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旧居

王氏旧居

王氏旧居位于和平区马场道54号,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属于天津市一般保护级别的历史风貌建筑。

旧居为3层砖混结构的楼房,为英式高级别墅住宅,现代摩登风格。外檐墙水泥饰面,局部清水墙,首层两侧是半圆转角造型,带铁栏杆和水泥清水墙面的圆阳台,整所建筑逐层内收。楼下有客厅、餐厅和花厅,楼上有书房和卧室。这所楼原为王氏住宅,少帅张学良曾在这里小住。原来这里的景色十分优美,有假山、凉亭、小水池,树木葱郁,花草芬芳。

邯郸古居丨“莫言前朝旧人,此王不负家国”王琴堂故居

王琴堂故居,位于河北省邯郸丛台区历史文化街区邯郸道(俗称串城街)”。始建于光绪年间(1898)即王琴堂任知县前后。

王琴堂,两次总纂《邯郸县志》,清代邯郸城最后一位进士。根据文献记载:王琴堂,1889中举人,1904中进士。游学早稻田大学,精英、日语。1912年被选入省议会,次年赴任安肃县(今河北徐水县)知事。后回邯郸担任邯郸商会会长的职务。晚年投身社会慈善事业,办怀幼学校。现邯郸丛台黄粱梦吕仙祠有王琴堂碑刻。

王琴堂故居分为西院东院,整个西院南北长五十米左右,东西宽约五十米。原来在新街路东,坐东向西还有个东院,解放后的门牌曾编为新街19号,后来改为新街23号,东西两个院子相加占地大约三千多平方米。

王琴堂一家人的生活、外交主要在西边院。进北门院是按照中国北方传统庭院、砖木结构建造的民居四合院。与传统四合院不同的是西房为正房,南、北为厢房。临街倒座房有五间,进北门可见院内的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明三暗二,五间房。

正房前廊廊柱上有对联,廊柱、门窗、及檐口、橼头至今仍可见油漆彩画的痕迹。院中有月亮门,将内外宅分隔开。全院的房架子、檩条、柱、柁、槛、橼以及门窗、隔栅墙均为木制。外墙体用青灰色磨砖砌墙勾白缝,内墙体填充茅草土坯砖找平,再抹上白灰。

家人出入的三个街门以及门楼、西跨院的穿堂门及倒座房的窗口均采用圆拱形顶砌成,院内主要通道用青砖铺设。正房前对称栽种有两棵梅花老树。街门是用厚厚的木板制成。整个四合院虽不奢华,但布置简朴典雅宁静,充满了书香翰墨气氛。

临街倒座房是王琴堂在世时的客厅兼书房。北边大门口外,原竖有一对旗杆。按当时规矩,只有获得进士功名的人才有资格立旗杆。大门的门楣处悬挂着“进士第”匾额。

北门的南面是中间门。中间门是南院的出入门,居住的是他的胞弟王跻堂,后来王琴堂过继给其弟的次子王绘也在南院居住。南院的建筑格局和建筑风格与北院完全相同,只是正房南北长度比北院少两米多。

西区还有一个南门,这个门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是当年专走马车、轿车的大门。进了门,是东西长近四十多米空旷的院子,这个院子的功用是安置骡马牲口和停放大车和轿子。院子中间有一口井,井边还有两棵大槐树、凉晒衣物竹竿等。

相较于邯郸地区的其他古代民居,王琴堂故居少了几分奢华,但仍旧是邯郸城的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王琴堂故居房子外墙虽已破败不堪,但历经百年风雨的洗礼,仍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气势恢宏。

房屋建筑是活着的历史,1995年邯郸市人民政府把王琴堂故居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邯郸近代历史名人乃至清代民国时期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

正定周边旅游:风动碑,王士珍故居,梁氏宗祠,王氏双节祠

风动碑

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刻于唐永泰二年(766年),俗称李宝臣碑,又名风动碑。碑文主要记述了成德军节度使、恒州刺史、清河郡王李宝臣牧恒期间的绩政功德,对研究唐朝中期河北一带政治、军事、经济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碑文字体遒劲洒脱,为历代书法家所称道。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梁氏宗祠

梁氏宗祠俗称梁家祠堂,始建于明代,是正定县梁氏家族供奉先祖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梁氏一族从山西迁居正定,到梁梦龙一代家族大显,之后“一堂荣五代”,辈辈出高官。梁氏宗祠面阔五间,每间都有门,正门两侧挂有对联——“光被家国九分韬略五经济,荣及乡里一门栋梁两朝功”,展示着梁氏一族的功绩。此外,梁氏宗祠以北约100米,存有蕉林书屋,系梁梦龙曾孙、清代著名书画收藏鉴赏家梁清标藏书、读书之处。

王士珍故居

王士珍,字聘卿,号冠儒,正定县牛家庄村人。先后任晚清陆军大臣、民国初期的陆军总长、国务总理等职,并获德威上将军称号。曾以北洋元老的身份多次调停各系军阀之争,使北京免遭战争的灾难。1930年7月1日在北京病逝。王士珍生前故居现今坐落于正定古城内,集中体现了北方民居的建筑特点,是民国时期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社会人文价值。1982年11月13日,正定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氏双节祠

王氏双节祠与王士珍故居隔街而望,为王氏家祠。祠堂坐南朝北,分正院和东西两院,原有房屋四十余间。祠堂门内为一处规整的四合院,院中立着一座贞节牌坊,是王士珍为他的生母、嗣母所立的节孝坊,立于1920年,牌坊后面为时任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题写的“钟郝垂型”四个大字。

游洋楼丨徐氏旧居 • 张学良的副官曾居住过

徐氏旧居位于和平区马场道42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小楼原本是北洋政府总理徐世昌送给女儿的嫁妆。上世纪五十年代,胡若愚购得该处房产,遂作为自己晚年的寓所,在此度过余生。

//////////

因供职奉系的关系,胡若愚与张学良私交甚笃,并且结拜成为兄弟。年轻时,他曾长期担任张学良的副官和私人代表。其一生所作最重要的事之一便是促成张学良“东北易帜”。他曾作为张学良的代表,亲赴南京妥善处理易帜事宜。蒋介石对胡若愚表示,为了不使张学良为难,东北外交由中央应付,同意东北“内政”仍由现职各员负责,概不更动;重大人事,先由张学良请委,然后由中央任命。1928年1月29日,张学良排除日本方面干扰等,毅然宣布“东北易帜”,实现了全国统一。应该说,这期间胡若愚是发挥了很大作用。

胡若愚虽然作为北洋军阀的后代,但却非常反对蒋介石、反对日本侵略。天津沦陷后,他的儿子本来可以在原日租界谋得一份差事,但因胡若愚反对儿子为日本人做事,只得作罢。

晚年的胡若愚没有官职、没有买卖,因为有收藏古董的爱好,故生活来源主要是靠卖名人字画或古董。写字、读佛经、唱戏,是胡若愚晚年生活的主要内容。胡若愚晚年几乎没有脾气,清心寡欲,整日在家读佛经,有时跟孙女们在家玩一会。很少出门,只与张学铭和徐世昌的弟弟常有往来。

胡若愚曾做张学良的副官,在“东北易帜”时起到关键作用,寓居天津后清心寡欲地度过了晚年生活。