与儿时相似,“养元堂”上先兄发现后,顺手将一本启蒙读本《千字文》示我,忽然醒觉,百思不得其解,再三思考,《千字文》幼时已能熟记,而当时的作者传说是将一千个不同单字一夜组合成四字句一书,读来顺口成文,实为难得,我由此而得到启发,将借霞处及以下二十二个不相连接单字细细琢磨,先将一句四字以外的“洑上”二字抽出,由剩下的二十字,整理成一首五言绝句。洑字分为“三伏”二字与上字及借霞处三字合为五字为题即“三伏上借霞处”,诗如下:来居磊石密,淙水迹稀人,陋可问何所?士高得岫云(全用石刻上的字组成)。

我冒昧不辞浅陋,作此诠释,仅供参考。近闻平江电视台介绍,长田风景优美,有“九狮出洞、仙龙摆尾、铁栏关象、雄狮戏宝,钟山鼓山、白石寨景点”可以开发为休闲旅游区和度假区。有通平高速、107国道经过,交通便利,可直达长沙浏阳平江县城,与福寿山及石牛寨等著名景点一样,穿岩寨会像深处闺中的佳人展现其绝代容颜,让大众惊艳。

为供大家了解穿岩,我还收集了旧本宿儒咏穿岩诗作、选抄,希望在《平江风情》栏中刊出,供大众欣赏。同时还将1946年我在长田所作《过穿岩怀陈公安甫》七绝录后,诗如下:

西望长安不见家,隐居岩里度年华;

自知厌倦青云路,怎向天孙去借霞。

今又步陈常甫原韵作五绝如下:

陈公自去后,诗句鲜人知;

考证应无误,略嫌解读迟。

还步先儒李汉章《穿岩览胜》原韵作诗如下:

祖居南望见穿岩,神秘纱笼云雾间。

地理千秋留古迹,天门一入证仙寰。

诗词锦绣钦前辈,解读疑团仗后班。

华夏正圆强国梦,旅游开发更怡颜。

(作者系三阳乡人,退休教师)

启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